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冷战后国际关系 全部参考资料.docx

    • 资源ID:2083705       资源大小:35.77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冷战后国际关系 全部参考资料.docx

    1、冷战后国际关系 全部参考资料冷战后国际关系 全部参考资料!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一讲 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冷战结束的标志:1、东欧剧变2、德国统一3、华约瓦解4、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1)渐进的变化以波兰为代表。(2)主动的变化以匈牙利为代表。(3)突发性的变化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4)疯狂性的变化以罗马尼亚为代表。东欧剧变的原因:(1)由苏联的绝对控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变动。(2)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原则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3)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介入。2、德国的统一 东德的政治剧变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 1989年11月9日两德边界开放被看作是德国统一

    2、的序幕。 德国分裂了几十年,但统一的过程历时还不到一年,具体时间是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德国统一的准备阶段(1989年11月9日1990年3月18日)1989年11月13日,莫德罗提出了成立两德“条约共同体”的建议。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总理科尔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提出要建立联邦国家。其中第5点指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这是发展两个德国间的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绝对必要的前提”。 1989年12月7日和1990年1月28日,东德各党派举行了两次“圆桌会议”,多数人主张与西德统一。1月

    3、28日的“圆桌会议”决定,东德1990年3月18日举行“自由选举”。 1990年2月1日,东德又提出了分4个阶段实现统一的主张,但提出统一后的德国要保持中立。科尔对莫德罗的建议表示欢迎,但反对德国中立化的主张。 2月17日,两德总理会晤时,科尔提出了首先建立以西德马克为基础的两德货币联盟作为实现德国统一的决定性步骤的建议,但莫德罗表示反对。 西德为东德的大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财政支持 ,最后西德支持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 第二阶段:两德的经济、货币统一阶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国大联合政府成立,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当选为总理。4月19

    4、日,德梅齐埃在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民主德国同意与联邦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使用西德马克;同意在民主德国恢复州的建制,按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规定加入联邦德国。这表明两个德国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很快,双方就分别宣布将于7月1日建立两个德国的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1990年5月18日签订货币经济社会联盟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条约。主要内容包括:(1)货币统一。(2)经济统一。(3)社会和司法统一。 第三阶段:两个德国政治统一的阶段(1990年7月1日10月3日)1990年8月31日两个德国签订了统一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根据条约,民主德国废除了原来的15

    5、个行政专区,恢复到5个州,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这实际上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统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吃掉另一方。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问题: 1990年2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召开了“2+4外长会议”。1990年5月5日到9月12日,“2+4”会议又召开了4次,最后达成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也被称为莫斯科条约。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起了关键作用。3、华约瓦解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相继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了。 1990年6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

    6、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行动。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内容是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华约的军事活动。 1991年7月1日,华约在布拉格举行了最后一次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签订了华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从此华约正式解散。 4、苏联解体 政治改革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苏联国内分离主义浪潮的高涨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 苏联的最后解体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脱节超越现实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脱离了原来的设想 苏共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 戈尔巴乔夫在外交上实行“外交新思维”苏联解体的国际因素:美国对苏联实

    7、行“超越遏制战略”: 强调要把苏联纳入国际社会,使苏联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和自由的欧洲。 推行“实力”政策,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冷战后国际关系第二讲 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两极体系瓦解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一)两极体系两极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1)1945年雅尔塔会议划分势力范围;(2)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3)1955年北约和华约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两极体系的核心是美苏关系。美苏之间展开的全面的对抗与斗争主要表现为: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

    8、立与斗争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除美苏对抗外,以美苏为核心结成了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两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1、冷战时期的多极化倾向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开始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美欧日三个经济中心 尼克松的“五大中心”论 在这一时期,多极化还只是一种倾向,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因为: 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 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2、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的进程明

    9、显加快,且与六、七十年代的多极化倾向不同,主要表现在: 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多极化倾向的继续与发展; 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在两极体制解体后发展起来的,不再受两极体制的制约; 对于各行为主体来说,冷战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不像冷战时期更多地考虑的是集团的利益。 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俄、欧、日和中等五大力量,投入了一场以争夺构筑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为特征的竞争之中。具体表现为: 美国一直想构筑单极世界。 欧共体要把欧洲恢复成昔日“世界的中心” 。 日本要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俄罗斯要“重建大国地位” 。 中国要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 到19969

