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西方文论相关批评术语人大文学院.docx

    • 资源ID:2082553       资源大小:33.9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方文论相关批评术语人大文学院.docx

    1、西方文论相关批评术语人大文学院西方文论相关批评术语(人大)Absence 缺省 一些当代批评家特别关注文学作品背后被缺省掉的内容。法国学者PierreMacherey于1966年出版文学生产的理论一书,在他看来,作品并不是自足(self-sufficient)的,而是必然伴随着某种缺省;弗洛伊德是将某些被缺省的词语归于潜意识。按照这样的理论,作品是围绕着缺省来建构的,缺省决定着作品的最终形式。Affective 效果 理查兹出版于1924年的著作文学批评原理以及维姆萨特和伯兹里发表于1949年的论文效果谬见,是这一术语的两种不同来源。理查兹是在讨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时谈到“效果”;维姆萨

    2、特和伯兹里则是警惕过多注重作品效果、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倾向。后来美国批评家斯坦利费希又用“效果的文体学”(affectivestylistics)取代其早期的概念“新文体学”(newstylistics),以强调特定解释群体(interpretivecommunity)对于效果的规定性;这样,他认为文体学的侧重“便从印刷文本的空间语境转向了心灵及其经验的时间语境”。Alienation异化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黑格尔,本来是指“理念”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对立的形式中实现自己的运动。后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借用这一概念,提出“异化劳动”的理论,意指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奴役人,使“物”成

    3、为支配性的力量。后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此意义上使用“异化”的概念。Alienation effect 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所用的术语,德文为verfremdungseffekt,英文亦译作dislocation或者estrangementeffect。间离效果是要防止观众沉迷于“戏剧的世界”(worldoftheplay),防止观众将戏剧幻想为真实的生活。布莱希特进而提出“史诗剧”(epictheatre)的理论,以取代“情节剧”(dramatictheatre)。巴赫金对史诗和小说的区分可以说明布莱希特的主旨,即:读者可以进入小说的世界,却无法进入史诗的世界。Allegorical cri

    4、ticism 讽喻批评 又译“寓意批评”,被视为最典型的中世纪批评类型。后来有研究者认为,讽喻批评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他所奠定的“理念论”及艺术创造的“灵感说”当中,已经包含了对于文学寓意的要求,即:要求批评去揭示文学背后所隐喻着的永恒真理甚至信仰的启示。从教父时代开始,讽喻批评始终在中世纪不断地延续,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当属克雷芒、奥利金和但丁。(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影响的焦虑 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所使用的术语。他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因为诗人总会感到自己姗姗来迟,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就此,布鲁姆提出“

    5、修正”()的概念,意指诗人不断在修正前人的作品,有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俄底浦斯情结,是通过“弑父”来颠覆对自己构成影响的某种权力。与之相应,他在影响的焦虑(1973)一书中还提出:所谓“准确的解释”要比错误更糟,任何阅读活动都必然带有一定的“偏见”(clinamen),因此“阅读”也许只能是“多少体现着创意或趣味的误读”。Aura 艺术的光晕 德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所使用的术语。他在发表于1936年的论文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当中提出:摄影等机器复制技术,已经完全摧毁了传统艺术的神秘光晕及其神圣性,“复制的技术使被复制的对象与传统相分离”。Authenticity 原生态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术

    6、语。意指原生于某种文化、而不是强加于该文化或者被该文化所汲取的因素。批评者认为,“原生态”的主张是将“土著人”及其文化框定在一成不变的族群特质之中,要求“土著人”保持其陈旧的生活方式,以作为西方人的“他者”。Author 作者 该术语主要与两篇重要的论文相关,一是罗兰巴尔特发表于1977年的作者之死,另一是米歇尔福柯发表于1980年的什么是作者。由此,“作者”的概念引出一系列复杂的讨论。罗兰巴尔特认为:“作者是迄今为止的社会之产物,它源于中世纪,带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理性主义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个体信仰;它揭示了个人的或者说的更好听一点人类的优越。”福柯也提醒人们:“作者”不等于“写作某一作品的人

    7、”,因为作者的功能可以引出不同的自我、不同的主体;“作者”的出现,是在“写作者”进入一种“将我们的社会个人化的财产系统”之时。巴尔特极端地挑战“作者”的权力,将这种权力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功能。然而他的“作者之死”既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任何作品,也意味着永远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意义。正如巴尔特在结束其论文时所宣称的:读者的诞生必定要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也就是说,允许读者进行无限制的解释活动,就必须使文本摆脱作者的控制。Bricoleur 拼合 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1972)一书中,将现代人与原始人的符号系统相区别,认为原始人的神话思维就是一种“智力的拼合”,即:在自己的生活与自然

