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改造我们的教学.docx

    • 资源ID:17881735       资源大小:28.6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改造我们的教学.docx

    1、改造我们的教学改造我们的教学在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葛向东(2017年8月28日)同志们:目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如何通过学习,掌握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功?我们又如何通过实践,把握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里,当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变得同等重要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应该如何改变?我们如何通过改造我们的学习来改造我们的教学?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而明确的回答,是胜利完成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任务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做了一个报告,题目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文

    2、中针对当时我党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我们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的”。“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他老人家明确提出要“改造我们的学习”,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和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之间的根本区别,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他说,“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

    3、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列宁语)。当下,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领域而言,如何看待和理解同样生动丰富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如何对当前出现的万花筒般的教育教学改革理论进行梳理和鉴别?如何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如何杜绝“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等不良风气?如何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请大家读一读毛主席的文章。毛主席的著作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相信,如果我们首先在学习的问题上改造成功,就一定能够成功改造我们的教学。落脚点是改造我们的教学。红石谷会议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对教学进行改造。曾经,我们在教学上

    4、引以为自豪的一张名片就是“人手一机、一节点”的网络计算机教学平台。然而,一夜之间,所有的学校都做到了这一点。原因是现在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网络智能移动终端手机,加上原来意义上的固定电脑,变成“人手两机”了。有统计表明,每个人每天最少拿150次手机。其实未必。因为有些人每天只拿一次:早晨醒来打开,晚上睡觉为止,当然他不是打电话,而是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小小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也势必改变我们的学习和教学。科技进步让我们的时代变化太快。说实话,在红石谷,我们所有的人都始料未及。那么,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如何改造我们的教学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习总书记告诫

    5、我们,改革,要问题导向、要刀刃向内、要形成倒逼机制。当下,许多学校的课堂发生了变化,由鼾声一片的课堂变成了低头看手机的课堂,引来一片担忧之声。我倒认为这是一个进步。不要简单的看待学生玩手机。在我看来,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自觉改变。这一改变将倒逼我们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习惯,如果我们不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果我们不能敏锐的做出反应,我们就将成为“东郭先生”。具体地,我们如果不能用“看手机”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将用“玩手机”来抗议我们的教学。当然这里的“看手机”和“玩手机”不是指手机本身,它指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一个

    6、不争的现实,那就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太多的来源于网络,依赖于手机。同时也有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学资源只有少得可怜的途径通过网络和手机传递给学生。前不久,我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我校一个老师的六岁孩童,自己通过手机上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会了打游戏(挖隧道之类的,并且他掌握了隧道的概念、挖隧道的最佳路径及不同的方法)。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当我们的儿孙们已经自觉的在六岁时就通过互联网学会诸如游戏等等各种知识技能时,我们再怎么能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学生成为“既具有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又具有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呢?当前,随

    7、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师(包括父母和爷爷奶奶在内的家庭教师),我们的教学地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技术的革新倒逼我们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目前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上,改革的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何谓混合式教学?国内外学术界对“混合式教学”定义的理解经历了由广义、泛化到狭义、细化的认识过程。曾有学者认为混合学习是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混合,有学者认为其是多种教学媒体的混合,有学者认为其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混合,还有学者认为其是面授学习、自定步调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的混合,等等等等,五花八门。

    8、这些解释导致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包罗万象,甚至找不出几种不是混合式的教学学习模式,其后果反而使混合式教学从实质上失去了成为一个独立概念存在的意义。所谓专家的过度解读曾经把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搞的混乱不堪。宽泛的定义可能在早期可以使混合式教学获得较多老师的认同,但却不利于其发展。在我校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初期,就有许多老师在“混合式教学的概念”这道坎上纠结不清,难以下手。红石谷会议以来,随着我校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的深入,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符号系统中,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大部分实践者一般都已收敛在“线下面对面与在线教学的集合”上。这样的一个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我校混合式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模

    9、糊化,它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是我们这次会议讨论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地,我们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在线(online)和离线(offline)教学的一种整合,它是传统课堂教学和网上交互辅助教学形成的一种混合模式。它是介于完全的传统课堂教学和完全的在线授课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既然混合式教学是在线(online)和离线(offline)教学的混合。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做更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混合式教学的实质就是互联网+时代教学活动的O2O模式。O2O即Online To Offline,对学习和教学而言,是指将线下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教

