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的思考.doc

    • 资源ID:2106861       资源大小:3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的思考.doc

    1、关于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的思考【摘要】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主动参与。而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真正体现了儿童的自然天性。本文将从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三个角度来阐述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学生主体 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主动参与。我个人认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定要遵循儿童身

    2、心发展的规律,按照他们自然的天性和原有的发展水平实施教育,儿童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真正体现了儿童的自然天性。如果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就能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也才能把儿童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一、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即使参与了教学,也只是被动参与。他们学习热情不高,思维能力不活跃,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欠缺等。究其原因:现在的教学仍没摆脱传统的三为主的教学模式。三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主、书本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为主。这种教育过程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学生只

    3、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既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那么,我们要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呢?(一) 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主体性,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会学、善学。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基本内核也就在于主体素质的主体性发展。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呢?1.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学生主体观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迷信自己的权威,明确教育

    4、是学生讨论的活动。其次,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使学生感到自己积极参与的价值。再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与自己的努力息息相关。2.学生要树立自我主体意识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现象基本没有改变。这也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说的都对。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就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教师就要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牢固树立自我主体意识。(二) 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自主能力1.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5、,提高观察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这时的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因此,在活动中注意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并通过同学问的互相交流,拓宽思路,使学生从中得到思维的乐趣。怎样能不借助于任何东西就让一张纸稳稳地立在桌面上呢?对这个问题,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再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先让他们自己去设想各种办法,再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检验自己的设想是否成功。有的将纸折成扇面状,有的将纸卷成一个筒。在这种眼、手、脑并用过程中,

    6、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发现了让纸立起来的奥秘。让他们充分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2.培养了学生自主质疑思考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我们注意这一点,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提问,注意经常给孩子添置一些科普读物,提供一些科学的实验器材,那么孩子的创造力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而且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也有效地调节了大脑的功能,充分挖掘了大脑潜力。如:在沉与浮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也是孩子观察思考的过程: 同样

    7、大小的瓶子为什么空瓶子在清水里会浮起来,灌满沙子就会沉下去? 同样重的牙膏皮瘪的会沉下去,鼓起来就会浮上来? 同样大小的鸡蛋放在清水里沉下去,在浓盐水里会浮起来?学生自己操作,寻求答案,手脑并用,锻炼了自己。最可贵的是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分析,获得了直接经验。 3.培养了学生自主交流表达的能力综合活动课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它也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及时地把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学生。活动也允许儿童和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场所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这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很

    8、好体现。4.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减少了不必要的纪律约束。它不受课堂 40分钟的限制,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鼓励与众不同的方法、思路,避免了统一答案、统一方法。 活动时,充分启迪学生的创造性,使之迸发出个性和创造的火花,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并且不断地挖掘新思路,从而不断的有新的尝试,新的创造,不断进入自身理想驰骋的新境界。 学生在一节活动课中能认真地、积极地主动参与,这节活动课便是成功的。即使他们的活动结果是不理想的,也无关紧要。因为,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了自主性,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发挥自己的

    9、主动性,不能表现自己的个性,便毫无意义,素质就不能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活动。自己求知,自己创造,自己提问,从而达到主动思维,主动设计,主动实践的最终目标。因此,面对 21 世纪的挑战,我们应开展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为主的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巧妙设计的系列活动应使学生在参与度、自主性、创新性、独立性方面均收到良好效果,活动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原则。在实践和探索中、在交流和合作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实现我们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办学目标与宗旨。三、 自主性原则在综合实践

    10、活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 正确认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自主性”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自主性”的真正含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其中学生的自主性是这一课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何谓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从这一描述中,我们不难解读出,学生的自主性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首先要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11、这一特点有着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自主的全盘控制,如第一位老师,对毛线画的制作、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做了规定,虽然有语言上的提示,让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所出示的,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但实际上学生已经完全被老师的思绪牵着鼻子走,因此,当最后作品展示时,学生的作品完全是教师作品的翻版,这一结果也就完全在意料之中。而第二位老师虽然对于课程观念的把握较前一位老师有很大的进步,但在如何把手中该放的一些权利交给学生这一认识上还存在着疑虑,在教学行为上便有了一定的体现。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真正实现自主,教师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主性”。2.扎实体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12、课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的课堂里,教师只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的行为做法等进行必要的指导,但不包揽。“自主”并不意味着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

    13、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丝网花一课为例,在“自主评价”这一环节,一方面,教师在让学生评价之前,首先可让学生讨论:“我们该评价些什么?怎么评价?”在讨论小结后,再让学生相互欣赏、观看他人作品。这样,学生有了一杆评价的秤,就能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学习,才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同时也能够提出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首

    14、先应该考虑好一些实在而又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当学生不能够准确或全面地评价时做一些必要的指点。两方面结合,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自主。“自主性”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词,它需要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该指导时扎扎实实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真正实现“自主性”。与其它许多课程相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相对比较年轻的课程,如何在实际的课堂上把握好“自主性”的度并具体地加以体现,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在反复的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驾驭能力,给学生一个真正自主的课堂。(二) 关于自主性的误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小学生的经验、

    15、密切联系小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被公认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它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也发现了两个令人担忧的误区。1.儿童沉溺于个人的空幻世界自我膨胀儿童在处理与其自我的关系时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沉溺于个人的空幻世界自我 膨胀他们有时会把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极端化为放纵,缺乏现实责任感。 想象是理想的翅脯,没有想象我们的世界将失去前进的力量然而想象不是空想,空想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规律,毫无实现的可能,不能激励人们前进,只