    8、生活之间建立一些类比、想象或者隐喻关系。Canon 经典 该术语导源于基督教教会关于希伯莱圣经和新约各卷之真实性的争论。至巴赫金,“经典化”(canonization)的问题又被提出,即:人们常常倾向于将一时的标准和习俗视为普遍性的原则,从而忽视了文学评价中的文化或者时代的价值。Center 中心 在德里达的写作与差异(1978)中,“中心”意味着“临在之点”(apointofpresence)、“既定的原点”(afixedorigin),它将一种限制强加于他所存身的结构之上。因此许多解构主义批评都致力于摆脱各种中心对结构的束缚。阿尔都塞的论文弗洛伊德与拉康(1971)则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

    9、主体可以、而且应当是“非中心”(decentred)的。福柯在知识考古学(1972)的导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A chain of signification 意义链 解构主义的批评术语。“意义链”被认为是无限开放的(open-ended),解构主义批评以此替代“结构”的概念。Close readings 文本细读 英美新批评的术语。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所以布鲁克斯说:燕卜荪式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真,使诗成为哲学或

    10、者科学”。在布鲁可斯看来,燕卜荪的批评是要告诉人们:诗歌的隐喻承担着“功能性”、而不是“修饰性”的作用(functionalnotdecorativerole),诗歌的韵律和词句“也都成为诗歌展示意义的积极力量”。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集体无意识 心理学家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不仅对意识和无意识予以区分,还特别指出“无意识”包含着“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前者是“被遗忘或者压抑,从意识中消失了”,后者却“从来没有在意识中出现过”、“并不是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集体无意识”才

    11、是最隐蔽、而又最根本的精神层次。荣格以“集体无意识”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相似的神话原型和原始意象,对原型批评和神话批评(mythiccriticism)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被较早运用于鲍德金的诗歌中的原型模式(1934),其中将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与旧约中约拿的故事相比,归之于“再生”的原型。Context 语境 即一定文本得以存在、一定意义得以生成的环境。Decorum合式 “合式”的概念可以导源于苏格拉底对两种“和谐”的区分。第一种是一般而言的合适比例,这是抽象意义上的美,是客观的和谐;第二种才是针对一个具体对象及其特定功用而言的合适比例,这是具体的美的对象,是主

    12、观的和谐。第一种和谐写作symmetria,即“对称”;第二种和谐写作eurhythmia,意思是不合客观比例但是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合式”来自后者。贺拉斯的“合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要同整体构成“恰当”、“得体”的对应关系,以保持内在的秩序(internalorder)和结构的整一(organicunity)。“合式的原则”与“借鉴的原则”、“合理的原则”相并列,是贺拉斯所提出的“古典主义三原则”之一。后世的新古典主义者常常使“合式的原则”成为一种僵死的法则,而研究者认为贺拉斯的“合式”主要是强调艺术创作中的“节制感”(senseofrestraint)。Defamiliariza

    13、tion 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的概念,亦作singularization。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对象多次被感知之后,便会产生“感知的自动化”(automization),从习以为常。陌生化就是要摆脱这种“感知的自动化”。后来布拉格学派进一步引申出相似的概念“凸显”(foregrounding),即通过诗性的语言“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effect)理论,与此一脉相承。Diachronic 历时性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概念,与“共时性”相对应。对语言的历时性研究,是侧重语言的历史发展、积累及其变化。文论中的“历时性阅读”,主要是强调读者与文本之间

    14、的历史间隔。Dialogic对话 巴赫金的术语,亦作dialogue。在巴赫金看来,“对话”所包含的词语互动,是语言的根本属性。因为词语并不是中性的,而必然与他人相关,当我们把他人的话语纳入自己的用法时,也就形成了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有论者形容说:“一个词语对于巴赫金,就像是一个人转给另一个人的衣服,不可能将原来的气味完全洗掉。”巴赫金的“对话”观念,也涉及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问题以及布鲁姆所讨论的“影响的焦虑”(theanxietyofinfluence)。与“对话”相对应的概念是“独白”(monologue)。托多洛夫曾在米歇尔巴赫金:对话的原则(1984)一书引述

    15、他的话:“从根本上看,独白主义不承认在自身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意识另一个同样正当的我(或者你)。”Diffrance 延异 德里达的术语,由“差异”(difference)和“延缓”(deferment)两个词合成。“延异”与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恰好相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假设一种固定意义的存在,“延异”却表示最终的意义不断被延缓,不断由它与其他意义的差异而得到标识,从而意义永远都是相互关联的,却不是可以自我完成的。德里达的许多著作都论及此一问题,其中最集中的讨论可见于立场(1981)。Divine madness 迷狂 在英文中意即“神圣的疯狂”。对柏拉图而言,“代神说话”也许

