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详解.docx

    • 资源ID:18103817       资源大小:67.06KB        全文页数:6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详解.docx

    1、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详解爱莲说复习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竖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当然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三、特殊句式 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四、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

    2、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五、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3、妖。 译文:我只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过却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

    4、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

    5、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5、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6、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陋室铭复习知识梳理一、文学常

    6、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二、重点实词1、谈笑有鸿儒 (鸿:大)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2、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公文) ( 形:形体、身体)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代词,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 (素:不加装饰的)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6、往来无白丁 (白丁:指代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干扰,使乱) 8、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7、 (入:映入)三、一词多义1、名 有仙则名(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2、往来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四、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五、词类活用1、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扰乱。 2、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劳累。六、句子翻译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谈笑的是

    8、学识渊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5、孔子云:“何陋之有?”(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陋”)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七、课文内容理解1、根据课文,用原文语句填空。(理解性默写)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孔子云:何陋之有?”

    9、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2、文章分为几部分?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因德而不陋的主题。第二部分(“苔痕劳形”)从陋室的环境、主人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及陋室生活,具体表现主人的“德”环境清幽自然,交往之客博学而德高,日常生活悠然闲适,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第三部分(“南阳何陋之有”):以古贤人的旧居作类比,引用孔子语,点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3、文章开头的手法及作用?以比喻起头(比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 文章开头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

    10、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来暗喻“德馨”的人,暗示陋室不陋,点明了文章的主旨。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此处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引用孔子的话,证明并强调“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采用宾语前置,突出陋室不陋,突出表明了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与前文“惟吾德馨”遥相呼应。,又显得含蓄无穷,令人

    11、深思。6、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他们都是古代的名贤。在这里用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口技复习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翻译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 宴:举行宴会)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 (闻:听)3.宾客意少舒,稍

    12、稍正坐。 (少:稍微) (舒:伸展) (稍稍:渐渐)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即使) (指:指出)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 (奋:举起) (几:几乎,差点) (走:跑)7. 中间力拉崩到之声 (中间:其中夹杂)二、一词多义1、妙: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 (好) 2、绝: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 (消失) 沿溯阻绝(隔绝)3、指: 手有百指(手指) 指其一端 (指出) 4、坐: 坐屏障中(动作,坐在)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5、乳: 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

    13、(乳头)6、间:中间力拉崩到之声(夹杂) 遂与外人间隔 (间断) 立有间(一会儿) 时时而间进(偶尔)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其间千二百里(中间)7、备: 众妙毕备(具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8、毕: 群响毕绝(全,都) 毕力平险(尽)三、古今异义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只 今义:但是2、虽人有百手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古义:听见 今义:用鼻子闻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5、两股战战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四、词类活用1、会宾客大宴 (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2、妇抚儿乳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3、不能名其一处也 (

    14、名词用作动词,说出)4、京中有善口技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五、句子翻译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译文:全场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译文:各种声音同时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文: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来。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

    15、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几乎都想争先逃跑。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正了。六、课文内容理解1、结合全文概括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三个场面: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心理变化,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照应开头,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再次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技艺之“善”。3、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

    16、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第一段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对表现全文中心有什么作用?“善”字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四个“一”字,暗示道具简单,衬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为下文做铺垫。4、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口技人是按照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这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5、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

    17、?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七、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体现了“最精彩的表演”是由“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和“最热烈地观众反应”构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知识

    18、梳理一、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2.百里奚举于市(举,被选拔 )3.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下达。 任,责任,使命。)5.人恒过(恒,常常。)6.衡于虑(衡,思虑堵塞。 )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色,脸色。喻:明白,了解。)二、通假字1.曾:通“增”,增加。 2.衡:通“横”,梗塞,不顺畅。 3.拂:通“弼”,辅弼,辅佐。三、词类活用1.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挨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

    19、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6.动心忍性:动,使惊动;使坚忍。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名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 。 8.人恒过: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四、古今异义1.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这以后 今义:连词,表承接 2.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结果关系的关联词3.发于声 古义:表现 今义:送出,发生等4.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军人五、一词多义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发出)2.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20、也 (给) 征于色 (在)六、句子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使他的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想法从脸上显现出来,从言语中吐发出来,然后才为人们所了解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忧愁祸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乐使人趋于灭亡的道理了。七、课文理解1.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承

    21、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4.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思路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第一层:1自然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第二层:2自然段: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第二部分:3.4自然段: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第二层:(入则无法

    22、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6.写作手法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开头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人事例,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之后又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以道理论证的形式,讲述人必须经历艰苦磨难方能成才的道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之后又使用大量排比句,从正面讲述人经磨练后才能成才的道理,并由个人推至国家,增强了语言气势,极富感染力。7.写作目的作者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告诫人们必须经历挫折、困苦,有忧患意识,无论人才、国家,都会有所作为,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

    23、.开篇六例,所列举人物有何相同的地方?借此说明的道理?答案:他们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说明在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孙权劝学复习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用)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研究、专攻)孰若孤(谁)(比得上)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探究)当涂掌事(执政,掌权) 蒙乃始就学(才)(指从事学习)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见往事耳(了解,知道)(指历史)二、一词多义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见往事耳(知道) 见渔人,乃大惊(看见) 曹刿请见(拜见) 胡不

    24、见我于王(引见) 公输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会见)当:当涂掌事(执掌) 但当涉猎(应当)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一起构成动词,认为) 三、古今异义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常为“孤单”“孤独”)四、句子翻译1.蒙辞以军中多务。译文:吕蒙拿军队事务多为借口推辞。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做博士呀!只不过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史事罢了。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初)吴

    25、下阿蒙了。4.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有学问的人分别多日,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长怎么了解事情这么晚呢!六、课文理解。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6、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文中都涉及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a.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且自己勤奋好学。b.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而且学有所进。c.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

    27、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a.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 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c.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d.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a.吴下阿蒙: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的人。 b.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小石潭记复习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1)水尤清冽( 清凉) (2)日光下澈(穿过,透) (3)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 (4)俶尔远逝(忽然) (5)往来翕忽

    28、 (轻快敏捷的样子) (6)犬牙差互(相互交错) (7)悄怆幽邃(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8)不可久居 (停留) (9)隶而从者( 随从 ) 二、一词多义(1)清:A、水尤清冽 清澈 B、以其境过清 冷清,凄清 (2)从:A、从小丘西行 由,介词 B、隶而从者 跟随,动词 (3)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明灭可见 可以 (4)环:A、如鸣佩环 玉环 B、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 (5)为:A、全石以为底 作为 B、为坻,为屿 成为 (6)差:A、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B、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 (7)以:A、全石以为底 用 B、以其境过清 因为 三、古今异义去 古义: 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29、。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 (西:名作状,向西 )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作状,在空中) (3)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作状,向西南)(4)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 (5)斗折蛇行 (斗:名作状,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名作状,像蛇那样) (6)心乐之(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7)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冷 ) 五、特殊句式全石以为底。 句式: 倒装句 翻译: 小石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 六、句子翻译(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2)

    30、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翻译:(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翻译:(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翻译: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六、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答: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既概括小石潭的环境氛围,又含蓄地表达作者忧伤悲凉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