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 资源ID:18545530       资源大小:29.84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1、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初中物理教材的整体变化 一、 进一步优化框架结构1、八年级上册构成: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从原九年级移到八年级上,物态变化移到光学前面;2、八年级下册全部是力学;3、九年级全部为电磁学。二、 精选材料,激发学生兴趣1、 章首图的安排2、 文中新图片的配置3、 联系实际的应用实例的增多4、 精彩图片的保留等以上诸多方面无不体现着新教材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 适当增加文字量,增加可读性,便于自学例如:新教材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关于参照物的描述有了更加详尽的解析四、 循序渐进的安排科学探究例如:先安排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

    2、时间,在安排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再如:先安排透镜及其应用的介绍,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好铺垫,降低探究难度。从而实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五、 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1、 探究实验中凸显旁批的作用,避免任何一个实验都按七大要素进行,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只要重点突出几大要素即可。2、 诸如转换法等科学方法不再明确标注,否则既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又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会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六、 重视体验活动的功能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一定由学生来完成,不能包办,更不能不做,即尽量让学生去体验,更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物理的知识。七、 注重渗透STS教育它是

    3、本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意义在于揭示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既有正文中文字的渗透,以栏目形式的呈现,又有课后专项的介绍,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二) 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总体结构有较大的变化:第一章:把原来九年第十二章中第三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移到现在第一章第一节;把原来九年第十二章中第一节、第二节移到现在第一章的第二、三节;增加了第四节的内容:测量平均速度。(因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如先学长度和时间的测

    4、量,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所以教材就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另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基于这些考虑,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第二章:把原来的第一章改为现在的第二章,并且把原来的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移到第1节课后科学世界中(生物课中学过,没必要再讲),并且先讲”声音的利用”后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将原来第四章“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作为现在的第三章,因

    5、为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延后难点的学习。 第四章:把原来的第二章调整为现在的第四章,把原来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6节“看不见的光”移到现在的第5节光的色散后半部分中,并把物体的颜色、颜料的部分删掉了。第五章:把原来第三章调整为现在的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并在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节中加入了探索宇宙的历程,这一部分相当于原九年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中关于宇宙的那部分介绍并有一定扩展。第六章:把原来九年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删去第1节后的内容调整为现在的第六章“质量与密度”。二、 栏目的设置变化原来的有探究栏目,现在是实验栏目,探究已经渗入各个地方;增加了扩展

    6、性实验;删去了“我还想知道”栏目,增加了“学到了什么栏目”,梳理总结了本章知识,给出探究的结论。三、教材具体内容分析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怎样学习物理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STS 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一)本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结构 “科学之旅”相当于全套书的序言。它是教科书的序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教材有导向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教材从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引入课题,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这样就给全书定下了科学探究的基调。同时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

    7、理学的重要性是本课的一个任务。可是对一个初中生枯燥地讲这些内容,就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教科书只用了一句话一带而过地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接下来就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图1、2教师演示,图3、4学生自己体验。 本节的变化及特点是:1、怎样学习物理-观察、实验 增加电学问题图8高压线上的小鸟安然无事,电磁学问题图10 电动机的原理图直观展现,使学生对物理的初步认识更加全面。 2、依然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无数事例。教科书精选了一个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事实万有引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来说明。引出牛顿的伟大贡献。另外

    8、教科书也引导学生思考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带来的弊端。“绿色节能的太阳能建筑”图片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能源的角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通过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的直观的观察、思辨性的猜测、形式逻辑的演绎和简单的推理,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的一般特性。而伽利略(图13新增加)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所以教科书选取“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故事展示科学家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所用器材简单,容易理解,也容易模仿。这里并不要求学

    9、生学习单摆的知识,只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过程。第一章 机械运动 课标要求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2.2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本章内容包含四节: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本章内容分析: 插图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注重人文性。例如,机械运动的章首图 人与鸟“比翼齐飞”在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启发思考参照系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体会人与动物

