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最终版.docx

    • 资源ID:18303636       资源大小:151.35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最终版.docx

    1、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最终版人文地理知识点汇编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2、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3、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4、文化地理学: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

    2、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5、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6、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7、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3、他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带有浓厚的目的论色彩,把对地球和人的所有研究都看做上帝意志的层层揭示。近代人文地理学发展: 拉采尔: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drich Ratzel,18441904),德国近代的理学家。主要著作及思想:1)1891年完成人类地理学,其中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活动和发展严格地受环境制约。2)1897年完成政治地理学,其中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理论。认为国家是“附着在地球上的一种有机物”,和

    4、生物一样,有其生长发育的历史。人类集团总是从一个核心向外扩张,即国家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侵占别国的领土来维持生活(即需要生存空间),直到碰上自然或人为的障碍为止。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

    5、(法国)白兰士、白吕纳: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的最偏远部分称为腹地,两边则是大陆边缘地带,他把他的全球战略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统治大陆腹地;谁统治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他是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罗士培:主张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6、。 索尔:他主张地理学者应研究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他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间的差异,人类按照其文化的标准对其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哈特向:区域学派,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8、人本主义地理学: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人类认知和人类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之积极和重要角色。它主要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文主义思

    7、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一任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的方法论。9、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10、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 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

    8、实际问题。11、中国代表人物: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12、胡焕庸线及其意义: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意义: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

    9、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之所以与中国人口密度息息相关,首先是因为“胡焕庸线”基本上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重合。“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界线,是反映荒漠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之一,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时,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此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人口稠密;此线西北方,人口密度低,是草原、沙漠、雪域高原的世界,则以畜牧为经济基础,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因此,“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和民族的地理分界线,也成了自然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

    10、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13、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14、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功能

    11、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

    12、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C、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

    13、连续。1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

    14、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1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

    15、现代化。18、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1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

    16、成功、格陵兰失败。2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21: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主张地理和历史的研究相结合,历史学家不考虑地理环境就不能研究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家不考虑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不理解自然的变化。布罗代尔的研究,把历史时间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分为短、中、

    17、长三种时段:短时段是一种短暂的、表层的,对历史发展影响甚微。长时段是指变化缓慢的地理环境中的自然变迁,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规定或制约着历史的发展。22: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斯宾塞和托马斯的“人文地理学概论”的人地关系图式包括四个要素,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关系系统。反映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的文化结构特征。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都在生物环境中空间与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而人口又使这个文化系统的中心,这里面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又反映了受自然环境的约束性。23、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

    18、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24、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人口增长加速、减速、缓慢。25、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扩张: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26、诺特斯坦: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

    19、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27、寇尔: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28、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 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29、中国人口转变模式:(1)加速增长19491959;(2)负增长19591961;(3)高速增长19611971;(4)减速增长19711980;(5)波动增长19801992;(6)持续增长1992至今。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30、适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

    20、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意义:(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大意义;(2)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3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32.李(E.S.Lee)认为,国内迁

    21、移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及国内人们自身的差异有关。(1)特定的地域内的迁移规模因包括该地域的区域多样性程度而不同(2)迁移规模因人口密度而变化(3)迁移规模与克服干预障碍的难度有关(4)迁移规模因经济波动而变化(5)除非严格限制,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的规模和速度趋于上升(6)迁移的规模和速度随一国或一地的进步程度而变化。33、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1)绝对数量大;(2)发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人口寿命的延长。对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2)发展老年产业;(3)加强积累,奠定基础;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

    22、遇;(4)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5)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6)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7)延长退休年龄;(8)关注老龄妇女。(此为补充内容)34、农业起源:(1)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他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暖、冰雪溶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世界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集和狩猎的强度逐渐上升,加上狩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猎,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了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23、其发展模式如下: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2)海登的宴享说:海登( B. Hayden )提出的,他认为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不大,所以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因此,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正因为如此,人类开始了驯化植物,出现了原始农业。(3)多因素耦合说: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古文明基础、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压力与追求、偶然性因素触发与催化。35、农业起源的地点:(1)美国索尔:植物驯化最初中心是东南亚;(2)考古学证明西亚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注:索尔的推论美国

