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比的前概念研究.docx

    • 资源ID:17648623       资源大小:19.7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比的前概念研究.docx

    1、比的前概念研究“比”的前概念研究 一、比的认识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这两个数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比”可以表示为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比如,一面红旗长15cm,宽10cm,我们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即1510,也可以说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即1015。比还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比如,90分钟绕地球42252km,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比”更强调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倍比

    2、关系的直接描述,有时并不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而除法、分数更多的是强调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通常也会关注运算的结果。此外,我们用“比”可以同时表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除法、分数一般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比”不仅表示相除,更是一种关系!因此,现行新教材将“比”从分数除法单元脱离,独立成为一个单元,以突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比,也是对“平均分”方法的延伸和发展,例如,把12张画按21分给两位同学,实际上就是把总量平均分成(2+1)份,而如果按11分配,就是平均分。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实际操作,列表解决,按每次2张1张分发;也可以画图后,按整数问题来解决,先求每份是多

    3、少,再求各自的几份;当然按照分数问题来解决,把总数看成“整体”,先求各自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再求是多少也是可以的。 “比”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具有一定难度。 1. 透过份数理解比 如“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 mL的稀释液”,指的就是“浓缩液体积有1份,水的体积有4份,稀释液的体积有5份”;“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说“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将两个数量关系用比的形式加以抽象概括。由此可以明白,透过份数来学习“比”这一概念,为解决问题积淀了丰富的表象,为正确解答按比分配问题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 2. 分数转化理解“比”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4、1倍”,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发现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借助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认清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将分数灵活转化为比。 二、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 目前,教材把“比”的内容放在六年级,在对“比”进行系统学习前,学生已经有了除法、分数除法的学习基础。那么,六年级学生对“比”有哪些认识呢? (一)生活中关于“比”经验的积累 谈起“比”学生并不觉得陌生,因为生活中常常遇到。比如在前测中学生提到的: A. 吹泡泡的液体中,水和洗洁精的比是23。 B. 社团的男、女生之间的人数比是2425。 C. 冲泡燕麦片时,燕麦和水之间量的最佳比是16。 D. 金龙鱼调和油中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的比是111。

    5、E.足球赛中,甲、乙两队的进球分之比为23。 以上事例中,学生都提及了“比”,可见生活中学生有不断接触“比”的机会,至少学生清楚“比”的外在表征形式,事例A、B、C、D都是对“比”的正确感知。当然,生活语言时常还冲击着数学表达,学生头脑中生活中的篮球比分,如事例E,虽然形式上雷同,但是意义上却截然不同,学生无法从本质上区分,容易被生活语言“负迁移”。 (二)知识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比经验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从学习的具体内容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计算以及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等知识,这些是学习“比”不可缺少的知识基础。 1.

    6、 份数经验 通过低段对倍数的学习,让学生“按黄球是红球的3倍取球”,学生能够轻松罗列出各种方法,如取红球1份黄球3份,取红球2份黄球6份,取红球3份黄球9份从份数的角度来思考,发现不管怎么取,只要符合黄球、红球个数比为31,满足这样的倍数关系即可。又如,“班级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倍”,从理解的简洁性上考虑,我们常常默认男生人数为4份,女生人数为3份,在这样转化理解的过程中,也开始隐约渗透“比”的意义。 2. 除法概念经验 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例如,“2本本子8元,3本本子12元,4本本子16元”我们可以利用“总价

    7、数量=单价”中的商不变性质研究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变化中,什么没有变?是总价与数量的比,都是41,也可以说成数量与总价的比没有发生变化,都是14。当然“比”也可以与分数建立这样的联系。 比的前项、后项、比值与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以及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形成对应关系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答,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也能加深对除法与分数概念的理解,促进比与除法、分数的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前测的意图及习题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学生对于“比”的生活感触还是较为宽广的,但是就每个个体而言,对生活中的“比”是否人人都有这样的数学直觉,他们当中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呢?为

    8、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比”的概念及联系转化的方法,我们试图通过前测了解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现实起点,从而为教学提供有利资源和借鉴。 第一,学生能否正确联想到生活中的比? 第二,学生能否由倍数、除法、分数联想到比的意义? 第三,学生是否理解比的意义中所包含的两个量的倍比对应关系? 第四,面对生活情境,学生是否能真正区分相差关系与倍比关系? 基于这样的意图,又为了便于操作,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习题及相应的问题。 测试题1: (1)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者看到过几比几吗?请举例说明。 (2)调制一杯糖水,里面有比吗?如果有,会是谁和谁的比呢? (测试意图:检测学生对“比”的直觉,即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的各个

    9、“比”的认知度,主要看学生能否在生活中回忆寻找到“比”,在这些“比”之中,球场的比分,数学意义的比又占多大比例。) 测试题2: (1)这一杯饮料中糖与水的比是110。你知道它的意思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2)如果我放3勺糖,应该放多少水?如果再加1勺糖呢?应该放多少水? (3)上面的饮料中,糖与水的具体数量不断地在变,什么没有变? 测试意图:(1)了解学生能否对“比”有正确的意义理解,能否尝试通过已经习得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2)能否解决具体数量不断地在变而引起另一个量变化的问题。(3)了解学生能否深入思考,发现在变化的过程中不变的量。 测试题3:下图中这两个110表示的意义

