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从货币非中性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ocx

    • 资源ID:1742020       资源大小:93.9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货币非中性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ocx

    1、从货币非中性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货币非中性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周辉莉 经济学院 经济系 经济学 05级大三摘要: 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不仅能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而且对实际产出等实际变量有影响。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宏观货币理论,从货币非中性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用我国近年来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但其有效性未完全发挥。最后,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提出应对措施。关键词: 货币非中性 内生 有效性 有效域目录:一、货币非中性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2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

    2、量内生于经济制度中2 货币的性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3 货币的扩展形式的性质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4二、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经济背景5三、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借鉴与实证分析6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借鉴6 实证检验6 检验标准:有效域的确定6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与中国实际货币需求的拟合程度检验7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实际货币供给检验8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分层次实证检验9四、结论及对策11引言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巨著资本论被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其相关经济理论至今仍对世界经济运行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方经济学家也把资本论

    3、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上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宏观货币理论,揭示了货币的非中性性质,本文将根据货币此性质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从货币非中性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 货币非中性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量内生于经济制度中。货币,这里指贵金属货币,是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用于表现其它商品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内生性。一方面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其价值同其他商品一样,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另一方面,货币是价值形态的最高发展形式,它的供给量由社会对它

    4、的需求及货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马克思指出:“这种排挤最终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上,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价值形态发展到货币后,商品中的几个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才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货币作为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代表,同一切商品相对立,其他商品的社会劳动要实现,都必须通过同货币的交换来进行。 货币的性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货币作为一般价值表现形式,表现为一种社会权力,这种权力可以转化为私人的私有权力。一方面,对这种权利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剩余价值从何而来,而在于剩余价值借以货币

    5、化的货币从何而来。”以追求货币形式的价值增值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会不断促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种权力,不仅使货币能够转化资本,而且一切资本都必须以货币为起点和终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如果企业不握有足够的货币,或不存在订货刺激即需求的牵引,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再生产规模的扩张也无从实现。因此,就规范经济活动而言,被资本积累制约的生产决策是第一性;而货币事务则主要是一种启

    6、动生产使之达到这一水平的反映力和联系力。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本积累增大伴随资本构成的提高会对就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资本积累增长,更多新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促进就业,另一方面资本构成提高,资本中可变部分相对减少,生产所需劳动力相对减少。但从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验看,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只是就业增长率不及资本积累增长率。经济增长与就业呈正相关关系。货币的内生性表明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流通速度。货币作为一种被动的因素去适应市场上商品价值的变化,并且通过货币贮藏这个“蓄水池”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特别是,货币的支付手段和贮藏功能会使

    7、买卖严重脱节,这种脱节的宏观表现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差异,使经济的非均衡成为这种经济形式的基本特征。另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货币供给量会影响物价水平的稳定。当商品的供给相对于货币的供给增加时,货币的相对价值提高而商品的相对价值下降;商品的供给相对于货币供给减少时,货币的相对价值下降。马克思:“我们在工业周期的变迁中可以看到完全类似的现象。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商品价格普遍降低,这种降低表现为货币相对价值的提高。相反,在信心恢复的时候,商品的价格普遍提高,这种提高表现为货币相对价值的下降。尽管在这二种情况下,货币的实际价值并没有丝毫的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国际贸易频繁。马克思在分析再生

    8、产中金的生产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离开对外贸易是根本不行的”。首先,当国内货币的市场价格高于价值,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商品交换或直接从国外输入;如果货币金属的价格低于价值,会发生相反情况。其次,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需要准备金,即贵金属货币来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对外贸易顺利发展。 货币的扩展形式的性质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货币供给不仅包括金属货币而且包括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并且现代经济中,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执行流通和价值尺度职能。以银行信用、纸币为基础的这部分货币供给受法律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外生性,但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这部分银行信用和以资产抵押的商业信用仍是内生的。这使现代经济中的

    9、货币供给,会随资本主义生产的波动而变化,反过来会更大程度地作用于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指出:“信用的数量和生产的价值量一起增长,信用的期限也会随着市场距离的距离的增加而延长。在这里是互相影响的。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而信用又引起工商业活动的增长。”信用调动社会内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节约交易费用,使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比较彻底分离,促进新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建立在以信心为基础上的信用变化,会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基本矛盾,极大加强危机的程度。而且,不兑现的纸币的外生性发行的影响不同于货币商品的内生性运动,它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成为现代经济影响物价稳

