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山东浙江区域产业规划布局.docx

    • 资源ID:1775750       资源大小:36.33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山东浙江区域产业规划布局.docx

    1、江苏山东浙江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江苏、山东、浙江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比较2010-04-27 17:13:56来源: 浏览次数:1356 导读:编者按: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一个地区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向低梯度地区进行梯度接力转移,从而提高接受方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最终实现转移方与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编者按: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一个地区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向低梯度地区进行梯度接力转移,从而提高接受方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最终实现转移方与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2005

    2、年以来,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省(市、区)尤其是东部省区如山东、广东、江苏等明显加大了对后进地区的扶持力度,并正在着手探索和建立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下面简要介绍江苏、山东、浙江等兄弟省份的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情况。表1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区域产业转移比较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总体规划一核、三圈、五轴、五块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一体两翼四圈三带二区区域布局珠三角、粤东、粤西、中部、北部苏南、苏中、苏北东部沿海、北翼、南翼四大城市经济圈、三大产业带、二大生态功能区转移模式转入地政府投资为主;转出地政府、企业投资为辅苏南发达地区主导,苏北地区充分授权,企

    3、业化封闭运作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东扩西进园区建设2009年一季度,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已增至32个,建成项目69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08.21亿元,利税17.27亿元。截止200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32个。苏北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4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产值已占该地区工业总量的50%。截至2009年4月底,经省政府同意,苏南苏北共建开发园区已达20家。“一体”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北翼”为“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五市“一带”兖石铁路沿线形成集中布局、产业集聚的大产业带。”主要迁移的方向是上海,浙江省在沪的投资总

    4、额居全国首位。向中西部转移的是传统优势产业如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江苏:“四沿战略”与南北共建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板块,经济发展南北梯级差异明显。苏南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苏北、苏中接受辐射和拉动的重要源头。苏北地区历史上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相对于苏南地区较为落后。为拓展苏南进一步发展空间,加快苏北发展进程,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江苏省政府专门成立了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等多项举措,逐步形成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共同发展新格局。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分别实施了区域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

    5、区域共同发展和苏北大发展战略。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将“区域共同发展”作为指导江苏发展的五个战略之一。先后采取“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区域协调发展和三沿战略”等一系列战略,生产力布局从“三沿”到“四沿”;从南北挂钩扶贫帮扶到南北共建工业开发区;加大“四项转移”力度。进入新世纪,江苏省区域发展逐渐形成鲜明框架。(一) “四沿战略”1990年,中央决定实施浦东开发,江苏迅速作出第一反应,提出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的“三沿”战略,将全省划分为沿江、沿海、东陇海三个经济区,沿江地区包括长江两岸的苏、锡、常、宁、镇、扬、通七市,

    6、沿海地区是指江苏沿海的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东陇海沿线是欧亚大陆桥在江苏的连云港至徐州段,该地区包括连云港、徐州、淮阴三市。“三沿”战略围绕外向开拓的基点,提出加快开发沿海资源,重点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桥头堡积极建设东陇海沿线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江苏的优势在沿江,通过沿江的“轴”向开发并向两侧辐射,扩及“面”状腹地,使南北经济的差距在共同发展中逐步缩小。“三沿”战略符合江苏的省情,发挥了本省优势和国家需求相结合,体现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为江苏的开放推开了一扇“门”。2005年11月,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把“三沿”开发进一步拓展为 “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发展的“

    7、四沿战略”: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苏南高开高走、快马加鞭;沿江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让苏中崛起动力强劲;东陇海线的加工工业带和沿海产业带,使苏北振兴有了坚实的依托。打开江苏经济版图,四条产业带清晰地贯穿南北、连接东西,日渐完善的生产力布局,推动着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发展。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江苏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全国最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这一线已成为我省总部经济的主要集聚区。到2007年,苏南五市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外资研发机构,集中了全省所有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沿江产业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物流四大基础产业。

    8、沿江开发,拉动了苏中地区快速崛起。沿江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集聚显著增强,产业层次明显提升,港口物流蓬勃发展。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带,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承接沿江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建成以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加工产业密集带。2007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对集全省之力推进沿海开发,加快培育江苏发展的沿海增长极进行全面部署。8月,省政府批准下发了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2008年5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汇报,在国家层面研究我省沿海地区发展。(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

