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789002       资源大小:30.09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docx

    1、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一周1.父母对我的希望教学目标:1、 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并知道父母为什么会有这些希望。2、 通过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及行为表现,读懂父母心、理解父母心。3、 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1、 让学生课前观察生活中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2、 让学生课前父母父母对自己有哪些希望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希望。3、 教师制作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父母对我的希望: 每一个做父母的,为了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希望和要求,你的父母对你有哪些希望呢?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第3页中两幅图例所反应的现象(家长关注对

    2、孩子学习方面、才艺方面的培养)进行分析,以此为载体拓展学生的思维,说说父母对自己有哪些希望,指导学生将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归纳、总结,记录下来。二、讨论交流:对教材第4页内容进行处理,把“爸爸妈妈的回答”这部分让学生通过询问父母在课前完成,以备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你知道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希望吗?”让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讨论完成,鼓励学生个别说说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对自己有各种希望。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故事明理:通过录音故事孟母择邻而居,让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孟子

    3、的母亲为什么不断地搬家呢?”由此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设问:如果孟母没有这样煞费苦心地选择居住地,孟子的成长会有不同吗?二、图文分析:根据教材中反应的不同事例,分析图中父母们的省吃俭用、不辞辛劳、苦口婆心,希望子女早日成才。在此基础上,再回想自己的父母是怎样辛勤培育自己的。三、讨论交流写感受:引导学生根据父母不同的行为表现展开讨论,教师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们理解父母心、感悟父母心,最后指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四、与爸爸妈妈访谈: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进行交流,更充分地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希望。五、纸条对对碰:让学生将自己理解的父母行为和希望写在纸条上,请父母将自己对子女的希望写在纸条上。将纸条

    4、互换,看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六、我能接受什么,父母希望我接受什么: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有哪些希望和要求,自己能满足他们的哪些希望和要求。七、课外延伸:回家后,把在课堂上学习过程中自己思想的变化、内心的感受与父母进行交流。第二周2.希望带来的苦与乐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父母合理的希望和要求会促进自己不断进步;反之,父母不合理或过高的希望和要求,会给自己带来烦恼与压力,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父母不合理或过高的希望和要求,给自己带来烦恼与压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能够体谅父母的用心、理解父母的做法。教学准备:1、 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获奖证书。2、 教师录制故事揠苗助长

    5、。3、 教师让学生搜集由父母希望带来成长中的快乐或烦恼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图文分析:通过看图及图旁的文字分析(教材第8页两幅图),使学生了解父母在学习上、生活中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给予的帮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教材第9页两幅图的图义。使学生知道,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下,如果自己坚持着去做,同样也会取得很大的进步。二、 联系实际: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获奖证书,介绍自己取得的成绩。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分析在这些成绩的背后,父母给孩子付出的爱及辛劳。三、讨论教流写感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交流对父母严格要求自己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写一写对父母的理解及感谢的话语。

    6、将写有感谢和理解话的纸条折成纸船,送给父母,表示自己将带着他们的希望扬帆远航。四、全课小结。第二课时一、故事明理:听录音故事揠苗助长。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认为心理,找出主人公的错误之处,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讨论“助长”这种目的和“揠苗”这种手段之间的矛盾。二、联系实际:结合故事所带给学生们的启示,根据教材第12页中的内容,让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父母提出不符合实际的希望和要求,给自己带来的烦恼。烦恼有各种各样,有的是父母带来的,有的是自己造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哪些是真正的由“希望”带来的“烦恼”。三、 辨析、填表格:学生们首先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些烦恼?原因是什么?”然后,教

    7、师引导学生们分析判断父母提出的希望是否合理及给同学们带来烦恼的原因,最后填写表格。填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烦恼哪些是可以解决的,哪些是不可能解决的,哪些是父母无奈的选择,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四、 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第三周3.架起沟通的桥梁教学目标:1、 学习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方法,初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和主要策略。2、 培养学生与父母进行沟通的能力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能力。3、 尝试与父母换位思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准备:让学生在课前根据教材第17页的内容排练小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生活小调

