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短文三则1.docx

    • 资源ID:18313290       资源大小:25.1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短文三则1.docx

    1、短文三则1短文三则教学目的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二、掌握“蕾”“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学设想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二、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易,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宜加强朗读,做到当堂背诵。三、课前准备好莲花(包括莲、藕)的彩色挂图,让学生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导入课文,有利于理解课文。(如有配合课文的录像片更好,用法则须另外设计。)教学时效: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

    2、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三、读讲课文。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蕾”、“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

    3、“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板书归纳“之”的不同用法:、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中动词不译)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哪几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2.读讲第2段。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未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第二层,句式基

    4、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

    5、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齐读第2段,试背诵。四、总结课文。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

    6、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村,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五、布置作业。1解释下边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著(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根据下边加点词的

    7、不同用法,分别写出例句。的。例:之句中助词,不泽。例:语气词,相当于“啊”“呀”。例: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例:3熟读背诵课文。(沈维生)附:爱莲说难句例解予独爱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清涟而不妖,C中通外直,D肝不蔓不枝,E香远益清,F亭亭净植,G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l)包孕句。宾语是并列复句,前一部分写高贵的品德,后一部分写形体、香气和姿态。前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两部分各又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两个“而”是转折连词。各个分句的主语都是“莲”。“之”字轻读,可以突显它后面的部分。所谓后面部分,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出淤泥而不染”,而要直贯到“亵玩焉”。后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有三个部分,C、D

    8、分句和F、G分句各又是并列复句。E分句的“香远益清”是主谓词组作调语,顺序而下,大主语也是“莲”。(2)“出”和“濯”都可以看成动词增加在动用法,意思是“在淤泥出”、“在清涟濯”;或者说“出”、“濯”的后面都可以加上作“在”讲的“于”字。“涟”,微波,伐檀有“河水清且涟漪”。“妖”,课本注为“美丽而不端重。”古代散文选注为“妖媚”。我同意课本的说法,“妖”在这里跟“染”对称,是贬义不是褒义。“妖”作“妖媚”讲,没有贬义的如:“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曹植美女篇)“蔓”、“枝”本来是名词,这里位于否定副词“不”的后面,是形容词了。“直”,说文:“正见也。”是不弯曲,这里正是用其本义。在形声字

    9、“植”里面,“直”不只表音,也表示了义,“净植”是“干干净净地直立着”。“益”,甲骨文像器具里装满了水漫出来,就是后来的“溢”字。引申为形容词“富饶”,又虚化为副词“更加”。(3)E分句是连锁复句的紧缩形式,意思是“香气越远越清”。F分句的“亭亭”跟“净”分别从两个方面说明“植”的状态。G分句又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亵(xi)”,本义是“内衣”,说文:“私服。”引申为亲呢而不庄重,“亵玩”不妨简译成“玩弄”。“焉”,相当于现代汉语里表示夸张语气的“呢”。清朝课虚斋主人虚字注释:“焉,语终词,比也字轻,如心不在焉之类。”译文:“我独独喜爱荷花虽然从污泥里出来,但并不被污染,虽然在清波里洗过但并

    10、不轻俏,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牵牵扯扯,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远越清,干干净净地直立着,只好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轻慢玩弄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I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l)包孕句。宾语是并列复句。三部分用分号隔开。三个分句各又是名词谓语句。“者也”,“者”表指称,“也”表抒情;清朝课虚斋主人虚字注释:“者、也,有所指而顺落之词,文意已毕多用之。”(2)标点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于在春先生文言文的普通话翻译(末编)在“谓”的后面加上冒号,从而表明冒号以下是一个着重的部分,这是语法跟标点一致。但是课本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中册)却在“菊”后面加上逗号。好像标点跟语

    11、法不一致,因为“谓”的宾语不是“菊”,而是从“菊”开始直到它后面的一长串。其实课本和古代散文选(中册)的标点很符合朗读原则。洪深先生诗的朗诵和戏的念词一书就曾经提到为了朗读的方便,有时可以而且应该不管语法。修辞上,宾语的三个分句都是“暗喻”和“拟人”,彼此又构成“排比”。(3)“逸”,说文:“失也。”左传桓公八年:“随侯逸。”杜预注:“逸,逃也。”译文:“我认为,菊花是百花当中的隐士;牡丹,是百花当中的富贵人;荷花是百花当中的高尚人。”比喻的都是褒义,译文也应当是褒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降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并列复句。三个分句的结构较复杂,它们的主语都是带了“之”字

