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docx

    • 资源ID:18390787       资源大小:32.26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docx

    1、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经络腧穴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经络学说:是阐述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一、十二经脉概念: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是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12条经脉的总称。(一)十二经脉的名称阴气初起为少阴,阴气较盛为太阴、两阴相交,阴气消尽为厥阴。阳气初起为少阳,阳气较盛为太阳,两阳相合,阳

    2、气极盛为阳明。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总规律:a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我们的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b手足三阳经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躯干和四肢的外侧;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胸腹部和四肢的内侧。c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1.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除六阳脉外,足厥阴肝经也上行头面到达巅顶在百会与督脉相交会。手少阴心经循行,上夹咽,系目系。2.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足三阴 胸腹部 “腹为阴” 手阳明 肩前手三阳 肩背部 手少阳 肩上 手太阳 肩后足阳明 胸腹部足少阳 胸胁、侧胸部足太阳 腰背部3.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手:

    3、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足: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肝脾肾,交八寸”(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属 脏络 腑 属手太阴肺经肺大肠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三焦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心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脾胃 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肝胆 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肾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表,属腑络脏。(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 类经经脉名称 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经 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手阳明经 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足阳明经 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经 属脾

    4、,络胃,注心中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手太阳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经 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经 属肾,络膀胱,肝,肺,心循喉咙,挟舌本手厥阴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经 属三焦,络心包 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经 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经 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与器官的联系 耳: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目: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 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

    5、经与五脏六腑的联系心: 手太阳,足太阴,手、足少阴肝: 足厥阴,足少阳,足少阴脾: 足太阴,足阳明肺: 手太阴,手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肾: 足少阴,足太阳胃: 手、足太阴、手太阳、足厥阴、足阳明大肠:手太阴、手阳明小肠:手少阴、手太阳膀胱:足少阴、足太阳三焦: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阳胆: 足少阳、足厥阴(五)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交接规律: 表里手经接于手;表里足经接于足同名阳经接头面;交接阴经接胸腹(六)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a.经脉与脏

    6、腑直接联系b.有阴阳表里属络的配合关系c.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d.有五行属性e.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二、奇经八脉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的特点:1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但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2八脉间无表里属络关系,但有阴阳之别;3上肢无奇经,奇经均分布于下肢和躯干;4别道歧行;循行无顺逆,无阴升阳降的规律,除带脉横向循行外,皆由下向上纵向循行;5除任督二脉,余六脉均无络脉;均无自己的专穴,寄穴于它经,不参加气血循环流注。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任 脉:任脉起于

    7、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至咽喉,环绕口唇,入目眶下,联系于目。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 “任主胞胎”督 脉:督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止于上唇系带。功能: “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属肾络脑”,肾脑脊髓冲 脉:冲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功能: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调节全身气血 “冲为血海” ,擅治妇科病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

    8、腹部两侧,故称。带 脉:带脉起于季胁部(L2),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胆经穴),横行绕身一周。功能: 约束纵行躯干诸经。 带脉病、妇科病维 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至颈部会于任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沿足少阳经上行,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功能: 阴维联络诸阴,主一身之里。 阳维联络诸阳,主一身之表(“维持阴阳平衡”)。跷 脉: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下肢内侧直上,在躯干部伴足少阴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相会合。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从足太阳脉分出,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至目内眦,合阴跷脉;上额,与足少阳合于风池。功能: 调节肢体运动。 司眼睑开合

    9、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联络统领: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涵蓄调节:蓄积和渗灌十二经脉气血“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奇经八脉考三、十五络脉概念: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十五络脉是所有络脉的主体。1.十五络脉的命名: “手足阴阳 ”,依十二经脉而命名。 按别络从经脉中分出处的穴位名称命名。手太阴络脉列缺 手阳明络脉偏历 手厥阴络脉内关手少阳络脉外关 手少阴络脉通里 手太阳络脉支正足太阴络脉公孙 足阳明络脉丰隆 足厥阴络脉蠡沟足少阳络脉光明 足少阴络脉大钟 足太阳络脉飞扬督脉络脉长强 任脉络脉鸠尾 脾之大络大包2.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

    10、规律: 十二经脉的络脉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经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 (身之前) 督脉别络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身之后) 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 (身之侧) 浮络、孙络 分布极广,遍布全身。十二经脉别络线状分布任脉、督脉别络、脾之大络面状、片状分布浮络、孙络 网状分布3.十五络脉的功能特点: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间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的不足。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侧胸部的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4.络脉理论的临床应用: 诊断上:观察络脉

