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docx

    • 资源ID:17876887       资源大小:34.83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docx

    1、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 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 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 直至所要求的深度。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 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 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 的深度。(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

    2、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 宜深刺的腧穴。(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 浅薄处。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 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 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三、 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 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 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 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

    3、,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 集体变化。(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 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 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 可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 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电针 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 一般以取用同侧 肢体 l-3 对穴位

    4、(即是用 l-3 对导线 ) 为宜,不可过多, 过多则会刺激 太强,患者不易接受。电针的选穴,既可按经络选穴,又可结合神经 的分布,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例如,(1)头面部:听会,翳风(面神经);下关、阳白、四白、夹承浆 (三叉神经)。(2)上肢部:颈夹脊 6-7 ,天鼎(臂丛);青灵、小海(尺神经); 手五里、曲池(桡神经);曲泽、郄门(正中神经)。(3)下肢部:环跳、殷门(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阳陵泉 (腓总神经);冲门(股神经)。(4)腰骶部:气海俞(腰神经);八髎(骶神经)。二、穴位的配对一般根据受损部位的神经支配。例如, (1)面神经麻痹,取听会或翳风为主穴,

    5、额部配阳白,颧部配颧髎, 口角配地仓,眼睑配瞳子髎。(2)上肢瘫痪,以天鼎或缺盆为主穴,三角肌配肩髎或臑上,肱三 头肌配臑会,肱二头肌配天府一;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手五 里或四渎。(3)下肢瘫痪,股前部以冲门或外阴廉为主,加配髀关或箕门;臀、 腿后部以环跳或秩边为主,小腿后面配委中,小腿外侧配阳陵泉。在 针刺主穴和配穴时,最好针感能达到疾病部位后,再接通电针器。三、操作方法:1、电针的用针除用不锈钢外,也可用银特制。一般选用 26-28 号粗 细的毫针。2、使用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3、把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 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

    6、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 更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 通电和断电时应注意要逐渐加大 或减小电流强度,以免给病员造成突然的刺激。4、针刺穴位有了治疗所需的 得气 感应后(神志失常、知觉麻木、小 儿患者例外 ) ,将输出电位器调至 0 度,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 ( 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接两支针柄 ) ,然后拨开电源开关, 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 5-20 分钟左 右,针刺麻醉可持续更长时间。 如感觉减低, 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 或暂时断电 l-2 分钟后再行通电。如果病情只需用一个穴位,可把 一根导线接在针柄上,另一根导线接在一块约 25

    7、 厘米大小的薄铝板 上,外包几层湿纱布, 平放在离针稍远的皮肤上, 用带子固定。 这样, 针刺部位的电刺激感应很明显, 作用较集中,而铝板部位因电流分散, 感应微弱,作用很小。四、适应范围电针的适应证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 故其治疗范围较广。 临床常用于 各种痛症,痹症,痿症,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 失调,癫狂,肌肉、韧带、 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 并可用于针刺麻醉。五、注意事项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器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 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故须事先告诉病员,让其思想 上有所准备,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电针

    8、刺激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 不要突然加强,以免出现晕厥、弯针、断针等异常现象。3.患有严重心脏病者, 在应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 避免电流回路经过 心脏。在邻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的强度要小些,切不 可作强电刺激,以免发生意外。4.在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使用电针, 如出现一侧感觉过强, 这时可 以将左右输出电极对换。 对换后,如果原感觉强的变弱, 而弱的变强, 则这种现象是由于电针器输出电流的性能所致。 如果无变化, 这说明 是由于针刺在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引起。5.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 针柄表面往往因氧化而导电不良, 有的 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 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 导电性能也不

    9、好。 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体上。6.在使用电针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器的输出 部分发生故障或导线根部有断损,应修理后再用。7.毫针经多次使用后,针身容易产生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 以防断针。皮肤针一、器具药物 皮肤针的式样很多,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及电梅花针等。临床 最为实用的是市售的皮肤针具, 其头部,一面为七根针分散组成的七 星针,一面是五根针合在一起的梅花针, 装有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针柄二、操作方法1、循经叩刺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 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 皆分布于膀

    10、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因 其分布着各经原们、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2、穴位叩刺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 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 选择 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 是穴等3、局部叩刺 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 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右手握针柄, 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 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 13 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 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 100 次左右。三、刺激强度与疗程1、轻刺:用力

    11、稍小,皮肤仅出现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 老弱妇女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2、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赤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 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3、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 度,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四、适应范围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 如近视、视神经萎缩、 急性扁桃体炎、 感冒、 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 经等。五、注意事项1.针具要经常检察,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 动是否灵活。如有针尖钩毛、生锈等要及时修理或调换。针具要经常 浸泡在 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内

