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docx

    • 资源ID:18174426       资源大小:24.9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docx

    1、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 摘要:近年来阶层流动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热点,文章通过对自媒体高传播文章的梳理,采用了内容分析中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近年来关于阶层流动的热点文章的主题分类、媒体性质以及观点倾向等媒体呈现,探索阶层流动观点分歧的社会根源,结合学术性研究匡正社会阶层流动的非理性认识,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以公共媒体为主导的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并为舆论引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2、862X(20XX)03-0137-008 近年来,关于青年人向上流动受阻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舆论的话题一再剑指阶层固化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发生了重要转折,改革开发以来不断分化、演变、调整的社会结构释放的社会流动机会空间大幅压缩了,大规模的上升流动逐渐减少,家庭背景对于个人社会地位获得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始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影响力量,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当前社会阶层固化了1。随着阶层固化成为社会舆论热点话题,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参与形成了缤纷多彩的网络舆论景象,结合各个阶层本身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历的阶层升降以及面临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近年来中产阶级的各種

    3、焦虑,关于阶层流动的言论在网络平台的发酵下,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负面议题,因此在网络空间倡导理性的阶层流动观,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社会流动观念,显得尤为必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网络空间“阶层流动”主题文章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背景,本文通过搜索工具检索20XX20XX年在微信朋友圈转发量和阅读量较高的文章(综合阅读量在1万以上,综合阅读量为不同公众号转发同一篇文章的阅读量之和),搜索文章的主题涉及“阶层流动”“阶层固化”“教育不平等”等话题。选择了100篇文章,除去内容重复或相近的文章,有71篇作为分析样本,其中关于国外社会阶层流动主题的文章14篇,占20%;国内阶层流动状况的判断文章39篇,占55%;

    4、国内教育的阶层流动状况的文章18篇,占25%。 一、“阶层固化”的理论概述及文献回顾 “阶层固化”在学术语境中涉及社会阶层流动理论,社会学在社会阶层流动研究上存在两种基本的理假设,一种是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循环(开放)理论。它认为现代化和技术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扩展将导致社会分层模式日益开放,社会地位获得的机会日益平等,尽管社会地位差别依然存在,但是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将取代原有的阶级阶层封闭性和继承性。另一种是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的再生产理论。它认为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没有弱化现实存在的阶级阶层不平等和对立,促进社会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反而既存阶级阶层的优势或特权阶层为了维持自身优势和特权,会通过各种

    5、社会选择机制使得自身的社会位置能够持续保持并在代际间不断传递下去。尽管“阶层固化”一词被广泛应用,但是学术界仍缺乏对它从学理上进行阐释,一般认为,阶层固化指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社会成员被固定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内,即冲突理论认为的社会阶层再生产。它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下一代难以跳出父辈的阶层范围,即代际继承性强;另一层是指子代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在职业生涯中难以实现地位的上升,即代内流动受阻。1 学术界关于阶层固化问题的讨论在20XX年前后逐渐形成了热潮,这些论题首先由官方媒体引发,并在半学术性的期刊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如蔡志强从社会政策视角在学习时报发表了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2,时事报告

    6、发表了专家访谈防止“阶层固化” 促进社会流动,纵论当前阶层固化趋势、原因与对策3,邓志强针对“二代”现象指出,先赋性因素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开始强化,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出现了阶层固化现象4。在学术界对阶层固化深层原因的讨论上,杨继绳强调代际流动机制中先赋因素(家庭背景)的作用,认为阶层固化就是子女的阶层地位取决于父母的阶层地位,社会阶层结构代际继承与复制严重,从而使得底层人士向上流动的渠道被阻断。5顾骏从“二代”现象引发了对“阶层固化”的理论理解,认为阶层固化就是父母的阶层地位决定了子女的阶层地位,社会阶层结构实现了接近原样的代际复制,底层人士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住了。6这些文章普遍认为,当前社会