    8、查:教师与学生做一项生活小调查:“在你们家里,当涉及到你的事情时,爸爸妈妈会和你沟通吗?你有心里话愿意直接跟爸爸妈妈说吗,为什么?”学生可先填写教材第14页“在我们家里” 的调查表,然后进行交流。二、讨论交流:由活动一的交流内容引出问题:“有效的沟通需要恰当的方式,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会更好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归纳讨论结果,教师把好的沟通方式列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写纸条、打电话、发短信、找一个中介人或面对面的说),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沟通。三、制定沟通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沟通计划,填写“我的沟通计划” 表。学生回家后可根据计划与父母进行沟通。四、

    9、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沟通方式?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沟通方式?二、 表演小品:学生表演课前排练的教材第17页内容的小品。表演后,同学们对小品中所表现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三、分角色朗读: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和女儿的角色,对教材中妈妈和女儿的通信内容进行朗读,然后分析、评价这种沟通方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四、总结经验、交流感受:学生们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与父母沟通的成功事例,介绍、交流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方法,将成功的经验作以总结并记录下来。五、 全课总结。第四周4我有上学的权利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习用法律保护自己。2、通过调查了解自己

    10、身边失学儿童的情况,并能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3、简单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教具准备: 1、搜集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利的实例。 2、想一想自己以前的哪些做法是用法律维护了自己的权利。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调查与分析:1、 课前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报刊、杂志、电视等)调查、了解失学儿童的情况。2、 阅读教材第22页的图文,读懂故事,谈谈感受。(1) 读故事。(2) 谈感受。(3) 说一说假如自己是刘玉芬会怎样想3、 阅读教材第23页中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故事中的爸爸妈妈错在哪里。4、 谈一谈自己了解到的失学儿童的故事。5、 总结失学的原因。二、

    11、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1、 课前引导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认真阅读其中的内容。2、 引言:说一说哪些法律条文与我们有关,也可以说一说相关的具体内容。3、阅读教材第25页的内容,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4、阅读教材第26页的三个故事,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在全班汇报,明确“爸爸”“ 妈妈”“教师”违反了法律的哪些相关规定。5、讨论:假如我们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该怎么办?6、说一说或写一写你想怎样帮助那些失学儿童。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法律知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搜集资料:1、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失学儿童的事例,加

    12、以分析和汇总,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失学儿童的现状。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部门帮助儿童复学的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对失学儿童的关心和执行法律法规的决心。3、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失学儿童通过法律争取自己上学权利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权利自己要积极争取的道理。4、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贫困地区面临失学的儿童的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社会现实。5、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复学儿童珍惜机会、刻苦学习的事例。二、走访法律界人士:通过走访,帮助学生从法律程序的角度上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法规武器来具体帮助失学的小伙伴。了解除了教材上给出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对儿童的权利还有哪些法律保障。了解国家为保障儿童的合

    13、法权益做了哪些努力。第五周5.选举我们的班干部教学目标: 1、学习积极民主地参与班集体生活,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2、明确自己在学校和班级有选举权和被选举,理解个体和群体的互动关系。3、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学习主动参加民主生活,争取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4、在生活中感受公平、公正、民主、平等。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学校各班级班干部是怎样产生的。2、想一想:担任班干部应具备怎样的条件3、思考:如果自己担任班干部,有哪些优势?4、查阅有关演讲的基本技巧,可先练习竞选演讲。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调查交流:1、课前可单独或找同伴调查学校某些班级班干部是如何产生的,最后能总结出

    14、几种方式。2、交流所了解到的信息,明确目前班干部产生的几种方式。二、归纳分析:1、填写教材第29页表格。2、说一说或写一写你赞成哪种产生班干部的方式,重点是说出原因。同学直接可以相互补充。三、竞选班干部演讲会:1、引言:说一说我们班级有哪些班干部,这些不同岗位上的班干部都应具备哪些条件?2、填写教材第30页表格,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表格留白出增添。3、明确自己的优势,确定自己要竞选的岗位。4、写竞选演讲稿。5、竞选演讲。四、全课小结。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选举班干部:品德与社会课可能没有权利决定谁做班干部,任课教师一般也不会代替班主任组织班内选举。但是,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举和本科目有关的班干

    15、部,如:课代表、讨论小组组长、课内实践活动小组各项代表等。通过一下的程序进行选举:1、 公布岗位。2、 个人酝酿。3、 竞选演讲。4、 投票。5、 唱票和计票。6、 就职演讲。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选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搜集、了解社会生活中其他的各种民主选举,帮助学生认识到民主选举是我国公民民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人民代表的选举、村民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三、 课外延伸:我国的民主制度:让学生通过上网、读报刊杂志、看电视等方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民主制度。第六周国庆休假第七周6.做有责任的小公民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

