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3.docx

    • 资源ID:17900958       资源大小:74.03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3.docx

    1、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321 古诗三首课时两课时课型新授备课时间4月3日授课时间 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理解古诗的意思,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情境资料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代边塞将军的敬佩和赞叹之情。2、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导学核心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关键抓住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借助时代背景资料,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方法(用具)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理解古诗的意思,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情境资料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过程设计备注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二)合作学习新课。1、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 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6页。板书;读古诗

    3、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4、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明诗意: A

    5、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

    6、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

    7、、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

    8、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

    9、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

    10、,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集体交流,汇报 (5)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

    11、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12、 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

    13、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

    14、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15、。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

    16、一颗怎样的心? 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2、完成实践园地。3、背诵古诗。板书反思出塞秦汉战争不断(悲愤,渴望早日平息战争。)爱国忧民题临安邸“西湖歌舞几时休?”(悲痛、焦急、担忧、愤怒)示儿遗憾:不见九州同遗嘱:无忘告乃翁(收复中原、渴望统一)1、本节亮点2、不足之处22 左公柳课时两课时课型新授备课时间4月4日授课时间 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

    17、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疏导学生质疑探究,抓住文本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读,特别是对人物言行、品质等方面的描述的语句以及含义深刻的词句进行研读,从而突破本文的重点、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

    18、生对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的敬佩和赞叹之情。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导学核心点重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难点体会部分句子的含义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关键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以及文中对人物言行等方面细致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方法(用具)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疏导学生质疑探究,抓住文本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读,特别是对人物言行、品质等方面的描述的语句以及含义深刻的词句进行研读,从而突破本文的重点、难点。导学过程设计备注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

    19、“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匙子情怀?板书课题;左公柳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要求,自主学习课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画出本课的四字词语。(2)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左公柳形态的相关语句。(3)找出介绍左公柳名称由来的有关段落。(4)想一想:左公柳是怎样在茫茫大戈壁扎根、生长的?2、强调部分生字的要点。3、指名分段读课文,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三、品读句子,体会树之刚强。1、读

    20、了全文,我们知道这“左公柳”指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柳树。但它和一般的柳树又有所不同。你们刚才都画出哪些描写左公柳的语句了呢?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语句。“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把自己读后的感受旁注在句子边。4、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再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生

    21、长在戈壁滩的左公柳是一株怎样的树?(学生说一说)傲然挺拔 高大茁壮 身姿挺拔 刚劲有力 刚强 英勇无畏 枝繁叶茂5、知识小结:茫茫大戈壁上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左公柳居然能长得枝繁叶茂,刚劲挺拔,足可见它顽强的生命力。6、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思想感情。7、指名反馈:你体会到了作者对左公柳怎样的一份情感?(敬佩、赞叹、惊叹)8、抓住加点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悟地朗读这些语句。(抓住和本文主题有着密切关系的主要总理,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悟地朗读以有形象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体会左公柳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左公柳和普通的柳树一样,又和普通的柳

    22、树不一样。恶劣的生长环境塑造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尽管身处戈壁滩,却长得枝繁叶茂、刚劲挺拔,真令人敬佩和赞叹啊!第二课时一、听写本课词语导入新课。二、合作探究,体会人物品质。1、同学们,这个左宗棠和“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3、指名反馈:左宗棠和“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便将这柳树称为左公柳。)4、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左宗棠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叙述了左宗棠的哪些事情?5、集体反馈。第一件事: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第二件事:植树造林建设新疆建设新疆6、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

    23、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7、再读课文,在文中感受左宗棠的爱国情和赤子心。三、总结谈话。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例如:1写人的文章要选取典型事例;2在写人的时候,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3左宗棠的爱国精神让我特别感动,真值得我学习;4要学习左宗棠这种勇于坚持己见,挺身而出的精神;作业布置1、积累词语。2、抄写生字。3、完成实践园地。板书反思22左公柳 纪念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左公柳 左宗棠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象征 植树造林建

    24、设新疆(热爱祖国、坚韧顽强)1、本节亮点2、不足之处23* 郑成功收复台湾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备课时间4月6日授课时间 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认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2、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憎、厦、舰、踞、铭、撰”;积累“憎恨、盘踞、铭记、撰写、千军万马、张牙舞爪、走投无路、”等词语。过程与方法尊重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合作探究等方式读懂课文,并从文中所述的故事以及对人物的具体描述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郑成功的赞叹和敬佩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

    25、豪感。导学核心点重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述人物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精神品质。关键 品读关键语句,领会人物品质。方法(用具)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合作探究等方式读懂课文。导学过程设计备注一、谈话导入。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同学们通过读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网上冲浪,一定也了解了不少,能说说你了解了他们中的哪些人?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文章,它介绍的是板书课题郑成功收复台湾1、课题有什么特点?(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2、教师讲解:除了这课,我们还学过哪篇文章的题目也直接告诉我们主要内容?二、合

    26、作探究学习新课。1、自读全文,复述课文。(1)关注课后思考题:指名读。(2)学习要有法。读题目,我们怎样才能完成好这道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再读经过部分,捋清重点段的层次。按照同学们所说的自学课文: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注意课文围绕“收复台湾”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哪些地方写明了收复台湾的经过?人们是怎样评价郑成功的?你能按照提示给文章分段,并写出主要内容吗?(可在自读时进行勾画及批注。)汇报、交流:全文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起因:(第12自然段):自幼立志,驱除荷虏。经过:(第38自然段):率兵东征,收复台湾。结果:(第910自然段):宝岛回归,

    27、同胞欢庆。评价:(第11自然段):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再读重点。想想郑成功渡海东征的时间和阵容,经历了哪些战斗,克服了哪些困难?注意郑成功是怎样指挥每次战斗的,面对敌军的顽抗及求和又是怎样说和做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逐段阅读,简要概括第三自然段;首先交代渡海东征的时间:1661年4月21日;还描述了那浩浩荡荡的阵容和气势。第四自然段:接着写敌军企图凭借战舰大炮阻击。第五自然段:郑成功沉着指挥我军取得了登陆台湾的初步战果。第六自然段:后来写敌军求和,郑成功义正辞严予以拒绝。第七自然段:郑成功采纳了台湾同胞“切断水源”的献计,使守赤嵌城敌军投降。第八自然段:最后写郑成功用长期围困的办法逼迫台湾城内敌军投降,终于在1662年初,收复了被荷兰侵略军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把每段的内容串起来,就简要地把这个事件说清楚了。讲述故事简要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讲述前可列一个提纲,也可在心中打个腹稿。先自己练一练。请23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听了同学们的复述,你觉得郑成功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学习方法:我们怎样把这一事件的经过简要复述出来的?3、课文精彩片断欣赏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哪儿写得比较精彩呢?是不是觉得课文第六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出示:第六自然段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我军战舰和敌舰展开


    注意事项

    本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3.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