    7、向上流动困难,阶层出现了固化趋势。但是,以上文章多是从现象出发的规范性研究,基于大规模调查的实证研究在阶层流动的判断上较严谨,如李路路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结构持续发生变化,代际流动的总流动率持续上升,相对流动率则呈N型变化。最近几年经济增长和改革步伐的放缓使得社会开放性趋于下降。7李培林也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流动的频率、速度和规模都有所减缓,但从国际比较来看,社会分层结构的转型和变化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还不能作出社会阶层结构固化的判断。8 学术界对阶层固化的客观分析并没有缓解舆论话题讨论的热度,然而学术研究相对缺乏对该话题舆论走向的解析与研究。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信作为当下较

    8、为热门的自媒体公众平台之一,微信公众号开始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关注该话题的热度和深度,也有利于学术界对阶层固化问题研究的深化。 二、“阶层固化”热点文章研究主题的 衍变特征及观点倾向 通过对热点文章的发表时间、讨论主题、媒体性质以及观点倾向的类别归属和交叉分析,我们总结了近十年阶层固化舆论发展的量化特征,为人们整体把握阶层固化舆论特征提供了参考。 (一)数量变化及主题衍变 从发表年份来看,时间跨度从20XX年到20XX年,但集中出现在20XX年和20XX年,分别为28篇和20篇,占到总篇数的39%和28%。其他年份发表均低于6篇,20XX年

    9、、20XX年仅为1篇,20XX年、20XX年2篇,20XX年为5篇。这些文章的热点主题,一是英国纪录片56UP相关的报道及不同视角的解读,二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反映出的欧美发达国家的阶层矛盾问题。20XX年舆论出现热点事件,一是大城市商品房小区不同阶层业主的隔离及围绕物业享用的“踩踏”事件,二是与上述“踩踏事件”相关的“中产阶级教育鄙视链”,三是网络文学反映的阶层流动问题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如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和写实小说我是范雨素。20XX年的舆论主题围绕着教育减负、消费分层以及底层生存展开。 (二)刊载媒体的公私属性 从刊载文章的公众号性质来看,自媒体的文章为50篇,占70%;公共媒体仅为1

    10、5篇,占21%,介绍社会阶层流动著作6篇,占9%,也就是说公共性质媒体文章仅占了3成,大部分微信朋友圈热传文章是自媒体撰写的。从这些文章的观点倾向来看,认同国内阶层固化的文章34篇,超过全部文章的1/3,认同欧美等国家阶层固化的文章18篇,占1/4,仅有15篇文章认为国内阶层仍没有固化,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占到全部文章的21%。4篇文章未表明立场观点,占6%。 媒体性质与观点倾向存在相关性,卡方检验表明,媒体性质和观点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earson 卡方Sig.=0.000),自媒体中认同阶层固化的比重明显高于公共媒体。自媒体中,认同欧美等国家和国内阶层固化的文章分别为10篇和29篇

    11、,分别占到20%和58%,也就是说近8成的自媒体认为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阶层都已经固化或者正在趋向固化,仅有8%的自媒体认为没有固化。公共媒体认为(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阶层固化和未固化文章都为7篇,各占总篇数的10%。 (三)网络热文的学术属性 从文章的学术属性来看,非学术文章59篇,占83%,而较为严谨的学术性文章或相关学术成果的媒体发布,仅有12篇,占17%。文章学术性质与观点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earson 卡方Sig.=0.002),非学术类文章更倾向于认同阶层固化,而学术类文章倾向于认同阶层未固化。非学术类文章认为国外阶层固化的14篇,占24%,认为国内阶层固化的文章33篇,占56

    12、%,两者合计占近8成,而认为国内阶层未固化的仅8篇,占14%,未表明立场的4篇,占6%。在学术性文章中,认同国内阶层未固化的7篇,占58%,而认同国内外阶层都固化的比例为42%。 三、“阶层固化”问题讨论的缘起与舆论主题的分化 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内容分析将文章的观点进行细分梳理和归纳分析,总结了阶层固化舆论的发展线索、主题分化、观点倾向等文献特征。 (一)阶层固化问题讨论的缘起与发展 阶层流动舆论开始在网络上出现时,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刚刚兴起,因此早期公共媒体一直推动和参与了阶层流动的舆论话题讨论。20XX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的报道,揭开了阶层固化媒体热论的

