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 资源ID:2070291       资源大小:432.20K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1、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厘米和米 2一、 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 12二、 表内乘法和除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21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2-5的乘法口诀 27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35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39三、观察物体 47四、平移和旋转 53五、表内乘法和除法(二)6-9的乘法口诀 58五、表内乘法和除法(二)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68五、表内乘法和除法(二)探索规律 74五、 表内乘法和除法(二)去游乐场 83六、 数学百花园有趣的数 89七、 总复习表内乘法和除法 97七

    2、、总复习观察物体 100七、总复习平移与旋转 106亠、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厘米和米1教学目标1、 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 灵活解决的意识。2、 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 料的能力。3、通过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学情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二年级3册数学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一单的内 容之后,学生基本具备了测量物体的能力,并在课后实践活动“身上的 尺子”内容学习中学会用身体帮助自己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本课 中,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活动巩固测量方法;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健康、 体育”老师等活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

    3、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 课上汇报交流,提高表达及沟通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在面 对问题时,可以认真观察、思考,在现有情况下找到办法,解决问题。3重点难点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 灵活解决的意识。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 的能力。4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 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 灵活解决的意识。2、 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 料的能力。3、 通过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4.1.2学时重点1.经

    4、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 灵活解决的意识。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 的能力。4.1.3学时难点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 能力。4.1.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活动过程教师导语,引出主题。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下长高的学问。 前两天测量组同学测量出他们的身高,调研组也查到了很多资料,但是身高的数据还没有,一会就 请测量组同学来用你们最成功的办法帮他们测一下好吗 ?分组汇报( 一 ) 测量组进行汇报测量组同学都用了什么方法测量的呢 , 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介绍【1 组】我们的任务是 :测量本组

    5、同学的身高。可使用工具 , 无。 教师追问一 : 他们没有测量工具 , 你们觉得他们能完成任务吗 ?预设 1:能完成任务 ,可以借助“身上的尺子”来估测出同学们的身高。 预设 2:不能完成任务。没有尺子就不能测量 , 即使用身上尺子来估测 , 测出来的数也不准。教师追问 :看来大家对你们是不是能完成任务意见不一样啊 ! 一组同 学你们完成任务了吗 ?(完成了。 )快跟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吧 !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 以下是预设发言 ) 在拿到任务单时 ,我们发现 , 我们的任务是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 ,但是 可选工具是“无” ,我们就想 : 没尺子怎么量啊 ?后来我们经过讨论 , 我们想

    6、到可以用身上的尺子。我们是这样做的 :用先用一庹来量 , 然后在身上做记号 ,再接着用拃来量 , 不够一拃 了, 就用手掌宽来估一估。 (演示)后来我们知道XX的身高是()厘米,让其他同学跟他比个,然后 再接着用拃和掌宽来量。 ( 演示 ) 第三种方法 : 我们觉得在同学身上做记号有点不准 , 手老是动 , 不好量, 后来我们又让同学靠墙 , 在墙上做记号 , 再用拃和掌宽来量。 (快速演 示)【教师小结 :他们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 ,用心思考 ,想到之前课上学习 的“身上的尺子”的内容 ,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仅如此 ,他们 还能通过观察 ,不断修改,最终选择出更好的办法。 也许有人质疑

    7、他们 测出的 数据不太准 ,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 ,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 对 吗?】 那就请你们用你们这种好办法给调研组的一个同学来测一下好吗 ? 请下一组来介绍一下你们的任务是怎样完成的吧 !【2 组】任务:测量本组同学身高 可用工具 :米尺我们是这样做的 : 预设:开始我们是这样侧的 (图片), 米尺立在同学面前的地上 ,用手做 记号,然后再接着向上 , 后来发现这样做有问题 ,中间做记号的手总是 动。后来我们想到让同学靠墙站 , 量出一米在墙上做个记号 , 这时找到同 学最高处在哪 ,然后再做个记号 ,最后用米尺 ,从之前一米的位置接着 量就可以了。不过这样做我们觉得可能还是不太准 ,

