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二章第二节1.docx

    • 资源ID:17491953       资源大小:116.9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二章第二节1.docx

    1、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二章第二节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目标分解如下: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2 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3 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共分3部分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

    2、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

    3、,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在北半球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用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例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

    4、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四、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之一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学重点之二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这虽然不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但却是认识我国主要气候问题的前提,理解其转变规律更有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

    5、,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也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认识。五、学习目标1按照发生规律,有顺序地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2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判断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部冬、夏气压形势、风向和风的基本性质,说出造成这种变化现象的原因。3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六、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启发式讲授法为主、适当采用案例探究法,自编多媒体课件。情景引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世界地理了,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

    6、都知道,在北回归线上有世界上最大沙漠,什么啊,撒哈拉沙漠,这里终年炎热干燥,自然条件十分的恶劣,动植物以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水资源非常的匮乏。这样极度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了植被覆盖率很低浩瀚无边的荒漠景观。而同样是在北回归线上,我国的东南部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不仅是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更孕育了现代中华文明,是我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想一下,相同的纬度位置,接受相同的太阳辐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呢?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复习内容】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

    7、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8、?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好的,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大气环流,也知道了大气环流的重要意义,那么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三圈环流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638,思考三个问题:1做了怎样的假设?2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的因素?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好了,我们一起来看,这里是重点,要注意听好,我们以北半球为例,第一步我们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注意图,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在这样的条件下

    9、,气流将做怎样的运动呢?来看,太阳直射赤道,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于是在高空形成了高气压,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同时,极低地区由于远离太阳直射,空气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这个时候,我们来看,赤道和极地在高空和近地面是不是就形成了气压的差异,那么根据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内容,气流该做怎样的运动呢?好的,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会由高压指向低压,也就是高空大气由赤道流向极地,而近地面呢,则由极地流回到赤道。我们看这样在北半球就形成了一个环流圈。所以我们说,在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的条件下形成了单圈环流。【板书】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10、单圈环流好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不能)为什么不能?好的,因为我们刚刚是在假设了这些条件之后得出的,而事实上这些条件能够存在吗?不能,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我们一步步撤掉这些条件来看看。第二步 假设:地表均一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我们撤掉了哪个条件,地球不运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刚刚分析单圈环流的基础上加上地球运动的条件,对吗。好的,思考,地球不停的运动就会要受到什么力的影响,好的地转偏向力,那么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我们刚刚分析的单圈环流的模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大气又该如何运动呢?我们继续来看,我们仍然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地区空气因

    11、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称为赤道低气压带。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称为极地低气压带。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南风。)风能一直向北吹吗?【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启发提问】风向要怎样?向哪偏转?偏转为什么风?【学生回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备注: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示)【启发提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学生回答】小。(备注:教师进一步指出:可忽略为零)。【启发提问】因此,南风最终会偏成什么风?【学生回答】西风。【启发提问】回答的很好。正是因受地

    12、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南风偏转为北风。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学生回答】不能。【启发提问】那会怎样呢?(要启发学生讨论)【学生回答】下沉。【启发提问】对。气流最终在北纬30附近下沉。那么,30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怎样?【学生回答】升高。【启发提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能沿直线运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启发提问】非常正确。(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备注:然后让学生画图体会。中、高纬环流的

    13、形成由指导优生为学生们讲解、师生共同认识完成)。(略)【启发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有三个,即:A.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圈 C.高纬环流圈。 【总结板书】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备注:请同学们将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画在笔记本上)【启发提问】请考虑在纬度0度、北纬30度、 北纬60度、北纬90度的近地面高低气压状况如何?把它们标在图中(提醒注意是近地面)。如果在南半球会怎样?(学生讨论,并找一位同学将高低压各称标在示意图上)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

    14、北往南依次是(指挂图):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记忆方法是: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 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同: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启发提问】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你能否根据高低气压状况,画出风向?如果在南半球风向如何? 找一同学将风向画到示意图上。【总结】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分别是(指挂图):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

    15、地东风带。记忆方法是:风带东西相间分布-东、西、东(信)、(信)东西、东。【板书】(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巩固练习】做游戏,方法如下: 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南北半球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教师提问,各组按要求回答,限时三秒,回答正确则为小组加一分,累计分多的小组为胜。如教师说:赤道空气受热上升,代表赤道的同学立刻回答东南信风即加一分;又如教师说:到S之间是什么风带?代表信风带的同学立刻回答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即可得一分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P39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

    16、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板书】(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讲

    17、解】【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思考】结合P40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板书】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

    18、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简图记忆】 现

    19、以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为例来分析: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总结】【板书】3 亚洲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转折讲解】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我们来阅读P41“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板书】4、季风环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

    20、】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 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说明一下。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

    21、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思考】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你在东部季风区的话,你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吗?【转折】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问题。【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介绍】作用: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

    22、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注意: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引导看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42活动,思考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分布举例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

    23、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 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终年温和多雨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和分布、东亚季风,简要说明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思考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课后作业】P43活动题。补充材料1 主要气候类型比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干湿季交替热带季风南北纬1

    24、0回归线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雨季集中热带沙漠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温夏热夏雨地中海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冬温雨夏干热温带温带季风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温带海洋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温带大陆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亚热带亚寒带大陆北极圈附近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冬寒长暖短寒带苔原带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山高原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气温

    25、随高度变化气温随高而降补充材料2 气候类型的简易辨别气候类型的判别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虽然杂志中有不少这方面方法的论述,但学生很难掌握,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方法作一介绍,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正。第一步:判别南北半球方法:据温度曲线(或数字)七月气温高(低);一月气温低(高)为北(南)半球第二步:若为北(南)半球,观察一(七)月份的平均气温t当t15时 热带雨林气候 各月降水量均较多热带季风气候 观察月降水量 3个月 热带草原气候 200毫米的月份 3个月热带沙漠气候 各月降水量均较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 各月降水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当0t15时 地中海气候 量不均匀

    26、 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温带海洋气候 各月降水量较均匀 温带季风气候 观察月降水量 2个月 当t0时 温带大陆性气候 l00mm的月份 2个月极地气候 各月气温均很低例:据下表数字,判别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利用上述方法)地点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A气温69791061371821824724421216511782155降水797777726144182565132122107882B气温-13-10-34449313517520116494-l-1142降水105522477181135169112572412739C气温24242628292827272727272

    27、526降水333330465617351267561031793D气温31387210314171191851591116841l09降水544332385250556251495049585答案:A、地中海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气候提示:以B为例,第一步:根据一月份气温低于七月份气温可以判别是北半球第二步:观察一月份平均气温t=13,属于tO的行列,故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三种中的一种;再观察各月气温并非都很低,可排除极地气候;到底是温带季风气候还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呢?再看月降水量lOOmm的月份,得知为3个月(7、8、9三月),据判别方法知其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二章第二节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