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北师大版选修1.docx

    • 资源ID:17392153       资源大小:57.75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北师大版选修1.docx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北师大版选修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3)内容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2)内容制定官吏俸禄

    2、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3)影响和评价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3)内容理财之法: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贤惟才等。(4)影响和评价增加了政府收入。提高了军队

    3、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二、近代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2)内容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3)影响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2)内容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颁布明治宪法,实行君主立

    4、宪制。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宣扬“武士道”精神。(3)影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3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3)内容政治方面:开放言路,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整顿和澄清吏治。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

    5、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京师设立大学堂,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军事方面:裁汰旧军,编练新军。(4)影响: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试题来源考查主题材料出处设问视角考情分析2016全国甲卷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改革清史稿比较类、特点类、作用(影响)类(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2)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3)从问题设计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

    6、关联性很强。(4)从设问视角看,多采用比较类(3次)、内容类(3次)、原因类(3次)、作用类(8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从2016年高考开始与选修教材内容有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涉及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及晚清政府编练新军改革两道题。2016全国乙卷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意义)类2016全国丙卷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2015全国卷唐代的币制改革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2015全国卷清代的养廉银制

    7、度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2014全国卷魏晋的法律改革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2014全国卷南朝的山泽管理制度改革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2013全国卷晚清的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清德宗实录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2013全国卷唐朝的两税法白寿彝中国通史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2012全国卷汉代王莽的币制改革白寿彝中国通史目的类、原因类考向_1 考查某次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

    8、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

    9、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考向_2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外改革(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

    10、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清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

    11、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考向_3 考查无教材知识依托的中外重大改革(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

    12、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

    13、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第(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

    14、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一、改革的含义和分类1含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

    15、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

    16、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

    17、“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

    18、开展和执行。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以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

    19、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1(2017郑州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

    20、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克堂子产评传(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逐条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等。答案(1)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1、,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2(2017临沂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公元前118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其

    22、内容包括: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武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刘玉峰汉武帝盐铁官营之得失(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盐铁官营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可知,汉初实行的盐铁私营政策导致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

    23、央对抗,不利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根据材料中“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可知,频繁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家财政亏空,长期实行的盐铁私营政策无法解决现实的财政问题。 第(2)问根据材料中“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可知,盐铁官营政策显著改善汉朝的财政窘况;根据材料中“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可知,盐铁官营政策使得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竞争领域取得绝对的主导权,挤压了私营手工业的生存空间;根据材料中“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可知,盐铁官员选拔的失误造成了官商合流和腐败现象泛滥。答案(

    24、1)背景:实行盐铁私营政策,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央对抗;对匈奴战争需要大量经费,而中央财政困难。(2)影响:打击了盐铁富商势力,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对匈奴用兵提供经费;民间私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空间狭小,处于劣势地位和附庸地位;私商的官员化,造成了官商合流和腐败现象。3(2017衡阳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

    25、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

    26、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时间是清末,从经济上来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

    27、展;从政治上来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从思想上来说,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考虑。第二小问可从集权和分权利于社会稳定、农村发展角度回答。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答出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

    28、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到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材料二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官员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官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

    29、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考成法要求官员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及启示以“考成法”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考成法的特点。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利于编氓,不利于士

    30、大夫”“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背景:官员冗滥,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原因: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与皇权发生了矛盾;张居正自身性格弱点。(2)特点: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考核方法操作性强;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答出三点即可)5(2017昆明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制的崩塌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北师大版选修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