    8、因为用手比着同学的高 , 手还 是有时高有时低 ,后来我们又用直尺放在那个同学头上 ,开始放不平 , 我们又由一个人来监督尺子平不平 ,这回再在墙上做记号 , 这样再量 就准多了 , 也比较容易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观察和思考 , 不但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 办法,还能不断修改原来的方法 , 更好的解决了遇到的问题 !让我们用 掌声鼓励一下这组善于动脑的同学们】那也用你们最成功的办法 , 给调研组的一个同学来测一测吧 !【3 组】还有一组测量组的同学 , 快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的任务吧 : 我们组的任务也是测量本组同学身高。可选用的工具有 : 直尺 米尺 皮尺 三角尺。师追问: 你们听他们这

    9、么说有什么想法吗 ? 预设:不公平,他们有这么多尺子 ,我们都没有 /就只有米尺。 师:他们有这么多尺子可以选择 , 是不是在完成任务时就没有任何问 题了呢 ?在测量中 , 我们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 不过经过我们动脑筋想办法还 是把问题解决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 :我们开始是选择用皮尺测量 , 结果在量时 尺子贴着同学身体 ,没有拉直。后来我们改从同学后面量 , 并且让一个 同学来监督 , 这样就觉得好多了。然后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 尺子拉直后 , 我们看同学身高就是拿眼睛 看, 或者用手来比。老师说这样数据会不准 ,让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后来我们就想起来 ,在家里时, 爸爸妈妈给我

    10、们量身高经常让我们靠 墙站,用一本书之类的压着头 , 所以我们就让同学靠在墙上 ,然后用一 把直尺放在同学头上。但是这样做 , 直尺总是不平 , 我们也像 2 组一样让一个人来监督 ,就好 多了。后来老师说还可以用三角板帮忙 , 然后我们就这样做了 ( 图), 让一个同学靠墙站 ,把三角板放在他头上 , 然后看到哪 , 就在墙上做一 个记号 , 然后我们就用皮尺去量从地上到记号是多少厘米就可以了。 【师小结 : 这一组同学虽然可以使用的工具比较多 , 但同样会遇到一 些问题。非常好的是他们也像前两组一样 , 在遇到问题时 , 积极思考 , 寻找办法 , 并不断修改办法 , 最终选择出最好的办法

    11、来完成任务。】 一组同学 , 你们还觉得不公平吗 ?(有那么多工具 , 老师还帮着出主意 ) 你们能用三组这种好办法来给调研组同学来测一下身高嘛 ?( 一组给 最后一名调研组同学测身高 ) 调研组汇报 现在, 每个同学的身高数据都有了 , 我们来看看资料调研组搜集了哪 些与我们身高有关的信息。我们的任务是搜集资料 ,任务一 : 查找 7、8 岁儿童身高的健康标准。 我们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信息 , 又找到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咨询 , 得 到的数据是这样的 ,请看大屏幕 :1、发展等级中国 69 岁男童身高参照值 (cm)年龄组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7.0 岁1121181241301358.0

    12、岁117123129135140中国 69 岁女童身高参照值 (cm)年龄组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7.0 岁1121171231281348.0 岁116123128134139影响身高的因素 可能影响身高的原因有很多 , 比如:(1)身高与营养有关 , 营养均衡很重要。(2 ) 身高与睡眠有关。 儿童要保证 每晚至少要睡足 8个小时(3)身高与爸爸妈妈身高有关。(4)身高与体育锻炼有关 , 锻炼的小学生比不锻炼的要高一些。(5)身高与精神因素有关。 每天要开开心心地学习和生活。3、对于 7、8 岁儿童, 经常做哪些运动有助于身高的发育。1、爬墙摸高 : 用双手手指沿墙升高 , 两脚跟抬起