    10、和谐相处的美好。 由于刚开始学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章第节首先给出了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从而引出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进行测量的必要性。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只需要让学生知道有这种精度较高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不需要了解如何用它们进行测量。 本章教材除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两个基本测量以外,还安排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学生必做实验-测定性实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

    11、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材增加了一个用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扩展性实验,供有条件的学校选用。 习题联系实际,学习如何读懂时刻表,找出s、t,能利用公式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第1节 长度和时间测量(学生必做实验-基本操作) 原教材是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写得很简略,新教材因此把内容放到最前面,所以写得很详尽,包括如何读数,记录,但就是否要求有估读没作明确要求,地方自己处理。增加了测时间的实验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

    12、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显然比原版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解释,给学生搭好“脚手架”。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建立速度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接着提出了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最重要的是第三步: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比值

    13、定义法是初中物理定义概念最常用的方法,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强度、比热等重要的概念都将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速度是初中物理接触到的第一个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因此,让学生经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维过程,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这种定义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2、 速度的计算,进一步规范了解题步骤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生必做实验-测定性实验) 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该

    14、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章 声现象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原课标 通过实验探究) 2.3.2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本章内容包含四节: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第3节 声的利用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内容分析: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章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15、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本章第一节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二节探究声音的特征,后两节介绍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以及防治噪声的方法,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处理,便于让学生先从整体上先认识声现象,再进一步了解声的特征,最后再分析声的利用和危害,让学生较全面地把握关于声的知识。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它的编排顺序实际上就是按照声从“源”到“接收端”的信息流来编排的,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分析、处理信息,构建信息系统的流程。在这个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教材以科学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声的传播,以及声速的知识。按照这样的线索处理声的基本问题,便于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正确思路

    1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不作为单独的一节,因为生物课已讲了人耳的构造及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课标对此没有要求。 本节中应用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归纳法,它的本质在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由观察到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部分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升华。例如:声音的产生:例举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 :如蝈蝈是怎么发声的?等,分析其共性。例如:声音的传播: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空气能够传声学生体验:固体传声列举生活实例:鱼被吓跑、水中听音乐,液体传声归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通过听到雷声比看到闪电晚,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 回声 小资料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7、 音调 响度 音色演示:观察物体的振动并以计算机呈现不同乐器或其它发声体发声的波形图,使音调、响度及音色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实验演示后得出结论第3节 声的利用声与信息 声音,次声波,超声波(新增图2.3-3倒车雷达)声与能量(新增图2.3-6清洗机)体现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第4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略)第三章 物变态化课标要求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

    18、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比原课标更具体)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本章内容包括四节: 一、温度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整体难度要小于光学部分,特别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更是本册书的难点,所以将其延后来讲,而先讲物态变化。 在第一节: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体验仅仅通过感觉是不能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的,从而认识到制定测量工具温度计的必要性。这样设计教材正是为了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要想

    19、进行定量科学研究,必须首先确定测量工具。 随后教材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怎样用自制温度计测量温度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的原理,进而再来介绍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生必做实验(基本操作)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52页-2)中测温作图象练习的设计,为熔化凝固实验做准备。在第二节: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 由于此实验是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明确指出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科学探究,并对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教材还根据各个科学探究的不同特点,通过旁批等形式对此科学探究活动中最

    20、突出的要素进行了说明。有的以该要素的特点为主,有的则侧重某些研究方法或思想。 该实验突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过程,突出处理数据的过程,学习绘制熔化曲线,学习用数学方法描述物理过程。 第3节 汽化和液化中1、学生必做实验(探究性试验 ) 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2、联系实际: 在液化部分增加了很多实例及图片:如图3.3-6、图3.3-7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在这一点上生活积累不够,液化现象不易辨别形成的难点。第4节 升华和凝华 (略)补充说明:1、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落实课标要求: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即以水例:复习蒸发、液化、凝固、凝华等。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和谐。了解我

