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 24秋水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x

    • 资源ID:17814195       资源大小:46.74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 24秋水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x

    1、高中语文 24秋水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4秋水(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一、学习卡片1.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介词)。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2)划线词语的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2、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 (5)字词扩展 道(do) 道路;路程。诗大东:“周道如砥。”孙子军争:“倍道兼行。” 策略;方法。左传定五年:“吾未知吴道。”礼记中庸;“试身有道。” 技艺。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 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常理;规则。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 指政治主张或理想。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教;道士。三国志张鲁传:“造作道书。”水浒传一五回:

    3、“贫道复姓公孙。” 指僧人。南史梁武帝纪:“道俗五万余人。” 道义;道德。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蔡邕郭林宗碑:“举有道。” 施行。荀子议兵:“无道吾所疑。” 取道。史记项羽本纪:“道芷阳间行。” 说。孟子梁惠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认为是。水浒传三回:“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新唐书地理志:“分天下为十道。”助词,得。水浒传四回:“(俺)觉道身体都困倦了。”量词。李白庐山谣:“自波九道流雪山。”道2(do) 引导;介绍。礼记文王官人:“深道以利。”吕氏春秋贵困:“孔子道弥子瑕见鳌夫人。” 教导。庄子田子方:“其道我也似父。” 治理。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 疏

    4、通。史记夏纪:“道黑水,至于三危。” 介词。从,由。管子禁藏:“皆道上始。” 面 容貌;脸。左传僖三十三年:“面如生。”史记卫将军骠骑传:“沙砾击面。”面向。列子汤问:“面山而居。”当面。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不好面谀。” 方面。史记项羽本纪:“楚兵四面击之。” 表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水面初平云脚低。” 前,前面。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会面。左传昭六年:“以其乘马八匹私面。” 通“偭”。以背相对。史记项羽本纪:“马童面之。” 量词。宋书何承天传:“赐银装筝一面。” 穷 尽,完。战国策燕:“图穷而匕首见。” 困厄。论语卫灵公:“士亦有穷乎?” 不得志,不显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

    5、。” 贫穷。史记滑稽传:“妻子穷困。”亦指贫穷的人。左传昭十四年:“分贫振穷。” 荒僻,边远。战国策赵:“穷乡多异。” 小。陆机豪士赋序:“河海之迹,堙为穷流。” 极力查究。汉书张汤传:“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 止,息。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 副词,最,极。墨子天志:“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 见(jin) 看见。孟子梁惠王:“见牛未见羊也。” 见面;会见。左传隐元年:“隧而相见。”史记楚世家:“(伍胥)出见使者。” 谒见,拜见。荀子大略:“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 遇到,碰上。墨子七患:“民见凶饥则亡。” 感动。淮南子览冥:“昔雍门子以哭见孟尝君。” 听,听见。黄昃南歌

    6、子词:“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寻求,觅取。嵇康答难养生论:“夫渴者唯水之是见。” 知道。左传襄二十五年:“今吾见其心矣。” 预料。孙子形:“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见解,看法。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 被,受。荀子正论:“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欲,想要。陆龟蒙袭美以鱼笺见寄诗:“见倚小窗亲襞染,尽图春色寄夫君。”用在动词前,相当于前置的“我”。世说方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助词。用在动词后。表动作的持续或结果。李清照永遇乐词:“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儒林外史一十六回:“母亲听见是他的声音。” 见(xin)通“现”。a.出现;显现。论语泰伯

    7、:“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战国策燕:“发图,图穷而匕首见。”b.显示;表明。汉书张骞传:“欲以见汉广大,倾骇之。”文心雕龙诸子:“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c.现今。论衡谢短:“见在十六篇,秦火之馀也。”d.现成。汉书王莽传:“仓无见谷。”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 2.庄子言语点评录 1.“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像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脱离,所研究的东西也太虚无消极,其个人的成就虽伟大,但对民族却是悲剧。 2.“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国人于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关系,没有征服探索的欲望。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

    8、于天地之间”一幅小农经济的图画。 4.“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此语的意思是,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随遇而安,知天乐命,使国人丧失了进取心。 5.“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归隐江湖思想使得国人往往缺乏“我有人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的勇气。 6.“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观念,产生不了近代科学。 7.“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立特行的人。 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9、,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已没有自己的“小我”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9.“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而已,何必要拥有整条河流?)淡泊名利可取;而满足现状,不图发展不可取。 (以上内容均选自特种导学)二、课文赏析1.比中有优劣 比中见真知谈秋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秋水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有对比,文章的“真知”才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有对比,优劣之分才得以辨别。现将该文使用的多

    10、组对比,总结如下: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河伯两次所见之比,在文中体现得很明显。第一次之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海“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泊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

    11、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睹子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那志得意满、飘飘然的神态,“叹”则表现了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所表现出的羞愧、佩服之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始旋其面目”,一“顺”一“旋”所表现的是不同的人

    12、物心情,“顺”字反映当时河伯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后的那种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而一“旋”字则表现了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又重新审视自己,已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和错误之处。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河伯第一次自大、自满,结果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大自满往往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这里既有河伯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即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识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是