    10、7年间,多极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主要表现为形成了几个相互制衡的战略三角,从而构筑了一个新的大国关系框架。这些战略三角主要有: 美欧俄军事政治三角 美日中军事政治三角 俄中美准军事政治三角 欧亚美经济政治三角 此外,各主要大国间也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 自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进程的发展态势良好,但1999年美国和北约空袭南联盟事件使得多极化的走向有了弱化的趋势。 如果说科索沃战争使得多极化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的话,2001年的“911事件”则使得多极化进程更加弱化。 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多极化进程有了明显的发展。 3、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不同理论及对多极化问题的争论 “单极格局论 ” “单

    11、多极格局论”和“复合格局论” “多极格局论” “过渡时期论” “一超多强论”现阶段美国单极世界的趋势明显和多极化的进程之间并不矛盾。虽然当前的多极化进程较之单极世界的趋向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文明、国际政治等领域都有明显表现。更为重要的是,针对美国的单极倾向,一些强国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已经形成了一股反对单极化的合力。当前多极化进程之所以与单极世界相比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是因为目前倡导多极的力量与主张单极世界的美国在实力上还有太大的差距。这表现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很多方面。 如果美国能够保持此差距,则世界可能走向单极世界。如果其他强国与

    12、美国的差距缩小,则世界可能走向多极世界。 主张多极化的力量将对美国的单极图谋形成很大制约。 在多极化问题上,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把多极化看作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出现反复甚至倒退都是正常的。应该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主张单极世界的图谋和主张多极化的势力之间的较量,到底哪种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见分晓。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简单地讲,国际秩序是由具有不同国家利益的国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形态。梁守德教授在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的定义: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

    13、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首先反映在经济领域。早在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就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包括: 一切国家都有平等权利参与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国际社会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解决或消除世界上存在的差距,且不能附带任何条件;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处理和利用自己国家的自然资源,都有永久的主权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实行对自己的发展最适合和最有效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要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要在国际贸易中规定合理价格,消除贸易壁垒

    14、; 要促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在70年代,发展中国家还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主张 。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表现得比较积极。 美国布什政府的构想: 认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是可能的。 布什提出的世界新秩序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和安全的世界。 布什政府关于世界新秩序的原则与作用。 布什政府认为,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必须推行下列政策: 要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领导作用。 加强与盟国的伙伴关系是建立新秩序的基础。 在美国的领导下,发挥苏联作为小伙伴的作用。 实施地区防御战略,把战略重心放在地区冲突以及可能带来的危险上。 发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

    15、国的作用,把联合国作为建立新秩序的工具。 西欧国家提出的新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民主、多党制、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欧洲各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欧洲同美国、日本一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秩序; 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的主张,主张未来新秩序应由美、欧、日共同主导; 欧洲各国希望联合国在世界新秩序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试图借助联合国最大限度地提升欧洲在世界新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 日本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建立美、欧、日起主导作用的“三极”世界。日本关于国际新秩序构想的核心是富国主宰世界,在全世界推行西方价值观

    16、。前苏联关于世界新秩序的主张:有人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看作是戈尔巴乔夫对世界新秩序的构想。1990-1991年间,戈尔巴乔夫还提出过“欧洲大厦”和“北半球合作带”的主张。 中国主张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 新秩序是一种崭新的国际关系,与过去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完全不同。 新秩序强调所有国家的平等性。 新秩序承认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新秩序强调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新秩序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主张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反对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国控制世

    17、界事务。他们做出的努力包括: 积极要求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大力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主张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包括: 建立什么样的新秩序? 新秩序的基础是什么? 新秩序以何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 新秩序“新”在何处? 三、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1、新的国际关系逐渐形成,但与旧有的冷战思维同时存在。2、在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处理国际关系的过程中,各国对自己的安全利益特别关注。 3、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关于

    18、经济因素作用的增强:“经济外交” 指的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确定外交活动的目标,制定对外政策,并开展相应的外交活动。冷战结束后,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在加强。经济全球化的低级形式是区域化,高级形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大概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各国、各地区更多地参与世界经济,跨越边界的经济活动大大增加。 其次,跨越边界的经济活动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各种贸易形成了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整体性结构。 再者,全世界市场机制的发展使全世界经济体制有一种趋同化。 此外,世界经济在区域化和集团化方面的进展也很快。冷战结束前后,建立了

    19、一些国际组织以互助为目标,由邻近的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经济集团化、区域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过渡阶段。 区域化、集团化是一种趋势,是发展的必然。 区域化、集团化会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分化。 4、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仍不能低估。5、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威胁已经明显减少,但核扩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6、全球的缓和与局部冲突的加剧同时并存。 除如上问题外,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国际组织的作用问题、南北差距的扩大问题、文化因素影响的上升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在冷战后有了新的发展,并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冷战后国际关系第三讲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对于冷战后的世界

