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6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2.docx

    • 资源ID:18512562       资源大小:126.33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6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2.docx

    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6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2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宋元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1)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2)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

    2、)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4.王安石变法宋元时期的

    3、政治学生用书P351中央(1)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长官分别为“同平章事”(后曾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即管理财政的三个部门,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2地方(1)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派文臣做地方官,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同时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地方权力大大削弱。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元代:创立行省制度,全国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辖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3.王安石变法(1

    4、)背景财政危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由此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再加上每年交纳的“岁币”负担,使得北宋中期财政发生严重危机。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宋战争和夏宋战争导致边境危机加深。“庆历新政”最终失败,未能解决北宋政府的危机。条件: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2)措施类别内容具体措施富国之术均输法规定各地发运使就近采购政府所需物资市易法设市易务,政府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使大量薄田变成良田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5、此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强兵之术将兵法精简军队,加强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官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晚上维持治安保马法由农户代养官马。此法节约了大量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军器监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军器的制造,依其精粗进行赏罚育才之术科举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学校改组太学,自编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3)影响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现象。(4)失败的

    6、原因新法偏重于谋财,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守旧官僚的群起反对。宋神宗变法态度不坚决,最终动摇变法决心。图解历史 二府三司制误区警示 不能认为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轻巧识记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2)两个“趋势”:宰相制度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三个“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和科举制(人

    7、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改革的阻力大,无法缓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最终失败。思维发散 宋代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宋代经济发达,税收大大增加,但是,财政却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军队众多、武器先进,但是,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却屡屡失败。这些矛盾只能从其政治体制的特点上解释。误区警示 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的区别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诏令,元代的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虽名称相同,职权却相差很大。主题一从汉至元皇权与相权之争 史料研读史料(宋代)三

    8、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问题史料反映了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有何特点?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由史料可知宋代设置中书禁中、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史论拓展宋元时期对中央“三省制”的发展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主题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要点拓展1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

    9、、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史料探究汉到元地方制度的演变解读史料一(汉)武帝用

    10、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1)史料信息表明汉武帝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现象,颁布了“推恩令”,分割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史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2)史料信息说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连署才有效;宋

    11、代通过分割地方权力而强化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史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宋濂元史百官志(3)史料信息说明元统一后地方上设行中书省,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行省、路(州、府)、属州(属府)、属县四级制或省、州(路、府)、县三级制。(4)史料信息说明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的中书省派出机构,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史观连线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观理论】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

    12、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主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史观运用】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唯物史观要求评价历史事件、

    13、历史人物,应辩证地分析和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审视,对古代监察制度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看待。(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2)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实际中的监察工作往往因君主的重视程度不同,监察官员只对君主负责而忽视民意、君主难以直接统驭地方官员而监察不力等因素,导致其监察作用非常有限。对点训练(2015湖北浠水联考)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14、。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参知政事都察院御史台 刺史A BC D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可知,“提刑官”掌管刑狱,具有监察职能。四个小项中,都察院、御史台和刺史都具有该职能,参知政事掌管行政,与此无关,故答案应为,选B项。一、北宋二府三司制度和对地方控制的加强1(2014高考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主要有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故首先排除D项,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措施。设三司使和枢密院

    15、是北宋为制约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C两项。宋初派文臣任知州,以防止地方武将专权,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2(2013高考山东卷)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选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趋势是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以至最终被废除,故A项正确;从秦汉至宋元,除分裂时期外,国家行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君主手中,故B项错误;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故D

    16、项错误。3(2012高考海南卷)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选C。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 D项不符合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4.(2012高考四川卷)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

    17、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C D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河北民的内涵。“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中的“官家”指朝廷,“事”是供奉,“夷狄”指辽和西夏。大致意思是:边境百姓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成果全都上缴朝廷,然后供奉给辽和西夏。这里,既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也点明其缘由是“官家事夷狄”,从而讽刺了北宋王朝苟安的屈辱行为,故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句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里诗人将

    18、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中的“赞美”一说违背史实。至于冗官冗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本题选择D项。二、元朝行省制度5(2012高考北京卷)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 D明北京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所以答案选择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6(2011高考海南卷)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

    19、,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解析:选B。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宋元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学生用书P381宋元时期的经济(1)农业:宋代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2)手工业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福建、广东等地,丝织工艺水平也有新的提高。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3)商业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

    20、速。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2宋元时期的思想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内涵: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2)创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理学由此产生。(3)成熟朱熹的学说主张:理比气更根本;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贡献: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地位高于五经,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

    21、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4)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的产生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其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学出现的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1)科技:宋代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北宋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2)文学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可合乐歌唱,有词牌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北宋有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南宋有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和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

    22、明快泼辣,形式活泼。代表作是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3)艺术宋代书法艺术的代表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误区警示 “夜市”在唐代即已出现,而不是北宋开始出现的,到北宋时期,夜市已经十分发达,以至于“通晓不绝”。知识拓展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阶段南移情况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宋朝完全南移(南宋)误区警示 理学和心学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之并列对应的是程朱理学。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易错易混 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

    23、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到阿拉伯,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名师点拨 从汉赋、唐诗到宋词,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为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主题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要点拓展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

    24、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史料探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解读史料一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

    25、游集(1)史料一信息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史料二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2)由史料二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后期南方地区入朝做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主题二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变化、特点史料研读史料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

    26、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问题史料反映的宋代商业发展相比于唐代有何重大变化?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从史料信息“土市子”“鬼市子”可知北宋开封的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极为繁盛,且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市坊界限;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性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史料说明,北宋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唐代市坊限制,更加繁荣。史论拓展宋代的“商业革命”宋代我国出现“商业革命”,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空间方面打破了市与坊界限,在时间方面出现了晓市,夜市繁荣,这一时期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主题三宋明理学的主张、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

    27、理,己何与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三言敬,无如圣人之言。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但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二程遗书史料四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五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问题据史料一、二指出程朱对“天理”是如何认识的?据史料三、四、五分析,三则史料对获得“天理”的途径是如何认识的?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1)史料一、二将天理与伦理道德

    28、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天理与儒家传统道德具有一致性、相通性,人世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史料三表明二程主张通过人自身的修养锤炼达到体会天理的目的;史料四表明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史料五表明王阳明认为认识天理要靠人的良知。史论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

    29、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题四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特点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说:“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史料二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史料三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问题史料一认为中国的科技在15世纪之前处于什么地位?史料二中李约瑟指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哪些不足?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美国学者的评价?实质反映了什么?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1)史料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6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