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高考地理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精准培优专练.docx

    • 资源ID:18005247       资源大小:63.4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高考地理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精准培优专练.docx

    1、届高考地理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精准培优专练培优点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典例1(2018新课标全国卷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

    2、,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答案】D典例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

    3、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D项。【答案】C1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畸形繁荣B重商主义盛行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解析】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层面的因素,材料“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豪奢消费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反映了当时的奢侈消费在商品经

    4、济中的比重较大,这体现了商品经济畸形繁荣,故A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重商主义,故B错误;奢侈、攀比消费属于现象,不是经济本质,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吏治腐败、贪污猖獗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答案】A2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

    5、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故C项正确;A项错在“主流”,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答案】C3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倾,少者三十倾;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这种均田制度A抑制了土地兼并B对地主官僚有利C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材料说明亲王至都督皆都享有永业田,京官都有分田地,农民受到分田较少,材料说明均田制度对地主官僚十分有利,故B项正确。材料主

    6、旨不在于均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排除。这种均田制度与隋朝经济的繁荣之间不是主要的因果关系,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排除。【答案】B4宋代政府曾在西北诸州、广州、泉州等地设置蕃学,供延边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和外国商人及其子弟就读学习。这表明当时A政府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经济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D程朱理学强调夷夏之辨【解析】“蕃学”主要是“供延边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和外国商人及其子弟就读学习”的场所,说明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推动文化方面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无关,故A项错误;封建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并没有阐述夷

    7、夏之辨,故D项错误。【答案】C5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A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B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C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D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解析】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A正确;该行为并不能动摇古代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引起,C错误;英西战争是1588年,这一措施显然不能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D错误。【答

    8、案】A6唐朝人记载,陆羽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作者意在说明A茶经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流B唐朝制茶技术的成熟完备C茶经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D唐朝茶道文化的历史悠久【解析】从材料中的“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来看,材料信息主要是反映陆羽茶经所带来的影响,即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外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制茶技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茶文化的历史悠久,而是茶经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C7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

    9、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A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C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解析】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需要和外界直接交换,这种模式会直接导致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故项正确;田庄经济只是满足自身需要,不会限制田庄之外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故项错误;豪强地主只是控制庄园内部的农业,对于庄园之外不能进行垄断,故项错误;田庄经济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项错误。【答案】A8明中叶以后,苏州乌青镇“男子务耕桑,服商贾”,亦农亦贾。同时商人在镇上的地位也日益举足轻重起来,出现了士

    10、商渗透、官商融合的状况。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制度的松弛B社会风尚的变化C市民阶层的产生D理学思想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中叶社会对商业的认可度提升,商人地位也有所提高,故随着商品经济的展,社会风尚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B项正确。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A项错误。市民阶层明朝之前就有了,故排除C项。理学强调重义轻利,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9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B商业环境的相对

    11、宽松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宋朝开封城内商业发达,有餐饮、娱乐等设施,同时又是政治中心,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对外交往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的功能多样性,与商业环境是否宽松无关,故B项排除。宋朝坊市制度已经打破,故D项错误。【答案】C10“祈谷”是商周时期专门祭祀上帝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这反映出A商周政制在后代被严格遵从B重农抑商从商周始一直推行C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D敬天法祖思想始终根深蒂固【解析】根据“周朝时,籍田、亲蚕

    12、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可知,周朝和秦汉都非常重视“祈谷”活动,“祈谷”是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说明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故C正确;商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故“严格遵从”错误,排除A;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祈谷”,是祈求农业丰收,并非敬天法祖,排除D。【答案】C11近年来,有人通过对黄金价格折算,计算出北宋的人均GDP达2280美元。史学界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80%。这可以说明A历史事实必须借助现代技术得出B史学界存在着厚古薄今的不良倾向C以上史

    13、论尚须多重史证加以甄别D宋代商业剧变可作为直接史料证据【解析】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项夸大了现代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排除;题中结论,只是对宋代历史研究中的一家之言,不能当作一类现象,故排除B项;历史研究要采取多重史证方法,符合历史研究的规律,故C项正确;宋代商业剧变是今人研究的成果,不是第一手史料,故D项错误。【答案】C12阅读下表:史料内容史料出处(西汉)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史记货殖列传(西汉)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信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食货志(东汉)今富方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后汉书桓谭传(西

    14、汉)时公主列侯虽有国邑,而无余财以贷皆俯首而取给于富商大费,后方以邑入偿之史记平准书由上表可以得到关于汉代的准确信息是A债务市场有一定发展B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C政府多与商业活动D农商政策有较大调整【解析】材料“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富方大贾多放钱贷”“以贷皆俯首而取给于富商大费”都反映出两汉时期放贷等债务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史记平准书”,排除;四则材料都没有体现出政府的行为,故C项排除;两汉时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排除。【答案】A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

    15、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16、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材料二 表格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项目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100%0表格二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非公有制经济40%29%7%24%(2)表格二与表格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材料三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7、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的“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说明:根据材料“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

    18、,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得出: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被动的;农民从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维持生计和纳税;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不能截然分开,只起供养作用;商品生产的地位是从属于农业的。(2)变化:根据表格一1956年和表格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可知变化为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原因:根据所学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提出等方面来回答。(3)变化趋势:从图中处数字的变化,说明各自变化的趋势即可。原因:结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袁隆平的贡献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19、,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答案】(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家赋税征收制度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市场需求增强。说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被动的;农民从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维持生计和纳税;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不能截然分开,只起供养作用;商品生产的地位是从属于农业的。(2)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占主导

    20、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

    21、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材料二 进入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

    22、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中英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中外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以及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英国土地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第一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强制诸子均分土地”、“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均分制度”、“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

    23、”、“不能孝养父母依栖女婿”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从战国时期、汉朝加强统治需要的角度以及儒家文化、宗法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可以得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与中国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的影响,紧紧把握题目设问要求“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分析中国诸子均分土地对中国的影响、英国长子继承土地制度对英国的影响,分析时结合材料以及两国各自国情,从积极、消极两个维度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以

    24、诸子均分为主要方式;法律规定与习俗相结合;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成因:农耕经济下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战国时期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需要维护小农家庭的利益;汉朝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文化和宗法观念倡导仁爱思想和家庭和睦等。(2)不同之处:英国以长子继承制为主;中国均分土地为主。影响:中国古代诸子均分土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安土重迁,依赖家庭,封闭保守)。英国“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利于限制王权,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届高考地理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精准培优专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