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docx

    • 资源ID:1948041       资源大小:30.07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docx

    1、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篇一: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

    2、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二、人口增长模式及

    3、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 不同时期的国际

    4、人口迁移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

    5、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6、 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

    6、地矛盾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 人才外流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

    7、迁移扫清障碍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环境承载力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

    8、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

    9、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 城市形态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平

    10、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

    11、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 占地面积

    12、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

    13、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

    14、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

    15、、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第三节 城市化一、 什么是城市化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6、,就是城市化.2、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17、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发达国家 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

    18、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 晚(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

    19、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篇二: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

    20、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二)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1)地壳物质循环 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循环)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变质岩岩浆熔化(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概括: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

    21、切相关。具体表现: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高一地理下学期重要知识点(三)1、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2、东南亚:23汉26 n-10汉s,90汉e-150汉e;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 十字路口 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

    22、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3、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4、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地处亚欧大陆的 心脏 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5、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地处 两洋 (大西洋、印度洋),

    23、三洲 (亚洲、非洲、欧洲), 五海 (里海 黑海 地中海 红海 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 埃及,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篇三: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第二学期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点 第五篇 人口 专题16 人口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迁入率 迁出率(单位: 2、世界人口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思考:两类国家主要位于人口发展模式的哪个阶段?)时期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规模及发展趋势 工业化以前 降低升高 规模 扩大 ,增长 迅速 工业化中后期 降低 下降规模 ,规模减缓 后工业化时期 规模最大 ,稳定或

    24、下降 3、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 年龄 构成、性别构成、 职业 构成和 文化 构成等方面。其中,衡量 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 人口性别比 ,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如人口性别比为 103,则表示 100 名女性对应103 名男性 4、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 构成和 性别 构成的 图像。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金字塔为 增长 型,发达国家为 稳定 (读图训练:在人口金字塔图内读取某国或某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数据)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其政策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主要人口问题 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 2、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

    25、 1、老龄化 2、人口负增长,总人口数持续减少 引发的社会问题 就业、教育、医疗、资源、环境 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 等压力大,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 下降 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需求 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人口政策或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 鼓励生育或接纳移民,推迟退休 典型国家举例 也门等 德国等 6、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 7、我国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8、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1)人口 基数大 ,每年净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

    26、趋严重; (4)人口 流动 带来的社会问题。专题16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一是向 平原 集中,二是向 沿海 集中, 三是向 城市 集中。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地形条件 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 水资源 沿河、沿湖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 历史原因 开发时间早,人口较多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稀疏区又在哪里?) 分布 地域范围 东亚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南亚 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 西欧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

    27、时等国家 北美东部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造成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湿热、干旱、寒冷、高寒。4、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特征是 东南多,西北少 ,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是 黑河腾冲线 焕庸线)。(比较:人口分界线两侧的气候、地形、农业生产方式等差异)5、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 劳务迁移 智力迁移等。(分析:劳务迁移引起的人 口流动对迁出地和迁出地分别有何影响?智力迁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有何影响?) 6、目前,吸收移民最多和地区是 美国 加拿大和西欧。中国 印度和菲律宾是人口主要的移出国。(思考原因) 7、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 自然资源与环境 费水平。(思考:人口容量与人均消费水平呈什么关系

    28、) 第六篇 城市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2、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有商业用地 农业用地。影响地价 的主要因素是 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 3、除了城市公共事业用地必须在确定的位置外,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 效益 地租支付能力。(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图,并解释:为什么城 市中心多为商业用地?为什么不能布局农业用地?) 4、城市主要功能区有 商业区 风景区。(结合题目训练) 专题20 城市体系与城市群 1、世界三大城市: 纽约 东京、伦敦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举例): 巴黎 2、我国的城市体系我国城市体系 城市举例 全

    29、国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 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广州、武汉、重庆等 省区主要城市 济南、青岛等 省内区域中心城市 宁波、苏州等 县级中心城市 昆山、江阴等 6、县以下 中心镇 周庄、朱家角等 3、城市群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二是以 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城市 为核心;三是城市之间存在着 内在联系 4、城市群形成条件: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适宜的 自然条件 ;二是社会经济 发达 、人口 密集 ;三是 交通通讯 发达,对外联系便捷。5、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以 纽约 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 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 日本太

    30、平洋沿岸 城市群、以 伦敦 为中心的英国城市 群、以巴黎为中心的 欧洲西北部 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 中国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专题21 城市化 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世界城市 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考试时,结合具体图表资料回答城市化特点)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考试时,结合具体图表资料回答城市化差异)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现阶段城市化水平 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 4、郊区化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是 大城市人口向

    31、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绘制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过程示意图,比较学习,并思考:逆城市化的表 现是什么?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有哪些?) 5、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等。(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 解决措施) 第七篇 产业区位与分布 专题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重点:学会从这些因素出发, 自然因素:气候(热量 社会经济因素:科技 交通、劳动力(质量和 数量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 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特点 水田农业 东亚、南亚、东南亚。我 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季风 气候区, ,水分、热量资源丰富;以 平原、丘 地形为主;人口稠密,劳动力 丰富 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 水稻 ,生产规模 ,产品商品率比较低 ,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 ,精耕细作,劳动力集约化 度较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旱作农业 中亚、南亚、非洲、拉丁 美洲的干旱、半干旱和半 湿润地区。我国主要在 岭淮河以北地区 多数地区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