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美术学科基础与前沿.docx

    • 资源ID:18256645       资源大小:126.28KB        全文页数:9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美术学科基础与前沿.docx

    1、美术学科基础与前沿美术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一:从“图画”到视觉文化 美术学科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演进与拓展【思考讨论题】 1. 实施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2.实施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专题一:从“图画”到视觉文化美术学科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演进与拓展 本专题的思路是以廓清美术学科结构为切入点,然后从纵横两个维度探讨“美术教育”的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此来凸显美术学科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演进,最后进入美术学科教育前沿美术教育与视觉文化的讨论。 一、关于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理解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如果追问美术教育的开端或初始面貌,都会想到绘画, 如果回顾一下中小学阶

    2、段的课程名称,也会毫不迟疑的说出“图画”二字。尤其是我国,“图画”课在较长的时间内承载着“美术”的教育功能,而绘画就是美术,美术就是绘画的普遍认识也的确根深蒂固,这就直接导致了美术作为学科教育的学科结构也长期处于“约定俗成”或“自行定义”状态,没有明确的美术学科结构理论提出。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一套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很快被介绍到我国。这个理论简称为“DBAE”,字面直译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可是,由于对中、小学“美术”课的惯性理解,使“DBAE”理论在我国的认识与实践还比较有限,还没有普遍的理解并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以此进入

    3、“美术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的探究。 (一) “DBAE”理论在美国的产生极其意义 1“DBAE”理论在美国的产生 学者们普遍认为:DBAE理论的产生,源于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社会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认为苏联的科技优于美国,是因为教育优于美国。这种认识促成了60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针对美国教育中忽视严谨的学科教育问题,提出了“科目结构”的概念,要求所有课程都应该依据本学科的结构来建构。美术教育家巴肯为改变美国美术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的现状,根据布氏的学说将美术当作一种科目,并努力寻找其结构。80年代初,由美术教育家格列尔提出了“

    4、DBAE”理论,后又经过艾斯纳的完善、发展和倡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DBAE理论确定了美术学科的基本结构即由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学四个部分构成。提出的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一种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 2“DBAE”理论对美国美术教育的意义 DBAE理论作用的发挥,主要得益于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的大力推介。他们通过研究、出版、会议、奖励和地方性机构支持公立学校的、实施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思想等方法,使“DBAE”理论得到了普及、贯彻与实施。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 长期在加拿大、美国从事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视觉文化研究与教学的段炼先生,20世纪90年代在北美留学攻读美

    5、术教育专业的学位时,有一门课就是学习 DBAE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他的兴趣。作为这个理论学习的亲历者,他指出:“ DBAE是西方美术教育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尽管这一理论已经提出20多年了,但今天仍然是北美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10月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约翰西斯卡博士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美术教育高级研讨班上做了“艺术教育在美国”的报告。从这个报告也可以看出“DBAE”理论已成为代表美国当代普通学校视觉艺术教育总体趋势的一种教育观,是美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三种哲学取向之一。有效地促进了美国普通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并使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现在的纽约州艺术教育标准,到约翰西斯卡博

    6、士所在的布法罗艺术教育计划都可以看出“DBAE”的影响,以及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的扎实推进。 (二) “DBAE”理论的对我国的影响 段炼先生认为怎样翻译DBAE这个术语,涉及的并不止是语言问题,而是对西方美术教育之历史和发展趋向的认识,以及对DBAE之实质的理解。所以我们要通过了解“DBAE”这个理论如何翻译与认识的过程,来熟悉这个理论,并深入理解、分析这个理论。主要以段炼、侯令(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二位研究者的分析总结为依据。 DBAE的英文全称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字面直译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侯令于2008年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一

    7、篇文章让人越来越不明白的DBAE,回顾了DBAE的翻译与认识过程。他说:80年代,新华社中国特稿社熊蕾女士把DBAE翻译成“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这个译法被大家接受并沿用。在此之前也有“以修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常宁生)、“以学术为基础的美术教育”(郭祯祥)等译法。可是在1998年北京举办的“面向21世纪的美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的代表团,一改DBAE的用法,宣称DBAE已改为“以综合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这与段炼的翻译与认识比较吻合。90年代初段炼撰文向国内作介绍,他将DBAE翻译为“综合美术教育”。他说这种译法属于意译,顾及了DBAE的综合性,但忽略了四个学科的相对性。他又

    8、分析一些学者采用直译(即译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译法,认为这种译法偏重彼此相对存在的四个方面,字面翻译准确,但忽略了DBAE的综合性教育理念。 21世纪初的翻译与认识情况,段炼和侯令都提到了国内学者王柯平,他先后把DBAE说成是“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和 “会通式艺术教育”。段炼对其比较肯定,认为他顾及了四个学科的独立性和DBAE的综合性。指出实际上,美国学者阿瑟艾夫兰在美术教育史一书的末尾,便用了“走向和谐的交融”作为最后的小标题,他在历史的发展中,看到了未来的综合趋势。 然而,侯令是质疑的。他说不管是“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还是“会通式艺术教育”,都不是DBAE的原意,DBAE的原

