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docx

    • 资源ID:2006244       资源大小:86.62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docx

    1、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 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 其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人的思维方法的核心,对各种具体的方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掌握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是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法的根 本途径,而这也正式哲学能够汽笛人的智慧的根本表现。第三,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以一种批判性态度对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作出 评价。因此,哲学往往作为信念、理想从

    2、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 励的作用。哲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精神武器,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哲学作为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作为最宏观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 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统一地发挥作用的。并且,哲学在各种具 体的实证科学领域和具体的时间活动领域,都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作为社会历 史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哲学在民族、社会、国家的历史发展中起 着长期的、稳定的作用。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

    3、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也即本体论问题。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也即认识论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党派性)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

    4、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A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时常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B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

    5、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必然导致唯我论。2、唯物主义:总的特点是,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在整个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按基本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A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最初形态。基本特征 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 1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B: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布道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只承认机械的联系与运动。具有机械性与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

    6、性。C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基本特征 有机统一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重视理论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 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最具科学性和革命性。3、对两大派别的正确认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路线是错误的,唯物主义路线是正确的。但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社会阶级的根源、认识论根源。(不结果实的花)4、对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两大派别。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形成的是辩证法和形而

    7、上学的两种观点。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一、哲学的历程哲学这一独特的社会意识形式从萌芽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的哲学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形成的。在每个发展历史时期都交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古代 唯物:德谟克利特辩证法:赫拉克利特唯心:柏拉图形而上学:巴门尼德欧洲中世纪 哲学成立神学的婢女,形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经院哲学。西方近代哲学 唯物:哥白尼 培根斯宾诺莎 费尔巴哈唯心:贝克莱 休谟 康德 黑格尔二、科学的分化与哲学的发展哲学与科学的分化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辨证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共同点

    8、:二者一样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实践经验的关系上,其不同点又是哲学比较间接、概括,具体科学比较直接、具体。除此,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和知识源泉;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是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给哲学提供了新的知识源泉。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和知识源泉的哲学,反过来又给予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是哲学所特有的功能。三、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文明的创造与演进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创造和演进的产物,它又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对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起着不可缺少

    9、的制 2约和导向作用。二者的惯技实际上也就是哲学与其时代特征的关系。有如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19 世纪 40 年代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它是适应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人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从其理论特征上看,又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

    10、统一。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新的历史时代为新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政治经济上,19 世纪 3040 年代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的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物质性的经济关系这一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发现,使得对历史的的唯物主义解释成为可能,进而使得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立成为可能。自然科学上,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

    11、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给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社会科学上,应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经济解剖,创立了劳动价值论,高度评价了生产劳动的作用。这些重要重要成果,都为对于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 3鉴的思想资料。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一方面,以往哲学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有益探讨积累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以往哲学与 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在近代哲学中,法国唯物主

    12、义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代表着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对立的方向,它们对于新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法国唯物主义:是一种感觉论、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把肉体感受性视为人的本质。一方面论证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陷入对社会历史的错误理解,否认人的任何选择自由得出极端决定论即宿命论的结论。法国唯物主义并没有彻底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没有合理地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现实对立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采取了同法国唯物主义截然对立的方式,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把能动的自我意识视为人的本质。其进步意义在于,把思维与存在理解为一种思维对于存在的把握活动,具有历史性的活

    13、动,肯定了矛盾存在的合理性,并肯定了扬弃矛盾。其局限性在于,只是虚幻地而不是真实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现实对立的问题。费尔巴哈哲学:“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位”。其哲学是一种“人本学”唯物主义, 认为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在人身上得以实现,人就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费尔巴 哈哲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不仅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而且试图探 讨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其局限性在于,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为基础所 实现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仍然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同一,从而对于自由与必然的 现实对立也就只能提供一种抽象的解决方式。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进程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在于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

    14、的革命斗争提供理论的指导,因而这种哲学的创立是与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密切相关的。因此, 新哲学的创立首先就是要消除以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空想性质,科学地说明和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的科学论证,它的创立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大体上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的概念,力图把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全部历史归结为生产劳动的异化与扬弃异化的辨证运动过程。但是,这种对于实践概念的规定并不完备,在理论上无法说明异化劳动的起因,陷入循环论证的逻辑困难。于是进入下阶段的探索。第二阶

    15、段进程是以神圣家族为标志的。在神中,马克思暂时防下列异化劳动理论而转到力图将法国唯物主义印象辩证法这一方向上。继承了从自然存在出发的唯物主义传统,一些重要观点,诸如要求从经济状况和工业状况的不同去理解归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不同等等,显然都已超出了法国唯物主义的眼界,但这里主要之点还是在出发点上强调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为能阐明物质利益与历史发展的中介关系,即未能归根到底从物质生产活动去说明历史发展,从而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三个阶段是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综合唯物论和辩证法,就是一方面把辩证法的能动性、历史性因如唯物论,另一方面对唯心的辩证法进行彻底改造,使其运动主体现

