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二考前题库汇编.docx

    • 资源ID:17393177       资源大小:5.51M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二考前题库汇编.docx

    1、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二考前题库汇编第一部分 考点汇总(00442)1.教育学: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端。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变化的必然趋势。2.学习教育学的作用:将使你具有教师的资格;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情景的介入将会使你学的更愉快更明白。3.教育情境,即情况、环境,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4.教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

    2、究产生的影响:深化理论学习;典型示范引导;逼真的模拟训练;知识转化技能;理论联系实际5.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加强了教材的教法功能;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6.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7.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8.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9.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学生是选择和使用教

    3、育影响的依据。10.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11.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12.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13.远古教育的特征: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14.古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的分离,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15.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4、16.教育目的的结构: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17.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5个组成部分。18.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19.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20.德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管管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21.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2.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3.普通中小学教育目的5个组成部分

    5、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24.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25.教育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第四层次单元目标。26.教育目标的分类:(1)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如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心理知识、审美知识;(2)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包括政治觉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等;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27.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

    6、面的发展,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28.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9.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学校教育必须注意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2)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年龄段要提供适合该年龄段的教育内容。(2)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段是不平衡的;身心不同方

    7、面发展是不平衡的。(2)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30.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31.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底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32.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33.个体个性化:侧重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34.教育的人口功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的规模与结构;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6.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社会物质生产

    8、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37.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在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38.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直接对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39.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波及教育的一切方面。从教育的领导权到

    9、教育的享受权,从教育发展的规模到速度,从教育的总目标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具体目标,从国家教育制度到学校管理制度,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学校教育到非学校教育,无不反应出政治对教育的作用。40.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政治关系得以延续;(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4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和结构;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4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2)教育有利于文化的普及;(3)教育具有

    10、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4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44.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是否走进教育。其形式有两种: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45.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成果。46.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影响: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形式的个

    11、别化;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受到关注。47.一般把符合预定目标的效应称为正效应,而把偏离或背离教育目标的效应成为负效应。48.应试教育的负效应:片面主球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49.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50.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有所帮助,包括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信心,缓和焦虑,以及克服优柔寡断,等等。这种教育的促进态度,可总合成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51.教师的智能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52.教师的知识结构: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具有

    12、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53.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2)教育传到能力.教育传到能力是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3)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54.教师角色:1. 教师的“教员”角色。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我国对教师角色最为关注的一项。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学校教

    13、育中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并把它看成是一个教师自身所拥有的决定教育成效的“教育力”。教师的“领导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水平。3.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人们送给教师的美称和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职业期待。教师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重点要履行以下两项职责:解决人生方向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的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这是教师从业中最不理解、最接受不了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这是新时期对教师角色的补充。1

    14、0.学校管理者的角色55.强调教师是领导者,是要帮助教师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他的任务和作用:1.教师的领导技巧2.教师的领导品质3.教师对权力的使用。56.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57.教师劳动的特点:1. 特殊的复杂性2强烈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造性4.显效的长期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7.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8.劳动的协作性58.教师劳动特殊的复杂性: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有感情有理智的、作为社会整体一员的活生生的人,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

    15、一代青少年。2.教师的任务看来也是很复杂的,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3.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59.教师劳动强烈的示范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2.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在于模仿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4.教师的示范作用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60.教师劳动独特的创造性

    16、: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之所以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独特的创造性。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上。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5.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同样也是创造性的劳动。6.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61.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62.教师三个层次的学生观:1观念、法制水准的学生观,即原则学生观2.一般水准的学生观,即在接触学生时具体反

    17、映出来的学生观3.具体学生观,即教师心底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印象、想法或期待的学生观,是真心实意的学生观。63.学生是人包含的含义:1.是一个能动体2.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3.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64.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学生具有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65.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66.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67.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68.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1)生存的

    18、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和27条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它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69.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发育期。70.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特点:初中学生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主要表现为成长发育迅速:体形巨变,身体机能迅速健全,性开始成熟。71.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初中学生感知

    19、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远比小学生能够自觉地、独立而专一地完成观察或其他学习活动2.初中学生的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高峰”的前奏,如果教育有方,其记忆力会获得较大的发展3.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而后者则逐步占主要地位,处在一个质变时期,这对初中学生心理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4.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兴趣的扩大和言语的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也加速发展,而且想象中的创造性成份逐步增加。5.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提高,难度增加,以及青春期生理上的剧变,情感的波动等变化,都要求他们比小学时期做出更大的

    20、意志努力,去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增强意志的控制能力。6.初中学生的情绪活动表现很强烈,他们易于振奋。激动,表现出热情,容易动怒。怄气。争吵,甚至打架,他们已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易于破涕为笑,能长期处于同一种心境之中。72.有人把初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叫做“危险期”不是没有理由的,未成年人开始犯错误的高峰期时12-15岁,正式出现在由少年向青春期发展这一过渡年龄阶段。73.针对初中生的教育:1.针对初中生进入性成熟的过渡期带来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和性的教育,减少初中生对自己身心变化不良的好奇心或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帮助他们懂得与异性交往中如何自制、自重和尊重对方,懂得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

    21、础上建立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与友谊。2.针对初中生渴望有独立性而又自控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该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应该用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74.初中学生气质差异和教育: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75.性格有好坏之分的原因:(1)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2)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22、(3)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76.通过自我修养来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3.在困难中磨练自己77.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父母期望过高引起的压力78.师生关系表现: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师生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也即是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4.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23、1)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2)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5.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79.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1.对立型2.依赖型3.自由放任型4.民主型80.个体的人格结构一般有PAC三态,即父母态、成人态和儿童态。81.教师的人格态型:1.父母(P)态:父母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式的色彩。2.成人(A态):成人态人格结构,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3.儿童(C)态:儿童态人格结构的人常常会像婴儿那样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82.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83.学

    24、校教育环境的影响:1.校园文化建设2.课堂内的环境3.微观环境的影响84.儿童的首席教师:家庭教育85.家庭的教育功能: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86.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87.

    25、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1.家长文化程度。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品德表现越高,母亲对子女教育的影响超过父亲。2.家长职业类别的不同,对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有不同的影响。3.家庭的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5.家庭结构的完整性。6.家庭的气氛7.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88.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89.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90.社区文化: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91.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92.家、校、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

    26、重要性: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93.家校联系的基本内容与方式:1.互相访问2.通讯联系3.召开家长会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94.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与方式: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3

    27、.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95.课程: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96.课程结构的要素: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97.我国中小学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1.认知经验要素2.道德经验要素3.审美经验要素4.健身经验要素98.健身经验要素是儿童和青少年需要获取的前人关于健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习惯。99.中小学课程包含这些要素的原因:1.在前人

    28、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2.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100.课程的结构:指课程各部分间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问题。101.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102.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103.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104.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105.活动课主要指兴趣小组、

    29、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106.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107.课程的基本类型: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108.学科课程:亦称“分科教学”,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得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中国的孔子将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加以整理编辑,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以教弟子,这是分科教学之始。在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学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109.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技联系

    30、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110.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学科组合成新的学科。111.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自然学科”。112.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113.活动课程:主要倡导者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已,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114.显性课程:亦

    31、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系列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亦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克森在1966年正式提出,之后影响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并形成不同的派别。115.国内研究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有:1.递进关系2.转换关系3.互补关系116.隐性课程的结构与功能: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其分为以下三层结构:1.物质空间类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117.隐性课程的功能:陶

    32、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118.设计隐性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发挥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的作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119.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系相应的直接经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120.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和交流。121.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122.我国中小学课程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予以肯定的:1


    注意事项

    本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二考前题库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