    9、意恰恰相反,是学科教育,是单一的美术学科教育。侯令的依据是自己于1987年和1996年,分别到美国参加过两次DBAE培训班。他说:我国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探索分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用今天的观点来看,DBAE至多是属于第一种综合”。 由此可见,“DBAE”理论在我国还基本处在研究者的研究和介绍阶段,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影响的美术学科建设的理论。在高等师范美术院校也没有开设研究“DBAE”理论、或者“通过美术进行教育”等相关“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研究课程。从侯令于2008年撰写的让人越来越不明白的“DB

    10、AE”这个题目来看,还处在讨论中。从前面叙述的翻译与认识过程来看,也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与不充分。当然“DBAE”理论也存在着问题。西方艺术教育史的作者阿瑟艾夫兰在此书的中译本序言中也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艺术教育的历史既是一个成功的记录,同时也是一个失败的记录。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本书的读者既能够从西方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能够从错误的教训中得到教益”。这也应该是我们面对“DBAE”的态度。在这个序言中他还有一个预言:“中国成熟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出现和形成将会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从以博雅教育为主旨的古代美术教育,到具有人文性质的当代美术教育,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美术教育始终

    11、在审美与实用两个维度中进行。不同的是其侧重点的偏移及思想内容与方法途径的变化。 (一)以博雅为目的的古代美术教育 博雅美术教育是上层社会文化人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其特点是抒情达意,强调琴棋书画相得益彰,以及山川自然的陶冶熏染。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是家庭、社会以及类学校式的书画教育机构中进行师徒式学习。在以临摹为主兼顾观察、记忆和写生的同时,更重视诗书修养及对世界真谛的感悟。要求“习画着需博览群书,广历人世,目饱前代奇迹,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目的是“畅神”、 “以形媚道”、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等。 (二)由科学与实业色彩向审美与情感陶冶转化的近代美术教育 由于洋务运动促

    12、进了中国科学与实业的发展,促使以图画教育为特征的美术课程出现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同时也是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图画手工课带有明显的实用特征。比如近代第一个正式实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但西方以席勒为代表的美学家,提出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活动,是弥合工业社会过渡物质化,导致的人格分裂的黏合剂的观点,得到了蔡元培等美术教育先驱的响应。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其行动,使以实用为特点的图画手工开始转向以审美体验为特征的美的教育。 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的重

    13、要途径是美感教育”,临终前说了八个字“科学救国”、“美育救国”,把美育和科学提到同样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多次发表文章阐述“美育代宗教”等主张。 吕凤子先生提出了美育是“还人为人的非物教育”的观点,与当代美国学者理查德加纳罗与特尔玛阿特休勒合作的著作艺术:让人成为人正好契合。吕凤子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了相当的认识。“他认为美育的实施,就是穷己成己,穷异成异,穷异即文化创造,成异就是获致福利,美育是就异成异,还人为人的非物教育,不是造就人上人的。(三)从重视“图画”与审美到强调人文性的现、当代美术教育 时间上是指1949年至今天的美术教育。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美术教育的发展和演

    14、变主要反映在课程大纲、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上。体现在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小学图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文件,尹少淳教授指出:这一时期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在内容方面以图画为主,对基本的图画方法的学习比较讲究,但对学生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较为忽略,而且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面较小”。 2中国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首先是在1978年正式将图画课的名称改为美术课,这标志着图画课将成为历史,绘画就等于美术的惯性思维被打破了,人们重新研究美术教学的内涵和范畴。其次是教育部分在1979、1988、1992年相继颁布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先后把美术课描述为“是对学生进

    15、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课程内容分为“绘画、工艺、欣赏”三大课业形式,大纲还规定了1020的课时作为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到对美术教育价值不断深入的认识,以及内容的丰富。 3新世纪开始的2000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试用修订版,美术课被定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指出美术课对“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特别提出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2001年、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布和印发了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16、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美术课分为广阔的四大学习领域。单一的绘画思维开始打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个课程标准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确定了美术的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实现途径及其评价方法。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课程性质经历了最初的图画美育审美教育,到后来的艺术教育艺术文化教育再到人文性质、人文特征,这是由单一到多元,由技术上升到艺术,由实用到人文、由兴趣到文化