    16、责任感。2、引导学生乐于、善于发现社会问题,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教学准备:1、 课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方式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2、 准备建议书的范例。3、教师通过调查、询问了解当地政府有哪些部门,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可以用教材中“我们的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你的眼里,都有哪些社会问题?”这段话进行引导。二、阅读教材第34和35页的内容,然后说一说所交代的内容。这里,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使学

    17、生学会如何简练、准确地表达问题。三、说一说: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前通过观察了解到的社会问题,与同学们交流,说问题的时候也要分析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四、 完成教材第35页留白,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归纳一下写出来。五、 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言:上节课我们相互交流了所发现的社会问题,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你准备把什么问题向哪些部门反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二、说说你想反映的问题。 三、针对你发现的问题,说说你的建议。 四、说说你想把问题向哪些政府部门反映。 五、讨论: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

    18、要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指导学生相互评价。 六、写建议书并邮寄。 七、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不同方式反映给有关部门。第八周7.我们的衣食哪里来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知道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关系,知道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农业和农民。 2、通过了解大米的来历,知道农民的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懂得应该尊重农民的劳动,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可以直接食用的(如:水果)和经过加工制成的(如:饼干、面包)食品。 2、教师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我

    19、们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农民在一年四季里主要有哪些农事活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教师拿出食物如:水果、面包、饼干等,引入课题。 二、实务导入,分析归类: 引导学生从早餐或午餐吃的食物开始,介绍自己吃过的食物有哪些。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把这些食物分成两类:本身就是农产品的食物;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物。三、 图文分析,填写表格: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四幅图例,进一步了解哪些食物本身就是农产品,哪些食物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之后,根据“可以直接吃的农产品”和“经过加工而成的农产品”亮相进行填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哪些食物是自己家乡生产的。四、 根据实物,分析归类:1、

    20、教师说说自己当天的着装。2、 学生自己说,相互说自己当天的着装。3、 学生根据课前填写的调查表,说一说自己及家人在一年四季中的服装及家中的床上用品。4、 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五幅组合图形,师生共同分析这些衣物及床上用品与农业的关系。5、 填写教材中第43页表格。6、 阅读“资料卡”,拓展知识。五、 图文分析:1、师生共同根据“大米的自述”,了解大米的来历。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大米的来历”流程图。如:种子育苗插秧间作(灌水、施肥、喷农药、把野草等)成熟脱粒碾米大米。2、师生共同分析图中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浪费现象,让学生知道,我们吃的食物包含了农民的辛勤劳动,要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不浪费粮食

    21、。六、全课小结(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调查填表:针对家乡的农作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自由选择调查方式去调查某种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调查后,填写表格。二、实践体验:1、了解家乡有哪些农作物及家乡四季的农事活动,之后,填写教材第47页记录表。2、师生们共同探讨农事活动中的各种常识。3、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三、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没有农业和农民,我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会怎样?讨论之后,归纳总结,记录讨论结果。”2、请学生把过去、现在对农民的认识进行交流,交流后,让他们以文字的形式抒发心中的感受。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农民及农业有哪些新的认识?第九周8生活

    22、中的工业产品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知道工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关系,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2、通过了解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来历,知道工人的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懂得应该尊重、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尊重工人劳动的行为和品质。3、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各种工业产品的说明书。2、教师让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里的工业产品的名称、品牌、生产厂家。3、教师课前准备电风扇、空调、搓衣板、洗衣机的图片。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教师手拿实物:手机(或电话机)、药品、电视遥控器、钳子等物品。教师:一提到工业,同

    23、学们可能觉得与我们很遥远,但是现在在老师的手中的这些药品,都属于工业产品。可见,“工业”就在我们的身边。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工业吧。一、交流填表: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的生活用品,之后引导学生交流生产厂家、品牌。指导学生填写第53页表格。二、了解产品说明书:1.教师带领学生看教材中的“空调使用说明书”“止咳定喘使用说明书”,了解这两种日常生活用品的说明。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如果不看产品说明书,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使学生明白看产品说明书的重要性。3.教师组织学生们看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工业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产品说明书来正确使用工业产品。三.通过对比,感受变化:1