    13、, 尽量向上伸展2、单杠悬垂 注意: 做此项运动需要有老师或家长陪同才可以交替摆臂转体 , 头部向上转动。同学示范一下4、上体前引 就是我们体能测试的体前驱。5、卧床伸腰 睡前或早上醒来时 , 在床上可多做几次伸懒腰的活动。要使手和脚尽量向最远的地方引伸。其实,很多运动都有助于我们个子长高 ,认真做广播操 ,经常练习跳 绳、向上纵跳等运动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以上是我们为同学们提供的信息 , 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长高。三、填写成果单我们手里有一份成果单 ,请你根据自己的身高 , 对比调查组的数据 ,分 析一下自己的身高水平处于什么等级 , 完成表格。下面是资料组搜集 的有助住我们长高的信息 ,大家拿

    14、回去和家长一起好好学习学习 , 希 望每个同学都能健康成长。四、拓展 测量出身高 ,不仅可以了解我们生长发育情况 , 知道自己的身高还可 自己做很多选择。这是中小学生课桌椅型号与身高的对照表 , 你知道自己应该坐号桌椅 吗?这是一张校服订购单 ,如果下次再定校服 , 你能根据自己的身高选择 适合自己的校服号码吗 ?这是什么地方 ?在去游乐场时 ,有些项目是对身高有规定的 ,分析一下 , 这项游乐设施你能玩吗 ?测量出我们的身高 ,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 , 还能帮助我 们做很多选择。可见数学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 只要留心就能发现。五、总结收获通过这次实践活动 , 你有什么收获呢 ?

    15、遇到问题要认真观察 , 用心思考 ,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并在过程中不 断修改, 最终选择最好的办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1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 认识,巩固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2)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上的“尺”,会测 量并知道自己身上的“尺子”的长度,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体 各部位之间的关系,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3)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 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

    16、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 的局限性。(4)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 与小组合作意识。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尺子进行测量,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难点:运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做到尽量准确,减少误差。4教学过程4.1 I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初步了解“身体尺”,体会它在生活中的用处1.激趣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并学会了用米尺 或直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你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 殊”的尺,我们一起来看一

    17、看。出示:图1有几个小朋友到植物园玩,发现了一棵古树,有的同学说:“这棵大树到底有多粗呀?”师:可是她们身边没有尺子怎么量呀?(抱一抱)看图这棵树要几个同学才能围抱的过来呀 ?是几庹?他说4庹,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4庹是多长?这些小朋友和你们年龄差不多,你知道4庹是多长吗?预设:我的一庹是1米多一点,他们和我们差不多,4庹大约有四米多。谁听明白了,想再说说?我们同学的一庹都比1米多。过渡:我们用一庹这把“身体尺”测量出大树的粗,看来在没有尺子 的时候就可以用“身体尺”大致的测量一下,是不是很方便呀? 那你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尺”吗?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上的

    18、尺子。板书:身上的尺子 活动2【讲授】正确运用尺子测量“身体尺”的长度,通过分析数据了解“身体尺”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尺”与 1米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测量:正确测量“身体尺”介绍身体尺:一拃、一庹、一拳长、一脚长、一步长。一庹这把尺你们认识吗?两臂伸直,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庹。师示范,生模仿。一拃先看这把“尺”你们认识吗?伸出小手,手指用力张开,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拃。师示范,生模仿。拳头一圈的长(现场演示测量的方法)看这把身体尺,你们可能比较陌生,这是拳头一圈的长。一脚长老师这还有一把“身体尺”呢,是一脚长。孩子们实际测量一脚长应该脱了鞋量,才更准确,考虑到实际情况我 们就不脱鞋了