    17、的思想与方法的演变。同时也基本在延续和回应着中国古代的博雅和实用、近代的审美与科学两种取向的美术教育。 三、从缪斯教育到视觉文化教育的西方美术教育之演进 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艺术教育也该如此。从古希腊的缪斯教育到当代美国把美术作为视觉文化教育来实施,西方美术教育已经进入了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综合视觉文化教育阶段,其间的发展和演进是我们理解美术教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一)从“缪斯”到“人文主义”古希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教育 1缪斯:古希腊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雅典教育包括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即智育和美育)。缪斯教育,是以希腊神话中司美术、音乐和诗歌的女神命名的,注重健美的体魄、柔

    18、美的动作和艺术美的追求。儿童在7至14岁时就可进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为阅读、书法、算术和图画。图画教学也是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传授技艺。毕达哥拉斯认为艺术教养一事,是希腊自由民的美的装饰、人格的圆满而调和的发展,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德谟克利特将艺术教育视为“可以改变人”的重要手段。而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美术教育思想即理念教育和情感教育。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概念。文艺复兴的教育继承了古希腊传统,重新注重美育,一些人文主义的教育家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提出智慧平等、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主张在学校教育中重视美育。比如 意大

    19、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维多利诺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在宫殿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壁画。他非常注意用这些壁画尽力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要求学生自觉地模仿和创造,这是维多利诺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这也是一个重视“天才”的时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在达芬奇、阿尔贝蒂、瓦萨利等人的著作中,对美术教学的见解在以后四五百年间一直支配着专业美术学校和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直到现在也颇具影响。 (二)审美与工业结合17至19世纪的欧洲美术教育 文艺复兴之后,经历了人文主义的洗礼,以及宗教改革运动,加之世界大航海活动以及地心说的打破,理性与科学的旗帜使17到19世纪欧洲思想、文化乃至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

    20、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乃至美术教育也呈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观。专业、普通学校(中小学、乃至大学)、社会(公共)美术教育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梳理的是普通学校美术教育。 1工业社会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兴起 17-18世纪时,西方各主要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建设学校和进行美育的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因为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从体力转向技术和审美等方面。其中卢梭的美术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审美教育和智力教育方面具体论述美术教育意义,确立了图画课在普通学校中的一般教育任务。 首先是德国和俄国分别于18世纪初、中末期在学校开设绘画、图画课。使美术课业得以进入普通学校里,从而

    21、成为多数人可以接受到的一种基础教育,改变了过去千百年来美术教育只针对少数人的状况。开始时的美术课业是很重视实际训练的,学生必须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到18世纪中期得到了改善。 2美术教育运动与19世纪的学校美术教育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促进艺术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希望获得造型美术知识并在艺术和艺术教育中追求慰藉。在法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里相继确立了普通美术教育的地位。同时,欧美学校的美术教育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大学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应属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文科部分。 所以,如何使美术教育与工业发展相适应,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于是在科技进步、商业竞争和西方学者提倡审美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了

    22、工艺美术运动和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美术教育运动,它先从欧洲开始,继而发展到美洲、亚洲,波及了所有先进国家。这场近代美术教育运动是西方教育改良的一大运动。美术教育运动先驱者拉斯金率先倡导艺术教育的新思想,并大胆地论述艺术教育与工业生产和劳动者素质以及消费者的关系问题,其影响在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一教育运动的推动下,一些国家纷纷开设地方性艺术学校,以满足工业生产对工艺素质人才的需要。以至于一度把学校美术课视为科学的教育。 (三)强调美术与视觉文化的理解与创造的20世纪美国美术教育 20世纪初开始,西方美术教育的内容开始超越图画的范围,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其中美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具

    23、有重要的意义。从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的约翰西斯卡博士的讲座了解到:20世纪的美国美术教育(以纽约为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001939年形式主义、通过艺术进行道德教育,发展创造力;19401959有创造力的自我发展;19601969年学校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19701979十年的发展;19801989年的DBAE和盖蒂艺术中心;19901999 年的艺术和标准运动等几个阶段。2000年 提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要求。并且明确提出了艺术教育的三种哲学取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社会整合(重构)的艺术教育:比如视觉研究、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社会批评理论等。

    24、 可见,社会整合的艺术教育其实质就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简称VCAE。从DBAE美术教育理论的提出与实施,到VCAE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新领域的开拓,使美国成了当代艺术教育思想与实践最活跃的国家四、美术教育的新拓展视觉文化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美术教育领域中视觉文化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随着图像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也成了美术教育的新拓展。回望美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看出是从图画美术视觉文化这一轨迹延展而来的。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从本世纪初也开始了对视觉文化的关注,美术教育研究者们更有比较强烈的视觉文化意识,特别是2008年以来,关于视觉文化与当代美术、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研究文章逐渐增多

    25、,并在2009年出现在国培计划的讲座中。虽然视觉文化教育在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和价值取向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未提出相应的原则,但其发展趋势已经显现,作为美术教育领域的新拓展,正是我们讨论和研究意义。 下面我们把台湾研究者赵惠玲、海外研究者段炼的研究作为案例进行描述,以了解现在进行时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已经呈现的风貌。 案例1: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赵惠玲女士的研究论文。题目是:我看故我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前世、今生、来世,这篇论文也是研讨会的发言。首先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是什么?视觉文化并非源自艺术教育界,视觉文化研究是否像某些学者所说,终究会取代艺术研究?在生活周遭习常为