    10、育教学的前台。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实际上,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在所有的经济社会现象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O2O的关键在“2” 。O2O的“2”是To的谐音。日前,在互联网上,O2O交流群为了加深对“2”的理解,进行了话题讨论,话题是O2O的“2”究竟是什么?广大网友反思和碰撞的结论是: “2”,它不是静态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移动社交的,它使我们的思想状态、认识理解、感知阶段等都发生了转化和递进。实际上,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每个实践者都在实践中收获各自的答案。需要强调的是,O2O更强调移动社交,所以,现在基于传统互联网的经济社会活动都开始移动化。在我

    11、校正在进行的智慧校园建设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无线局域网的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空间的Wi-Fi覆盖,来支撑这个所谓的“移动化”。这也是我在报告的开始大谈“看手机”和“玩手机”的原因。由此,针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前景而言,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断,未来大学的学习和教学基本模式就是O2O。线上学习,线下体验。未来之大学校园将是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在此基础上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同时不再有目前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将会拥有一大批体验中心。主要基于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的“2”,将使得教学实施得以体验化、项目化(当然,这需要革命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我们前期建设的微课云,就是这个概念的探索),做到以问题为导向,以

    12、学生的认知为主线。既然是“线上学习,线下体验”,那么,问题来了:学习什么?体验什么?有一种意见是,线上学习理论,线下体验操作。我认为这个回答不全面。原因是一刀切,太简单武断,非此即彼,方法论上有问题,没有界定学习对象,没有理解混合式教学的精髓就是 “混”。理论要“混”,体验也要“混”。我们的“技能微课云平台”在全省独树一帜,就是线上学习技能的样板,就是混合式教学的“高职版”和“六职版”。这里引出一个重要命题:混合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既然有“高职版”,那也必定有“本科版”和“中学版”;既然有“六职版”, 那也必定有“交大版”和“清华版”。各种类型、层次的学校,都可以在混合式教学的理论指导

    13、下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各种类型、层次的学校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都必须与该类型、层次的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各种类型、层次的学校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都应该具备自己的特点。学习什么?体验什么?对于本科、高职和中学各不相同。对于高职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而言,必须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必须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必须强调“能力本位”,必须强调“理论必需够用”,必须遵守高职教学规律。这一方法论问题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早已明确提出和解决了,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在高职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曾几何时,当以慕课为代表的各种风潮汹涌而来时,有几个高职院校能够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定力呢?在高职

    14、院校大力推行慕课是不是“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呢?尽管我们在概念上有了统一认识,但是,混合式教学在我校的教学改革中还处于开始和探索阶段,它所蕴含的发展意义还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进一步认同。我们提出混合式教学改革,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围绕教学目标,顺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自觉改变,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地基础上,提高和改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把控能力,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造,从而形成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规范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形成“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规范的”教学行为呢?针对目前的实践水平,高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中,有如下四个原则必须优先考虑。

    15、第一,前台设计原则。无论“理论”还是“体验”,首先必须要有基于线上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O2O的本意就是:让互联网成为线下(教学)活动的“前台”,这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请大家深刻理解和讨论“前台”的内涵。我认为“前台”既是前提,又是平台。而这个平台位于线上,位于云端。第二,简化设计原则。在目前的改革实践中,存在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现象,就是认为,混合式教学是“高大上”的,如果混合的策略过于简单,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部分企业的绑架下,“贪大求洋”的方法论甚嚣尘上,导致教学实践中混合的方法过于复杂,使得项目难以有效开展。面对现实中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宁左勿右”的现象,不禁使人想起

    16、了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时说过的一句话,“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将这句话移植到高职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上,就是:“警惕简单化,但主要是防止复杂化。”实际上,只要“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谁也没有规定所谓“混合”的比例。不要被那些所谓的专家的“高深莫测”的理论所迷惑,他们说:该“混”多少就“混”多少。貌似绝对正确,但让你无法“混”。要我说,根据课程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师实际、根据学校实际,能“混”多少就“混”多少,只要开始“混”,只要不断进步,就行。我认为,在高职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简化的是美好的。第三,情境设计原则。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要基于学习情境进行设计

    17、。情境设计原则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学习领域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关系。为了讨论这一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课程混合式教学流程:这一流程的前提是要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部分。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深层思维发展,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重视课堂上混合情境的创设,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混合”为学生带来更优化的学习绩效和最佳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对相关职业岗位的分析,

    18、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采用任务引领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学习情境”为载体设置教学示范项目、课堂训练项目和拓展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巩固训练和提高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并能使之有效迁移。同时,准备课程教学资源,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根据学习任务录制技能微课视频、制作动画、基于任务需求的在线互动游戏、PPT等,同时收集与本学习任务相关的讲座视频、技术网站、试题库、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立体教材等混合式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在线学习。接着,选择课程支持平台,以学校提供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主发布课程资源,以技术论坛、QQ群、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等为辅助工具。最后,将