    13、由不“自知”到有“自知”的升华;也有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即由“始吾弗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今睹子之难穷也”。此时的河伯已认识到了大海的无穷性,即世界的无穷性,从而对他物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做法不同,结局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们的是失误。河伯在见到自己“不辩牛马”之后,之所以会产生自大、自满的情绪,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他的无知造成的,正因为他孤陋寡闻,见识浅短,才被眼前浩大的景象所迷惑,才会妄自尊大,唯我独尊。二是由于河伯看问题的方式不对。正确的认识来自正确的思维方式,错误的认识往往出自于错误的思维方式,河伯之所以会犯错误,与他的主观臆断有关,主观臆断就

    14、容易犯片面主义的错误。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才使河伯看不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认识不到“强中更有强中手”。(选自语文报xx年第352期)2 秋水哲理美探微人的主观认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河伯作为黄河之神,只生活在黄河渚崖两涘之间的小天地里,看到的河流都比黄河小,且“百川灌河”,待到“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时,自然“欣然自喜”;见到北海“不见水端”后,通过比较、鉴别,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浅见。这足以启示我们:人的认识受其生活环境的制约,受所在时空的影响。如课文删节部分的类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其实,这正是秋水全文阐明的道理之一。 正视自己,虚心求学

    15、 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尽管作者是将其作为寓言来阐明哲理的,但故事情节生动,描写绘声绘色,尤其是河伯的形象,栩栩如生。当他身处黄河,眼见“百川灌河”的雄壮、开阔时,“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因而“欣然自喜”,露出得意之状溢于神表。待亲自来到大海,“不见水端”时,才“旋其面目”,喟然长叹,责备自己“以为莫己若”的狂妄自大,感叹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种前后对比鲜明的态度,给人的启示很深。河伯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其闪光点就在于他能正视自己的诚实态度。与那种明知己错,却强词夺理、百般掩饰者相比,可谓难能可贵。可见,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会感到不满足,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才能在学识上有所进步。不然,永远只能

    16、作井底之蛙。 体现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常片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否定客观事物的区别。多少、好坏、有无、大小没有绝对界限,都是相对的,“齐万物”“一死生”。这一点在选文中比较含蓄,不仔细推敲,难以体察。黄河相对于众河流可谓大矣,但相对于北海,它又是渺小的;而北海相对于黄河可谓大矣,但“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真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何为大?何为小?孔子的学识在当时可谓是无与伦比,伯夷的义也是众莫能及,但也有“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如此来说,学识上何为渊博?何为浅陋? 当然,庄子的这种混淆事物的界限、否定客观事物差别的哲学观点,会使人陷入不可知论之中,今天看来是不正确

    17、的。但从中我们也可得到启示:宇宙无穷,群体宏大,学无止境。 百闻不如一见在故事中,河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应该说,河伯是一个比较明智的神,在未见到北海前,它确实听到过许多教人谦虚、不能骄傲的“野语”,可他偏偏“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岂不是明知故犯?由此可知真要理解别人的教诲,仅靠听透理论,而不去联系实际,是远远不够的。自古以来,劝人惜光阴、争分秒的格言警句可谓多矣,然而有几人真正听进去了?往往待到“白了少年头”时方悔之晚矣。连河伯这个超人的神灵也难免落入俗套,可况芸芸众生乎?可见,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身体会,才可能对理论真正理解。育人者想掏心挖

    18、肺地教诲别人一番就使之“幡然悔悟”恐怕难矣。(选自xx.12语文教学通讯有改动。作者:邱曙英) 三、美文荐读 庄子选段一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以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

    19、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

    20、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教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

    21、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译文:孔子周游到匡地,卫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孔子仍

    22、在不停地弹琴诵读。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至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当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死亡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

    23、,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制啊!”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着在泥水里呢?”两位大巨说

    24、:“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水里。” (以上选自庄子秋书)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五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微碍,而况

    25、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疱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六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七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

    26、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以上选自庄子养生主)提示:这是一篇养生之道的文章。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穷尽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带来烦恼和痛苦,只有顺应自然,克制情欲,清静无为,才能保持精神旺盛,身体强健。庄子提出的养生之道从哲学上讲是消极的,但他的有些言论是针对当时骄

    27、奢淫逸的统治者讲的,具有现实的批判精神。文章中疱丁解牛的故事,实际上意味着干事情必须掌握客观规律,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规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论问题。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4秋水(节选)(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从容说课秋水节选自庄子秋水,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庄子散文从不干巴巴地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引人入胜地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赏析庄子散文的哲理美和诗意美,体味庄子散文意象开阔、想象神奇、文风汪洋恣肆的艺术特色

    28、,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目标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教学方法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

    29、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力求使他们自己跳起来摘到桃子,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秋水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3.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庄子。教学要点了解庄子及他的哲学思想,学习课文,整理和归纳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

    30、意义及用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二、了解庄子1.庄子简介(可借助多媒体显示)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 24秋水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