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

    • 资源ID:1919587       资源大小:46.2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

    1、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习要求】1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认识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2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3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杰出人物的品德、才智体现和实现了时代任务和要求时,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

    2、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三、情感态

    3、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教学过程】投影: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建立: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统一: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

    4、国分裂割据局面。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二)、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北魏在统治方式上,实行“胡汉分治”和军事控制,对拓跋部鲜卑族人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仍保留着一些原有的统摄管理方式,并极力抬高拓跋部

    5、族人的社会地位,将其称之为“国人”。“国人”可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得到特殊的保障,享有免除赋役负担等特权。北魏政权为了维护军事统治和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求保持胡人当兵、汉人耕田的状态,以“国人”为主体组成庞大的军队,进一步发扬拓跋部那种剽悍粗犷、善于骑射的民族习性和崇尚武功的精神。 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在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下,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因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常处于尖锐化状态。孝文帝改革之前的近90年中,见于记载的各族人民起义不下90次。此外,胡汉统治者之间也存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

    6、族矛盾时常发生。北魏政权中,汉族地主的地位比过去明显降低,因此,他们力图挽回失去的地位和特权,这必然要触犯拓跋贵族与皇权的利益。拓跋部统治集团内也存在矛盾斗争,拓跋硅和拓跋焘都是在内争中被杀的。种种危机表明北魏政权继续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难以为继,他们必须改弦更张,变更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及风俗习惯,将其全面纳入封建制轨道。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二

    7、、孝文帝改革措施(一)、推行均田制 请阅读课文,思考: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板书)二、改革的内容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作用遏制土地兼并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

    8、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背景: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时间:485年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内容: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使农民成

    9、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所谓“均田”,不能理解为“平均土地”,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进行有限度的授田、还田。受田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使用权,不准随意买卖;农民在获得使用土地权益的同时,要承担义务,从而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地主来说,他们的土地占有不受任何影响。对农民来说,由于有了小块土地耕种,徭役赋税相对较轻,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均田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二)、整顿吏治 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措施: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

    10、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影响: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三)、迁都洛阳 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措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宣布定都洛阳。既

    11、对阴谋叛乱者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四)、革除旧俗 措施: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12、,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三、改革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和民族大融合(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发展原因:政府的重视: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孝文帝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2、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二)、繁盛的洛阳1.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300年之久2

    13、.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3.经济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政府为中亚和大秦来的商人专门设立“四通市”,以方便他们经商。大市和四通市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商业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国际性商业城市.(地位)首都洛阳的繁荣。洛阳的城市规模。北魏时的洛阳城,仍因汉魏故城,但有较大的发展。北魏洛阳的改造重建,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以宫为主体的营造制度的基础上,为建立中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既发扬了华夏文化传统,显示以洛阳为象征的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又突出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主导功能,

    14、还特别提高了洛阳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当时洛阳城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多万。而同一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总面积加在一起,还不到洛阳城的三分之一。洛阳工商业及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繁荣的表现:市场众多,规模大,其中城西的大市周长近8里,商品丰富,生产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商业交通网络发达,国际贸易日渐昌隆。北魏与南朝、周边各族的互市以及和国外的商业贸易也都有发展。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最重要历史意义)概念阐述: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2.原因: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促进

    15、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也是融合表现)3.表现:汉语言文字被“正音”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中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3.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知识拓展: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一般包括以下方式:民族迁徙,杂居相处;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联合斗争;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

    16、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基础。(四)改革性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疑难解惑】1、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推行均田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

    17、和兵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推行租调制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政策迁都洛阳原因:1、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4、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5、洛阳农业发

    18、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崇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有利于民族大融合。2、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来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

    19、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过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超群的胆略和卓识。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其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 同时,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这种观点未从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根本错误的。我们不能以“文”“武”或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来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我们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3、认识民族融合的作

    20、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作用: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拓展了祖国的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认同: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因为汉族在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处于领先地位。4、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参考答案: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

    21、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补充知识】1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

    22、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

    23、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马克思的观点)第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3、 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

    24、迁。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4、我国古代 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第二,联合斗争。说

    25、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加速。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

    26、,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5、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意义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女真、蒙古,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

    27、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谷物2石,叫做“租”;交纳绢2丈、帛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叫做“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国家有事增加徭役,加役15天,免去调,30天租调全免。每年额外加役最多不超过30天,遇到灾害。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减免租、庸、调。 (三)实行汉化政策,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话,改行汉制。 孝文帝宣布几条法令: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

    28、族文化。 1、内容、措施: (1)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话,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 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2)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3)改用汉姓。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 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 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

    29、行。 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4)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5)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仿照汉制,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

    30、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6)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1、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历史影响、评价、作用、意义 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1)农牧业的发展。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


    注意事项

    本文(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