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十章生物资源.docx

    • 资源ID:18587000       资源大小:50.12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十章生物资源.docx

    1、第十章 生物资源第十章 生物资源 【学习指南】 本章对生物资源的内涵、现状、以及保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如下内容: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生物安全涵盖的内容,以及与生物安全相关联的问题,如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生态农业等 3森林资源的类型,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4草地资源的类型及其功能 5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及其面临的危机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有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大致分为景观多样性

    2、、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4个层次。 (一)景观多样性 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及基质三类。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为斑块,斑块与斑块之间成线状或带状的联系纽带为廊道,基质是景观中面积大、连续性高的部分。 (二)生态变化的多样性 生境是指生物群落自然分布的区域,其多样性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等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三)物种多样性 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度及均匀度,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

    3、及其维持机制等。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四)遗传多样性 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的总和。包括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变异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物种的遗传变异越丰富,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进化的潜力越大。 也有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概括起来,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价值 生物多样性

    4、价值分为三类,即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及伦理价值。 1使用价值,即被人类作为资源使用的价值。可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汇集和未来农林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0依赖植物和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以保证基本健康。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据调查,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例如银杏叶中含有的白果素能降血清胆固醇,可以治疗心绞痛等。 除上述的消费眭价值外,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还有非消费性价值,即可以提供人类欣赏的对象,雄奇秀丽的山

    5、水、森林、草地,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飞鸟走兽、虫鱼构成各式各样的景观,供人们旅游休憩,既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艺术和科学创造提供了灵感的源泉。 (2)间接使用价值。对环境和生命维持系统调节功能。生物与它们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为全人类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利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保障。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比如氧气及二氧化碳平衡、土壤形成、水土保持、净化环境等。这部分在以往被人们认为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公共的自然恩施,因此,它们又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通常又叫生态功能。地球上人类的生存环

    6、境是其他生物为我们创造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以及地表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势和酸碱度是被生物学过程所积极地控制的,它使得对生命有益的条件得以保持。 2、选择价值,即为后人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种,它们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没有机会利用或在各种可能性中加以选择,为此必须注意保护。例如,包含在各种生物中的遗传信息。无论从商业、科学和教育的角度看,都是十分宝贵的。 3、伦理价值,也叫道德价值每一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权利,人类没有权利伤害它们,使它们趋于灭绝。 我们对生物的生存价值可以这样理解,即自然界多种多样,极其复杂的物种及其

    7、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无论发生什么灾害,总有许多会保存下来。继续功能运作,使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不致遭到瓦解。存在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表现在物种的损失及生态系统生境的破坏。 (一)物种损失 灭绝是指个体、种群或物种从一特定的生境或生物区系消失的过程。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的过程,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会大大改变生物多样性灭绝的速度和方式。目前已经灭绝的生物中有很多是由于人类的捕猎以及商业利用而造成的。据Reidh和Miller(1989)估计,鸟、兽两类,在16001700年,百年间灭绝率分别为2.l和1

    8、.3,即大约每百年灭绝一种;而在18501950年间,灭绝率上升到每10年灭绝1种。古生物学家称从1600年以来的灭绝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它大约为以往地质年代“自然”灭绝的1001000倍。 (二)生境破坏或破碎 生境破坏和破碎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或生境的丧失表现在面积剧烈的减少、生境类型被改变或者遭到破坏。随着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日益加剧。人类的活动,如道路的修建、油田的开采、城镇化进程和其他大范围的人工地带等,使得一些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为很多小面积的斑块,斑块之间通常被人工改造区域所隔离从而阻止物种的扩散,形成“生境岛屿”,降低生物多

    9、样性。同时,人类在各种工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物正在继续污染地球生态环境,尤其一些难以降解的污染物所造成的潜在危害更是难以估测。 (三)外来物种的入侵 有些物种由于不科学的引入或全球化的人类活动偶然带入,造成这些物种对引入地或带入地生态入侵。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农产品、谷物、肉类、水果、观赏生物和鱼类等的贸易使得外来物种在中国大地疯狂蔓延。有些外来物种不仅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而且由于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没有天敌,致使其种群密度迅速增大并蔓延成灾,与当地物种竞争养分、水分和生存空间,或捕食当地物种,或作为病原体使当地物种致病,从而造成部分物种灭绝或濒临灭