    13、序幕。920XX年人民日报再次发文穷人子女难以向上流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聚焦“穷二代”群体,揭示代际分化的深层原因,探讨解决的途径和办法。1020XX年前后,人民日报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态度有所转变,20XX年4月13日一篇“伪楚”伤了谁的心文章指出,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认为北京城郊和市内重点学校师生的表现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是不能成立的,作者点名了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11文章发出后立马引起了自媒体的批评,一篇阶层固化时代,寒门子弟的上升之道的文章指出,房价暴涨、教育资源集中、精英寡头化、奢侈品的大量消费,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方向:阶层固化。20XX年2月10日

    14、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发文那一年,岳云鹏14岁,郭德纲26岁为自己的立场站队,12与此同时一篇过了三十还信“那一年岳云鹏14岁”就没救了的文章指出,人民日报的文章是在硬造乐观主义、美化苦难的浓浓鸡汤,足以见得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在阶层流动观点上的不同。 (二)不同媒體对当前阶层流动的基本判断 自媒体关于阶层流动的讨论容易形成极化的观点,而且负面的观点更容易引起网民的认同和支持。总结而言,对当前国内社会阶层固化持肯定观点占据了上风。绝大多数文章认为当前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或正在固化,这些文章多数从舆论热点或者个案事件出发,来论证他们的观点。20XX年1月天涯写手的一篇广泛传播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通过

    15、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对来自名牌211重点大学实习生的观察经验指出,家庭背景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20XX年,郝景芳的科幻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在网络空间大为流传,小说背后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阶层固化隐喻。此外,诸如底层向上流动,是人间最艰难的一种爬行阶层固化其实并不恐怖,内心的绝望和无力感才是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可不是危言耸听阶层固化,社会财富的终极丧钟等网文从题目就给读者灌输了“阶层固化”的观念。拥有投资公司背景的“米筐”公众号,也打着阶层固化的旗帜发了一篇中国的社会阶层固化了吗,宣扬“中国的阶层固化远未结束”,商业公司借话题的恶意炒作,容易将阶层流动这

    16、一严肃话题引向极端。 中产阶层内部的矛盾与对立也不断登上舆论热点,一些自媒体人鼓吹这种对立,灌输了人们一种阶层固化的印象。20XX年5月记发生在成都中产阶层内部的踩踏事件的帖子在成都业主论坛里火起来了,这个帖子记述了由学区房政策演化的“高级中产鄙视初级中产”事件。同属一个小区,间隔一道围墙,保障房业主:打通!豪宅业主:焊死!你站谁反映出的群体对立也在上海、深圳、郑州等城市不断上演。凤凰周刊的一篇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分析了鄙视链背后体现的中产阶级育儿焦虑。1420XX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评论中产阶级教育“鄙视链”上无赢家,将问题对象指向了家长,认为中产教育的焦虑

    17、并非完全没有道理,15为这场热讨论提供了理性的解读。同时,一些看似个案的现象,被自媒体一再导向了阶层对立。深圳虐童案:真正杀死孩子的,不是家暴,是底层沦陷,利用20XX年网络热传的深圳遭父母轮番虐打小女孩视频,把家暴事件导向了阶层固化的舆论话题。20XX年初“咪蒙”团队推出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刷屏热文,再次指向商业团队利用阶层矛盾制造话题。对底层生存状况的关注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一些媒体人正是抓住了底层关注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并对阶层固化过度解读。 (一)非理性表达放大了阶层焦虑 自媒体下的舆情更易聚焦能引发公众普遍情绪的个案,情绪是激发这些媒体舆情的重要推动力,如被不断放大的“中产阶级鄙视链