    12、。有条件的,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 具。2. 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痛苦。3. 叩刺的部位也应严格消毒。局部如果有溃疡或者损伤者不宜使用 本法,急性传染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4. 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防 止感染水针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 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 1ml( 用于耳穴 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 针头,牙科用 5 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2、常用药物:水针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1)中草药制剂:

    13、复 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 丁公藤、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 2)维生素制 剂:如维生素B1、B6 B12,维生素C K3等。(3)其他常用药物: 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 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二、穴位选择 :1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 应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匀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 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物, 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的变化等。触诊检查的

    14、部位一般是背腰 部的背俞穴,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 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经验穴。 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 注入反应点往 往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募、郄穴进行治疗。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 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 附近。4、耳穴根据耳针疗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选取有关穴位。三、操作方法:1、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 规消毒后, 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 然后缓慢推进或上 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

    15、可将 药物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 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 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 边退边推 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2、注射角度与深浅: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 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 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 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 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 腰肌劳 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3、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 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

    16、量为 0.1-0.5ml ,四肢及 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 2-15ml ;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 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 10-20ml 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 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 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 1/10-1/3 。中药注射液 的常用量为 1-2ml 。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 反应强烈者亦可隔 2-3 日一次, 穴位可左右交 替使用。 10次为一疗程,休息 5-7 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四、注意事项:1. 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

    17、的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 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 不要使用过期药。 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 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 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 如青、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 ) 必须 先作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 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 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 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

    18、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 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 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 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 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 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 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灸法一、灸法的分类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 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 强

    19、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 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 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 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 并将之点燃,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 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 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 , 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 上施灸的方法, 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 又可分

    20、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 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 0.5cm 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 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 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 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 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 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 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 0.5cm 厚的薄片, 中间

    21、用针穿刺数孔, 放在穴位或肿块上 (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 ,用艾炷灸之, 每灸 4 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 57 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 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 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 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 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 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 以免食盐遇火起爆, 导致烫 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 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

    22、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 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4)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 附子辛温火热, 有温肾补阳的作用, 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 如阳萎、 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 久不收口, 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 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 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 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 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3、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

    23、法。 一般艾火距皮 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 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 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 雀啄灸。(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 般每穴灸1015mi 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 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 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 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 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

    24、地移动。(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 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4、 药条灸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点燃后熏灸以防止疾病的一种 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 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 此反复灸熨 7 1 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 身不遂等均有效。雷火针灸:其制做方法与 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施灸方法 与太乙针 相同。5、 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

    25、 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 将 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 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是 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6、灯火灸 灯火灸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于应灸的腧穴上 爆之。可听 叭响,为一壮功能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多 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症。7、天灸天灸又名自灸 , 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古人文献中记 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1) 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就发生水泡,如 被火

    26、灸。可以治疗疟疾。(2) 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 能治癣痒。(3)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 等症。(4)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5)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 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二、注意事项1、灸法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症、寒证和阴症为主,对阴虚阳亢的疾 病和邪热内炽的病症不宜施灸。2、施灸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3、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使用直接灸。4、孕妇的腹部和骶部不宜施灸。推拿疗法一、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推拿手法虽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

    27、,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绝大部分手法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 深透的目的。1、持久:是指手法操作过程中能过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 作规范持续的作用, 在足够的时间仍不走样, 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 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积累到临界点, 而起到调整内脏的 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2、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 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 它包括直接作用于体表之力和维持手法所需要 之力。3、均匀:是指手法操作使其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和手法压力的轻 重都必须保持相对一致,应使手法操作既平和而又有节奏性。4、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动作

    28、温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 柔和不是软弱无力,而是用力要缓和,手法不可生硬粗暴。5、深透:是指患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阻力使手法的效应能够转之于内, 达到深 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二、常用的几种手法简介1、滚法: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在人体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 前臂作主动摆动, 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吸定部位 紧贴体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使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 肌肉较丰厚的部位。2、 一指禅法:用拇指罗纹面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沉肩、垂肘、 悬腕,腕部放松, 以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手法频率在每 分钟

    29、120 160 次,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3、 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时压力轻揉均匀, 不要在皮肤 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 250 次左右,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拔罐疗法一、设备1 、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种,长短约810公分。口径大的,用于 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至于日久不 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 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南方产竹,多用竹罐。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

    30、黑釉或黄釉,经窑 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 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3、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分1、2、3种号型,清晰透明,便于观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起 来了。4、抽气罐: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 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现有用透 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二、吸拔的方法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 1/3 时,投入 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投火时

    31、,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 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 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 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 捧。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 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 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 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3、 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 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

    32、口),然后用火柴将酒 精燃着, 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4、 贴棉法:扯取大约 0.5 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 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5、 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 2-3 厘米,放 在应拔的部位上, 上置小块酒精棉球, 将棉球燃着, 马上将罐子扣上, 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6、 水罐法: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 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 在皮肤上,即能吸住。7、 抽气法:先将青、链霉素等废瓶磨成的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 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着。三、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