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甘肃省岷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

    • 资源ID:2039135       资源大小:46.89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甘肃省岷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

    1、甘肃省岷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选出最佳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相应的表格里。每小题2分,共60分)1.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A. 抑制土地兼并B. 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 壮大自耕农队伍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C项

    2、正确。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A项错误。消除一说错误,B项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D项错误。2. 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

    3、府的管理,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对土地交易过程进行管理。故D正确。 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C项错误。3. 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C.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不是瓷器

    4、,故A项错误;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其中官窑和哥窑位于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是近代的事情,故D项错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出了珐琅彩瓷,故B项正确。4.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A. 政府鼓励私人铸铁B. 市场对铁器需求大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富豪最多,可以折射出当时冶铁业的发达,以及经营冶铁业的人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可以反映出市场对铁器需求大,故B正确;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后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不利于富豪的出现的

    5、,所以ACD错误。5. 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的日期;有的士人干脆“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这表明宋代A. 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B. 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C. 科举考试内容亟需进行改革D. 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答案】B【解析】“亦不忘经商、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为商贾之事”等字眼意在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士人们的传统观念,即材料反映了传统观念受到了商品经济冲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重心南移和科举考试内容方面的问题,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

    6、学思想的义利观并未发生转变,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6.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A. 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B. 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C. 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D. 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答案】A【解析】经济方面的新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雇匠织造”等体现

    7、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而本题的其他的三个选项均属于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均不符合题意的,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7.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种做法A.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B. 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C. 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D. 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答案】A【解析】材料“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政

    8、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A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只是对国家独立和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长期,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中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分析即可。8. 史观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

    9、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按照这观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该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早期殖民扩张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 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故A项正确;早期殖民扩张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故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9. 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A.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0、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答案】B【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形成,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促进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东西方贸易进一步增强,符合题意,故B正确;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价格革命,物价上涨,也没有反映社会分化,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时间和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0.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

    11、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475152115551558155915951597价格指数100167270370400515685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C.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D. 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展开【答案】C【解析】A项中“生产萎缩”的表述与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由C项所致,与设问要求“主要原因”不符,故排除;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导

    12、致大批黄金、白银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C符合题意;工业革命的在英国的展开是在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 11. 在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进行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其影响A. 导致亚洲丧失大量劳动力,但客观上促进了亚洲的文明进步B. 不利于美洲地区的开发和发展C. 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D.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解析】三角贸易主要是欧洲非洲美洲之间,欧洲人获取资金,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D正确;A中亚洲不符合事实;三角贸易有利于美洲开放,B错误;工业革命劳动力来源本国,C错误。点睛:.12. 下表为美国在

    13、三个不同时间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比重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时间1790年1820年1870年城市数(个)661663城市人口比重335%72%25%A. 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B. 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C.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的时间信息1820年、1870年结合所学可知在工业革命之后,美国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明显增加。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依据,排除。从上图无法得出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的结论,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图中没有出现1870年之后的变化,故D项错误。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

    14、第一,时间错误,如本题的D项。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如本题的B项。13.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B. 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C. 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D. 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批新兴工业的产生,而这些新兴工业无论是管理要求还是技术要求,都需要大量工科知识的人才,从而推动了大学教育方向的转变,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15、,排除。14.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B.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C.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逸出旧轨的趋向”本质是指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向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近代社会的转型,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选D;“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只是

    16、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不能体现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属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并不是“逸出旧轨的趋向”,排除C。故选D。【点睛】本题的解体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结合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从经济基础的本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5.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答案

    17、】A【解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16. 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的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 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B. 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C. 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D. 金融的布局受解放战争冲击【答案】C

    18、【解析】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大量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C与题意相符。A项中“具有均衡性”不符合史实;中国东部经济一向强于西部,应该是金融发展与抗战的关系,排除BD。 17.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与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起工业化的

    19、基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只是一个经济模式和“一五”计划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五”计划的核心是工业而非改善民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平衡发展国民经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一五”计划是工业梦,“一五”计划建立工业化的基础。18.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A. 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B. 决定变革生产关系C. 思想上拨乱反正D.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从1956年的中共八大确定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经济方针到1978年的十

    20、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都体现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决定变革生产关系只适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就是变革生产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思想上拨乱反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也均只适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且决定改革经济体制,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9.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 肯定国

    21、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

    22、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20. 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

    23、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A. 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B. 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C. 工业文明的冲击D. 改革开放的深入【答案】C【解析】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准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是因为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都要求时间的精确,故答案为C项。A项不需要精准的世界观念,排除;B、D项与时间观念的改变没有直接联系,均排除。21. 1986年7月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题目为北京流行黄裙子的文章,反映了北京服装市场的一些情况,结果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穿

    24、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说明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 大众传媒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妇女的地位是否提高,故A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媒体对时尚的影响,并非改革开放这一主题,故B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不是作用,故C错误。22. 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

    25、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A.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C.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D. 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答案】C【解析】中式四合院配置西式的贴花栏杆,体现出中西文明的交流,C正确;A中普遍说法绝对;B是洋务运动指导思想;D不符合材料事实。23.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

    26、色彩的是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 整顿金融,恢复信用D. 社会立法,保障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应该是有利于发展外贸,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经济,属于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故选B;ACD是针对国内调整生产关系和民生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24. 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

    27、鹰”运动。这项措施的目的是A. 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B. 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C. 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D. 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知考查的是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企图通过国家的干预对工业生产进行控制和调节,以防止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A项中的“消灭”太绝对化,B项中的“终止”也过为绝对,都与所学知识不符;C项错在“商业”,故排除A、B、C项;由“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可以分析得出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D项正确。25.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

    28、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A. 满足战争需要B. 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C. 推动农业发展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答案】D【解析】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因此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答案为D项。当时苏联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排除A项;这种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排除B项;这种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排除C项。26.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

    29、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倾错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A选项。D项错误,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错误,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C项错误,中国当时还是强调的是经济建设。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

    30、主义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27. 跨国公司的罪状很多:侵犯劳工权利、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影响力超越国家之上等等。接下来受到攻击的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的“奴仆”。这说明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B.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抵制作用C. 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D. 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很多,需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D项正确

    31、。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排除A。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和阻碍的双层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而是强调需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C。28.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税收显示,曾经支付了占联邦税收总数30%的公司,现在只贡献了12%。这种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整个工业化世界都可以看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B. 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C.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 受新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美国对于联邦税收的公司贡献的比例逐渐下降,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导致美国甚至世界其他地区公司效益的下降,故C 项正确;此时美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


    注意事项

    本文(甘肃省岷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