    24、.教师出示图片:电风扇、空调、搓衣板、洗衣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感受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说说自己家中的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情况及给生活带来的变化。3.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家用工业产品的变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然后填写教材第57页表格。四、全科课小结(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图文分析:1.师生共同根据“教科书的来历”,了解一种工业产品的制作过程之后,教师知道学生共同绘制简单的“教科书的来历”的流程图。如:编写内容绘制插图编辑校对排版制版印刷切割装订成册出版发行。2.根据流程图,师生共同分析生产一种工业产品的复杂过程和工人劳动的辛苦。教育学生应该珍惜每一件生活用

    25、品,尊重人们的劳动。二、分工合作,实践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班级内部“编辑”一本班级优秀作文选,体验图书编辑过程中的艰辛。三、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你们向了解哪一种产品的具体生产过程?”填写教材第62页表格。第十一周9.四通八达的交通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交通运输与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紧密关系,感受我国建国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感受交通运输行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关注交通发展中带来的问题。2.了解古代、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简要发展过程,知道交通运输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怎样使用和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爱护交通设施。第一

    26、课时教学过程:一、古人怎样出行。结合教材中的几幅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了解古代交通工具,并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自己知道的古代交通运输工具。二、看交通,查交通。通过到图书馆、新华书店、上网等方式了解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料。向全班同学分别介绍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方式的不同特点。三、说交通、用交通:让学生说说自己上学、外出旅游、参观时,曾经利用过的交通运输方式,谈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四、家乡的交通: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的多样,交通网络的发达,要形象直观。五、谈生活、话交通:学生收集照片、图片、新闻、数据等资料,相互交流资料,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谈谈交通为生活带来的

    27、便利之处。六、 全课小结(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山区交通:让学生了解山区里人们出行有哪些不便。让学生说一说山区里生产一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与交通有什么关系,针对“要想富,先修路”开展讨论。并列举一些山区由于修了公路后给山区生活带来的方便。二、体验园: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外地城市,从家乡到这一城市都有哪些交通路线?选择何种交通工具?三、聪明谷: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把有关交通的知识题进行趣味解答。四、想一想中激励创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谈一谈,生活中 还能感受到交通带来的哪些问题和烦恼?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交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五、家乡交通今日谈:调查家乡交通的变化,搜集图片。六、 全课

    28、小结(略)第十二周10.现代通信真方便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通信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 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3.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古人怎样联系:结合教材中的几幅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图义,了解古代的通信方式,以及各种通信方式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并且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自己知道的古代通信方式。二、说说我的见解: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析古代各种通信方式的利与弊。学生小组交流并个别发表自己的看法。三、古代通信知多少: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交流古代常用的通信手段。(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漂流瓶等。)

    29、四、分组交流有关现代通信的资料:你知道现代通信手段有哪些吗?(分为两类:一是邮政传递,二是电信。)五、学会选择用什么通信方式最适宜:多媒体课件演示“选一选 试一试”中的几种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六、拓展延伸:1.古代通信和现代通信有着天壤之别,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区别呢?2.现代通信有了飞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七、全课小结(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实践体验我来试一试。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在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现场模拟打电话,讨论应该怎样打电话?二、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1.教师过渡:通信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2.学生自由讨

    30、论,交流课前让学生收集到的一些有关通信的发展史资料。3.学生畅谈体会。4.讨论各种电话的特点和功能。5.你还知道其他通信工具的发展史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6.畅想曲:未来世界人们将如何联系?三、体验园:1.学生分组现场模拟,把教材中的情境表演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种做法的后果。2.进一步讨论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解决的办法。3.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违反通信道德和法规的例子。四、聪明谷: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把有关通信的法律知识题进行趣味问答。第十三周11.传媒拉近了时空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都是大众传媒。2.学习利用大众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3.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4.通过小组调查,培养利用传媒获取信息和合作的能力。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以便课堂交流。2.准备好自己喜爱的报刊,带到课堂上。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小调查:1.作一个小调查,自己的亲人或朋友都利用哪些大众传媒获得信息?包括他们喜爱看的报纸、电视、广播或者网络等。2.在自己喜爱的一种媒体上,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新


    注意事项

    本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