    16、能使人脱离现实生活。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想象 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虚拟卡通动画、科幻片的影响,他们常常会发展到空想, 沉溺于营造个人的空幻世界,在一种与现实生活隔绝的环境里膨胀自我。 尊重儿童的兴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内容选择的原则但是把儿童现在的能力和兴趣看作是决定性重要的东西则是危险的事情纵然我们看到儿童多么陶醉于构建自 己酌空幻世界,以致不忍心唤醒他们,听见儿童多么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的奇思妙想,以致为之惊叹。我们必须严肃地认识到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误区如果任其发展则是对儿童兴趣的 “过于热情的理想化”。一定年龄的儿童具有一种各种意图和兴趣的积极特征,按照现在那样给予培养,

    17、那么,这将是有害的。把一定年龄的儿童所表现的现象作为自明的和独立自主的,就不可避免导致放任和纵容任何一种能力。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和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所以我们不能放任和纵容儿童现有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沉溺于个人的空幻世界这个世界中只有自我意识的不断膨化,除此外空无他物。我们要唤醒他们,把他们引入活生生的世界这不是扼杀儿童想象的兴趣而是对他们的兴趣、想象、能力进行引导,把它们引导到关注、体验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这要求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生活性和现实指向性原则,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向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开展形式上以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亲历,鼓励学生积极参

    18、加各项活动,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融入生活,培养其对社会生活的责任感, 使之认真负责、智慧而创意的生活。2.儿童屈服于抽象权威迷失自我儿童在处理与自我的关系时的另一个误区是,他们常屈服于外界的抽象权威把自我迷失,让外界的力量主宰和控制自己忽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我的存在。 如案例一:二年级的一组小朋友确立的研究课题是郁金香。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会上,他们介绍了自办小报的内容,大致内容有对郁金香进行“纲目科属”的科学分类,介绍其外形“叶属披针形,有花粉,花通常鲜红色,花心黑紫色,花瓣倒卵形,结葫果”,其他的小朋友听得云

    19、里雾里,索然无味。一个小孩子实在是坐不住了就嘟嚷了一句“我想闻闻它”,立刻引发很多孩子的共鸣,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鼻子凑上来。“哇,闻得想吃!”,“和我妈妈的脸一样香。”,“像香水的味道。”,孩子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教室里荡漾开了儿童的欢声与笑脸, 这才是儿童自己的世界。 如案例二:五年级的一个小组确定的研究课题是日本侵华战争,在展示会上他们先对战争的定义 进行考证,然后介绍二战中日本侵华罪行,特别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并且对日本侵略者的行径进行抨击,但这些多是从史书中摘录而来。尽管言之凿凿,慷慨激昂但是其他学生多对此毫无触动,神态安详。他们还排演了一个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小品,结果只是在同学的哄笑中

    20、结束了。 儿童基于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克服困难,搜集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这些都是以上两个活动中表现的进步之处但是这还远未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然要求。很多学生买了崭新的书,把相关内容剪下来,然后贴起来组成一份花花绿绿的材料。他们以为这就大功告成,对此心满意足。听着他们结结巴巴读着那些剪贴摘抄的晦涩的句子,总让人有种异样的感觉。这是一群误闯成人世界的儿童。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兴冲冲地想了解他们,但是他们相信唯一的答案在书里,书里的内容就是权威。这也是我们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积习而成的思想,所以我们的孩子能想到的一切就是查资料,这样便一头栽进了抽象的符号世界。

    21、小学综合实践要找回学生失落的自我意识, 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自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原点,失去了它则失去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性课程,指向自主性的培养。要把儿童从作为权威的固定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已有的知识当作思考的材料。“个人乃是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者”,每个人都要创造知识,并且创造自我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从小培养儿童的这种意识,对知识进行体悟、反思、批判和辩论,发展理解、负责的判断和批判反思的能力,同时伴有深刻真挚的感情体验。最终成为一个自主的人。造成这两个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认为走出误区的关键是教师在综合实践 活动中正

    22、确、充分、有效的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好比航船的舵手,要使综合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的进行,防止进入误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是一个亟待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课题,但是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1.培养教师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加之在课程管理和评价上的不完善使许多教师对这门课程没有给以充分的重视并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一些教师拒绝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一些教师对自己指导小组没有尽到指导的责任。所以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在教师评价、学校行政管理上做出实质性举措。 2.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崭新而特殊的课程形态,国家层面上只规定

    23、了指导纲要和实施指 南,没有课程标准更没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课程具体的开发属于学校。这是对教师的解放,同时也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在正确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神,特别是真性质和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按照课程的过程开发范式,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进行统筹有序合理的规划。 3.改变教师的教学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方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特别应该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它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诊断性、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反对单纯的事实和原理的接受,即know what(知道是什么

    24、)类型的知识,主张在极为丰富的情景中,增强学生理解和体验know why (知道为什么),know when(知道何时),know how(知道怎么办),know who(知道谁)等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个开放的、浸润的和积极互动的过程,不是知识的传承, 而是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教师应该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改革自己的教学观,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 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指导的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越俎代庖、过分指导,但教师又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教师的指导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成败最为复杂、关键和直接的因素。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艺术,要有包括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的思想积淀,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巧妙的运用。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如我们前面例子中讲到偏差时,教师如何进行引导纠正,同时又不是垄断命令。这一问题特别需要广大专家特别是一线教师来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1姜平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孙秀梅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般性原则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3)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的思考.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