    9、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地处中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早已不是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沿海城市的“家务事”,也不仅限于江苏一省的发展部署。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800里黄金江岸的沿江开发和沿江制造业基地,拉动了苏中地区的快速崛起;沿东陇海线的加工工业带和沿海产业带,正成为苏北振兴的先导拉动区;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已成为江苏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域。沿海开发战略是继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产业带之后,江苏省又一次最重要的生产力战略

    10、布局。按照规划的要求,江苏沿海地区不仅要发展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由南通港、盐城港共同组成的海港群,还要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支撑起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业的大发展。江苏沿海的服务半径也不只是江苏,而是要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近两年来,江苏沿海港口、公路、铁路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而随着这一全新的定位,江苏沿海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将再次提档升级。江苏沿海地区必将成为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优化城镇、农村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推动江苏省更高水平上的区

    11、域共同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不仅将使得南通融入苏南板块,使盐城、连云港从经济意义上超越“苏北板块”,也将带动周边近邻的淮安、徐州、宿迁等市协同发展。淮安等地早已开始主动靠拢连云港,向沿海进军,抢抓沿海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苏南的部分产业在苏中苏北沿海安家落户,苏南也将迎来产业升级和更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要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分工、保护环境、开放合作。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建设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

    12、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二、调整优化苏北地区空间布局多年来苏北地区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和区位条件,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按照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原则,推动企业和项目进入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省以上开发区工业产值已占苏北地区工业总量的50%。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初步迈入工业化中期,正处在产业发展加速、内生动力增强的关键时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振兴苏北第一方略,2008年10月,颁布实施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年),全力推进沿海经济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

    13、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根据苏北地区工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和新一轮结构调整方向,更加注重产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按照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的空间布局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合理地确定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在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发展工业。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节约原则,主要在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建设工业项目。(一)沿海产业带。重点建设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积极推进建设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确定的连云港、灌河口港(港口群)、滨海港、射阳港、大丰港等

    14、沿海港口工业区。结合沿海地区区位特征和重点港口开发进程,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布局和发展以利用特定自然资源、国外资源为主的海洋产业、新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新型造纸产业,高起点相机发展冶金材料和船舶产业。(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根据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依托区域中心城市,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重点布局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械装备产业、新型医药产业、资源型非金属材料产业(水泥、玻璃等)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产业。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控制发展高耗水产业,引导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以外分散布局的现有企业进入园区。(三)腹地中心城市。发展资源加工业和清洁型工业。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利用大运

    15、河自然和文化遗产,加强生态建设,打造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工业规模实现新跨跃。2012年苏北地区工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工业占苏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18%以上,提高2个百分点。三、南北挂钩共建与苏北相比,苏南明显具有交通、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要素。苏南是经济强省江苏的优势板块,没有苏南的发展,就没有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当苏南产业向高科技领域飞速集中的同时,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服装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等苏南板块原先的优势产业,由于技术含量低,迫切需要“腾笼换鸟”;而地区竞争的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

    16、动力资源的匮乏,投资的成本正在急剧增加,苏南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苏南产业整体上必须进行一场“升级换代”的革命。2006年9月15日,省政府决定,苏南10个县(市、区)在苏北跨区域挂钩建设10个开发区。由苏北地区在本地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由苏南地区的开发区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税费两地共享,具体比例由两地政府商定。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目的是通过南北共建园区,苏北地区学习借鉴苏南开发区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利用苏南在招商引资、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推进跨越式发展;苏南地区则通过与苏北共建,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17、,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区域竞争力。南北转移是一个产业提升的过程,苏北加快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速度,既为苏南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也促进苏北提高工业化水平。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苏南地区的部分产业正向苏北地区转移,并且这种“产业转移”已逐渐成为加强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由省政府指定,苏南苏北共建工业园,双方地级市政府签订总体挂钩合作协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园的规划、资金投入、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运营以苏南方为主,苏北方为辅。通过产业转移推动发达地区的产业资金、向欠发达转移,更落实发达地区人才、管理以及先进的观念、体制、机制向欠发达转移。江苏南北挂钩共建的产业转