    10、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测试意图:以赛场的比分冲击对“比”的认识,从学生真实的想法中,洞察学生能否区分相差关系与倍比关系,从数学“比”的本质出发,避免生活经验的负迁移。) 四、测试要求和数据统计 (一)测试的对象 六年级学生100人,在六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学习该内容前一周。(为了对比研究,也可以选五年级第二学期末的学生进行检测) (二)测试的方法 测试题均采用笔试,逐题测试,对于第3题部分学生采用面试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到场操作,并做好摘录。 (三)数据统计 每个测试题需要统计的数据: 测试题1:列举比赛比分的人数及比例;列举数学意义比的人数及比例;正确理解糖水中比的人数及比例。 测试题2:能正

    11、确理解比的人数及比例;能正确解答实际问题的人数和比例;能正确理解倍比对应关系的人数及比例。 测试题3:正确区分比的本质的人数及比例。 五、测试结果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测试结果 我们选择了城区优秀学校,随机抽样100名学生进行笔试,结果如下。 第1题: (1)列举生活中的比。 (2)糖水中的比。 在正确表述的94名学生中,能正确理解糖和水的比的有53人,占53%,正确理解糖和糖水比的有6人,占6%,能正确理解两者关系的有35人,占35%。 第2题: (1)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糖水为110。 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93名学生中,大多采取了份数理解策略,能表达清楚两者之间倍比对应关系。 (2)放3勺糖

    12、,对应放多少水?如果再加1勺糖呢?应该放多少水? 在错误解答的同学中,对糖的数量改变引起水的数量变化之间关系理解错误的有28位,占28%;有15位同学表示解答具体问题有困难。 (3)糖与水的具体数量不断地在变,什么没有变? 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93人,占93%,提到了糖占糖水的比重未变。 第3题:糖与水的比110和赛场比分110,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二)测试结果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六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有了“比”的潜意识,碰到生活中( )( )这样的表征形式,能首先联想到比。学生的争论焦点就是赛场比分是否符合数学研究的比,这也是本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即学生能从数学的

    13、角度,从比的意义出发重新定义比。(建议保留学生的困惑与争论) 第二,在研究糖与糖水“比”的过程中,学生会从字面上联想,比较自然地联想到“糖与水”“糖与糖水”的比,而“水与糖水”的比,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考虑到的,建议增加追问环节,还可以有不一样的比吗?突破这一思考的盲区。 第三,从对“比”的实际意义理解、解答实际问题来看,学生对于比表征的倍比对应关系还是有着相对清晰认识的。有85%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将糖看作1份,根据水是糖的10倍,糖扩大3倍,水应该扩大30倍的逻辑思维来分析具体问题,说明学生能联系倍数、商不变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错误解答学生的采访,发现不少学生审题不清“如果再加1勺糖呢”,

    14、到底最终有多少勺糖?建议题目可以更加开放一些,如“如果( ),需要加多少水?” 第四,面对数学意义的“比”和赛场上的“比分”,有96%的学生都能正确辨析数学意义中的比,其中85%的学生还能站在数学的角度解释判断依据,说明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从学生的思辨过程看,学生会联想到倍数关系、对应关系、部分占整体的分数意义等方面,这样对比的正确区分有很大帮助。这也刚好修正测试题1中学生的想法,从疑问出发进行研究,解决疑问并产生新的疑问,在学习中逐步理解、建构概念,辨析本质含义。 (三)教学建议 根据前测数据分析,我们对“比”一课的教学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 理解“比”的现实背景,逐步抽象“比”

    15、 虽然学生对“比”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比”产生的必要性,学生体会不够深入。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入手,理解“比”的现实背景,通过具体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安排情境时,建议由同类量的“比”逐步比较不同类量的“比”,结合各自情境理解实际意义。 2. 自主学习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比” 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引导学生用“相当于”一词来说明比、除法、分数的联系,进行类比和推理,促使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3. 交流讨论数学思辨,深刻理解“比” 学生有丰富的“比”的生活经验

    16、、知识基础,也具备一定的数学辨析能力,可以采用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增加辨析赛场比分的机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提炼“比”的意义做准备。还可以在迁移学习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比的各部分与除法、分数之间各部分间的关系”和“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彻,认识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 4. 对比拓展,实现有意义迁移 在后继的学习中,可以补充更多现实意义的场景,比如电子表的显示时刻,同样无法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在不断对比中,加深对“比”的认识;练习中可以适当渗透用“比”来描述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情况,拓宽对“比”意义的理解。 同时,“比”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应用于生活,生活中令人赏心悦目的“黄金比”,可以作为对“比”的意义深入理解的辅助,“黄金比”图片欣赏,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12)


    注意事项

    本文(比的前概念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