    11、变化,以诊察疾病。 治疗上:a.本经病,b.相表里经病,c.络脉病 疗法上:刺络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四、十二经别概念: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因其沿线深而长,又与正经相似,故又称“别行的正经”。1.十二经别的命名: “手足阴阳 ”,依十二经脉而命名。 “别行的正经”, 故又称 “之正”。 如 “手太阴经别” 或 “手太阴之正”2.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规律: 离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本经别出(向上走) 入 经过躯干部深入体腔,联系相关脏腑 出 在头项部由体腔浅出于体表 合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阳经经脉六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

    12、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六合”。向心趋首分布,均从四肢走向内脏头面,无逆顺之分在体内循行中,大都与心联系(手太阴经别、手阳 明经别除外),突出了心在脏腑经络中重要地位和 作用,也密切了诸经之间的联系。3.十二经别的功能作用: 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内外、脏腑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 加强了阴经与头面部的联系(“六合”),扩大了阴经经脉在体表的主治范围。五、十二经筋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1.十二经筋的命名:“手足阴阳 ”,依所连属的十二经脉而定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经筋称 “手太阴经筋”

    13、2.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多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且均从四肢末端头身 刚筋(阳):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 柔筋(阴):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结聚于关节、骨骼和肌肉丰满部位,散络头身 十二经筋均有所主病候 (“经筋病”)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沿臑内循本经上行结于贲(胸)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沿臑外循本经上行结于角(头)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沿股内侧循本经上行结于阴器(腹)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沿股外侧循本经上行结于九页(面)经筋名称 病候手太阴经筋 其成息贲(即胁下积块)者,胁急,吐血。手阳明经筋 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足阳明经筋 胫转筋,脚跳坚;有寒则急,有热筋弛纵。足太阴经筋 阴器扭痛,上引脐及两胁;膺

    14、中,脊内痛。手少阴经筋 内急,心承伏梁(即心下积块),肘网。手太阳经筋 肩胛至颈项痛,头晕,颈筋急颈部结节。足太阳经筋 足跟肿,腘挛,脊反折,肩不举,缺盆扭痛足少阴经筋 痫(癫痫),手足抽搐,痉(强直),不能仰手厥阴经筋 胸痛,息贲。手少阳经筋 舌卷。足少阳经筋 膺乳胁部筋急,左头角受伤不用。足厥阴经筋 阴器不用(阳痿),寒则阴缩入,热则纵不收经筋病三大主症:疼痛 功能障碍 经筋局部病变等 经筋病多为筋肉方面病候及与动作有关的病侯,如筋肉拘挛疼痛、弛缓、转筋、肢体的强直和抽搐等。针灸治疗多取相应经脉及局部取穴而泻之;以痛为输;推拿按摩。3.十二经筋的功能作用: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

    15、的体位姿势,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 部分经筋入体腔,起到固定内脏的作用。 4.十二经筋的应用: 治疗多取相应经脉及局部取之而泻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经筋理论在推拿按摩中的应用 六、十二皮部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1.十二皮部的命名:“手足阴阳 ”,按其所属正经分布部位而定名。如: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分布区域的皮部称 “手阳明皮部”2.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 分布区域: 以十二经脉在体表走行分布为依据划分,范围比经脉更广。(“面”的划分)

    16、 分布特点: 分布在皮肤表面,无十二经脉之逆顺流注,亦无经筋、经别之向心性分布。3.十二皮部的功能作用: 生理上:机体的卫外屏障,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病理上:皮部 络脉 经脉 六腑 五脏a.外邪入侵必经之路 (传注病邪)b.内脏疾病反映于体表(反映病证 协助诊断) 临床应用:针灸、刮痧、拔罐等外治法的施术部位;皮肤针、刺络、贴敷等疗法中的应用经络系统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前头痛阳明头痛取阳明经穴; 后头痛太阳头痛取太阳经穴; 偏头痛少阳头痛取少阳经穴; 头顶痛厥阴头痛取厥阴经穴。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一,

    17、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清 李学川 针灸逢源 361十四经穴的特点 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腧穴的最高形式。 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腧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二,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奇穴的特点 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较为

    18、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主治的针对性强。(主治单纯) 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三,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阿是穴的特点 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阿是穴无一定数目。阿是穴来源: 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 “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

