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docx

    • 资源ID:18143526       资源大小:25.71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docx

    1、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张素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摘要: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肇端、形成和发展成熟三个阶段。从戊戌时期强国保种的时代需求中萌生的倡兴女学的思想,到辛亥革命时期对培养女子国民教育理想的追求,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思考和如何真正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的探索。纵观其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女子教育思想的演变总是与时代的主题紧密相联,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0964(2008)02-0064-05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伴随

    2、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兴起了女子教育。近代女子教育从萌芽、产生、发展到最终纳入学制系统是与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宣传倡导密不可分的。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女子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追求,提出了种种精辟独到的见解。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某些观点失之片面,但总体看来,这些思想的形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女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正式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轨道,同时也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肇端、形成与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其进行历史考察,以期探讨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而对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3、提供启迪和借鉴。一、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肇端探讨近代女子教育的演变,其视野应从太平天国的女子教育开始。太平天国吸取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平等平均思想,主张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上的平等,“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192。在此基础上给予了女子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太平天国规定女子也可参加考试并享有和男子一样的教育权,在当时的南京就可以看到妇女随便游行或乘马于通衢大道,彻底改变了从前卑弱的姿态。然而太平天国女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不具备近代教育的性质,没有也不可能成为近代女子教育的真正发端。中国最早出现的女子学校是外国人在中国兴办的女子教会学校。1844年英国“

    4、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的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设立了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境内女子教会教育自此开始。至1860年,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共创办了12所女校。但在浓厚的封建观念笼罩下,早期教会女子教育的实践并未进入中国人尤其是思想家的视野。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外强中弱的刺激和御辱强国的呐喊,发达的西方女子教育才为早期改良派所重视并开始关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问题。改良主义者郑观应赞扬“泰西女学与男丁并重,人生八岁,无论男女,皆须入塾”2865的做法,并进而提出了效法西方广设女学的具体要求,“通饬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2866,展示了与传统女学相异的中国女学发展前景。宋恕也盛赞西方不分性别

    5、的普及教育制度,并以此作为兴女学的佐证和参照。他主张:“下教育令,民男女六岁至十三岁,皆须入学,不者罚其父母。”2867早期改良主义者的这些主张,尽管囿于思想与认识水平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所限,还留于肤表并缺乏理论根基,然而它毕竟是中国近代倡导女子教育的最早呼声,为日后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埋下了重要的伏笔。戊戌时期,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要承担起保国保种的时代使命,需要整体民族的觉醒,如时人所体认的:“夫天下之治,本非一人收稿日期:2007-12-28作者简介:张素玲(1970-),女,河南舞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领导教育研究。64之力,人人共此心,男女共

    6、此志。”395这一时期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维新派敏锐地注意到“教会所至,女塾接规”所包含的深刻社会含义并引发了将兴办女子教育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他们不仅从天赋人权的文化观出发,批判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张男女平权,“男女皆人类,同属天生”4177,因此女子应同男子一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权。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女子教育纳入了救亡图存的轨道,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看来,兴女学一方面是为了唤起妇女的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强种”而保国。从而把倡兴女学与社会的政治改革融为一体,这无疑增加了女子教育的现实紧迫性。基于此维新派对女子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首先,从价值的层面上

    7、,他们对影响深远的女性价值观“女子无才便是德”进行了剖析批判,明确认定兴女学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梁启超的言论最具代表性。他说:“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权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而其是也。”543认定女学之兴衰与国之强弱息息相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女子在家庭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妻子和母亲,承担着相夫教子的重任,尤其是作为母亲,妇女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发展,因而不可视女子为无足轻重之物。从而将女子教育价值提高到了优化人种改造国民的高度来认识。其次,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