    16、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柏拉图关于“迷狂”的讨论,既是在“灵感”的意义上肯定天才的诗人,其实也是对世俗艺术的一种限定。因为如果没有“神力凭附”所导致的“迷狂”,“摹仿的诗人”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创造;而进入了“迷狂”状态,诗人所说的已经不再是世俗之言。由此可以理解柏拉图对世俗艺术的批判及其对诗人灵感的高度评价之间的关联。Feminin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的写作 女性主义理论被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集中体现为关于“女性写作”问题的分析。伊莲娜肖娃尔特1977年出版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女性的写作”,即长期摹仿着主流传统中的支配性符号,并且将其“内

    17、化”为自己的艺术标准;“女性主义写作”(feministstageofwomenswriting)则是要凸显少数群体的权利和价值;另外她还用“女性写作”(femalestageofwomenswriting)一词,来描述女性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发现和寻找性别身份的阶段。Libido 里比多 弗洛伊德的术语,指人的本能冲动。里比多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曾较多指“性的冲动”,后来他又将里比多定义为“爱的能力”。弗洛伊德对人类的艺术活动进行描述时,里比多也被认为是根本的动因。经过他的分析,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解释。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净化 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

    18、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Irony / Ironic 反讽 反讽被认为是支配着现代理解力的主要方式。反讽式的陈述或者描绘,总是包含着与直接的感知正好相反的含义。在西方文论史上,反讽通常被视为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亦作“文本的间性” 指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热奈也用“显文本”(

    19、hypertext)和“潜文本”(hypotext)指称互文本和互文关系,比如乔伊斯的尤利希斯和荷马的奥德修纪,就是“显文本”和“潜文本”的实例。巴赫金强调一切话语都具有对话的因素,所以其论文小说话语的史前史特别注意到“戏仿”(parody)和“滑稽”(travesty)在现代小说中的应用。在语言的欲望(1980)之中,克里斯托娃将文本界定为“一种互文性的文本排列:在一个给定的文本空间里,来自其他文本的不同话语相互交合”。罗兰巴尔特也大体上赞同这一观点,他甚至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互文性的,“任何文本都是以往之引文的新的组合”。Interpretive community 解释的群体 接受理论与读

    20、者-反应批评的术语。美国批评家费希认为:“创造意义的既不是文本也不是读者,而是解释的群体”所占有的“解释策略”。组成“解释的群体”的,是“那些并非为了阅读、而是为了写作的分享着解释策略的人们。换言之,这些策略先于阅读活动而存在”在费希看来,如果读者对文本达成相同的解释,是由于“同一解释群体的成员必然意见一致,因为他们会看到一切都与其群体既定的目标相关”;相反,如果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不同,则是由于“不同群体的成员必然与之意见相左”。总之,“意义”其实是取决于读者所属的群体身份。Interpretation解释或诠释 通常指一定文本文的解释和理解活动。西方的“诠释学”(Hermeneutics)源于

    21、基督教的“释经学”(Exegesis),即对圣经文本的诠释。现代诠释学则认为:“诠释”包括三个基本维度:解释(interpretation)、理解(understanding)和应用(application)。Implied reader隐含读者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讨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必然会指向“文本的开放性”,这也正是伊瑟尔所特别讨论的。他发表于1974年的论文隐含读者进一步突出了读者对文本的积极参与。“隐含读者”是指内在于文本结构中的丰富的可能性。正如伊瑟尔所描述的:“两个凝视夜空的人也许都在看同样的星群,但是一个人看见犁的形状,另一人则看出了铲子。星星在文学文本中是

    22、固定的,但是连接它们的线却有所不同。Implied author 隐含作者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出自布思(WayneC.Booth)的小说修辞学(1961)。该术语意指读者根据作品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所构建的作者形象。Idea或edos理念 苏格拉底曾经力图在伦理问题的探求中寻求“善”的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但是小苏格拉底学派在三个方面上的追寻,都并不能通向“至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柏拉图需要再前进一步,使“善”的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与个别的伦理对象相分离,并视之为独立存在的“理念”。就此而言,“理念”亦即“善本身”或者“美本身”。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著作中表示“理念”的两个希腊文词语

    23、是可以互换的,即idea和edos。前者后来被西文直接接受,后者则成为拉丁文的forma,即“形式”。其关键的意义在于:第一,无论“理念”还是这一意义上的“形式”,都是作为超越具体可感物的“存在”,是衍生对象世界的“原型”,所以“形式”在这里并没有“外在形式”、“表现形式”的涵义;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形式因”被解释为“本质”。第二,idea和edos在希腊文中都是指形式、图形、基本性质等。因此柏拉图的“理念”只能是一种“存在的抽象”,而不是“观念的抽象”,与现代人所谓的“主观”、“个人心灵”式的理念完全不同。朱光潜先生主张将idea和edos译为“理式”,正是要突出这样