    19、。步长最后一把尺子是 ,一步长, 要求我们正常的迈步象平时走路一样 ,不要 过大, 或过小。 你们想知道你的这些特殊的尺子到底有多长吗 ?那怎么办 ?(1) 出示测量“身体尺”的视频(2) 开展测量活动活动要求:1.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2.测量尽量准确 , 减少误差。3.先合作再分开测量 ,节省时间。4.填写好活动记录单。(解释分工测量 : 一庹需要四个人合作量 ,一拳长需要两个人合作、一 拃长、一脚长、一步长可以自己测量 , 先记录在自己的表中再汇报给 组长。 )看看哪个组量的准确并且安静、速度快。汇报交流分析数据同学们量的很认真 , 都量出了自己“身体尺”的长度。老师收集了一 些

    20、, 我们来看看。这是我们班一个同学的“身体尺”她的身高、一拃、一庹、一拳的周 长、一脚、一步长是多少厘米 ?比较这几把尺哪把最短 ,哪把最长 , 哪两把尺子的长度比较接近 ?,我 们的“身体尺”之间也藏着许多小秘密 ,比如:我们的身高大约有 7 个 脚长,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研究这些小秘密。出示: 这一组的数据我们以一拃为例 , 他们的一拃分别是。你的一拃是多少厘米呢 ?为什么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一样呀 ?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小朋友一拃长大约是 13 厘米 观察这组数 , 你发现哪把尺子超过了一米 ?身高和一庹超过 1 米,其它的尺都不到 1米以一个同学为例 ,孩子们你的一拃是 15厘米,2 拃

    21、是多少厘米 ?3拃呢? 那么你的几拃大约是 1 米呢?你的几脚大约是 1 米呢?你的几步大约是 1米呢?想知道吗?有什么办法 ?预设: 量一量。(2) 第二次测量 : 研究“身体尺”一拃长、一脚长、一步长与 1米之间 的关系。我的几拃是 1 米?视频要求: 如果剩下的部分比一拃短就舍去不算 , 如果比一拃长就按一拃 计算。我的几脚是 1 米?视频注意: 脚跟要紧贴脚尖。我的几步是 1 米?注意 : 走平常步。这是测量的方法 ,刚才有的同学说可以算一算 , 我想这种方法也是可 以的,有时间, 你们选择算的同学也可以量一量验证一下 ,看自己算的 对不对 ?开始活动填写数据汇报测量结果(1)1 米大

    22、约有几拃 ? 说说你的几拃大约是 1 米? 请你记住它。(2)1 米大约有几脚 ? 说说你的几脚大约是 1 米? 请记住它。(2)1 米大约有几步 ? 说说你的几步长大约是 1 米?请记住它小结:1米大约有几拃、几脚、几步,记住这些我们就能用“身体尺” 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了。以一个同学为例他的一拃长大约是 14厘米, 一米有他的8拃,;如果:量一个物品是2拃是多长?,四拃是多长?(一 米的一半50厘米,),9拃呢?活动3【活动】用“身体尺”量过度:孩子们我们平时是老带着尺子出去玩吗?在生活中我们不需要 特别精确的时,我们就想知道这条路大概有多长,这个桌子大概有多 高?我们就不再用尺子了,就可以

    23、用我们的“身体尺”,下面请你们用 身体尺,试着测量这间大教室里,你感兴趣的物品的长。你想用“身体尺”测量什么?自由发言看来“身体尺”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如果测量黑板你选择哪种“身体尺”课桌长、地砖长等测量要求:1想想准备测量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2仔细测量,尽量减少误差;3填写活动记录单;4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汇报测量的结果:优化测量的方法,黑板都是两米用的单位可能不太 一样。课桌长大约几拃?是多少厘米?课桌高一块地砖长黑板长几庹?大约是几米?门高(够不着估一估)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大概的测 量,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活动4【活动】回顾反思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回

    24、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身体尺”;两次测量“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物品的长度 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没带尺子的时候,“身体尺”方便、快捷。会有误差,要想准确还得用尺子。我知道了我的“身体尺”有多长了。活动5【练习】应用拓展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呀!的确,“身体尺”很有用,小故事:科里亚埋东西,体现身体尺随着年龄增长。今天我们测量了二年级时的“身体尺”,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随时记 录下自己的“身体尺”,这是我们的成长记录。当我们不需要准确测 量的时候就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尺”了。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