    10、绝,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南美洲引进水葫芦以解决猪饲料问题,目前这种水生植物严重堵塞航道,甚至造成一些湖泊几乎封湖,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造成大量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联合国有关组织及世界各国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于1973年1月,其职能之一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于1948年10月成立,是国际性民间组织,主要活动包括濒危物种保护等内容。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成立于1961年,是致

    11、力于保护野生生物的国际性基金会,已经资助一百三十多个国家进行2000多个保护野生生物的项目。(二)联合国制定出世界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计划和大纲 1、人与生物圈计划及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人与生物圈计划是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大会通过1971年开始执行。该计划的协调管理机构是“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由30个理事国组成,中国是理事国之一。该计划还在全世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已经有二十几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这一体系。 2、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由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起草,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科技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

    12、物基金会审定,于1980年3月5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首都同时发布,这个大纲既是知识性纲领,又是保护自然的行动指南。它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1)指出保护生物资源的目标,包括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存遗传的多样性、保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 (2)建议各国采取行动,以求开发与保护的紧密结合。 (3)要求采取合作方式,有效保护生物资源。 (三)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约和条约 1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公约,其中包括中国。这个公约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家对自己国土内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主权,但确保自己国家的活

    13、动不危害其他国家。 第二、对生物多样性采取保护和持续利用方式。 第三、向发展中国家优惠提供生物技术。 第四、向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额外资金。 2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975年7月1日生效,目前已有128个国家被批准签署或加入,我国1981年恢复加入这一公约。这个公约主要是在国际贸易中采取许可证制度保护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 3保护野生动物中迁徙物种公约1983年11月1日生效。目前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加入,30个国家批准缔约。这个公约旨在采取国际合作保护迁徙物种。 4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75年12月21日生效,现有80个缔约国,我国在1992

    14、年加入,并有27个湿地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5年12月17日生效,我国1985年11月22日加入,已有加多个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四)世界各国建立自然保护区 世界各国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实行就地保护,目前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已平均达陆地面积的7,发达国家大部分在10以上。并且世界各国建立了动物园、植物园、种子库对物种进行迁地保护。各国还先后建立一些种子库、基因库,对物种和基因实施离体保护。 (五)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脊椎动物6347种,均居世界

    15、前列。不仅如此,中国物种的特有类型繁多,其中高等植物有一万七千三百多个特有种,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中国具有陆地生态系统599类。中国是世界8个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在漫长的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培育和驯化了大量经济性状优良的作物、果树、家禽、家畜物种和数以万计的品种。因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子孙后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的环境保护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起草、修订和谈判。1992年6月,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公约上签字,使中

    16、国成为最早的缔约国之一。为了认真履行公约,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初成立了由国家环保局牵头,国务院20个部门单位参与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统一领导组织履约工作。中国率先制订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组织编写了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全部四次缔约国大会,并派代表出席了由公约秘书处和联合国环境署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主持的与履约有关的各种会议和国际活动。多年来,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 为了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国

    17、家战略。1992年11月提出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确定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l世纪议程、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今年开始启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都体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目标和优先领域,强调要尽快查明我国生物资源家底和濒危物种现状,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并加强对其的保护、建设和管理。 中国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

    18、体保护、野外放归。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就是对某些物种生存的自然生境或生态系统加以保护,维持和恢复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力,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方式。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通常采取保护区的形式,选择异质程度高的生境并能供养有代表性的生物物种,或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或具有稀有种和濒危种的区域等,对其生物基因、生物物种和生境以及其生态过程加以保护。 2迁地保护 由于人类干扰日益加剧,一些物种生存的生境已经不适宜生物生存繁衍,或物种种群的大小已经不能维持其种群繁衍,不能进行就地保护,只有将其迁移到人类管理下的人工环境中,以便维持个体生存,保护物种所代表的遗传多样性,这种策略叫做迁地保护。 适用于动

    19、物迁地保护的生物技术大致有下列儿种:人工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克隆等等。比如,鳄鱼、大熊猫、大羚羊等可以通过人上受精进行繁衍保护;斑马等动物的保护可以采用胚胎移植技术。 3、离体保护 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对日益濒危的、或稀有的物种和遗传物质进行离体保护。例如超低温保存技术可以把动物的精子、卵细胞、胚胎或体细胞以及植物的原生质体、细胞、组织以至器官长期保存下来。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一旦需要时通过一定的程序化冻后,在合适的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以把植物体细胞、甚至原生质体再生成完整的植株。如果需要大量的苗,可以运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方法短期内得到苗种。 4野外放归 对养殖繁育成功的濒危野生

