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docx

    • 资源ID:17829234       资源大小:117.37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docx

    1、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线索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线索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主题1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年份考题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18全国卷,T24 商汤灭夏建商全国卷对本考点的命题多集中于分封制、宗法制概念的内涵、特点及影响,重视早期政治制度

    2、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明传承的影响及社会转型期的变化视角命题,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适中。2017全国卷,T24西周分封制的影响2016全国卷,T24文化传承角度考查商周文明的延续20152014全国卷,T24周代“雅言”反映分封制、礼乐制的影响 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

    3、)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1商周的宗法观念皇权政治与宗亲观念的源头:宗法制是利用血缘关系亲疏来维护政治上尊卑贵贱有序的政治制度。随周朝统治的崩溃而结束,但对后世皇权政治和宗亲观念影响深远。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认祖归宗等都是体现。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友爱之情。2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分封制与宗法制是支撑周代政权的两

    4、大支柱,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由分封制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存在。1(2018高考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试解答案:_A_【解析】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

    5、“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2(2017高考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试解答案:_A_【解析】A对: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

    6、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B错: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C错: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D错: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3(高考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试解答案:_B_【解析】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

    7、。“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铭文已经可以传递信息发挥文书的功能,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抓中心词理线索寻主旨,全面提取史料信息。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是周代青铜器与商代相比,从字数、语句到内容的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找出其中心词从而理清线索:“沿袭商代格式化语句追颂祖先子孙保用”,这体现的正是价值习俗的继承发扬,这一主旨是正确解题的依据。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4(高考全国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

    8、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试解答案:_B_【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乾隆年间已入台的福建裔移民回乡请祖先牌位的现象骤然增多,表明当时移居台湾的福建人很多;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宗法情结浓厚,敬祖祭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正确;A说法本身有误,移民问题并不是族谱编修的原因,编修族谱是中国人宗法观念的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D材料中并未涉及,而且从移民增多可知两岸居民交往频繁。题眼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的历史现象是重视宗法血缘母题变式从各地重视族谱的修订分析宗法制对后

    9、世的影响提示: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弘扬正统观念,有利于规范社会人际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1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解析:选A。材料中“祖为宗庙”体现宗法制,“社为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代表国家,“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分封制强调等级,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

    10、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管理国家的思想而非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2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据此可知()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 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C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 D大宗拥有祭祀特权解析:选D。依所学,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小宗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祭祀的权力,故A项错误;夏朝时期,已有祭祀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而不是贵族之间融洽的关系,故C项错误;据材料“祭必告于宗子”可知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故D项正确。主题2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年份考题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18全国卷,T26唐代三省六部制全国卷对本考点的命题多集

    11、中于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等概念特点、影响的考查,重视君主专制下中央机构演变趋势及君主专制影响的考查;同时注重政治统治与治国思想理念内在联系的命题考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考查,试题难度相对较高。复习备考时应重视对历史概念、君主专制统治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注重政治与经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2017全国卷,T25汉代官修史书的思想控制全国卷,T25宋代政治事件的史料记载全国卷,T27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2016全国卷,T26从“重史传统”考查君主专制的影响全国卷,T25汉承秦制的历史传承全国卷,T27明代内阁制的特点2015全国卷,T25汉代外戚干政的原因2014全国卷,T

    12、24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关系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13、发展趋势 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商周时期的政治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5(2018高考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14、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试解答案:_C_【解析】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中国古代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法:以卑制尊,如汉代选用外戚

    15、、宦官参政;中枢分权,如秦代三公九卿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以辅代主,如明代内阁制、清代军机处;以新代旧,如汉代内朝逐步取代外朝决策、康熙时南书房参与决策、雍正时军机处参与机要。6(2017高考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试解答案:_A_【解析】A对: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

    16、、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B错: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C错: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D错: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题眼明中后期内阁首辅等近臣操纵朝政,恰恰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母题变式明朝内阁制与宦官专权有哪些必然联系提示:明代行政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宦官控制的司礼监有批红权,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因而宦官专权在明代特别严重1汉武

    17、帝时,任用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大,尚书令日益尊贵,又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这一变化体现出()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C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D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高权轻解析:选C。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魏晋隋唐时期尚书省的权力逐渐扩大,丞相权力扩大,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没有涉及地方问题,A不正确;古代中国最高决策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B不正确;材料表明隋唐时期尚书省权力较大,“位高权轻”D说法不正确。2“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

    18、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解析:选D。结合所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迎合强化皇权的需要是三省体制的本意而非“政事堂”设置的本意,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三省决策程序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三省体制下各司其职,按章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由材料“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

    19、,意在强调相权扩大威胁皇权,故D项正确。主题3中央集权强化与选官监察制度的完善年份考题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18全国卷,T25藩镇割据全国卷对本考点的命题多集中于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和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等,重视对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及影响的考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考查,试题难度相对较大。复习备考时,应重视对历史概念、政治文明的演变趋势的理解和认识。全国卷,T4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2017全国卷,T25汉代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全国卷,T26唐代政治的史料实证2016全国卷,T27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全国卷,T25科举制度的影响及评价全国卷,T27清政府对台湾的管辖2015全

    20、国卷,T25汉代地方吏治的特点2014全国卷,T40清朝边疆移民政策(非)1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2选官制度的演变(1)先秦:世官制,采取官位世袭。(2)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4)唐代:科举制,考试凭才能选拔人

    21、才;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3古代监察制度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2)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一、古代选官

    22、制度的变迁及启示1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2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由地方推举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3历史启示: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不断完善考试制度。7(2018高考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

    23、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试解答案:_D_【解析】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项正确。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B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

    24、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项。 解答高考题时要注意一种情况,就是当高考题材料中的观点与所学不一致时,一定要依据材料,而不是依据所学。如本题所涉及的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原来教材的观点是藩镇割据混战,削弱了中央集权,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而表格中所给信息,足可以说明藩镇的设置延续了唐朝的统治。8(高考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试解答案:_D_【解析】据题干及所学,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

    25、,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由推荐到自由投考,差额录用,体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二、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中国古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演变趋势(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

    26、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2)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9(2017高考全国卷)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此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

    27、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

    28、辉。试解答案:_C_【解析】C对: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A、D错: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B错: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

    29、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

    30、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表格中汉武帝时期郡国数目增加到108个,由此可以推断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将王国越分越小,解决了王国的威胁,从而为解决边患问题准备了条件。10(高考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试解答案:_B_【解析】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


    注意事项

    本文(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