    10、定的重要因素。当然,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它可能是由供小于求或生产的技术条件变化而使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长等原因引起。综上所述,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非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不仅能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而且能影响实际产出等实际变量。这要求政府应实施符合经济规律的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或利率,直接或间接影响货币存量,促使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因此该货币规律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适应,对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国经济发展同样适用。二、 中

    11、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经济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资金格局逐步完成了从财政资金主导型向信用资金主导型的转换,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央银行取消贷款规模限制,货币政策由政策干预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日常性操作工具,超额准备金为主、货币市场利率为辅的操作目标,以及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调控机制。在这一背景下,货币政策已成为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供求结构变化,出现了阶段性生产过剩;经济结构调整虽有实质性进展,但矛盾仍然突出;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正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进入新的结构调整时期。同时,国际供给

    12、过剩,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在这个经济阶段,通货膨胀已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降低,就业压力将持续居高不下,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考察我国近年来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图1,我们看不出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有任何确切关系。这意味着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与物价上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不像货币中性论者所设想的那么简单,是名义上一一对应的关系。货币供给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长期充分就业的影响需建立相关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图1 中国的M2、GD

    13、P、CPI增长率及失业率的情况资料来源:中经网注释:货币供给用M2表示。M2=流动中现金+企事业单位持有的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反映了我国潜在的购买支付能力和社会潜在总需求的大小,是包含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主要来源。就业情况用失业率衡量,由于失业率统计缺失,只得到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口登记数/城镇总人口。三、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借鉴与实证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借鉴公式Em= p+y+u+b中,Em代表货币政策有效性,p、y、u和b分别代表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属于会计范畴,不像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

    14、长那样拥有非常简单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GDP增长率指标,同时也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外汇储备日趋增长,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故对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存而不论。这样就可以得出封闭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简单模型:Em= p+ y+ u,其中p、y、u分别代表CPI增长率、GDP增长率、失业率,数据来源于19852006年中经网数据。 实证检验 检验标准:有效域的确定为验证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Em= p+ y+ u的有效性,即与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拟合程度,进一步设定y为7%8%,p为5%,u为5%。依据:中外理论界几乎公认7%是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警戒线,即没有7%

    15、的经济增长率,会危及中国社会的稳定,而且,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为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政府也曾有“保七”和“保八”的实践;另外,5%的通货膨胀率是基本可以承受;由于中国就业压力太大,要把失业率真正控制在5%以内不易做到。基于以上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所规定的客观货币需求量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一种趋势。它的有效值域为17%18%这样一个闭区间。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与中国实际货币需求的拟合程度检验表1 19852006年中国GDP、物价和失业情况 单位:%年份GDP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货币需求率198513.50.9504269.323.750431986

    16、8.81.0028076.516.30281198711.60.9994947.319.89949198811.31.0334618.831.1334619894.11.2792821823.3792819903.81.2690843.18.16908419919.21.1287383.413.72874199214.21.1310026.421.7311993141.26639114.729.96639199413.11.39424624.138.59425199510.91.47722717.129.477231996101.4818798.319.7818819979.31.462141

    17、2.813.5621419987.81.372332-0.88.37233219997.61.314346-1.47.51434620008.41.2961270.410.0961320018.31.4168610.710.4168620029.11.533498-0.89.8334982003101.5274171.212.72742200410.11.5234973.915.5235200510.41.4925641.813.69256200611.11.4677851.514.06778资料来源:中经网注释:2007年统计数据缺矢图2 中国货币需求增长率曲线图 19852006年中国的实

    18、际货币需求增长情况分为三类: 实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的有效值域。这主要发生在19871989年和19921996年,是我国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1988年通货膨胀高达18.18%,发生了严重的抢购商品和挤兑银行存款风潮。19921996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特别19931995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高达14.7%、24.1%和17.1%。 实际货币需求小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的有效值域。这发生于19901991年和19972006年。自1988年发生抢购挤兑风潮后,中国开始整治经济环境,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造成实际货币需求萎缩。1989

