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清诗鉴赏三十六例.docx

    • 资源ID:2099329       资源大小:42.85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清诗鉴赏三十六例.docx

    1、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清诗鉴赏三十六例高考古诗词鉴赏:清诗鉴赏三十六例1.袁枚夜过借园闻笛2.林则徐塞外杂咏3.吴兆骞帐外4.江湜山寺夜起5.陈维崧将去洛阳,灯下感赋6.黎箭小园7.袁枚秋海棠8.吴伟业采石矶9.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10.顾炎武塞下曲11.袁枚纸鸢12.郑燮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3.桑调元五人墓14.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15.吴景仁稚存归索家书16宋湘梅修重有浙江之行()其二17史夔无锡望惠山18.叶燮客发笤溪19.陈文述夏日杂诗20.张问陶出栈21.戈鲲化甬上竹枝词22.袁枚苔23. 蒋士铨湖上晚归24.钱澄之夜归25.郑真晚望26.姚范山行27.史台懋

    2、春阴28.王永彬同友人游青溪29.王猷定螺川早发30.阮江甬江夜泊31.王士禛真州绝句32. 宋琬狱中对月33. 宋琬江上阻风34.厉鄂晓至湖上35.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36.袁枚推窗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1.夜过借园闻笛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注】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

    3、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2.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2.塞外杂咏林则徐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注释: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琼瑶:美玉。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参考答案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

    5、之情。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3.帐夜吴兆骞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注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连山:就着山势。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1诗歌的第二联是用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分);(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

    6、”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分)(3)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1分)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分)参考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

    7、: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分)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分)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分)二是思家,(分)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分)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将去洛阳,灯下感赋陈维崧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注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洛水嵩云:洛河

    8、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4分)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1.(4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2分)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2分)2.(4分)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感伤与留恋。借景寄情,菊花分外寒瘦,

    9、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手法2分,分析2分,任答一点即可)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小园黎简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作者简介:黎简原籍广东顺德,其父来南宁经商,娶当地大族雷氏女为妻。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二十三日(6月30日)黎简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因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

    10、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黎简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遂自号“狂简”。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丧未行,遂不复应试。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绝”。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曾寄居广州慈度寺,住处四周种上竹子,曰竹平安馆。中年所居村曰百花村,筑亭曰众香阁、曰药烟堂、曰五百四峰。袁枚当时名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轰动诗坛。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话,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1799年十一

    11、月七日(12月3日)卒。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5分)3.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4分)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一联作简要赏析。(4分)5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参考答案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

    12、,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2)选用亭亭静立的幽竹、凌霜傲放的秋菊(寒花)、洁白无瑕的新月等意象,(2分)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节操。(2分)4(4分)“水影”句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1分)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1分)“山光”句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突出园中景物之美,(1分)本为园中之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说“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不但写活了“山光”,增添了情趣,更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美。(1分)5(4分)幽竹、寒

    13、花、新月,(2分)幽竹劲节,寒花孤傲,新月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刻画了一个孤清高洁,胸怀澄明的人物形象。(2分)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秋海棠袁枚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2分

    14、)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4分)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采石矶吴伟业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曾闻飞将在,落日吊开平。注飞将,为飞将军李广的省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英勇善战,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后因以“飞将军”指矫健敏捷的将领。这里指的是明将常遇春。作者简介: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

    15、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他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富有时代感。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有

    16、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扬州、读史杂感、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其中扬州四首,更是他七律的力作。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如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降清;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楚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写艺人的飘零沦落;临江参军行颂扬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船行等。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吴伟业词作不多,但传诵颇广。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其

    17、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如满江红蒜山怀古,咏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吴伟业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等。“江左三大家”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尊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

    18、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吴伟业诗歌在有清一代的地位。1.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可是诗人在诗的前两句用来写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诗人运用的又是那些手法?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此诗的前两句重在写景,写采石矶两岸山之高峻和水流的湍急,一句话,突出了环境的险恶,用以映衬英雄行为的难能可贵,在险山恶水的背景下愈加显出英雄形象的光辉。2.诗人在写景时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夸张,“千寻险”,极写山之高峻与险恶;“一矢争”,极写水之湍急,几乎可与飞箭比快慢。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

    19、回答问题。西湖八绝句(之一)柳如是垂杨小院锈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作者简介: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著名作家朱千华在其地理人文著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柳如是的身世,有详细记述。1.诗的

    20、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2.你怎样理解诗的最后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幽的画面:依依垂柳,精巧小院,屋宇绣帘,莺阁宁谧,残花点点,蛱蝶飞舞一个摆脱了世俗喧嚣的环境。诗人恰倒好处地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才使得这个静谧的小院里充满了生机。2.在寒食节里,诗人走在西泠路上,灼灼桃花,艳丽无比;一时间真不知是桃花映衬着“美人”,还是“美人”装扮了桃花。但诗人柳如是虽为风尘女子,却十分自信,她认为桃花之美艳是因为得到了“我”这位“美人”的辉映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塞下曲顾炎武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即今