    21、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2、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增加了习题量第四章 光现象课标要求 2.3.3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原课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2.3.4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6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本章内容包括五节: 一、光的直线传播(原来的“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光的色散本章内容分析:光现象的章首语用中国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22、对神秘的彩虹的解释如何从神话步入科学。第1节 光沿直线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从自然现象中引入 演示:光在水中传播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图4.1-3)。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科学方法:抽象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准直:激光束引导掘进机想想做做:小孔成像 3、光速再次引用打雷闪电的例子,与声速对比。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4、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第2节 光的反射学生必做实验(探究性实验)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光的反射 逐渐体验、感悟探究的要素: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23、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重视实验和归纳;教学目标具体;有针对性。 给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完整描述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体现从生活到物理再到应用 第3节 平面镜成像学生必做实验(探究性试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 实验中一定要重视旁批的作用2、 利用数学中对称的思想简化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第4节 光的折射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如果让光逆着折射光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逆着

    24、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也就是说,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折射特点给出的更加详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第节 光的色散 1、 删去了物体的颜色以及色光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的探究活动 2、 彩虹的形成较复杂,但它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从古代就开始试图解释的神秘现象,联系本章的章首图,及前面学习的反射和折射,再介绍“直到1666 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这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彩虹就是太阳光在传播中遇到空气中的水滴,经反射、折射后产生的现象。” 3、 看不见的光简介光谱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 、 紫外线位于紫光外 (不可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遥控器渗透新科技-红外照相、红外

    25、线夜视仪 、紫外线验钞机防伪 等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课标要求 2.3.5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3.3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本章包含五节的内容: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本章的内容分析:1、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章可以说是上一章中“光的折射”知识的延伸。光从空气进入透镜一侧以及从透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对于一束平行入射光而言,光线越远离透镜主轴,

    26、出射光偏折程度越大,由此产生了会聚或发散的效果。 2、本章教材的核心内容是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形成较为清晰的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认识。第一节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第二节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以使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的情况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这两节的作用是从知识方面和探究过程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铺垫。第四节和第五节作为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以及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这些知识对认识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以及让学生

    27、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也是很有价值的 3、在探究技能方面:学生必做实验(探究性试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收集数据的方法。本章探究仍然需要收集数据,但与光的反射规律(角度相等)和平面镜成像规律(距离相等)不同的是,透镜成像的实验数据并不是简单的等量关系,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类和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分类和归纳实际上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过程。通过这个探究活动要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 因此本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先用一节单独介绍生活中的凸透镜,以使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凸透镜及其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

    28、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例如,照相机都是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放大镜通常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等等。教材并安排了“想想做做”和“演示”栏目,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成像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出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并能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作一些初步的猜想。 由于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密切相关,而学生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难以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教材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提示:让学生把物体放到2倍焦距以外的较远位置,然后把物体向透镜移动,使物距小于2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最后使物距小于焦距。如此让学生试做几次后,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由于本实验的“分析

    29、和论证”部分对于学习物理不久的初中学生来说还不算容易,因此,教材从像的虚实、大小和正倒三个方面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不仅让学生获得一次合作探究的体验,也节约了时间,保证了本次探究任务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 4、强化透镜跟学生生活的联系 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中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增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物理是很有用的,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眼睛是人体的重

    30、要器官,本章把眼睛作为一种像照相机那样的光学仪器,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些实际知识,以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它们的成像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本章采用模拟的方法,如让学生利用两块凸透镜的简单组合,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物理道理,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5、落实课程标准对于“探索宇宙”相关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教材没有专设一章,用大量的篇幅对此进行介绍,而是

    31、选择了望远镜这部分知识作为编写的切入点。望远镜的使用,使人类得以超越普通目力所及,更为细致地观察月球及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并且能够观察到更遥远的星球,这就为人类打开了一扇观察宇宙的窗口。由此出发,人类的探月以及已经正在进行的登陆火星等深空探测活动,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本章教材就从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前辈利用望远镜来观测天空入手,选取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简述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和宇宙的历程。这样的处理,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至于探索宇宙的更多的事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进行查阅,以培养他们通过各种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的能力。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课标要求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2.4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本章包含四节的内容:第一节 质量 第二节 密度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本章内容分析: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