    16、 4实化。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的活动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是受动性制约下的能动,是对其受动条件的能动改造。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即物质实践或物质生产活动。至此,实践概念就最终得到了完备的规定,人的本质也由此而获得了完全的现实的理解。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时间活动同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交换,是主客体之间互相创造、互相规定的历史运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的历史运动。这种互动的中介的现实形式是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样,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被置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的理论也就获得了完全科学的论证。第二节马克思主义

    17、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特征。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重点理解)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

    18、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1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 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经验概念的缺陷。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2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

    19、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同时,实践概念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是密切相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使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3认识论与本体论也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自然观 和历史观,也在

    20、同一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它的认识论。实践是以物质工具 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 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而且,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5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其革命性、批判性特征,不仅 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 而且更在于这种哲学本身

    21、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哲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必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基础上, 在批判旧哲学中产生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既 是一个批判和清算旧哲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克服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过程。马哲的整个历史证明,它是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无产阶级与广大人 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也正是它的实践性的充分体现。因此, 我们既要在实践中坚持马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 富和发展

    22、它的具体内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地总结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以推动哲学的发展。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新的认识。这一切展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自然科学的生动画面,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和自然科学理论自身的迅速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一)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具有本质差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表现在:第一,阶级属性不同。马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现代西哲派系林立,“主义”繁多,反映着西方社会不同阶级、基层和集团的不同利益,总

    23、体上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资产阶级不同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理论实质不同。马哲立足于实践,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西哲从其主流来说,它们都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阴影。第三,社会作用不同。马哲是服务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理论体系。现代西哲除了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之外,有不少哲学流派长期脱离实际社会的发展。第四,发展形态不同。马哲是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哲学,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有强大的自我更新的能力。现代西哲派别林立,形态多变。它的两大主流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这两种思潮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方

    24、面常常各走极端、相互抵触。马哲则成功地实现了科学与人的辨证统一。(二)对现代西哲的正确认识和研究首先,研究现代西哲,有助于坚持和捍卫马哲。其次,研究现代西哲,也有利于发展马哲。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马哲在中国的命运,已经同中国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旧社会的三座大山,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道路。今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壮大,仍然深切地需要马哲的理论指导;而今日中国的马哲,也迫切需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和建设自己。二者的健康发展和紧密结合,

    25、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光明前途的保证,也是马哲在中国得到繁荣和发展的保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和本质特征之一。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7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一、 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在哲学史上,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唯物主义 物质本体论唯心主义 精神本体论二元论 世界有两个本质,精神和物质彼此独立平衡不可知论 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不可知的实证主义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应予拒斥的形而上学的假问题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证明,只有唯物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

    2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不完备的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自己正确地理解物质概念的方法论原则。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物质概念是任何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建造全部体系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它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自然也在自己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这一意义,从以下几方面把握: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27、物质概念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其次,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再次,马哲的物质概念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这一规定,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 自然科学在当代的所有成就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新的证实,微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整个大系统的一个层次、一个组成部分,同宏观世界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8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哲学运动观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在运动,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1唯心主义和宗教 只存在精神的运动,或者是精神产生了物质

    28、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精神。 * “唯能论”的争论 一是主张“能量是唯一的实在和物质与精神的本原”;二是否定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即主体。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否认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贯彻始终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本来是不运动不变化,后来即便有所变化,也只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引起数量上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 “宇宙热寂论”的争论 从终点上否认世界的运动。认为宇宙最后必将归于绝对静止。3马哲 把运动理解为存在的根本方式,从物质和运动彼此统一的高度理解世界,坚持物质和运动彼此不可分割的观点。B、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1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泉源。夸大静止否定运动的绝对性

    29、,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2静止(平衡、稳定)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夸大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 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都是片面、错误的。二、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一个过程,运动都有一定的速度。同时,事物运动的不同状态又以彼此存在的间隔长短、顺序先后表现着相互联系的关系。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体积,活动都有一定的范围。同时,任何事物与它并村的事物之间都各占一定的位置和规模,表现着相互作用

    30、的关系。唯心主义 否认时间空间客观性旧唯物主义 “绝对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关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和普遍特性的观点,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时空本质的正确认识:第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之间彼此不可分离。第二,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表现为它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绝对性和具体形态的相对性,是绝对和相对的辨证统一。第三,割裂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之间具体的、辨证的联系,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时空观上的共同特征。三、物质世界的无限性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中包含了对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及其运动变化的永恒性的肯定,它认为物质世界本质上是无限的,是由无数具体的物质

    31、形态及其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有限和无限的辨证统一所体现的无 9限。科学的发展不断地证实着时空的无限性。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科学已经证实物质不灭、质量和能量守恒与转化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二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扩展的。这两个基本事实为出发点和前提,必然引出物质运动和转化的无限性及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空的无限性的结论。唯物辩证法认为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有限和无限不是彼此隔断、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由无数具体物质运动的有限时空所构成,并且通过各种有限时空的不断生灭、转化表现出来。一方面,无限要以有限为前提。另一方面,有限也要以无限为前提。任何有限时空都是无限时


    注意事项

    本文(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