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docx

    • 资源ID:179012       资源大小:69.30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docx

    1、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第1课 远古人类的足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

    2、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一 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

    3、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导语二 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导语三 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4、,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历史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

    5、的生存环境。”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

    6、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 。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一会儿再让学生睁开眼睛。(3)那么,怎样理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聪明的动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因而会制造工具是人区

    7、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想一想: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树上的野果子,这是否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消失了呢?【点拨】某些动物利用现成的工具获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动物的本能。而且动物只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工具,并不能对工具进行加工改进,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简单、粗糙的工具。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没有消失。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又长什么样子呢?请看头像模型。展

    8、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模型师问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教师小结)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2)那么,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请大家结合投影,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生答石块、木棒、火把。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生答群居生活。(3)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

    9、?(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小结)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4)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他们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学生依据教材回答) 议一议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们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提示】雷电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兽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热的天气里可以自燃;这些自然现象都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种。有了火种,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保存火种。他们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树叶把火种轻轻盖上,

    10、让他们冒着轻烟。这可是件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长者担任。到用火的时候,就用劲吹煽,让火种再烧起来。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体验设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北京人的衣服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

    11、容易得到。 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的山洞。【点拨】想象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习惯。(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长什么摸样?(学生看书回答)(2)投影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一比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从活动范围上

    12、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3)山顶洞人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生活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也就是说,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彼此都是亲属。这样,有着血缘关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想一想氏族成员为什么要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点拨因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很难获得食物,因

    13、而他们必须共同劳动,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过程中,谁也不能多占,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从而削弱整个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灭亡的危险。这样,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议一议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类的理想生活?提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氏族成员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胁,如饥饿、寒冷、疾病、野兽、自然灾害等,人均寿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与氏族之间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发生血腥战争,一旦失败,整个氏族成员就会被杀掉或吃掉。因此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学案例2)在学习

    14、“北京人”时,有人说北京其实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说明理由。解析本题围绕“北京人”是“猿”还是“人”展开命题,实质是考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依据所学知识可以明确:北京人在体态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仅会制造和使用石器。而且还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动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应该属于“人”,而不是“猿”。答案不同意这一看法。从头部看,北京人虽然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发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及的。并且北京人还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又促进

    15、了自身体质的发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点评本题设计新颖,主要考查学生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北京人体质特征及生活状况的认识程度。例2(学案例3)火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分开。”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火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解析本题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经历的过程及其作用。依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火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人的体质的发展,扩大了活动的范围,而且还能用火制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

    16、答案(1)从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2)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制造工具。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因此,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点评本题围绕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火的使用”为中心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此题包含两问:第一问考查人类使用火的进程,第二问考查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产生的作用,层次清楚,指向明确。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远古人类距今时间体质特征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元谋人

    17、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原始人群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氏族【作业】做助学读本【反思】让学生了解考古学,才了解远古人类足迹,可以参观博物馆或古人类遗址。第2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思路 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18、复习与提问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2时间 约七千年前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4农作物 水稻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 猪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复习提问: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3介绍、分析、提问三 阅读课问提示思考比较;回答老师的提问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 粟

    19、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时间:约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4原始手工业: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A河姆渡居民B半坡居民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课时小结: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20、?3拓展想象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6完成目标 【作业】做助学读本【反思】学生了解祖先是如何从栖息者成为村落居民,认识半坡人河姆渡人与北京人有河不同。第3课 传说时代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事半功倍) 1.掌握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制。2.了解史实与传说的区别。预习导航(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炎帝、黄帝和蚩尤 时间:距今约()战役:()之战结果:()和()结成联盟,形成()族。后人尊奉()和()为该族的祖先。称()为人文初祖 禅让制 1.尧和()是

    21、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2.()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研学互动课堂(教师点拨,帮你驶进互动学习的快车道) 探究一“炎帝和黄帝”一目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黄帝是传说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建议同学们从炎帝和黄帝部落的联合,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之后炎帝和黄帝部落又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例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华夏子孙的共同的祖先是 () 黄帝女娲蚩尤炎帝A. B. C. 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远古远古传说记忆的准确程度。这些

    22、内容要熟记。也可通过学过的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后的影响推断出正确选项。答案:D 实战演练1 在交流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时,宝宝和贝贝因意见不同发生了争执:宝宝:中华民族就是华夏族,华夏族就是汉族,所以说是我们汉族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贝贝:不对,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提示: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把握了这一点,你就能正确的判断了。探究二禅让制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尧舜的禅让呢?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重

    23、要的政治制度,把握这一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1.掌握其含义,2.认识其实质。例2在交流学习禅让制时,小王和小李进行了如下对话:小王: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分别是尧、舜、禹。当时,选举部落首领继承人须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来推荐继承人。这种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史称“禅让”。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传统,被后人传为美谈。小李:尧、舜作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有突出的优点:思路点拨:传说中的尧、舜是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在尧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定,各部落和睦相处。舜谦让、孝顺,有德行,是一位贤明能干的部落联盟首领。答案:见思路点拨实战演练2 禅让的传说反映了

    24、当时:国家还没有形成 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部落首领是德才兼备的人 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 ()A. B.C. D.提示:可以从当时的传说中找到答案。【作业】做助学读本【反思】学生知道迄今为止,中国最早文字出现在3300多年前,要想知道更早的历史,只好通过流传下来的传说。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第4课 夏与商的政治统治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夏朝建立的了解,引导学生对国家产生初步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述传说,阅读课文,设问思考,展开想像,对本课的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和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商朝经济生活的了解,培养学生适应生存环境,创造物质文明的理念。教

    25、学重点:夏朝的建立和盘庚迁殷教学难点:王位世袭制的形成。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什么是国家吗?它是怎样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国家是谁建立的?二、禹建立夏朝1、大禹治水课件出示大禹治水图提问:大家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吗?大禹治水的结果怎么样?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2、禹建立夏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原始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三、王位世袭制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提问:大禹死后,王位由谁继承?什

    26、么是王位世袭制?它取代了原始时代的什么制度?从禅让制演变到王位世袭制的原因是什么?2、夏朝的统治(1)阶级关系提问:夏朝由谁统治?统治者阶层还有什么人?他们属于什么阶级?被统治者是什么?(2)国家机构请学生阅读课文并介绍:夏朝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国家机构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归纳。四、商汤灭夏1、夏桀的暴政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桀骑人石砖画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桀。2、商汤灭夏,建立商朝(1)商汤灭夏提问:商汤是如何灭掉夏朝的呢?学生讨论后归纳(2)商朝的建立看书自己归纳(3)盘康迁殷提问:盘庚库什么要迁都到殷?(4)残酷的奴隶制度(5)商朝经济的发展教师指出: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经济有了

    27、很大进步。(6)商朝的统治区域打出幻灯夏统治区域图、商统治区域图、中华人民共同国版图,将三图相比较。五、小结【作业】做助学读本第5 6课 西周的封邦建国 西周的衰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

    28、,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

    29、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4、开发思维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自我测验利用选择题和材料

    30、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作业】做助学读本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目标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创制了文字。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一种。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


    注意事项

    本文(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