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1.doc

    • 资源ID:18677235       资源大小:137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1.doc

    1、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 余 闻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原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3期),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选文围绕“科技黑箱”这一概念组织材料,有一定知识性,行文简明扼要,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

    2、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

    3、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

    4、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

    5、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

    6、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参考答案】 C【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 语词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单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重要词语(概念)在文中的含义,是衡量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谈论的“科技黑箱”究竟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求考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的四个选项从不同角度分别表述“科技黑箱”,要求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先看A项,原文一开始说:“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这就说明在认识上主体对黑箱内部的情况是全然不知的。紧接

    7、着原文又谈到:“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这意味着“科技黑箱”与“黑箱”是不同的,至少“科技黑箱”的设计者能够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像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等科技黑箱就是如此,至少这些产品的设计者能够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因而A项符合原意,不是答案选项。关于B项,原文说到:“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科技黑箱的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这三种科技黑箱,

    8、不是每个使用者都能透彻掌握其内部构造或工作原理,但是只需要按规则操作它们,就可以达到上网、通话、摄影等预期目的。这样看来科技黑箱是可以操控的,因而B项符合原意,不是答案选项。关于C项的前半部分,它说:“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这与原文的表述是相同的,因此是正确的。C项的后半部分出现了错误。原文说:“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而C项的后半部分表述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科学知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主观的看法或意识形态是无法对客观规律进行修正的,一般而言只能对它进行选择。因

    9、此C项对“科技黑箱”的理解是不正确的,C项是正确选项。至于D项,原文第一段说:“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同时第一段末尾也说:“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据此,可以得出“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的结论。所以D项符合原文意思,不是答案选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

    10、,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 B【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是B。先看A项,原文第二段说:“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据此,可以推断出“巨人”就是科技黑箱。因此A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不是答案选项。再说B项,原文第二段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

    11、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不言而喻,B项的前半部分与原文相符。再看B项的后半部分,原文说:“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年龄越来越小的计算机天才、黑客以及神童的不断出现提供了机会,科技黑箱仅仅是提供了机会。而B项的后半部分说科技黑箱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这就明显误解了原文。因而B项与原文不符,是正确选项。关于C项,原文说:“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

    12、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里锤子和电脑的例证也就证明了“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的观点。原文又说:“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这与C项后半部分的意思是一致的,即“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可见C项与原文相符,不是答案选项。最后看D项,原文说:“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D项的表述也符合原文意思,不是答案选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13、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参考答案】 D【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

    14、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D。先看A项,原文第二段说:“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可见A项的前半部分“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是正确的。原文第二段又说:“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与A项的后半部分“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的意思正相呼应。因此A项的表述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不是答案选项。再看B项,原文第三段说:“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

    15、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见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所以B项的前半部分是符合原文内容的。原文又接着说:“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可见B项的后半部分也是符合原文的,所以B项不是答案选项。关于C项,原文第一段说:“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由此可见,科技黑箱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例如电脑、手机等设备,因此C项的前半部分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原文第三段又说:“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

    16、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可见,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也属于科技黑箱。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最后看D项,原文第三段说:“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这说明D项的前半部分“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是正确的。原文第三段又接着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这就意味着,科技黑箱既可以使科学技术好的一方面的剑刃更加锋利,也可以使科学技术不好的一方面的剑刃更加锋利。当你正确使用科技黑箱时,会促进科学技术朝正确方向发展;当你滥用科技黑箱时,会导致科学技术朝着

    17、错误方向发展。而D项的后半部分说:“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这是不正确的,它以偏概全。当科技黑箱发生滥用的现象时,其直接后果只会让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中不好的一方面的剑刃更加锋利,它不会促进科学技术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D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是正确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萧燧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萧燧传,篇幅约600字。从整体上看,节选的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较强,文字也较为浅易,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此完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