    20、生物,逐步放归自然进行野化。在中国,麋鹿、东北虎、野马的放归野外工作已经开始,并取得一定成效。第二节 生物安全生物安全从狭义讲,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在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广义的生物安全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例如:转基因生物的风险、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食品污染、植物病虫害的传入、跨界畜禽疾病的扩散、生物武器等。 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食品安全在食品卫生学所界定的安全、营养、促进人体健康三项指

    21、标中被列为第一。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日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一)食品污染 食品污染是指食物受到对人体健康有害物质的侵袭,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食品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其他污染,污染食物被直接摄入人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食品污染造成的疾病称为食源性疾病,是指摄食污染食物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生物病原体所造成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中毒危害和潜在危害,如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对人体的慢性毒害以及致癌、致畸等。 (二)食品污染的来源 食品污染的种类按食品污染的性质划分,通常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及放射性污染三

    22、大类。 1生物性污染 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昆虫对食品的污染。 2、化学性污染 污染食品的化学物质很多,常见的污染源有:化肥、农药,如有机磷、有机氯、含汞、砷等的农药氮肥等。 3、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进入食品的主要来源是高本底地区的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性“三废”的排放。 食品污染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废弃物污染农田、水源和大气,导致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聚积;二是随着农业产品使用量的增加,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残留在农产品中;三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一些化学色素、化学添加剂的不适当使用,使食品中有害物质增加:四是贮存、加工不当导致的微生物污染。二、农药和化肥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

    23、发展,农药及化肥的施用已经成为人们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农药化肥施用后,大部分由于风吹雨淋、日光分解和高温挥发等逐渐消失。但仍有一部分粘附在农作物的叶片上,被吸入或渗入植物体内;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和水中,被植物的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还有一部分散布到大气中,随雨水进入到土壤和水中,被水生生物吸收。吸八生物体内的化肥和农药通过生物富集、生物转化、生物降解等生物理化过程进入食物链,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后其毒性可能加强,对生物体尤其人体造成伤害。 (一)常用农药的污染 目前世界各国的化学农药品种约一千四百多个,作为基本品种使用的有40种左右,按其用途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

    24、剂、粮食熏蒸剂等: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氟、有机氮、有机硫、有机砷、有机汞、氨基甲酸酯类等。另外还有氯化物等粮食熏蒸剂。农药除了可造成人体的急性中毒外,绝大多数对人体产生的慢性危害,多是通过污染食品造成的。某些农药对人和动物的遗传和生殖造成影响,产生畸形和引起癌症等方面的毒素作用。 1、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 农药在生产和使用中,可经呼吸道、皮肤等进入人体,主要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占进入人体总量的90左右。其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有: (1)喷洒作物。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使用农药,直接污染食用作物,但农药在食用作物上的残留受农药的品种、浓度、剂型、施用次数、施药的方法、施药的时间、气象条件

    25、、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植物根部吸收。据研究证实,喷洒农药后有4060,的农药降落在土壤中,土壤中农药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至植物组织内部和食物中,土壤中农药污染量越高,食物中的农药残留量也越高,但还受植物的品种、根系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空中随雨雪降落。喷洒农药后,有一小部分以极细的微粒漂浮于大气中,长时间随雨雪降落到土壤和水域,也能造成食品的污染。 (4)食物链富集。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后,使水生生物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农药中,水生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农药,通过食物链可逐级浓缩,尤其是一些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等。这种食物链的生物浓缩作用,可使水体中微小

    26、的污染而导致食物的严重污染。 (5)运输和贮存中混放。食品在运输中由于运输工具、车船等装运过农药未予清洗以及食品与农药混运,可引起农药的污染。另外,食品在贮存中与农药混放,尤其是粮仓中使用的熏蒸剂没有按规定存放,则可导致污染。 2、几种常用农药的污染 (1)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主要有六六六和DDT,曾因其广谱、高效、价廉、急性毒性小而广泛使用。有机氯农药具有高度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的稳定性,半衰期长达数年,在自然界极难分解。由于有机氯农药的脂溶性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经单纯的洗涤不能去除。有机氯农药容易在人体内蓄积,污染食品只存在慢性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侵害肝、肾及神经系统,动物实验证实有致畸