    19、混合式的教学资源上传到课程线上支持平台,并设置学习任务,搭建在线讨论、答疑等学习环境(这就是O2O概念中的“前台”)。再以后“课堂翻转”,开始“体验”再以后的流程,留给志刚处长和老师们在以后的议程中去探讨吧。但讨论至此,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高职而言,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在“学习情境”的基础上是卓有成效的,是基于“具体任务和能力培养”的,而这正是学习领域课程建设的核心内涵。所以,在六安职院,学习领域课程建设工作和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是并行不悖的,两者互为表里。第四、目标设计原则。混合式教学在“混合”的策略上以“达成培养目标”为最终目标。前台、简化、情境设计都要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混合式教

    20、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是培养目标的达成。具体到“红石谷标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具有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又具有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理论学习回归“够用为度”的本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混合以“技能微课云平台”翻转课堂,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由线上线下结合培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体验”强化。这里所说的“理论”,既包括能力培养中“必须够用”的理论储备,也包括对能力本身的理论表述,又包括素质拓展中的理论基础。而“体验”则代表着理论的掌握、应用和实践过程,代表着能力的形成过程和培养过程。对学

    21、生而言,“学”与“习”的混合才是学习的最高层次通过“习”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学”等同于学习,而实际情况将“习”完全遗漏掉了。如果没有“体验”,绝大多数的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都只是“学”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在这里,有必要再重温一下六安职院倡导的学风:“自主自立、自信自强、勤学善用、知行合一。”“自主自立、自信自强”是翻转课堂的前提,“勤学善用、知行合一”就是混合式学习。检验混合式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就是看以教师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是否能够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学习的有效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混合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在实质上是等同的。现在,我们可以讨论

    22、下一个关键问题了,那就是线上和线下的两个平台建设。首先讨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说到线上教学资源,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即所谓的慕课)。日前,曾经席卷全球的MOOC风潮逐渐降温 。值得深思的是,“大规模”、“开放式”、“完全在线”的特点曾使得MOOC在全世界出现火爆增长。但恰恰也正是这三个特点让MOOC在实践中暴露出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盈利模式、学习体验缺失和课程完成率不高等问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zekiel J. Emanuel对选修32门宾大课程的学生共计34779份问卷进行调查,并发文在自然杂

    23、志上,该项研究结果显示,MOOC不适合实验实践类课程,在这点上有其天然的不足。而高职课程恰恰是能力培养本位的。所以,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曾经不怎么待见MOOC模式的强行推行。因为MOOC不是完全意义上的O2O模式,更不是“高职版”的。随着广大教学改革实践者对MOOC热冷思考的迅速转变,最终促使在线教育“后MOOC时代”的新型在线课程学习模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腾空而出。SPOC又被称作“私播课”,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为主,将MOOC课程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或嵌入或引用的“相交

    24、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焦点。SPOC概念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提出。是一种将MOOC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人群的教学解决方案。其基本形式是,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MOOC意义上的在线教学资源(如,视频、PPT、资料、测验、在线作业、论坛等),实现MOOC和传统校园课堂教学的结合,有效地弥补了MOOC 的短板。可以看到,SPOC 采用的是在线学习与线下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实践方式(主要在本科高校),当然,它是“加州大学版”的。仔细研究MOOC和SPOC的概念,你会发现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

    25、线教学资源”的建设。而SPOC意义上的“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是我们认同和倡导的,是混合式教学改革得以实施的前提。但是,要把MOOC和SPOC中的“在线教学资源”,成功运用到高职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中,是要下一番改造的功夫的。在所有的“在线教学资源”如:视频、PPT、资料、测验、在线作业、论坛等资源类型中,我们六安职院有一个亮点,就是:“技能微课云”平台。这是我们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江湖”上得以扬名立万的“原创绝技”。我们要象爱惜眼睛一样的爱惜它,敝帚自珍、久久为功、不断完善。当然,其他的在线教学资源类型也要不断建设和完善。我校不大力提倡MOOC。然而,我们并不排斥M

    26、OOC实践上的“在线教学资源”建设的概念。我们的策略不能是“拿来主义”(那是“瞎子摸鱼”),应该再加上“改良主义”。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在前台、简化、情境、目标设计四原则下,用“技能微课”等等独特的教学设计去充实和改造它,并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六安职院,与学习领域课程建设工作一样,“技能微课”建设工作和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也是并行不悖的,两者互为表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是MOOC还是SPOC,其发端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学校),是学校、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根据学校实际,在互联网+时代主动进行教学改革,而不是政府、企业和专家强行推行的产物。我们在借鉴和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主动性和自主性