    26、见的影像,我们可以解读出什么?当代何以出现视觉文化?视觉等于文化的替代品,影像替代文字,但视觉信息可能找不到意义,看得到的是否能够相信?看不到的是否更值得探讨?然后集中论述了11个小论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思潮的演进与视觉文化思潮的讨论;二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界定、视觉文化研究特质的阐述;三是视觉文化在台湾:包括发展历史、少年对视觉文化的认同、视觉文化教学策略与教材的选取原则等;第四是对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批判与省思、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观。这是一篇对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有着比较广泛的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论文。最后她指出“在后现代的艺术教育观下,技巧本身不是目的

    27、,而是了解人类文化意义与创造新意义的手段而视觉文化究竟是给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新养分?还是刽子手,宰杀了视觉艺术教育?留待大家来讨论”。其实这也带有批判与反思的意图,是文中批判与反思中提出的问题延续。文后附上了与会16位专家的讨论发言。从发言情况看,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响应,无论是自觉而为还是不得不为,都承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 案例2:段炼的文章题目是视觉文化与当代美术教育,谈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当代美术教育的大方向、视觉文化教育的历史溯源、视觉文化与多学科美术教育、视觉文化教育个案。这篇文章发表于2008年初,段炼先生是视觉文化教育的亲历者。在第一个问题中他首先指出的是“当代

    28、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已朝视觉文化倾斜”。然后指出了视觉文化教育的含义以及我国美术教育界面对这一趋势时存在的问题。他说“所谓视觉文化教育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大学里的专业美术教育从技能转向观念,教育家们主张学生在视觉传播活动中,创造出具有思想性和较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其二是说公共美术教育成为国家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得以回避造型训练的不足,转而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艺术、培养视觉感知和审美判断能力,这是艺术概念和教育概念的扩展”。但问题是“我国的专业美术教育,无论是纯艺术还是应用艺术,似乎仍未充分看清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充分看清视觉文化教育超越了美术的局限

    29、,没有充分看清视觉文化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它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务实技能训练,是我们追求宏观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强调“二十世纪西方美术教育先后有三大目的,分别是满足个人的审美创造欲望、承传人类集体的视觉文化遗产、确认艺术的社会价值。今天的西方美术教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视觉文化的概念,将后现代所解构的艺术价值观,在文化研究的更高层次上进行了宏观重构,使当代美术教育,以视觉文化概念来统合”。进一步阐明了视觉文化教育的意义。接下来他找到了源头:认为“柏拉图引发的模仿与再现的问题,是学术界最重要的理论议题的起点”,“DBAE的实质,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这一实质,反映了后现代

    30、的文化特征,也预示了后现代之后美术教育向视觉文化教育的发展”。通过回溯和展望再次肯定了视觉文化教育的必然性。最后,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视觉文化教育个案美国重要的视觉文化理论家之一芝加哥大学米歇尔的视觉文化课,展现了视觉文化的宽阔领域和丰富内涵。 这两位学者都有在美国的教育背景,亲历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美国的展开,其研究成果既可以让我们了解目前的研究与发展,也可以把我们引入这个领域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段炼.视觉文化与当代美术教育J.当代美术家,2008.(5)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31、4叶峰.外国美术教育史教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5侯令.让人越来越不明白的DBAE EB/OL6赵惠玲.我看故我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前世、今生、来世A.艺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台湾:屏东师范学院.2005.7刑莉,常宁生.DBAE:美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主流理论J.艺术教育.1997.(3). 8马菁汝.艾斯纳对美术教育的贡献J.中国美术馆,2009(12).专题二:“美”的时代变迁与当代艺术的哲学化转向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们要探讨的是本课程的另一个专题内容“美”的时代变迁与当代艺术的哲学化转向。具体研究三个方面的话题: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二、“美”与艺术关系的

    32、时代变迁;三、当代艺术的哲学化转向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话题: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是对世界的哲学思考;2.举例分析中西方艺术的哲学与文化基础)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思考;而艺术,是关于人类感性的活动。感性与理性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纬度。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艺术和哲学是两回事,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比如艺术表现方式比较具体,而哲学则很抽象;艺术用形象来表达,而哲学通过概念、命题来说话,等等。其实看似不相干的两个学科门类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直观的感性活动,而是隐藏观念的改变,这就是哲学的思考。换言之,艺术是人特有的产物,而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没有思想,根本就不可能有艺术。1艺术是对世界的哲学思考(意大利)克罗齐:


    注意事项

    本文(美术学科基础与前沿.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