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完整版.docx

    • 资源ID:2070568       资源大小:33.88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完整版.docx

    1、部编版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完整版月光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准,但受限于经济文化条件,孩子们眼界尚不开阔,文化风俗、地理人情了解博度不够,而阅读习惯(方法)、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强,因此教学本文,

    2、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学习重点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学习难点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百多芬个人资料简介(XX) 月光曲音乐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命运交响曲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板书课题。3、你对百多芬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搜集材料进行汇报。教师显示贝多芬资料:(XX搜索)二、【熟读

    3、感知,唤起情感】1、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插入音乐伴奏)2、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3、多媒体显示:1.须记住的字词。(教师圈划重点、男鞋生字词语)传说幽静断断续续陌生水天相连恬静陶醉入场券粼粼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贝多芬是一个_的人。月光曲是一首_的曲子。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三【自主质疑,品味探讨】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

    4、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四、【自主训练,升华感情】1、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

    5、悟交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教师播放画面视频,加深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2、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五

    6、、【总结思辨,拓展延伸】1、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2、文本小结:(录音)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六、【课堂总结,启迪智慧】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

    7、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七、【布置作业,巩固要点】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八、【板书设计,理清层次】月光曲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重

    8、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教学时间:3课时第l课时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谁能按“曲”(q)来组词。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二、学习最后一段。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1)这个曲子叫

    9、什么?(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四、学习第九自然段。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结合理解“霎时间”、“ 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3)

    10、“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4.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5.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6.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7.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8.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

    11、,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9.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10.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学习28自然段。1. 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

    12、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

    13、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

    14、,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 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

    15、是贝多芬在弹奏。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第3课时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

    16、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 背诵第9自然段。

    17、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五、完成作业本习题。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朗读品悟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乐曲的意境美,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2. 通过对比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初步

    18、学习作者在写实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比等方法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初步学习作者在写实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三、教学难点朗读品悟联想的句子,体会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贝多芬琴艺的高超。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ppt) ( )多年前,德国音乐家( )在小路上散步时,听到( )里传出( )的钢琴声,他走进去,先( ),又( ),弹完后( )。2.通过归纳,我们知道文中3次写到弹钢琴,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

    19、都是贝多芬弹奏的。 二、追根溯源,感遇知音1.(示PPT)思考: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再弹一曲呢?请围绕问题读读课文5-10自然段,一会说说体会预设:贝多芬是听了盲姑娘的话所以再弹一曲.师:盲姑娘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说的这句话(激动),谁来读读?(你读出了两个感叹号,谁也想来试试?)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您,您 也 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

    20、表达。2.感情朗读,深入体会。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 示ppt (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小结:盲姑娘从未见过贝多芬,仅凭一首曲子就能听出这个人就是贝多芬。看来盲姑娘不仅仅是喜欢他的音乐,更是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我们称彼此有共同追求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为知音,贝多芬今天遇见的不就是他的知音吗中国古时候“伯牙绝弦”为的是答谢知音,那么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谢知音)三、品读词句,感悟情境1.(课件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段话是什么描写?( 环境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

    21、(清幽)“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2.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师: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四、展开想象,感受魅力(1)在这样的情境里,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创作的音乐联想到了什么呢,哪段告诉了我们?(第9自然段)请大家默读第九自然段,这第九自然段里,既有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又有听琴产生的联想。请你用“”画出描写兄妹联想的句子。(2)大家都画好了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3)课件出示: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c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22、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从事实引发的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说明: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在兄妹俩的联想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画面?指名说。(3个)(3)第一个画面。大家把描绘第一个画面的句子念一遍。(出示课件)第一个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4)句中描绘了什么景物?(板书: )(5)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

    23、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我想这时候的旋律应该怎样的(舒缓平静)师:(板书: )句中哪些词给你平静的感受?(微波粼粼)它是什么意思呢?。(细小的波浪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细碎的光亮。)还有吗?(洒满银光)是呀,多美的画面啊!只有舒缓的旋律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小组读、全班读。另外两个画面写了什么?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画面内容,四人小组讨论。师巡堂参与。全班交流。第二个画面写了什么?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谁来说。(先读后说)预设2:写了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音乐的旋律是逐渐增强。(板书: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哪个词

    24、让我们感到节奏在逐渐增强?(越升越高)过渡:第三个画面呢?预设3:写了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应该是激越高昂的。(板书: )师:(课件出示句子)从哪些词知道?(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还有吗?看妹妹的联想。(波涛汹涌)“波涛汹涌”是什么意思?(板书:波涛汹涌)(波浪很大,不停翻腾奔涌)表现出了整个乐曲已经到了高潮的部分。谁来读一读这个画面,读出激昂的感受?小组读、全班读。4.皮鞋匠所听到的和联想到的,盲姑娘可否看到或听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景物,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心里所体会和

    25、联想到的东西,皮鞋匠怎么知道?品读句子: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在她那睁得(她的脸那么的恬静,眼睛睁得那么大,即使看不见,也好像看见了一样。)【恬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音的干扰。5.小结: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月光曲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呢?(三部分,三种画面)是啊,让我们再伴随着琴声,感受它变化的旋律。让我们再齐读,体会它优美的意境。 播放音乐 6.优美的意境,变化的旋律,时而舒缓,时而增强,时而激昂,兄妹俩都怎样了?(兄妹俩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陶醉是很满意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7. “此曲只应天上有

    26、,人间能得几回闻。”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8.俗话说琴传心声,贝多芬的月光曲表达的是他对兄妹俩的什么?(同情)其实不仅仅是对兄妹俩,也是对像兄妹俩那样贫苦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正如贝多芬说的(课件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正是他高尚情怀的体现。(板书:高尚情怀)五、回顾全文,领悟写法。月光曲是美妙的,它谱写的故事更感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个传说写生动的呢?(联想,联想就是虚写)1

    27、.第九自然段除了写联想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实在的事物)2.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干瘪瘪的,一点都不美,不那么深刻感人)对比读读,女生读写实部分。男生读联想部分。师小结: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六、课外拓展: 描写月亮的古诗句七、作业设计:1. 找找身边感人的故事,写下来并与老师同学交流。2.用联想的方法描写你看到的一处风景。3. 背诵第九段八、板书设计 月光曲月光曲教学方案教材解

    28、析月光曲是部编六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对伯牙鼓琴的学习,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份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是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

    29、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研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再现贝多芬与穷鞋匠兄妹鲜明的人物性格,进而充分领略文本中蕴含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2.学习掌握9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1.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学难点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

    30、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奏鸣曲月光曲。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贝多芬的资料,朗读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3.板书课题月光曲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2.介绍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