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数学 乘法分配律.docx

    • 资源ID:17443294       资源大小:28.9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数学 乘法分配律.docx

    1、数学 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 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

    2、、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三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四 说教法和学法(一)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

    3、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五 说教学过程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3 + 2)4 34 + 24 2(11 + 9) 112 + 92 205 + 45 (20 + 4)5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3.观察、激趣、导入。第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

    4、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影幕演示: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探究概括规律: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3.逆用乘法分配律、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四巩固运用规律。(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2( 6 +

    6、 5 ) = 2 6 + 5- - - - - ( 25 + 7 )4 = 25 4 74- - - - -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18 6 + 4 62230 + 44 30 6020 + 603060 (20 + 30) (3 + 5)17(三)填一填:(12+40)3= 3 + 3 15(40 + 8) = 15 + 15 7820+2220=( + )20 6628 + 6632 + 6640=( + + )(四)做一做: 10332 9932(五)巩

    7、固与发展(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

    8、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教学重、难点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

    9、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

    10、,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三、说教学过程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一)引入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长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从而引入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

    11、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二)猜测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验证(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3)

    12、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一个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

    13、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四)深化质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但角的大小没有变。)结论:角的两条边长了,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实验: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往下压,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活动角在变大,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活动角越来越大,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平角18

    14、0,另外两个角都是0。【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最大公因数说课材料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大公因数,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7981页的内容。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出示课件)这部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来学习。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以后学

    15、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出示课件)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四、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本节课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自学法、尝试探究法等等。相应地,指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学习。五、教具、学具为了

    16、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我要求学生准备长方形方格纸等教具。六、教学流程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安排了“玩一玩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五个教学步骤来进行。这样设计符合教研室倡导的“学导练”三三教学原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形式,也体现出蔡林森教授所创新的洋思教学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实现高效课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一)玩一玩这一步骤,我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学号是16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学号是12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为什么?学生回答后顺势进行鼓励:嗯,同学们可真聪明。有

    17、关因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呢?,你们愿意继续来学习它吗?(新课开始,用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二)、看一看:这一步骤,我出示自学了提示,让学生自学。自学提示:自学课本80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6和12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哪些是16和12独有的因数,哪些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什么叫公因数?最大公因数?6分钟后检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探究。体现出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练。) 独有 公有 最大16的因数:1,2,4,8,16 8,1612的因数:1,2,3,4,6,12 3,6,12可以看出:1、2、4这三个数是16

    18、和12公有的因数,所以说: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的公因数。2、议一议:学生再看1、2、4这三个数,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知道了1是最小的公因数,4是最大的公因数)板书:4是最大的公因数.(三)、做一做:学生自学完毕,请程度偏下的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卡上完成。这一步能检查出学生自学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尝试探究,体现出科学的学习态度。1、填一填:(1)10 和15的公因数有:( )(2)14和49的公因数有:( )(四)、议一议:1、初议:做对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做错的同学对照课本找错因, 找不出错因的同学让别的同学帮忙改正。2、设疑:15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3,对吗

    19、? 2是4和16的最大公因数吗? 6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几?3、运用:现在,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吗?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的方法可能有:A、找对应因数B、从18的因数中找27的因数 或者从27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C、排序法D、短除法E、分解法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找出它们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独有的和公有的因数,然后找出在公有的因数中,谁最大?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整个议一议环节,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以学定教。)(五)练一练:(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

    20、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出示课件)第一层:基本性练习1、把下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1, 2, 3, 4, 6, 9, 12, 18, 12的因数: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2、填一填: 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出示课件)第二层:综合性练习3、说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和11 8和9 5和8 4和8 9和3 28和7 通过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第三层:发展性练习4、看例1:现在,你知道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吗?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21、今后,在装修、铺地砖时,遇到此类问题,你知道该怎样解决了吗?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选用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吗?为什么?七、板书设计: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科学、醒目、美观,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八、反思:回顾这节课,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但要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

    22、母分数相加减和通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普遍性。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好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抓住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再进行计算,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要先进行通分,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学生对于这一要求是较为容易忽略和产生错误的。3、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能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

    23、减法计算。4、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关键: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难点:紧扣法则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关键:弄清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重要性。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结合我校构建“自主、互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理论基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是人际合作互动、人境和谐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追

    24、求的目标,联系计算教学的特点,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对有关疑问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参与其中,使课堂教学体现出较好的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2、设计由浅入深的练习,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训练中联系知识的迁移,通过观察、比较、辨别分析等环节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三、说教学程序本课安排五个主要教学环节:复习导入学习探索巩固应用组织评价布置作业。(一)复习导入:本环节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最近连接点,为学习新知作适当的铺垫,并设疑引入新知,学生为学习新

    25、知做好思想准备。1、口算:4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式,并回顾:同分母分数为什么能够直接相加减?2、通分:三组分数,并说说通分的目的,为下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分的环节打好基础。3、设疑:当学生完成2个复习题后,老师提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要直接把分子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是否也是直接相加减呢?4、出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目标:1.理解、掌握 2.会计算(二)学习探索: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关键环节,安排以下三个层次: 1、探索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板书例1: + 提出2个问题:(1)与所学过的算式有什么明显不同? (2)怎样的分数才

    26、能直接相加减?进行实验操作一: + = 取出 取出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 和 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2个问题:(1)能否直接、明显地知道合并后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不能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呢? 操作后,学生明确:两个分数单位不同地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如果它们分母相同,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老师再追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联系旧知识,找关系,找差异,进而明确可以用学过的通分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随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试算:(1)用什么方法把 和 化成同分母分数?(2)公分母是几?(3)通分后分别是几?相加后是几?老师巡视,参与大家的讨论,并作适当

    27、指导。让个别小组汇报结果,师板出计算过程,规范解题格式。进行实验操作二,进一步证明解题的方向与思路是正确的。 + =取出通分后的 取出通分后的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 和 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老师提出2个问题:(1)能否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能?使学生明确:通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围绕例1,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2、同位讨论,自学例2师板例2: - 提出2个问题:(1)分母不同,能否直接相减? (2)怎样化成同分母分数?公分母是几? 学生的通分知识已经能较好地掌握,并且在例

    28、1地学习基础上已初步了解了方法,便有一定能力和欲望去尝试自己类推解答例2。 当学生顺利回答2个问题后,老师提出:这道题目,你们能自己解决吗?让学生尝试,同位讨论说说计算方法,填在书P131上,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答案。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围绕例2进行讨论,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3、归纳,总结法则 让学生先围绕例1、例2自己归纳,提问补充,最后总结出P132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划书,读书,加深记忆和理解,并作1分钟的自我整理,质疑。 在学习例1和例2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自我归纳法则是能否已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评定标准。(三)巩固应用:计算教学最后必须体现在“会计算”的环节上。本环节设计四类练习,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法则的认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与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注意事项

    本文(数学 乘法分配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