    24、的意思。柏拉图所论说的“理念”,是要为一种完整的实在论提供新的基础,以便终结苏格拉底的“至善”问题。但是亚里士多德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在形而上学之中写道:“苏格拉底所创始的普遍并不与个别相分离;他的继承者(指柏拉图)却认为若要在感觉本体以外建立任何本体,就必需把普遍理念脱出感觉事物,而使这些普遍性的本体独立存在。”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意指在任何阅读活动之前,读者的全部经验已经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从而形成其特定的的“期待视野”。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先有”(fore-having)

    25、、“先见”(fore-sight)、和“先概念”(fore-conception)。加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论及“期待视野”的问题,认为不同的“期待视野”并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不断形成、相互融合的。这种“视野的融合”(fusionofhorizons),恰恰是“意义”产生的关键。后来姚斯等人对此问题的重申,代表了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取向。Historicity of texts文本的历史性 “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textualityofhistory),构成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基本立场。其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认为:“作品的生产和消费,总是涉及多种利益,这恰恰因为艺术是社会

    26、性的,从而体现着多种意识。一定的价值和利益是在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面对过去的艺术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可避免地要记住价值和利益的转换。”这是强调“文本的历史性”。另一方面,新历史主义批评认为历史文献与文学文本一样,也有叙事性甚至虚构性;要通过历史文本来把握真实的历史完全是天真的幻想,因为历史只是前人所记述的文献材料而已,“客观历史”则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格林布拉特要将“通常只限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转向“一切文本性的历史踪迹”。这是强调“历史的文本性”。也就是说,一切“阅读”都不仅是针对文学文本,而且也将包括全部社会的、历史的、意识形态的内容。Hermeneutic circl

    27、e解释的循环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对“解释的循环”进行过描述。它通常可以被概括为两种形式。第一,我们需要某种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才能进入文本;没有前理解和问题,就没有理解和回答,也就无从获得意义。第二,通过局部才能理解整体,而只有理解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局部。至海德格尔,“解释循环”的问题被重新理解,他主张“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理解的循环”,因为“理解的循环不是一个听凭任意的认识方式活动于其间的圆圈,把这个循环降低为一种恶性循环是不行的,在这一循环中包藏着本原性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伽达默尔认为“这显示了解释的循环具有本体论的积极意义”。这样,“理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认识

    28、活动,而是“通过理解而获得”的存在方式。Gynocriticism 女性批评 伊莲娜肖娃尔特所使用的术语,以此来描述一种将女性作为写作者来研究的“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criticism)。在1985年出版的女性的疾病:女性、疯癫和英国文化1830-1980一书中,肖娃尔特对这种“女性批评”进行了界说:“其内容是女性写作的历史、风格、主题、文体和结构;女性创造的精神动因;个体或者集体的女性经验之轨迹;女性文学传统的演进及其规律等等”。Grammar of narrative 叙事的语法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术语。其主要代表热奈试图将“语言学范式”(linguisticparadigm)扩

    29、展为一种“叙事的语法”,他认为结构主义是对以往文学理论的一种“矫正”,“文学已经太久地被视为没有符号的意义,因此现在有必要将它视为没有意义的符号”。Grand narratives 辉煌叙事 与“细琐叙事”(littlenarratives)相对应,分别来自法文的grandrcit和petitrcit。利奥塔德于1979年出版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以后,“辉煌叙事”一词被广泛使用。利奥塔德提出:“我用现代一词标识任何自我合法化的科学,其自我合法化是根据一种明确地诉求于辉煌叙事的元话语,比如精神的辩证法,意义的诠释学,理性主体或行为主体的解放,或者财富的创造。”这里的“辉煌叙事”,使人的行为

    30、或者生命得到意义,其中人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业已书写在叙事之中的角色,而人的最终结果已经被事先注定了。“细琐叙事”则要抛弃这种高超的目标,将自己限定在比较具体的解释模式中。Goodness善本身 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对完善人格的关注,最先产生了普遍性的问题。”柏拉图所讨论的“美本身”、“马本身”也是由此而来。如他所说,只能看见“马”而看不见“马本身”,是因为“只有视力而没有智力”。“本身”并不涉及感官所能把握的感性形式,而正是要摆脱任何感性形式,以获得更纯粹的普遍性。Foregroundi

    31、ng凸显 布拉格学派的术语。“凸显”是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概念引申而来,被认为是布拉格学派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尤其是对叙事学批评有所影响。所谓“凸显”其实是与“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有关,按照穆卡洛夫斯基的说法,诗性语言的功能,就是“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Psychical distance theory 心理距离说 英国美学家布洛(E.Bullough)提出的一种理论。布洛认为:美感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物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对象不会同现实中的主体发生直接关联,使主体得以忽略对象的功利意义、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内容转化成对象的特征。Probable & Necessary “或然律”和“必然律” 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概念。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诗学所说的“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相对而言,


    注意事项

    本文(西方文论相关批评术语人大文学院.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