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重点总结.docx

    • 资源ID:17630999       资源大小:39.44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重点总结.docx

    1、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来说,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2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领域的恒定性喝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学科路径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

    2、结构的层次性。3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西米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4教育学的价值表现:P14(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5教师应该如何学习教育学:教师学习教育学因该注意以下几点:(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2)继续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3、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6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喝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7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出现的新特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产生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将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

    4、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4)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饿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想终身化教育转变。二、小知识点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5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性。6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第二 章教育与社会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

    5、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4)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5)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二)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2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社会的政治

    6、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体系。(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从历史发展来看,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传播思想意识和培养人才来实现的。(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业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这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完全来源于社会文化。(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

    7、育作用。(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着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新功能。4教育与社会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史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史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要手段之一。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所谓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等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

    8、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6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1)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2)社会要有所批判。(3)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二、小知识点1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劳动者身上的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体现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2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信息收集。3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资财富

    9、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财富方面,即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有关的方面。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2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区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较高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负担的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

    10、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5)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二、小知识点1.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3.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4.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内发论,外铄论,实践主体论。5.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高尔登、董仲舒、霍尔(一两遗传一顿教育)。6. 环境决定论代表:洛克(教育万能论)、华生(环境决定论)。7.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第四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

    11、内容构成:(1)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2)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2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2)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即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表现:(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4素质教育与应

    12、试教育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二存在。它们之间的更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的目的的迥然相异。(1)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2)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二、小知识点1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2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个育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节课的目标。3教育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社会本位5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13、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1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1)非职业化阶段,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师不是独立的职业。(2)职业化阶段,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职业,但是教师专业的职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员数量也十分有限。(3)专门化阶段,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4)专业化阶段。教师工作被视为一种职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2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1)教师一种专门职业或专业。(2)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定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

    14、业知识素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是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才能素养: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精神素养:专业道德、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人格和专业自我。3:教师制定自己发展计划的环节:(论述)(1)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及缺陷;(2)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3)确定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长期与短期目标等;(4)拟定发展路径,设计发展方案。4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

    15、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生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5、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2)良好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二、小知识点1学生具有的权利:生存权利、受教育权利、受尊重权利、安全的权利。2 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交流者和合作者、终身学习者、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3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劳

    16、动方式的示范性、劳动手段的创造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教师劳动时间的广延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5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6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个人环境、组织环境、7 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日常教学反思、个人行为研究、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同伴交流与合作、跳出教育谋发展。8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科学专业知识。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10师生关系的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11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

    17、897,盛宣杯上海开办“南洋公学”12学生的本质属性:一个完整的人。发展潜能的人。发展需要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第六章 教育途径和课外教育活动1教学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成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恶人是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2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计划性(2)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

    18、的吸引力。(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工作。3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及特点:(1)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2)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3)是新时期对课外活动、活动课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其性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一种实践性课程,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三级管理的课程。(5)其特点

    19、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二、小知识点1教育途径 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2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教学、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3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堆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4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形式上的灵活性、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过程上的实践性、。5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突出学生主体性、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6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活动

    20、、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2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3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和教育技术。4教育技术AECT2004定义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5在我国教育技术的起源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的。6教学媒体:是指一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载体,是教

    21、学系统的四要素之一。7媒体的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8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奇偶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9演示型对媒体课件:PPT、Flash、Authorware。10交互型对媒体课件:PPT、Flash、Authorware、网络三剑客、Aspnet。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限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育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根本性改变,从而

    22、使对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12一个标准形式的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评价和总结。第七章 学校教育制度1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教育过程上、教育目的上、教育功能上、教育机构上、教育人员上、施教人员上、教育内容上、教育方法上。2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个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何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来说: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教育。2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异同:(一)趋同方面来说:(1)教学过程的延续性和终身性。(2)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23、。(3)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4)教学目的的双重性。(二)趋异方面来说:(1)目标上的不同。(2)战略选择上的不同。(3)实践重点上的不同二、小知识点2影响学制的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民主文化传统。3欧美现代学制主要类型:双轨制、单轨制、“Y”型学制。4解放区的新型学制的特点: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依靠群众办学5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6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

    24、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7中国最早出现“义务教育”一词是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8我国正式试办义务教育是在1911年,4年义务教育期。9终身教育的特性: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第八章 德育和师德教育1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律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2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变成人格的一部分。3小学德育因该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品格为主要目标。小学德育要以德育教育为主,兼顾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25、4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2)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政治概念股名奠定基础。(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5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6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条件,是德育的总方针。7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8指导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9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1)强调基础性、(2)具有全面性、(3)注意了道德层次性、(4)注意稳定性与变个性。(5)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10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

    26、1)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2)要把名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3)发对狭隘的民族注意,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二)集体主义教育:(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正集体而非假集体。(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3)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三)道德品格教育:(1)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道德不同的内涵。(2)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动机和意图。(四)民主与法制教育:(1)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2)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五)理想教育(1)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模式。(2)理

    27、想教育要注意理想的层次性。(六)心理品质教育:1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12德育过程的规律,及注意的问题:(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要注重品德的针对性,(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理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因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

    28、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13、德育的原则:及个原则的要求:(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疏导性原则: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3)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尊重学生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5)因材施教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

    29、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时机情况施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14德育途径:(1)各科教学、(2)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3)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4)少先队教育、 (5)心理咨询。15德育方法:(1)说服法(2)陶冶法(3)榜样法(4)锻炼法(5)奖惩法 1师德规

    30、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2)过于抽象空乏、(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3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1)教师职业的必要性、(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4教师劳动的特点:(1)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他自己的目的、而是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2)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3)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5师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程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二)职后教育中师德教育:实践、拜师、自我修养(反省,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重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