    24、人文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对农业驯化最早的地区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作了创建性的分析和推测: 1、植物驯化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因为,若食物缺乏,居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没有闲暇进行试验动植物的驯化。在饥饿的威胁下,他们不会去做在近期不能获得大量食物的动植物驯化工作。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因为只有多样化地形和气候,就会有多种多样种类的动植物,提供在驯化过程中的优选和杂交(只有更大量的遗传因子,进行驯化和培养),才能获得适合人类食用、也便于种植和饲养、产量高的动植物种子。相反,若种类简单、单一,就不适合于早期的种类杂交、选择。3、驯化地不可能出

    25、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大河的河谷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不便于进行动植物的饲养种植。要进行动植物驯化,得先防洪防涝,就需要建大型的治水工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还没有能力或没有必要修建这些工程。人们不会在此从事驯养活动。4、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因为从当时用于采集狩猎的工具看,没有能力开垦大面积的草地用以耕种,不会出现在草原区,他们没有能力去破碎草地的表层草;而在林地中,由于树木枯死容易取得用于耕种、栽培作物的空地。5、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因为他们使用的斧头及使用斧头的技能与耕种技能相似,可直接类推、用于耕种;而狩猎者用的工具、劳动技能(如投掷、射箭等)与耕作

    26、所需的技能相差太远,不可能直接类推到耕作业中,他们不会形成最早的农民。6、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 因为,一方面只有定居者才有机会去研究动植物的习性、驯化和培养它们,对其关注较多;另一方面,对于人类可食的植物,其他兽类也喜欢吃,这种情况下,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就需要人管护,否则就不会有收获,这只有定居者才能做到。根据这些必要的条件,索尔认为,植物驯化最初的中心在东南亚,从事驯化的人群应当是居住在溪水旁以捕渔为主的人。这主要是因为:(1)在这一地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比较丰富,因此人们的食物供应比较稳定,他们就会定居下来,驯化作物;(2)本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供选择和杂交;(3)

    27、本区是热带地区,植物可以常年生长,驯化的可能性和驯化成功的机会也最大。36、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1)中国:火耕水耨(用火烧去田中的杂草,用水淹死杂草);(2)欧洲中世纪:敞田制(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区获得耕种长条状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均须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三圃制(冬小麦和黑麦、春小麦和燕麦、农闲做牧场以发展养殖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粗放耕作。37、传统农业类型:(1)旱作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

    28、山地和高原,小麦占重要地位。(2)水稻农业:水稻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如水热条件适合水稻种植,也可扩大到暖温带的某些地区。但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由于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量大,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3)地中海农业:沿地中海的周围地区,气候夏季热而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多与气温高的明显不一致是突出的特征。这个地区是希腊和罗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开发历史比较久。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种植小麦、大麦、葡萄、油橄榄、果品业、花卉业与旅游业;(4)游牧业: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38、现

    29、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产品是作为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39、现代农业特点:(1)商品率高;(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3)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社会化程度高。40、现代农业类型:(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那利群岛、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2)谷物农业: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谷物农业,其作物以小麦占绝对优势,玉米和水稻的比例各地不同。这种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生

    30、产的小麦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主要谷物。(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5)市场园艺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业性的农业。有时也称为商品园艺业(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干旱地区。41、工业类型:(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4)第四产业:为生

    31、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4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2)资源:(3)能源:水力、蒸汽机、电力;(4)市场;(5)劳动力;(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43、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4、集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45、集市的特点:

    32、(1)周期性。指交易活动时间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按照一定的周期事先确定了的。在时间安排上,相邻市场为了避免竞争,集市日一般尽可能的不重复,即指毗邻的几个集市,交错开放的日期。一般是等级低的集市日是按照等级高的集市日的安排来确定的,以减少竞争。(2)巡回性。集市是流动的市场,商人、手工艺人和农民等需轮流到不同市场,巡回找客,出售货物;对商人而言,一个集市的消费需求不能维持他的生计,他必须流动巡回于几个集市才能获得利益,集市日的不重叠性为他提供了巡回的可能性。对于手工艺人的产品和农民的农产品,在一个集市如果销售不完,他可以选择临近的其他集市进行销售。(3)交易的地区性。交易的内容一般是地区内农民生产的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都是面向农民销售和服务的。(4)集散性。集市起着商品集散的中心作用。46、门槛人口:在中心地研究中也称入门人口,就是中心地建立某种物质和服务供应实施,要有最低地限度人入门人口,低于此最低限度人口则无利润可得。47、城市体系:一定地区内,性质


    注意事项

    本文(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最终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