    8、独立自养的思想,并认为教育是实现此一目的的基本途径。维新思想家已开始认识到女性要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首先要取得经济地位的独立,否则,受养于人,只能屈居人下时时受制于人。而要去其女性自身的依赖性,获取自身的解放“非使女子各有职业不可,欲女子各有职业,非大兴女学不可”6。不止如此,他们还认为,妇女无学不仅使自身受压迫处于社会底层,而且导致国贫民弱。维新思想家梁启超从“生利分利”的角度,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女子皆为分利之人,妇女分利是由于无职业,而无职业又是由于无学而无法就业,因而强调通过教育使女子从分利之人成为生利之人。再次,从女子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梁启超在论女学中充分发挥了郑观应“佐

    9、子相夫”的思想,把女子教育的目的归纳为:“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戊戌时期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学堂的宗旨就是:“以彝伦为本,所以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7可以看到,这时的女子教育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理论依据,仍然把家庭作为女子的活动天地,要求女子不仅要有传统的美德,而且要识文断字,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便在家庭中既可做相夫的贤妻,又可做教子的良母。尽管这一思想尚未摆脱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束缚,其封建的痼结昭然若揭,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于虚妄的传统女子教育仍是一个极大的超越。总之,维新

    10、思想家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出发,将女子受教育的状况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女子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标志着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进步人士和觉悟了的妇女们把兴女学看成是改造社会、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一时掀起了兴办女学的热潮。当然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实践与男子教育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指导思想上还是把女子教育视为培养“贞静、温顺、贤淑”的女性的一种手段,但毕竟开了近代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端绪,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辛亥革命时期是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运动退

    11、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开始蓬勃发展,民主思想广为传播,西学的人权观、民权观和女权观随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宣传、译着等滚滚而来,天赋人权、男女平权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激进的革命派从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的高度来认识女子教育,超越了戊戌时期女子教育思想的局限,获得了理解女子教育问题的新视角,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女子教育价值的重新界定。激进的革命人士们认为,女权的实现必以教育为先决条件,因而极为关注女子教育问题。孙中山说:“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望平权。”“女界知识普及,力量乃宏,然后可与男子争权,则必能胜也。”“处于今日,自应以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8357在被誉为当时最

    12、激进的鼓吹女权思想的女界钟一书中,作者金天翮就大力倡导女子教育,认为女性应恢复的诸种权利中,首项便是入学的权利。1905年丹忱在女子世界上的撰文也颇具代表性,他认为恢复女权必以开展女子教育为预备,并从六个方面论证了两者的关系: (1)先兴教育而后女子能力强; (2)先兴教育而后女子见解65张素玲: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深; (3)先兴教育而后女子善交际; (4)先兴教育而后女子富于公德; (5)先兴教育而后女子明于大义;(6)先兴教育而后善于抉择。女子六方面的变化皆取决于教育,所以,“惟兴教育而此女权堕落之病根可以洗除净尽”9583。可以说将女子教育价值强调到了极致。如果我们把

    13、上述视女子教育为实现男女平权先决条件的观点与此前维新派的思路相比较,可以发现其侧重点已有很大不同。维新派在中国女子教育发展史上虽有极重要的历史功绩,但是,也正如上文所述,由于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与政治特质,因而使其女子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例如,他们在必须采取“西人之法”以求中国女学勃兴的主张下,把中国女学纳入了“相夫教子”的轨道;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通过教育唤醒的是女性为人妻、人母的义务意识,这就相对淡化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意识。资产阶级革命家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出发,以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甚至女权主义为武器,向中国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提出女子不仅应有“国民之母”的地位,而且应

    14、具有“女国民”的地位,“阴阳相配,男女各半,国民二字,非但男子负此资格,即女子亦纳此范围中”10457。他们认为国民之母说侧重于女子在相夫教子中的责任与义务,而女国民说则要强调“男女有平等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对女性价值的重新定位。在此观点指导下,对维新时期教育目的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新时期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就成为时代的课题。在他们看来,所谓贤妻良母,则专注于女子应尽之义务,结果使女子依然未摆脱附属地位,与前不同的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而这一定的知识也并非如男子教育那样可以授以种种知识,只是一些普通的知识而已。所以,这种教育依然是男尊女卑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根本无法实现男女平权。资产阶级革