    25、意义。能正确地读、 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在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 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 的过程。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应思想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 力。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2学情分析1.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能正确地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 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2.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乘法,但学生对乘法这个词语并不陌生,有的学 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究竟乘法有

    26、什么涵义 ,作用是什么,学生 并不了解。3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1)发现、解决数学问题谈话导入:每天我们都在教室里上数学课,你在教室里寻找过数学问 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教室中找一找。如:我发现前面的窗台上有2盆花,后面也有2盆,前面的桌子上还有1盆,一共有多少盆花?(学生列算式师板书)花:2+2+仁5师生共同提问题、列式师板书如:班级人数:7+7+7+7+6+6=40磁珠:3+3+3=9桌钉:4+4+4+4+4+4=24手指:5+5=10设计意图:通过寻找教室中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

    27、提出 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同时感受数学问题源于生活。(2)观察分类请你小声读一读,有什么发现,能给这些算式分分两类吗?学生分类师板书:不同加数、相同加数(3)认识几个几分别找一找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数一数是几个几。师: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呢?(板书:3个3相加)设计意图:“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连加算式进行分 类,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从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 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再通过找相同加数、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准备。2.认识乘法(1)谈话:刚才同学们

    28、一起听得非常认真,你是用什么听的?摸一摸自 己的小耳朵,你有几只小耳朵?我可以说健康的人,人人都有2只小耳 朵。人人都有2只耳朵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请一组同学请立,揪着自己的耳朵说一说“我有2只小耳朵。”(2)全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只耳朵?你能列式算一算吗?(3)学生写算式。(4)展示交流1你为什么开始不写算式?你觉得算式太长,写起来太麻烦没有写,你看这儿有写的。2展示2+2+2+2的情况写了半天也没有写完,有什么感觉吗?你准备写多少个2相加呀?老师 偷个懒吧,板书2+2+2+2+2=80(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这一共是 多少个2相加)评价:虽然他写的算式很长,但很清晰。40+40=80

    29、他是把每个人的2只耳朵加在一起,就能算出40人一共多少只耳朵, 你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我是先算每人的一只耳朵,再加上每人的另 一只耳朵。)评价:我明白了,你是先算的一只耳呀,再算另一只耳。很有想法,比他 的算式要简便多了。 2X 40=80师:下面咱们看这个同学的,他的算式也很简单。(乘法)师:对,他的算式不但简单,而且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方法(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师:你列的乘法算式是什么意思?你这个简短的算式就能表示40个2 相加了吗?(学生说一说)2在加法中找到了吗?40在哪儿?师:乘法中的2就是加法中的相同加数2,乘法中的40是通过数一数 数出来

    30、的。师:这是什么符号?(乘号)手势由加号变乘号(介绍:英国数学家奥特 雷德认为乘法由加法而来,所以他把“ +”斜过来成“X” ,表示乘法与加法的关系。(5) 感受乘法的简便这个简单的乘法算式也表示40个2相加,和这个长长的加法算式比 较一下,有什么感觉?(6) 认识乘号和各部分名称。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写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 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强烈的对比中,学生 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简便”,从中让学生真 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在这样设计,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 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

    31、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2)巩固概念现在我们对乘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 ,你再看一看上前面的加法 算式,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表示呢?(1)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学生说教师及时板书(2)追问:这两个加法算式为什么不能改写呀? 小结:看来,含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开始时的加法算式,判断哪些算式可以 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区别中加深学生对乘法的认识。(3)巩固概念1.找一找:我们身边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1)学生找一找,同桌交流。(2)写一写。(3)全班交流。2.古诗颂读(学生颂读古诗,发现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刘老师也是咱们的古诗诵读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