    12、的主谓词组,主谓词组的主语又都是意念上的受动者亦即被动主语。“之”字的作用在于调剂音节而把重点落在它后面的动词谓语上,它有点像乐谱里的装饰音符。(2)“鲜”,本来是鱼名,相然切,读阴平声。尔雅释估:“鲜,寡也。”“鲜”改读阳平声,以便区别于“新鲜”、“鲜美”的“鲜”。“宜”,说文:“所安也。”本义据苍颉篇注:“得所也。”引申为“适宜”,广雅释言:“义,宜也。”孟子梁惠玉上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同予”的“同”可以看成动词增加对动用法,“同予”译成现代汉语是“跟我相同”。也可以说“同”后面省去作“跟”讲的“龄”字。“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文言的感叹句一般是谓语在主语前面,从而突出调语,但

    13、感叹号仍旧应当加在一句的后面;除本例外又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由于感叹句具有强烈的感情,谓语后面就有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乎”可以译成“啊”;“矣”可以译成“啦”,也可以译成“啊”,但“啦”比“啊”好,因为“啦”等于“了啊”,既表示完成又能够抒情。本句谓语的后面有“乎”,全句的后面有“矣”,用了双重抒情手段。(4)修辞上,第二分句形式是发问,其实是感慨得很。第三分句又是反话,表示了作者更多的感慨。这里已经点出主题。译文:“菊花被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荷花被喜爱,跟我相同的是谁呢?牡丹被喜爱,应当啊是人数众多啦!”“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主调词组“人数众多”,这里兼有名词、形

    14、容词两种意义。但在作句法分析时,不能说它同时兼有名词、形容词两种词性,只能说“众”在本句是形容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二、初步领会韵文和对句的语言艺术。教学设想一、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二、背诵课文,对韵文和对句有初步认识。三、对刘禹锡的处世态度取其积极面,防止产生玩世不恭但图自己安逸。教学时我: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见“教学目的”一、二。二、让学生领会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二十一岁中进土,授官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失败后受降职处分,做闲

    15、散官员。刘禹锡卓有文才,受到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和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他的散文清新活泼,富有韵味。二、介绍体裁。铭,原来是刻,成语有刻骨铭心。后来引申成为一种文体,因为是刻在石头上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三、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陋lu:不华美,狭小,如“陋巷”。馨xn:香气散布很远。儒的:孔子的学派。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何陋,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之”只表示声音停顿,没有实际意义。四、朗读,翻译,理解分析。1读前面三个四字一组的句子。问:三句中哪一句为主?明确:第3句“斯是陋室,唯吾

    16、德馨”为主,这是又狭小又不好看的房子,只是我的道德情操香气远溢。前面用转折句形式突出仙人和歧龙,这既是作者自比,又是推理的前提,作者重在德性的涵养,而不讲究生活条件,可见是高雅非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全文的脊梁,也就是主题句。这句开始写“陋室”。问:第4句写什么?一写“陋室”的外形美观而且富有生气:“碧绿的苔痕爬上台阶,苍青的草色映入门帘。”这象征作者誓志不渝,而且踌躇满志。这种情境只可以想像,不能说死,说死了就不是文学欣赏了。第4句以下继续写“陋室”:“谈谈笑笑都是博学之土,来来往往没有目不识丁。”从交往中可以见出“陋室”主人的学识和身分。这当然不是什么“陋室”。“可以弹奏朴素琴,也

    17、可以阅读金刚经(亦即佛经)。”这里幽闲雅致不同凡俗,正是作者寄兴畅怀之处。“没有管弦弹奏来扰乱听觉,也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形。”作者潜心修养不为外界烦嚣所动,这是坚定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独特个性的有力刻画。那么,这里的室这里的人是什么样的呢?“既像南阳诸葛亮的寒庐,又像西蜀扬子云的茅亭。”诸葛亮是大政治家、军事家,扬子云就是扬雄,是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语言学家,作者跟他们相比,具有无限的精神寄托。更妙的还在于“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刘禹锡是唐朝人,孔子怎么会讲到刘禹锡的“陋室”?学生通过查阅注释,老师讲授: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

    18、子要到东方荒野,有人说:闭塞狭小,怎么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闭塞狭小呢?”这里是借用孔子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陋室”不“陋”,因为是君子住的地方,所以豁达高洁超越一般。“陋室铭”是作者自我宽解自我赞美自我安慰的座右铭。从语言艺术看,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还有错综成对的三字句。四字、五字、六字句中更有许多对偶句,对偶句之间又插了不整齐的句子,就构成一个美丽的乐章。请学生自读背诵,心领神会。问:本文有哪些押韵字?请抄下来加以注音。名mng灵lng馨xn青qng丁dng经mg形xng亭tug(以上都是阳平字和阴平字。)问:什么叫押韵?押韵有什么作用?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