    21、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1.诗的前两句,均为写景,写的又都不是眼前之景色,所以属于。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2.汪瑞在明三十家诗选中评价这首诗时说:“黍离麦秀之悲,渊深朴茂。”由此可见,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思妇只苦,实际上却别有所托。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参考答案1.虚写。诗人不过就是用不在眼前的“赵信城”、“纥干山”已经是“雪化尘”、“雀呼春”,来写边塞已春归,更何况此刻江南春意早盎然。2.古语有“春女思,秋士悲”,丘迟在他的与陈伯之书中也写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春闺之人自然更加盼望着戍边的丈夫归来了。诗的尾句写得似乎很平淡其实蕴涵着极度

    22、的悲怆,不由得使人想到了唐代的陈陶的陇西行中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其实这还只是诗的表意。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顾炎武是无时无刻不在希望故国复兴的,这恰如思妇怀念自己的丈夫一样,自然界的春天降临是未能为思妇带来一丝慰藉的,因为想起戍边的丈夫已然成了白骨,因为诗人怀恋的故国也早在思念之前实实在在地灭亡了,所以这“梦里人”就并非是所谓的梦中的心上人了,兼含着的是诗人魂牵梦萦的朱明王朝了。因此此诗寄寓着的是诗人的亡国之痛。1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纸鸢袁枚纸鸢风骨假棱嶒,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作者简介: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

    23、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

    24、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1.纸鸢是一首,诗中处处笔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2.诗人还曾写过一首憎蝇诗,诗中写道:“深秋丑扇尚纷纷,偶据高柯自道真。枵腹可曾餐墨水?恶声偏欲扰诗人。神昏不复追风骥,暑退能留几日身?辜负天教生羽翼,枉钻窗纸费精神。”可是在本诗中却又说“纸鸢

    25、”“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这样写自相矛盾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咏物诗(答托物言志亦可),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正是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一阔脸就变”,还自鸣得意,飞扬跋扈,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2.不矛盾。在憎蝇一诗中的苍蝇不管怎么说也还“天教生羽翼”,在诗中诗人也预言着这些人好景不长。如果说憎蝇中的“苍蝇”已经叫人厌恶,叫人鄙视,那么在纸鸢中,作者说掉到了地上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鸢”式“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1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

    26、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诗人坐在衙署书房里卧在撞上休息,这是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呻吟呜咽;自然界中的风竹声和民间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什么使诗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2.诗的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一枝一叶”运用的是怎样的必须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

    27、全集。参考答案1.是诗人时刻在惦记着百姓安危冷暖的体恤民情那颗赤子之心。2.运用的是双关的手法,“一枝一叶”既指衙署书房窗外的竹子的枝叶,也暗指那些正在饱受风雨饥渴的百姓的啼饥号寒声。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只是一个左右不了大局的“些小州县吏”但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1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五人墓桑调元吴下无斯墓,要离冢亦孤。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阘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注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行刺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阘冗:即阘茸,卑鄙低贱的意思作者简介:桑调元(16951771)清代官员、学者。字伊佐,

    28、一字弢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时即聪明勤奋,且是远近闻名的孝子。雍正四年(1726)举顺天乡试,十一年(1733)召试,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书院讲席。桑调元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主张“穷经之要有三: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桑调元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编撰大梁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江西瀛溪书院与泺源书院学规等。另有五岳诗集二十卷、文集三十卷、桑弢甫诗集十四卷、续集二十卷、论语说、躬身实践录

    29、、桑孝子旌门录等。1.本诗的颔联里写道:“悲吊有屠沽。”“屠沽”指的是屠夫和卖酒人,诗人之所以要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运用的是。的手法。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表达:五人的侠烈名声得到了人民的赞美,连那些不管怎么说总有点“不问政治”,总有点“惟利是图”的屠夫和卖酒人一类普通市民都为之悲悼不已,这里运用的是“睹影见竿”的手法,即不从正面写五人如何如何侠义壮烈,而是通过五人的正义行为所激起的强烈的反响,来歌颂五人的崇高品质。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屠沽”来代指普通百姓。2.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诗中“阘冗”与“峥嵘”两个内涵完全相反的形容词,把两类人

    30、进行了强烈的对比:身居高爵显位的“朝廷党”(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着,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竟是那样的卑劣,助纣为虐,而出身低贱(“素不闻礼义之训”)的里巷夫却反而品格高尚得到了人们的崇敬。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纪昀浓似春水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注】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2001年开始,纪晓岚因为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风靡而为大众所知。1.句“浓似春水淡似烟”运用的的手法,写的是。2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书事一诗这样写道:“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纪昀的这首诗中有一句是从这首诗中化用过来的,那句诗是:;这句诗运用了的手法。参考答案1.首句“浓似春水淡似烟”运用的比喻的手法,写的是临岸之山,近在眼前,看上去苍翠欲滴,色彩浓厚,水中倒影恰如春云的变幻;而远处之山被雾气阻隔,越远越淡,恰如飘渺的烟霞。富春江就穿行在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翠山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清诗鉴赏三十六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