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1.docx

    • 资源ID:17766068       资源大小:26.6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1.docx

    1、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1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1.宇宙的基本知识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地位: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中心天体:太阳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

    2、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 注: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地球自传的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二地方时产生(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3、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7.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即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的作用: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第1页黄赤交角的大小:2326画图注意:画出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4、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重点:问题探究: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太阳公转轨道面之间的斜交存在夹角,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在黄赤交角之间进行的,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出现了太阳的直射现象,所以夹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带的变化。如果黄赤交角为0的影响:也就意味太阳徘徊在赤道,全球毫无温度带而言,四季的变化是反映在温度的变化(四季变化的作

    5、用),既然任何一个地方的全年温度不变,那么四季也不会变了。同样在全球任意地方的最低太阳高度角全年大于0,也就无极昼极夜现象了。又因为地球存在黄赤交角时,每到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时太阳停留在赤道上),既然太阳永远停留在赤道上,那么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黄赤交角变大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度数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 (也就是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了,而温带范围变小了)黄赤交角变小的影响: 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变化的原因:南回归线北移,北回归线南移,北极圈北移,南极圈南移(北极圈的纬度+北回归线的纬度=南极圈的纬度+南回归线的纬度=90度)8、四季与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

    6、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以及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7、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第2页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影响)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

    8、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1.太阳对地球辐射,而辐射是以光的形式射向地球。.2.大气受热主要是由于地球大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尘埃的影响,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蒸气、尘埃成云。.3.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放出热,而云又可以保护大量的未吸收的热流失,使这些热中的大部分继续在大气层与大地间反射。从而使大

    9、气受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实例:削弱作用 实例吸收作用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增加反射作用 晴朗的天气呈蔚蓝色散射作用 阴天的天空灰蒙蒙的、太阳没出来天已经亮了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由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举例:城郊风;海陆风)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

    10、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摩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画法-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这是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第3页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单圈环流(热力环流):无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

    11、(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注: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季风环流的概念: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其中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

    12、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重点: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注: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

    13、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重点: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系统: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 晴 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夏我国北

    14、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 晴 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压:高低压 第4页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差大、湿度较小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

    15、: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1.以月均温定型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2.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

    16、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第5页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温室效应(污染物:二氧化碳)产生原因: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危害: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

    17、结构的变化 对策: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污染物:氟氯烃等)产生原因: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太阳紫外辐射增加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对策: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产生原因: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危害: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对策):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

    18、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1.陆地环境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岩石):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六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总

    19、体特点: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2.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

    20、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地壳运动的结

    21、果地质构造 3.海洋/水体环境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空间分布 地表水 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备注: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图4.21) (备注:地下水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备注: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第7页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4.补给

    22、类型资料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水源互补关系(河、湖、地下水之间,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5.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

    23、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高考考点,现在无需掌握)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

    24、是长江汛期 6.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7.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如风海流: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第8页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

    25、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8.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措施: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的影响 1、海洋污染2、

    26、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9.自然界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

    27、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第9页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

    28、,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

    29、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可再生)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矿物资源(非可再生)(2)海洋资源 类型 组成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 海洋 第10页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