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docx

    • 资源ID:17846809       资源大小:1.09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docx

    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1、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认知提示: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解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

    2、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与北宋的和战 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提倡预习,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教师启发。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

    3、: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我们先看地图,说一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说一说北方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生回答,然后导入新课。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

    4、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和北方汉族杂居相处,一部分北方人民也南迁到江南地区。二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争和相互交往使得当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四是友好往来。 在国家统一时期,民族间往来频繁。如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 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

    5、地区的发展。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资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习目标,了解一下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与能力。齐读学习目标(见上)。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了解一下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4、新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契丹族与党项族发展情况,课件展示要求学生先读课文P3334,了解契丹族与党项族

    6、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看课件填空,老师小结:【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这一子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对两个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政权的建立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在中国古代史上,先后出现过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容易混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区分:一是兴起时间;二是地理位置。【契丹族】原是活动在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916年,耶律阿保机于唐亡后的乱世中建立契丹政权,其子耶律德光曾一度改国号为辽,故契丹政权也称为辽。契丹政权的疆域大致以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中心,雄跨长城内外。5、【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唐太宗时期,党项族归附唐朝,统治者受赐李姓,后受吐蕃兴起

    7、的挤压,逐步迁居甘肃、陕北和宁夏一 带,称为平夏部。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史称西夏。【课件展示】看北宋形势图(1111年),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标注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可从旁指导, 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认识。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完成表格,对政权名称、民族、建 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上述活动前,教师可提问: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隋唐时期,

    8、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认识到,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毗邻而居,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紧密,隋唐以来逐步接触、接受、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并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使学习得到进一步升华)6、接着,我们再学习第二个问题【辽与北宋的和战】,先让学生读课本P3536。辽与北宋的和战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辽与北宋关系的角度阐述和与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首先,教师可让学生提炼信息,梳理知识点,将辽与北宋的关系演变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对辽与北宋的关系形成整体认识。【和战和战】其

    9、次,引导学生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尤其是辽与北宋的边界,在地图上找到燕云十六州,了解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配合教材相关史事,知道辽宋战争的起因是争夺燕云十六州。最后,关于澶州之战与檀渊之盟,教学重点是澶渊之盟。学生学到这里往往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提供相关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澶渊之盟开启了辽与北宋之后长期的和平局面。在此期间,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互市,极大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

    10、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反映了辽与北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7、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出示课件。关于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材叙述比较简单。跟辽与北宋的和战类似,西夏与北宋也是先战争后议和,北宋支付岁币换得边境安宁。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双方议和的原因及影响。虽然北宋节节战败,但连年战争也使西夏不堪其苦,最终双方妥协议和。议和后,民族政权并立,边境贸易兴旺,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最后总结,强调北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11、民族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歩。8、课后活动,学生读后思考回答,老师给予指导总结。(1)答:面对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 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2)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 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 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促

    12、进了民族交融。九、知识总结: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10、基础知识归纳: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宝典】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辽【契丹】: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辽建立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西夏【党项】: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都城在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了这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

    13、策。宋真宗时,辽军打到澶州城下,威胁开封。宰相寇准劝皇帝亲征。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宋和辽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保持较长的和平局面。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夏与宋连年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兴旺。11、板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1. 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辽)2. 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1.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3. 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4. 宋真

    14、宗时:瀆州之战与瀆渊之盟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 西夏攻宋2. 宋夏和约12、达标测试 1、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是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斗争的不利局面。2、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破虏”改为“永静” 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金和议前D.宋金和议后3、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

    15、利于双方和平相处4、下列关于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B.北宋与西夏议和,给西夏岁币C.北宋向辽、西夏称臣 D.北宋给辽岁币5、材料分析: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 岁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 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请回答:(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北朝各指代谁?答:宋真宗;辽(2)上述材料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签订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双方又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3)历史上把材料中宋朝给辽国的“每岁以绢 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作什么?给北宋人 民带来什么影响?答: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4)两宋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表现形式有 战有和。你认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 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时期的战与和?答:主流是和平交流,民族融合。一方面战争 给交战双方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了人民安定生产和生活;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客观上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保持了双方长期的稳定。十三、布置作业(略)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