    27、、致癌作用。在很多国家已相继被禁用,我国1983年停止生产,1984年停止使用这类农药。 (2)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是继有机氯农药以后被广泛使用的一类农药,目前生产使用的至少有六十余种,使用的多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品种如:乐果、敌百虫、杀螟松、倍硫磷,还有毒性极低的马拉硫磷、双硫磷、氯硫磷、锌硫磷、碘硫磷、地亚农、灭蜈松等,但如甲拌磷、内吸磷等毒性较高的品种因为杀虫效果好也在个别地区使用,有机磷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自然界极易分解,污染食品后残留时间较短,所以,慢性毒性较为少见。对人体的危害以急性毒为主,主要是抑制血液和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积聚而出一系列神经中毒症状,如

    28、出汗、震颤、共济失调、精神错乱、语言失常等。 (3)有机汞农药。有机汞农药多为杀菌剂,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30年。常用的有机汞杀菌剂有西力生(氯化乙基汞)、赛力散(醋酸苯汞)、富民隆(磺胺汞)和谷仁乐生(磷酸乙基汞)。有机汞农药进入土壤后逐渐被分解为无机汞,可保留多少年代,还能转化为甲基汞被植物再吸收。有机汞对人的毒性,不仅能引起急性中毒,而且可在人体内蓄积,引起慢性中毒。汞中毒主要侵犯神经系统和肝脏,急性汞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内金属味、烦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慢性汞中毒以头痛、失眠、梦魇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为主。在食品中的汞90以上是以甲基汞的形式存在。我国已于1971年规定有机汞农药不

    29、生产、不进口、不使用。 (4)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有西维因、杀灭威、速灭威、叶蝉散等,除草剂如敌草隆、敌稗也属于这类农药。其毒性与有机磷类似,也是对胆碱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但与胆碱酯酶不发生化学反应,与胆碱酯酶形成的疏松复合体能迅速分解,而使胆碱酯酶恢复活性,因此中毒症状消失快,无迟发性神经毒性。 (5)除草剂。除草剂的使用很广泛,品种也逐渐增多,目前,使用较多的除草剂有2,4-滴(苯氧羧酸类)、除草醚(二苯醚类)、敌稗(酰胺类)、氟乐灵(二硝基苯胺类)、两玛津(均三氮苯类)。多数除草剂对人畜的急性毒性较低,但除草剂中的某些品种喂饲动物产生的甲状腺肿瘤

    30、和其他肿瘤,应引起卫生部门的警觉,杀草快可引起动物白内障,百草枯可引起人肺部的病理变化。除草剂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并进行降解和蓄积,造成对食品的污染。 (二)化肥的污染 自1949年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使用化肥,将化肥作为农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对提高作物产量的贡献很大。研究证明虽然化肥对我国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发达国家中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率达到:3050,但流失掉的化肥会污染环境。我国使用的化肥多为氮肥和磷肥,其负面影响尤其严重。 1氮肥的污染 氮肥的施用中如果一次施用过多,且磷、钾比例不当,超过植物的吸收量,不能完全被同化,造成植物的单季利用率低,即流入环境。因为氮素的流动性大,

    31、不易在土壤中驻留,随雨水的淋溶进入水环境,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与地表水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富集。进入地表水的氮素大量富集后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进入地下水的氮素可以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造成饮用水污染。 施入土壤的氮肥在土壤微生物的硝化一反硝化作用下,部分氮素以氨或氮氧化物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氮氧化物是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主要物质,还可以进入大气平流层与臭氧作用,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并且氮氧化物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成员。 长期大量地施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土壤中的铵离子在硝化作用过程中释放出氢离子造成土壤酸化。铵离子还能造成土壤颗粒分散,破坏土壤团粒结构。施用化

    32、肥的过程中会使大量非主要营养成分或有毒物质进入土壤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加速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的流失。 氮肥可以随食物链累积在食物中,被食用后,在人体内可能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与食品中的二级胺作用,合成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引发食管、胃等消化道癌发病率。 2、磷肥的污染 磷肥可以被径流水体携带而造成水体污染,成为河流、湖泊、海洋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之一。除此之外,磷肥中含有的杂质,如氟、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磷肥中的杂质来源于磷矿石和加工磷肥的硫酸,主要杂质有:重金属镉、铬、铅、砷以及放射性元素等。重金属在环境中可以通过复杂的食物链发生迁移、富集与转化,造成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三、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 生物技术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它在解决人类面临五大危机中的作用以及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容质疑的,但也存在潜在的危险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注意事项

    本文(第十章生物资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