    18、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

    19、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主文

    20、:主持考试。 镪:成串的钱。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 D项中的“阙”字通常可以表示“观阙”“空缺”“残缺”“缺少”等意义。文中的“察官阙”的“阙”表示动词用法的“空缺”。试卷中用“失职”来进行干扰,是从语意上二者较为接近来考虑的,当然不能确切符合原文文意。其余A项“属”的解释为“托付”,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怀”解释为“衔恨”,是它的常用引申义。C项的

    21、“易”解释为“更换”,也是学生完全可以掌握的词义。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当为D项。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 BC D【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 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在题面上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

    22、首先要说明的是,“恪尽职守”是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意思,凡职务外的事均不算本职工作。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分辨文句的含意。第句“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是说萧燧尚未主持漕台考试,秦桧亲党预先要他作弊时,萧燧的回答,虽然正气凛然,但却与他恪尽职守无关。第句“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是他任王宫大小学教授,皇上向他征询意见时,他所作的回答,显然是正常的职务行为。第句“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是萧燧任左司谏时所作的工作,在工作范围之内,当然也是职务行为。第句“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这一句与上一句的背景相同,萧燧仍是左司谏,他对皇上的劝谏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句“官镪不满三千,燧

    23、俭以足用”,反映了萧燧的俭省为政,虽也可视为分内的事,但是并不典型。第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也只是说明了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原管辖地区百姓的生活,但同本职工作却没有关系。我们在排列选项时,注意到第句与其他句子的组合关系,未将它安排在全都正确的一项中。根据以上解说,C项中的三句均表现了萧燧恪尽职守的情况,因而C项为正确选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

    24、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参考答案】 A【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主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和分析。B项的概括是萧燧刚直敢言,

    25、所奏切中时弊,然后说到他劝谏皇上亲君子远小人,得到皇上赞许。C项的概括是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然后说到他在严州的政绩卓著,后又调任婺州。D项的概括是萧燧回到朝廷任职,仍关注各地大事,然后说到他关注江、浙与广西的灾害和弊政,最后在他的帮助下这些困难得以解决。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只有A项,概括为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这是正确的;然后说到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时录取其子秦熺,这是无中生有的事,与原文意思不符。A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

    26、治。(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参考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参考答案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常常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常常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

    27、)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杂糅”“内治”两个,这两个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虽有一定难度,但并不很高。“杂糅”指“混杂”,是常用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内治”指“国内安定太平”,“内”指国内;“治”在成语“长治久安”中也正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此句中较难的词语例如“浇浮”,未列入关键词语,这正体现了降低难度的意思。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与”“坐视”两个,难度也不大。“与”当“给予”讲,是它的常用义之一,这在古今汉语中都是相同的。“坐视”也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它表示的“不管不问”的意思,高中毕业生应该是能明白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本题选用北宋晏几道一首题为思远人的词为鉴赏

    28、材料。晏几道(约1040约1112),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曾监颍昌府许田镇。一生仕途不利,家道中落,然个性耿介不肯依傍权贵,文章亦自立规模。工令词,多追怀往昔欢娱之作,情调感伤,风格婉丽。有小山词传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思 远 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

    29、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解析】这首词的调名与词的主旨相合,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起两句,写林叶转红,菊花开遍,又到了晚秋时候,闺中人不禁想念起远隔千里的行客来了。因感秋而怀远,点出主题。古典文学的悲秋主题,最晚在先秦的楚辞中就已出现,文人们常常把秋季万木黄落、山川萧瑟的自然景象,与人的失意落寞、心绪飘浮的悲怆有机结合起来,人的感情投射到自然界,使作品凝结一股排遣不去、反复缠绵的悲剧气息,勾起人对自然变化、人事无常的感喟。“千里”明言相隔之远。“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此句是主。

    30、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极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予。愈是失望,怀念愈是深切。然后继续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色褪尽。用夸张的手法逐步托出感情的深化过程。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

    31、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下片前两句,语虽承上而意忽转折。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上片已说到无处寄书,而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孟郊归信吟有“泪墨洒为书”之语,炼意极精,每为后人所袭用,小晏词亦本此,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尤令人叫绝。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语似极无理,然将闺人心事,扑入毫端,于无理中有至理存焉。(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注意事项

    本文(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1.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