    18、”,以及20XX年北京高考状元的言论18等。这些文章往往以个案为基础,以个案推论到社会总体,利用个案的生动性和悲情色彩来打动受众,引起受众强烈的共鸣和同情,促发非理性的群体情绪。一些个案同阶层固化联系,往往被过分解读,如宣扬不能让自家孩子与没有英文名字孩子一起上幼儿园的成都某幼儿园的“中产阶级踩踏事件”以及深圳“虐童事件”,本来属于社会中极其罕见的个案,与这些家长的个人素质等存在本质的关系,而一些自媒体文章则将事件指向背后更广层面的社会原因,将之与社会阶层固化和底层的“悲惨”生活无限联系,通过转移视线将个案的愤怒情绪引导为社会公正问题,引发非理性的社会表达及社会冲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

    19、深刻变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摸索阶段造成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引发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人们借助各种相对无害的社会热点议题,发泄负面情绪,通过集体无意识的宣泄放大情绪的力量,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当这些话题、情绪与学区房、高房价等公众切身利益事件相联系时,社会阶层固化、阶层流动通道被堵塞等话题就会轻易被挑起。同时,一些公众将日常生活中的不得志折射到网络平台上,想在网络里找到慰藉,很容易借助这些事件将它与社会制度层面的不公相联系,引发人们对政策的不满。 (二)利益驱动性炒作催化了阶层焦虑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社会多元化催生网络使用群体的分化细化,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利益选择针对性特征逐渐凸

    20、显。利益选择决定话语表达,价值观影响思想倾向。在网络舆情传播事件中,弱势群体或者利益受损方的话题更能够触动网民的心声,当与自己切身利益相联系时,低成本的网络传播激化了负面话题的传播效应,导致传播舆论的偏向。在这样的舆论传播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传播信息失真,话题逐渐激化,形成极端化的舆情。同时,一些新媒体为制造关注点、增加用户流量、吸引社会资本,通常会夸大社会事实,借助热点事件带动资本收益,而忽略社会责任感。利益驱动性导致了新媒体中“反沉默螺旋现象”的产生,甚至有些新媒体故意塑造“反沉默螺旋”领袖,引导受众群体盲目跟从,极不利于舆情健康发展。例如,一些投资平台背景的公众号,为了吸引投资,用阶层固

    21、化的噱头炮制社会焦虑,用投资股票、期货、保险等手段来诱惑网民以此打破阶层“枷锁”,实现所谓的“阶层跳跃”,引导不合理的向上流动期望。近年来“P2P”平台爆雷跑路等事件表明,这些公众号无非是以社会问题为手段實施欺骗网民的伎俩。此外,还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也在强化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才能维护中上阶层地位或者打破低阶层的地位局限,宣扬一种悲情的阶层观以诱惑本已焦虑的中产阶级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以达到资本营利的目的。利益选择性传播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而用户可以各取所需,参与演化出极其复杂多元的媒介生态,19加深社会阶层矛盾。 (三)中产阶级焦虑是阶层固化舆论的背景 近年来畸高的房价透支了许

    22、多中产阶级的财富,再加上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户籍制度的限制、教育制度存在不公平等,中产阶级背负着种种生活压力,中产阶级通过自身努力向上流动的空间受到挤压,向下流动的危险在不断增加。中产阶级获得当前社会地位主要凭借的是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随着家庭背景地位分配机制作用的增强,财富继承、权力垄断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特征已经阻碍了中产阶级的向上流动。20 当前中国中产阶级的边缘化处境包含着社会结构与心理两个层面意涵。中产阶级比底层更能感受到自身的边缘处境,从“拼爹”“官二代”“富二代”这些流行语可以看出,中产阶级向上流动意愿强烈却阻碍重重,他们信奉自由竞争却受制于代际继承的社会地位再生产

    23、,这些流行语正是中产阶级面对自己心理边缘处境的呐喊。但是也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就是拥有公众舆论话语权的中间阶层在主导舆论焦点上,有可能过分夸大了自身的边缘处境。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加剧了“群体极化”的风险,部分中产阶级借助舆论力量,夸大阶层流动中的代际遗传性程度,致使大众形成了被扭曲的普遍共识。21 五、新媒体环境下阶层流动的舆论引导 社会阶层流动是学术性较强的话题,因此正确引导阶层固化舆论需要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规律性有科学的把握,理性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舆论的理性回归从根本上有赖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因此关注舆论背后的民生问题是做好舆论引导的关键。 (一)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