    20、向何处去,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模式。由此,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新概念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软权力”的概念 “国家退却”的概念 “权力转移”的概念 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1、“地缘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缘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卢特瓦克。 2、新的全球化理论 (1)“两枝世界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盛顿大学的罗斯诺教授。 (2)“地球村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巴尼特和卡瓦纳夫。 3、新的国际冲突理论 (1)“新国际冲突论”代表人物约瑟夫奈、戴维鲍德温。 (2)“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谬尔

    21、亨廷顿。 、新的国际秩序理论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学者都对世界新秩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均势论”:代表人物是基辛格。 “世界秩序新论”:代表人物是约瑟夫奈。 “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是亨廷顿。 “和平地区混乱地区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辛格和韦达夫斯基。 “新的两极模式”: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哈克维。 “新的跨政府秩序”: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斯劳特教授 三、新理论流派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兴起 建构主义(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冷战结束后其影响力日益显现。建构主义者把自己分成两派,即常规的建构主义(convent

    22、ional)和批判的建构主义(critical)。前者影响较大。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文特、尼古拉斯奥纳夫、彼特卡曾斯坦和麦克尔巴奈特等。 四、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复兴 (1)民主和平论 (2)均势理论 五、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进攻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 2、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分支:(1)共和自由主义(republican liberalism);(2)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l liberalism);(3)制度自由主义(institutional liberalism)。 冷战后在国际关

    23、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 二、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在传统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点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一些国际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国际斗争和国际冲突。此外,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有时也会引起误解,造成冲突。再者,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外交的效果,使得某些重要信息合外交姿态得不到理解或响应。 3、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密切国家间的关系,同

    24、时也可为国际政治斗争服务。 4、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维系民族存在与团结的要素;也是列强侵略、奴役、颠覆其他国家的工具。 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是文化扩张主义的倾向。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1)纵向的“文化霸权” (2)横向的“文化扩张”三、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关系研究一、 历史的视角 主权与人权的概念都产生于西方。 主权和人权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在很长的时期内,主权与人权的概念是平行发展的。 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获得重大发展的时间段基本上是重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25、在主权和人权概念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内容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交叉和重合的部分。二、法理的视角 基本的国际法文件确认了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 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政治影响下形成的妥协的产物。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并不是无懈可击。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与联合国的人权实践之间存在矛盾。 联合国人权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制订规则和形成机制。 联合国的实践突破了不干涉内政原则对联合国人权活动的限制。 国际人权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涉及到对国家主权的限制。这种限制针对的是国家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在国际人权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则,国家行使主权时必须遵循这些规则。 如果一个国家加入了国际人

    26、权公约,它就承担了相应的国际法义务,并且必须履行这些义务。 在人权领域形成的习惯国际法也具有拘束力。 联大的决议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也可以对各国在人权方面的行为发挥作用。 国家主权在制订和实施国际人权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主权国家是国际人权法的制定者。 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主权国家根据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承担义务的结果。 对人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内途径解决的。国际法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一些国际人权实践可能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超越国际法成文规定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对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挑战。三、国际政治现实的视角1、国际层次国际社会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观点的严重对立。 冷

    27、战时期的东西方国家之间 冷战后的南北方国家之间国际社会观点对立的原因非常复杂: 意识形态的分歧 政治需要 历史背景 经济发展利益 文化差异 国际大环境的变迁2、国内层次美国案例分析美国承担国际人权义务的实践表明:主权原则是被摆在首位的。当主权利益与承担的国际人权义务发生冲突时,主权国家牺牲的是国际人权义务。 美国的实践也表明其政策有很大的矛盾性。美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时,美国主权至上;而当别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或美国的人权标准时,就变成了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四、对国际关系中主权与人权合理关系的探讨 人权与主权的内在关系表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对一个国家来讲,人权与主权是可以彼此兼顾、相互促进的。 在实现人权的过程中,国家主权所发挥的作用依然是其他任何国际和国内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在争论较大的“人权是否内政”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尝试用把人权“二分法”来解释,把“促进人权”和“保护人权”分开考虑。 要尊重客观现实,辨证地看待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应该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冷战后国际关系第四讲 冷战后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第一节 核裁军谈判的进展 一、冷战时期核裁军谈判的进程1、酝酿阶段(1945-1958年)2、部分核军控阶


    注意事项

    本文(冷战后国际关系 全部参考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