    18、移工业园,大部分采取的是由苏南发达地区主导,苏北地区充分授权,企业化封闭运作的模式。目前的合作,不是对等的合作,是以苏南为主的合作,逐步形成资金、干部、招商、运行管理四个以苏南为主的模式。这使得苏南工业园区先进的开发、管理、运营经验能够迅速移植到苏北园区。这种合作能动性强,责任主体明确,主要考核对象就是苏南。同时,当地政府也给予园区开发相应支持,如园区前期开发、拆迁安置,劳动工人招聘等。为了保证园区的健康发展,工业园合作期限内前10年产生的所有收益,合作双方都不进行分配,全部用于园内滚动发展。据统计,2001-2008年,苏北五市累计吸纳国内外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2925个,总投资50

    19、29亿元,实际到账资金2324.3亿元。尤其是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南北共建园区,正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目前苏北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4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产值已占该地区工业总量的50%。在利用省外资金方面,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的投资已占苏北利用省外投资总额的61%;而在利用外资方面,该地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00多亿美元,到苏北地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0多个。截至2009年4月底,经省政府同意,苏南苏北共建开发园区已达20家。曾经是江苏发展“洼地”的苏中、苏北地区,去年以来,经济增速显著超过苏南地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高地”。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一

    20、季度,苏中、苏北GDP增长13.1%、12.8%,增速分别比苏南高3.3和3个百分点。1-5月,苏中、苏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16%,增速分别比苏南高7个、7.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8%、21.1%,增速分别比苏南高5.7个、15个百分点。目前,苏北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2008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达5931.6亿元,增长13.3%,分别比苏南、全省、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0.9个、0.8个和4.3个百分点,人均GDP达19555元(2816美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3093.4亿元,同比增长34.5%。苏北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也正不断加快,持续呈

    21、现良好发展态势。今年一季度,仅国内外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就达519个,项目总投资482.7亿元,增长11.1%,实际引资额158.2亿元,增长13%。苏南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五大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同时,向苏北产业转移的项目,也逐步由初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式向集群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正向有较好产业基础的机电、纺织和化工等领域集聚。如徐州市卡特彼勒、中能硅业,淮安市富士康科技城、韩泰轮胎,盐城市东风悦达起亚、上海纺织工业园,连云港市罗盖特精细化工、益海粮油,宿迁市台湾可成科技、恒力工业园等一批

    22、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已相继实施。山东:“五大板块”与“一体两翼”2008年2月16日,山东省政府通过了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标志着“东中西”变“北中南”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规划开始步入正式实施阶段。一、“一体两翼”新格局山东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海洋经济“五大板块”;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该规划“东中西”格局十分明显;而“一体两翼”新的区域发展思路,使山东从过去主要侧重于以“东中西”为横向坐标考虑区域发展,转变为侧重于以“北中南”为纵向坐标观察和

    23、思考问题。在“一体两翼”新格局中,“一体”紧密层6市属于山东经济发达地区,外围层4市和“两翼”经济实力较弱,有些地区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谓“一体”,就是从山东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带聚集了全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两翼”,即北翼和南翼,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两翼”地区人口、面积分别占全省45.2%和48.8%,但GDP、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38.4%和26.6%。“两翼”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一体”和“两翼”,不仅各具优势,而且“体”、“翼”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具备互动

    24、基础,在发展要素、产业层次、功能定位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整体。(一)一体:三大基地“一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争议的主体地位,其区域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7.1%、59.5%和71.1%。专家形象地把这一区域称为“七带”:交通发达带、主体产业带、城市连绵带、创新密集带、前沿开放带、资本聚集带和人才荟萃带。“一体”建设三大基地:以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依托,打造济南信息通信产业基地;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等为依托,以晶体材料、氟硅材料、碳纤维、冶金材料的开发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沿海8市为依托,发挥国家技术优势,

    25、规划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开发基地,为海洋产业链条的形成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二)北翼:高效生态经济区准确把握黄河三角洲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定位,是“北翼”开发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油气资源、海洋化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优先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等重化工业,扩大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服务业方面,要将发展现代物流业放到重要位置,突出发展好临港物流,配套搞好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将其发展为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东营市确定实施“东进西扩、南融北接”战略:向东冲出渤海湾,连接东北亚;向西以济南省会城市圈为依托,拓展市场,开辟港口腹地;