    27、,不能人云亦云,尤其要警惕企业的“绑架”行为。我们可以购买资源和平台,但一定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结合高职实际进行二次设计,一定要结合我校的实际,一定要与原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我们从未反对过MOOC和SPOC,我们向MOOC和SPOC的践行者致以同行的崇高敬意,我们也将积极借鉴MOOC和SPOC模式的实践经验。但是,一定要在前述“四原则”下进行改造。接连说了两个“并行不悖”和“互为表里”,不知道表达的是否足够清晰。我的意思是:技能微课建设工作和学习领域课程建设工作是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而这两项工作则要在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如何深化,大家还记得我们在2016年年

    28、度总结会议上提出的所谓“升级版”的建设任务吗?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比较清晰的建设路径呢?现在讨论“体验中心”平台建设。上学期值周时,我曾经找两个逃课的学生谈话。以下是谈话记录:我问:“为什么不去课堂上课?”学生A答:“一听就懂的课不用去课堂”。学生B答:“听了不懂的课去了也没用。”“”我无语。我纠结。我思考。我发现:我们的课堂出问题了。要改造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改造我们的课堂。要把我们的课堂改造成为“体验中心”。前面我们曾多次提到过体验中心。关于“体验中心”,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设想:它是互联网+时代的,基于混合式教学行为的教学空间(线下的?)。所谓体验中心,可能是一家企业,可能是一个车间,也可能

    29、是一个实训室;可能是一个创客工坊,可能是一个创业孵化园,也可能是一个实习创业就业基地。但是,体验中心的运行模式一定是O2O的,一定是互联网+的,一定是基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在体验中心,一个教学团队率领一群学生围绕某个学习情境,或研究或实验或操作。学生所需要的理论(包括技能)先在线上学习,让互联网成为体验的“前台”,先解决“一听就懂的课不用去课堂”的问题。学不懂的可在体验中心由师生在实践中共同讨论解决,再解决“听了不懂的课去了也没用”的问题。按照这样的设计,“做中学,学中做”就成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了,翻转课堂就成为常态了。同时,按照这样的设计,随着体验中心的建设工作向深层次推进,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包

    30、括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等)将不复存在,前述“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课程混合式教学流程中,“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概念也要重新定义了。刚刚收到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我正在学习。意见中说:“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倡导仿真模拟教学”。这样一来,线上也可以“体验”了。实际上,“线上学习,线下体验”的提法过于绝对。如果保留本报告中对“学习”和“体验”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学习”和“体验”在线上和线下都可以进行。我建议保留本报告中对“学习”和“体验”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现在暂时不要纠结什么“学习式体验”和“体验式学习”。这两个概念有其深刻的内涵。我们

    31、先在简化的语境下先行先试,趟出一条路子,再在后续的实践中深入探讨。简化的是美好的。本报告中所说的“学习”,指的是理论与技能的认知阶段;而“体验”则指的是“理论的掌握、应用和实践过程,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和培养过程”。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任务是:在智慧校园和线上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在这次教学工作会议形成的统一思想的基础上,首先要把我校的十三大实训中心改造为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体验中心,所有的创客工坊要建成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体验中心,而校外实训基地就是建成职业适应能力体验中心了。(当然,各个体验中心的功能可以有交叉,不能一刀切)。随着改革的深入,体验中心的建设内涵必将更加丰富多彩。当传

    32、统意义上的课堂被成功改造时,我们实训中心(那时应该称为体验中心了)建设的拓展方向可能要增加新的原则:那就是,“向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拓展”、向所有的教学空间拓展。现行的实训中心建设标准就将改变了,即在现在的“现代化、职场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再加上“体验化”。如果体验中心的建设已经向所有的教学空间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全部改造了,到那时,再加上“全域化”。或许,这一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将成为我校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关于体验中心建设,还有深层次上的意义,那就是,它将为“专业特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电子商务创客工坊这一体验中心的强有力的支撑,电子商务专业特区建设能有多少特色。体验中心建设和专业特区建设要一体设计、同步推进。有两个问题大家会上讨论下,就是,我们能否在校内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体验中心的基础上,再依托校外职业适应能力体验中心,将旅游管理(依托上海酒店集团)、市场营销(依托统一集团)、应用电子技术(依托三十八所)等专业建成“特区”呢?(8月22号,我在上海就这一话题与几位企业家进行了深入交谈,他们很感兴趣,非常认同,并且还提出了 “职业能力合成中心”的建议。)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校企合作的旧瓶子,能否按照这一思路装上新酒呢?


    注意事项

    本文(改造我们的教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