    19、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近治 远治 特殊治特 定 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特定穴的类别(10类)四肢五输穴 原穴 络穴 下合穴 郄穴 八脉交会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特定穴的数量 特定穴共有149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20个,共有129个,占整个经穴的1/3多。(一)五输穴1.概念: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腧穴,简称“五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20、。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五输穴分布: 比喻 脉气状况 腧穴位置所出为井: 水之初流 经气所出,脉气浅小手、足之端所溜为荥: 水之微流 经气流动,脉气稍大本节之前所注为输: 水流较大 经气渐盛,脉气较大本节之后所行为经: 水之畅流 经气通畅,脉气较盛腕踝关节以上 所入为合: 百川入海 经气盛大,脉气充盛,汇合脏腑肘膝关节附近3.五输穴的名称:“六十六穴歌”4.五输穴的特点: a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b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c呈向心性分布。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d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5.五输穴的

    21、五行配属 “阴井木”,“阳井金”五输 井 荥 输 经 合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近代临床应用 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

    22、口燥舌干等。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合主逆气而泄:主治肾之疾患,泄:二阴病变,如遗精、遗尿、大便失调等肾气失充的疾患。b.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补母泻子法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临床运用:本经子母补泻他经子母补泻c.按时选用 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难经七十四难)春夏之季,阳气隆盛,经气上浮,即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阴气隆盛,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2

    23、)子午流注针法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二)原穴、络穴原穴1.概念: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 “十二原”。原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2.分布:多分布腕踝关节附近。3.名称:(12)“六十六穴歌”。“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4. 原穴的特点:a与脏腑之原气关系密切。 b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c阴经输原合一。5. 原穴的临床应用 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的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

    24、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有疾者,当取之十二原也” ,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原气通过三焦布散于原穴,故针灸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脏腑经络功能。当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可选其相应的原穴,发挥其扶助正气,抗御外邪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弱,经气运行无力等病证。)络穴1概念: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2分布: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3名称:4络穴的特点:“一络通两经”;“

    25、一络治两经”。 “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 针经指南5络穴的临床应用: 治疗本经病证。 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 治疗其络脉的病证(P118)。 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者为客,取络穴大接经 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原穴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络穴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

    26、肝原太冲。 躯干部络穴任脉之络鸠尾治疗胸腹部病症。督脉之络长强治疗腰背和头部疾患。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大包治疗全身疼痛。(三)郄穴1.概念: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16个。2.分布: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3.名称 4.郄穴的特点:生理上:脏腑经络气血深聚之处。病理上:脏腑经脉病变的反应点。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气血多” “位置深” “能救急”5临床应用 : 有助于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 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和相应脏腑严重或顽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症有独特的疗效。 阴经郄穴常用来

    27、治血证;阳经郄穴常治气形两伤病证(痛证) (四)背俞穴、募穴1.概念: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 “俞穴”。背俞穴共12个。2名称:以相应脏腑命名。3分布: 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4. 临床应用: 反映脏腑病候,协助诊断: “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灵枢背俞 “阴病行阳” 难经-六十七难特点:更侧重反映五脏疾病。(背俞穴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当背俞穴局部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陷下、条索状物、压痛、过敏、出血点、丘疹及温度或电阻变化时,往往反映相关脏腑的功能异常。) 治疗相应的脏腑病,

    28、特别是五脏病症的重要用穴。 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五官五体)等病症。 “阴病治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常用配穴方法俞原配穴:治疗五脏疾病。俞募配穴:是脏腑发病时,使用本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募穴1.概念: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穴共12个。2.分布:募穴多为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区,故分布上大体与对应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募穴分布有集中趋势,其中有6个分布于任脉上,为单穴,有6个在循行于胸腹部 的经脉上(肺、肝、胆、胃),为双穴。)3名称4临床应用: 协助诊断疾病 “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难经?六十七难 特点是:侧重反映六腑的疾病。(日月穴疼痛,对胆病有协助诊断的意义。中脘部位胀痛对胃病有协助诊断的意义。) 治疗相关脏腑病 “阳病治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特点是:偏重治疗六腑的疾病胆病患者,可针刺胆募日月穴进行治疗;胃病患者,可从胃募中脘穴施治。 俞募配穴治疗相关脏腑病六腑有病(阳)反映于胸腹部(阴)的募穴五脏有病(阴)反映于背腰部(阳)的俞穴“阳病行阴”“阳


    注意事项

    本文(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