    19、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五、布置作业。1抄下常用实词和难句,作为记忆积累。2背诵全文。(陈守中)伤仲永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了解先天的智慧固然是学习好的重要条件,但后天的努力尤其重要。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需要增加“以为”义来理解的词。三、进一步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设想一、先让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探讨主题。二、就几个重点问题提问、讨论。教学时效: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见“教学目的”一、二。二、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联系自己的想法。教学步骤一、解释题目。本文题目是“伤仲永”,“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这个“伤”不是“

    20、损伤”,也不是“伤害”,而是“哀伤”、“悲伤”。为什么要“哀伤”、“悲伤”?学生通过讨论,回答:仲永五岁时“作诗立就”“邑人奇之”,“十二三”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左右时,“泯然众人矣”。二、理解、分析。问:是什么原因使仲永“混然众人”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己画出并读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学习难词难句:隶l:属于。书具:书写的工具。书,写。收:集中,这里作“团结”讲。秀才:才能出众的人。稍稍:渐渐。乞:求。扳pn:拉着。谒y:拜访。环谒,到处拜访。称chn:相当。泯mn:消失。就:成功,完成。邑人奇之:邑人以之为奇。稍稍宾客其父:稍稍以其父为宾客。

    21、父利其然也:父以其然为利也。“奇”是形容词,“宾客”、“利”是名词:它们后面带有宾语时,都要加上“以吻”来理解。自读,翻译:学生自读,老师指点不读破句,而且能把握课文的重点句以及一些强调句。重点句: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强调句: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邑人奇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偶然众人矣。译文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世代代种田。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突然大叫起来要有写字的工具。父亲为这事惊奇起来,借了邻居家的(文具)给他,就写了四句诗,而且自己题上名字。那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亲族为主题,传给整个乡里很有才识的人去看它。从此指着某事某物写诗马上完

    22、成,那文采那道理都很可观。县里人都惊奇这件事,渐渐地把他父亲作为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还用钱币请求他。父亲就把那样的事作为利益,天天拉着仲永到处访拜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我很久以前就听到这件事。仁来时跟着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跟以前听到的不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再到舅舅家,问到仲永,有人说:“没有什么,跟普通人一样啦!”问:哪里详写?哪里略写?为什么?讨论以后,明确:写仲永聪明超人一乡皆惊的地方详细,例如写几句,为自己题名,所写内容,文采和道理,一乡人的动作和态度,全都写了。写仲永沦落为普通人时简略,几十年一笔带过,只写结果或者反应。这是为的

    23、服从于主题思想和读者心理,人们最关心的是仲永怎么聪明,怎么使得舆论哗然,至若怎么成为普通人,倒并不关心。作者对仲永哀伤不已,感慨无限,具体地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问:“伤仲永”说明了什么道理?单有先天的聪明是不够的。先天的聪明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那也不会有成就;如果聪明,因此却骄傲起来,那也被聪明误了。笨乌光飞,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布置作业。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含有“以为”义的句子。2.对照自己,就聪明与努力问题谈谈想法。3.背诵课文。单元检测题一、给下边的加点字注音。1环拱()2矜持()3摇撼()4欲绽()5.戏谑()6.媲美()7.魅力()8.魁梧()二、根据

    24、注音组词。chn()gng()1.称2.更chng()gng()zhu()fng()3.着4.缝zho()fng()三、解释下边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幕()天席()地2.丰()衣足()食3义愤填膺()4旁骛()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四、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1心情平静,态度温和。()2比喻对自己的东西十分珍惜。()3.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4.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5.巨大的工程或重要的任务宣告完成。()五、按要求填空。1填量词:那个时候,人们对一()灰布制服,一()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手套,一()草鞋,都很有感情。2填形容词:凭着

    25、()的理想,()的气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3填关联词:竞赛结束的时候,()纺得多的()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没有得奖的,大家()感到胜利的喜悦。4填比喻: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六、指出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举行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跟河边的坪坝上。()2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供,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3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七

    26、、分别指出下边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1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里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2.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摸摸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有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3我悟到遗忘一切其他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的完美,这种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4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八、学习爱莲说的构思方法,以我爱秋菊美为题,写一篇短文,赞美菊花的高尚品格。参考答案一、1gng2.jn3.hhn4.zhn5.xu6.p7.mi8.ku二、1.称心,称呼2.更换,更加3.着陆,着凉4.眯缝三、1.把当作幕,把当作席2.使丰富,使充足3.胸4.乱跑5.沾染(污秽)6.少四、1.心平气和2.敝帚自珍3.血气方刚4.无足轻重5.大功告成五、(略)六、1.排比2.夸张、反问3.比喻、拟人七、1.记叙2.抒情3.议论4.议论、抒情八、(略)


    注意事项

    本文(短文三则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