    26、向南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板块;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主动接受辐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开放。滨州市规划建设“北海新区”,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示范区和对接滨海新区的桥头堡,重点发展油盐化工、船舶制造、生态电源、现代物流等产业,不断提升区域内要素聚集力、产业竞争力和体制创新力,期望早日建成滨州跨越发展的增长极、连接华北与华东、中原地区的环渤海区域物流中心。潍坊市早在3年前就开始新一轮北部沿海开发建设,相继建起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渤海化工园、昌邑沿海经济发展区和滨海项目区等,目前正全力将其打造为新的更大的经济增长点。潍坊市本着“高起点、高标准、新理念”的原则,委托

    27、天津规划院编制了潍坊沿海地区概念规划和沿海核心区总体规划,提出了“两带、两廊、一轴、一核心、多组团”的北部沿海开发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统筹规划建设生态体系,依托北部河流、旅游景观带、产业带和现有湿地景观等,规划建设“八河、两廊、十二生态片区”生态网络,形成生态带东西贯通、绿化组团星罗棋布、绿树成荫的生态绿化格局。(三)南翼:一带三区六大产业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鲁南经济带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总体功能定位应为重点开发区域;按照山东省“三区六大产业”和“一体两翼”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鲁南经济带”为山东区域经济板块的“南翼”。在山东“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南翼”

    28、指的是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五市组成的鲁南经济带。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的5个市一体布局,以一个区域发展整体,设置以日照、临沂为主体建立临港经济区,以济宁、枣庄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以菏泽为主体建立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于2010年前打造三大经济区:临港经济区、运河经济区、菏泽经济区。鲁南五市“一带三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体建设框架基本确立。1、“一带”兖石铁路沿线产业带。以日兖菏为轴线,在东起日照港、西至菏泽东明近500公里的日兖菏铁路两侧,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产业项目,形成若干经济增长点,在贯穿鲁南经济带东西的大通道两侧,形成集中布局、产业集聚的大产业带。2、“三区”临港经济区:东部

    29、以日照、临沂为主体建立临港经济区。重点打造钢铁及配套产业、能源、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粮油加工、浆纸制造、造船、水产及食品、木材加工、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物流仓储加工产业等“十大功能板块”,建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区、港区、城区、物流区有机融合的山东南大门“黄金产业带”。运河经济区:中部在陆桥通道与运河水上运输枢纽地带,以济宁、枣庄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以两大“三角区”城市群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培育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发展煤化工、机械制造、能源、建材四大重点产

    30、业。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西部以菏泽为主体依托京九和新石铁路大通道建立京新沿路经济区。培育能源、化工、食品、纺织、林木、机械等六大产业。3、“六大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精品钢铁、优质建材、机械制造、商贸物流基地。从布局看,鲁南经济带的发展,主要是临港、沿路,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带和点上展开新的布局,全面构筑和提升产业体系。到2010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7900亿元,与2006年相比年均增长14%,人均GDP按目前汇率计算超过3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内收入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17%。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9:55:36,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5800元。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山东半岛制造业区域产业转移山东半岛是我国最早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之一。早期(20世纪70至80年代)外资经济的增长主要靠量的积累,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20世纪90年代,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下,山东半岛承接大量高科技产业加工、装配工业投资,产品结构不断升级。近年来,山东省全省生产要素瓶颈制约明显加剧,山东半岛地区尤为突出:土地供应偏紧,电力、资金相对紧张。由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半岛地

    32、区综合商务成本不断上升,使一部分产业比较优势丧失,产品不再具有竞争力。作为山东省优先发展的高经济技术梯度区域,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周边地区存有产业梯度转移现象。一些资源导向型项目,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石油化工以及一般性加工制造业由山东半岛向山东中部或西部进行转移。半岛制造业基地作为产业转移的集结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不同模式的运用,一方面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的转入,另一方面出于结构优化的需要将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转出到山东的中西部地区。对资源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可采取整体迁移和产业关联的转移模式;市场导向型的产业,可采取市场拓展型和商品输出型的模式;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可采取人才联合型的转移模式。通过采用不同模式的产业转移,山东半岛地区可以为承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山东浙江区域产业规划布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