    19、年和1990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仅为4.1%和3.8%,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长最低的两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运行深受影响,内需不足,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直到近几年,程度才变缓。 实际货币需求处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的有效值域之中。这发生在年际交界的部分,带有偶然性。所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与实际货币需求几乎完全拟合。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实际货币供给检验表2 19862006年中国货币供给增长情况 单位:%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M2增长率17.829.324.22118.3282

    20、6.5231.2837.3134.5329.47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M2增长率25.2619.5814.8414.7412.2717.616.8719.5814.8717.5715.68资料来源:中经网 图3 19862006年中国货币供给增长率曲 从表2和图3看出:19861997年,中国的实际货币供给均大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有效值域;19982006年中国的实际货币供给均小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有效值域。其中1985、2001和2005年,我国的实际货币供给已进入或接近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有效值域之中;这

    21、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1997年以前是通货膨胀,1997年以后是通货紧缩,2000年后物价逐渐稳定,甚至有小幅上涨的情形一样。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分层次实证检验由于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所面对的只是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中的某个问题而不是全部问题,其货币政策选择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为此,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Em= p+ y+ u可拆分为:Em1= pEm2= yEm3= u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目标各自的有效值或有效值域一如从前假定。中国的CPI增长率、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也如上文说明。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图4 物价稳定的经验实证图5 经济增长的经验实

    22、证 图5 经济增长的经验实证图6 失业的经验实证 从图4可见,19861989年,19921996年两个时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高于物价稳定的有效值;19911992年、19972006年两个时期,通货膨胀率低于物价稳定的有效值。这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从图5可以看出:1986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871988年和1992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远高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所设定的经济增长有效值域7%8%;但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伴有通货膨胀的压力。1998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接近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所设定的的经济增长有效值域,处于理想状

    23、态,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有过热倾向。从图6可知:1985年以来,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低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中所设定的失业率的有效值域5%,这是由于中国的失业统计不完整所致;众所周知,中国的失业压力比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数据严重得多。四、 结论及对策通过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进行综合和分层次的经验实证,得到结论:1986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交替压力。中国货币政策对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但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伴随经济增长亦步亦趋,处于被动适应状态,且出现时滞问题,政策目标值围绕有效值域上下波动,幅度很大。2003年

    24、以后各目标值均接近有效值域,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已不大。因此,不仅要积极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还要注意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体应对措施:首先,加强货币政策自我完善,改进目标和政策工具。政策操作目标应立足于长远利益,完善货币市场,促进货币流动性,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货币政策工具的制度桎梏,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其次,完善货币政策制度配套,对企业和金融制度进行创新。政府应转化职能,做到“政企分开”,“政银分开”,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进行适度干预,推进企业和金融制度改革,为货币政策有效实施提供微观基础。再次,协调三大

    25、政策,改善非政策因素。实施财政收支结构和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和市场化,调整现有产业政策,鼓励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协调财政、信贷、产业政策;另外,加强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协调,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实行偏向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稳定公众收支预期等改善非政策因素。这样,保证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结论本文一改以往论文多从西方的货币经济理论出发,而较为系统地应用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宏观货币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建立在政策目标上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从货币的非中性性质探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定量地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程度。

    26、但由于受学术研究能力及知识水平限制,本文对货币理论的阐述及与经济的联系分析仍存在不足,希望能得到进一步指导。致谢语感谢一个多月来,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该篇论文写作的支持和关心。参考文献: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5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6-370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3黄达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5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2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4.张新泽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新论

    27、第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35.郑建明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9.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第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9.杨桂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失效原因探讨基于货币政策工具制度缺陷的制约分析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The validitys analysis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in the view of Money being non-neutralAbstract:Money is non-neutral,the monetary supply no

    28、t only affects nominal variable,but also does factual variableBased on Marxist Monetary theoretics,this articale analyses the validity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Concerning the actual fact of China,We validate the theoretics using systematic data and econometrical positive analysisAt last,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onetary policy can promote economys development efficientlyKey Words:non-neutral of money endogenesis validity the valid field


    注意事项

    本文(从货币非中性探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