    15、命派人士陈以益曾尖锐地指出:“今之贤母良妻,先与之女子以少许之教育,而仍奴之,此所高等下女教育也。”9682一些女性对此更是慷慨陈词:“说什么母教,说什么内助,还是男子的高衙奴隶,异族的双料奴隶罢了。”因此号召女子们要“撇脱贤妻良母的依赖性,靠自己一个人去做那惊天动地的事业”11,而女子教育亦要将培养女子国民作为终极目的,学校亦要创办成造就女子国民的阵地。金天翮在女界钟中激烈反对当时一些改良主义者提倡的把女子培养成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的思想,提出教育应把女子培养成革命的新人,提倡女子应该像男性一样进入公共领域,发挥“女国民”的作用。燕斌在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中强调:“本社最崇拜的就是女子国民四个

    16、大字。”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也把“铸造国民为目的”作为创办爱国女学的宗旨。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因其对平等的女子教育权利的关注而使其对女子教育的思考上升到了较高的层次,是女子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界碑。它强调要摆脱贤妻良母的局限,以鼓励女子参政,伸张女权,造就完全人格的国民为宗旨,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成分。以此为指导,女子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民国以后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到1916年,男女学生的比例为241,比1907年的比例上升了一倍多,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女知识分子使中国妇女素质发生了变化,并为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造就了人才,有力推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三、近代

    17、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女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要求真正实现男女在受教育权利方面的平等,其典型的体现就是提出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实现男女同班同校;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主张以造就女性的独立人格为最终旨归。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在思想领域进行大变革的社会运动,对妇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而为女性解放及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适合的环境。综观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一核心的内容即是对封建的伦理纲常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倡女性人格独立、个性的自由与解放。陈独秀猛烈抨击“儒家三纲之说”,指出封建道德中的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

    18、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12。鲁迅在对妇女所受的痛苦进行无情的剖析后指出:“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把女人当作私产,当作商品,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希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作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做高等阶级的玩具。”1327伴随着对桎梏广大女性的封建制度、伦理道德的揭露与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积极宣传妇女解放,主张还原女性作为人的本貌。陈独秀曾大声疾呼:“自负为一九一六年之男女青年,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12恢复女性作为人的价值是女性获得教育权的必要前提。因此,可以说,只有以“人的觉醒、人的发现”为主旨的新文化运动才给女性教育权利

    19、的获得带来真正的转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女子教66第28卷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月育思想渐趋成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其一,揭示了女子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指出社会革命是实现女子教育权利的前提。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已深刻地认识到女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大钊指出:女子教育是受政治经济制约的,欲解决女子教育问题,必须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他预见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无论它是什么种族,什么属性,什么阶级,什么地域,都能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得一个均等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个性,享有他们的权利”14。此

    20、外,他们还指出,女子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而且与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女子教育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觉醒,需要思想文化深处的变革,其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旧有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其二,在教育目的上,提出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妇女解放的实质就是人格的解放。因此,他们公开抨击贤妻良母主义的女子教育,认为如果教育单单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只能造成具有知识的顺婢良仆,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因而胡适提出“超贤妻良母”主义。在他们看来,今后的女子教育要“注力于人格的陶冶,女子人格思

    21、想的充分发达;先认识自己人格的存在,有独自的价值和权威,进而把丈夫和子女也视为和自己同等的人格者,自行树立自己的理想,自觉自己的价值”15137。这一观念的提出标志着女子教育正从闺阁女子的装饰物转为引领女子掌握谋生技能,以自立于社会的开始,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教育体制,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三,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实现女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五四时期推行男女平等教育之关键是冲破封建的伦理道德,实现男女同校。胡适的见解在当时最为独到,他指出当时贤妻良母的教育实际上只给女子一点初等教育而不许她受高等教育,只教她读一点死书而不许她学做人的生活。要补救当时女子教育的失败,就要“多给她一点解放的教育。解