    24、社会阶层流动特征 欧美社会学家大量的跨国社会流动比较研究表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流动存在规律性。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流动和职业流动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但是社会流动率的提高并不是无限的,当一个社会进入相对成熟的工业化阶段,社会流动率就会稳定在一定水平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最近十年以来,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技术性和非体力劳动职业数量快速增长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社会流动的机会。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持续不断提供给民众新的职业地位的能力减弱,职业流动的数量减少,短距离的社会流动成为主流。因此,应当认识到我国正处于从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向社会流动趋于缓和的

    25、过渡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阶层固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这是大量阶层固化话题产生的背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协调机制,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对阶层关系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尤其是中下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为社会结构建立起“安全阀”或“缓冲带”,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阶层关系。相反,阶层固化则损害了个体积极性,阻碍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产生阶层摩擦与冲突,甚至带来社会震荡。22我们应当引以为戒,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设计,促进社会流动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以短距离流动为主的适当频率、适度规模进行,既让底层群体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也要避免颠覆

    26、性的长距离流动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应,从而以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构建起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或“缓冲带”。 (二)发挥公共媒体和学术界的舆论引导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公共媒体和学术界对阶层流动性的表述明显理性温和,这对于引导理性认识当前的阶层现象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学术界和公共媒体的声音明显较弱,在整个公众号文章中的比例偏低,阅读量和转载量偏少,传播效果不佳。在当下舆论格局之下,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是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主流媒体垄断信息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自媒体受专业和资源所限,在深度报道和挖掘新闻事实、呈现社会真相、答疑公众疑惑方面,主流媒体仍然有着

    27、制度优势以及社会信任基础。因此,为了适应新媒体形势下舆论传播变化规律,政府应该创新对新媒体的规范引导,使得多元舆论格局时代主流媒体仍旧可以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阶层流动论题的专业性强,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流动必须以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为依据,但是学术性话语存在理论性强、综合性高以及语言的通俗性不足等特点,造成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性较难。当前,尽管公众和媒体对阶层流动性有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度,但是他们缺乏对阶层固化本质的思考和追问,而追求个案现象及其简化解读,往往造成了对阶层问题的误读,也为商业利用提供了机会。随着阶层热点议题的不断推进,公共媒体需要主动同学术界结合,不断地将学术话语转化为通俗话语,通

    28、过科学的论证呈现结论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公众对话题的学术认识存在局限性,公共媒体作为传递信息中介,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影响公众的判断和认知,引导整个舆情走向理性和平和。在阶层流动等话题的报道中,诸如“阶层固化”“教育不公”“房价飞涨”等话题引发舆论的质疑和批评,主流媒体需要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23 (三)关注阶层焦虑背后的民生问题 阶层固化舆论焦虑的实质是中间阶层对其地位下滑的担忧和底层上升流动无望造成的失望情绪,尤其在教育领域,阶层固化总能够牵动家长的神经,与这些年来教育不公等问题有关。因此,增强中产阶级的稳定感和归宿感,发挥中产阶级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要在改革的关键领域率先破题。如加快推

    29、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中产阶级的工资性与财产性收入;完善资本市场分红制度,加强保护城乡居民的财产权,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构建适当保护弱者群体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绝大多数人认可和认同的途径,但是多项研究表明当前教育的社会地位传递存在阶层再生产,中下层通过教育获得地位上升的途径越来越窄。当社会不平等加剧,家庭的资源差异随着阶层分化而扩大时,教育的公平筛选功能将被弱化。24因此,推进教育公平对于打破阶层固化的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优化教育供给,推进教育公平,应当推动实施对弱势群体适当照顾的倾斜式教育,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不是平均的教育,深度剖析教育体系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资源配置、学生受教育机会与发展机会等方面问题,探究导致教育公平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育治理能力。25


    注意事项

    本文(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