    22、放的教育是:无论中学大学,男女同校,使他们受同等的预备,使他们有共同的生活”1691。这种从根本上改革女子教育的主张,颇能代表思想界进步人士的思想,并很快得到广泛的响应,当时的新青年、星期评论、星期日、女界钟、妇女杂志、少年中国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对男女应否同校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有主张男女同校的,也有反对男女同校的。反对男女同校的认为:男女各有应尽的天职,若男女共同教育,是使女子背弃天职;男女共同教育,则社会内部的事业,将无人去做;女子智力柔弱,不能和男子受同等的学科;男女共学,将有男子尽化为女子之患;男女间的道德难维持。今天看来,这些反对理由荒谬而可笑,可在当时充满男女有

    23、别的封建观念的年代,要男女同校同学确是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鉴于此,赞成男女同校的人,在提出自己主张的同时,都对反对者进行认真全面的反击。在他们看来男女同校实利大于弊。第一,男女同校可以节省经费,振兴教育。第二,可以提高女子的受教育程度,有益于女子的社会事业。第三,有利于打破歧视妇女的习惯。第四,有益于养成女子的独立品格。第五,可以减少男女间的不道德行为。男女同校后就可以减少男女间的好奇心,又可以养成互以人格相尊重的习惯。第六,男女同校后,男女社交就公开了,为自由婚姻创造了条件。第七,男女为取得均等地位,有同校的必要。经过这场广泛激烈的讨论,主张男女同校的新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并且被更多的人所理解

    24、和接受,尤其是唤醒了更多妇女的觉醒,冲刷了传统习俗在女性心理上造成的自卑感,为男女同校扫清了思想障碍。如何实现男女同校?落实到实践中,主要是从争取大学开放女禁开始的。1920年,在社会进步舆论和蔡元培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正式招收女生,成为全国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大学,开了全国风气之先。大学开放女禁,要求女学生必须有同等的知识方可录取,因此,女子中学教育势必要进行改革。五四运动前,女学教育侧重于师范、家政、园艺、桑蚕等科,而数、理、化、英文等课程异常薄弱,使女学生在学业上无法与男学生竞争。于是,争取女子与男子受同等中学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921年在北京、广东、湖南等的一些中学先后开放女禁。在这种形势下

    25、, 1922年教育部实行学制改革,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确立了男女同校的单轨制教育,从根本上废除了男女分校的双轨制教育。这一举措标志着男女平等在教育制度上得以初步确立。从维新运动到五四运动,短短20多年,近代女子教育从发端、形成到一步步成熟,可以发现,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实践是与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维新派的鼓吹宣传为女子教育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革命派的强力推动将女子教育的实践引向了深入,知识女性的积极参与把女子教育和社会革命有机地融为一体,67张素玲: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从而为女性解放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基础。当然,不可否认,由于近代中国正处于新旧制

    26、度交替、新旧思想混杂的大变革的时代,所以,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及其实践也不免存在许多局限。例如,在女子教育问题上大多是关注资产阶级妇女,而有忽视劳动妇女的倾向;在教育宗旨上偏重于“贤妻良母”主义等等,这些是应该予以否定的。近代女子教育的思潮已成为历史。然而回望历史却可以使我们得到诸多启示:首先,一定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亦不例外。古代的小农经济只能产生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教;近代化的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张扬女性独立的“自养、自知、自强”的女子教育思想,因此环境的再造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自身的不懈

    27、努力和积极参与是理论付诸实践同时也是女性获得解放的关键因素。这些无疑对新时期的女子教育事业具有借鉴意义。3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G.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14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5梁启超.论女学M /饮冰室合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 19546师竹.论女学之关系J.云南, 1909, (18)7女学会书塾开馆章程J.女学报, 1898, (9)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9朱有王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10论文明先女子G /李又宁,张玉法.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台北:龙文出版社, 199511苏英.苏英在苏英女校开学典礼会上的演说词J.女子世界, 1905, (12)12陈独秀.一九一六年J.青年杂志, 1916, (5)13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114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28卷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月


    注意事项

    本文(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