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docx

    • 资源ID:17353443       资源大小:53.52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docx

    1、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第一课 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A、 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2、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大

    2、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 )、(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第三课 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3、 )3、这是作者第( )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 )、(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和( )之情。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多、(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6、这段话是 ()态描写。第五课 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时题在( )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 )、( )、( )、( )、( )、( )

    4、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 ),( )朝人,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 )句和第()句诗所表达的含义。()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代的( ),诗人以( )字贯穿全诗,诗中(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

    5、难题。这真是“”。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嫩红:嫩叶: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5、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

    6、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的,后变为( )的了。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和(

    7、)。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 )、(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 )、( )、和( ),外部特点是( )、( )、( )和(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和(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A: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B:(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C:蟋蟀(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肯随遇而安。4、修辞: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C:每根细丝像

    8、蜗牛的触角。( )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敖!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1、解释词语叱责:任性: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9、4、本文是一篇( )。作者是( )国作家(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的道理。5、“巨人生活在( )和孩子们( ),感到(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第十一课 去年的树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 )和( )。4、去年的树作者是( )国作家(

    10、 )。这篇童话通过( )展开的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 )与( )的对话;第二次是( 鸟儿 )与( )的对话;第三次是( )与( )的对话;第四次是( )与( )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 )。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第十三课 鹅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3、这段话从(

    11、)和( )两个方面写了鹅( )的特点。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 )。5、你喜欢这只鹅吗?为什么?6、作者还用( )来比喻鹅的( ),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 ),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7、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 ),主要采取了( )等修辞方法。“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 )、( )和( )中”,这句话是文章的( ),起( )的作用;又是( )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第十五课 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

    12、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1、用画出文中的中心句。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

    13、哪几个方面?3、“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4、你想对这只古怪的猫说点什么?5、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6、“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8、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原名( ),字( )。他笔下的猫性格有些(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时特别( ),有时又特别();二是高兴时( ),不高兴时又( );三是有时无比( ),有时又无比(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 )之情。第十七课 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

    14、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哪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3、“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之情。第十八课 颐和园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15、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眺望,隐隐约

    16、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突出长廊的()和()的特点。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 )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再介绍()、()。(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多且内容各异)。4、请用横“ ”画出

    17、各段中的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明(游览的行踪)。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进了)、(绕过)、(来到)。第二段中用(走完)、(来到)。第三段用(登上)、(站)。6、画“”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分别写了(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色彩的美丽)。9、耸立的意思是:(高高的直立),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18、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都是先(具体描写特点),再(点明名称)。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昆明湖)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静态)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动态)时的美。作者运用( 动态)的修辞方法和( 动态)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12、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成“划”字好吗?为什么?答: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不好。因为“滑”指在表面滑过,“划”指在水中划过,“滑”字更能体现湖水的静。13、作者根据( 游览)顺序先后游览了( 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几

    19、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 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呼应),表达了作者的( 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14、课文运用动词体现游览的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 (长长的石桥)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15、“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16、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本文通过对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1

    20、7、解释词语画舫:隐隐约约:姿态不一:葱郁:耸立:金碧辉煌:神情气爽:18、缩写句子:(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唐)朝的( 李白)。在诗中( 李白)(谁)送( 孟浩然)(谁)去( 广陵)(地方)。诗的前两句( 叙事),后两句( 写景)。(写景、叙事)这首诗描写了( 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 )的思想感情。3、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唐)朝的诗人( 王维)。这首

    21、诗描绘的是( 王维)在( 渭城)送( 元二)去( 安西)的情景。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 青青)、( 柳色新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时间是( 春 )季节。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 都是送别朋友,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第二十一课 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家乡有一

    22、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这两段话围绕那句话写的?用“”划出来。2、说说你对“紧走搭石慢走桥”这句话的理解。5、答:走搭石是要走得快才能保持平衡,过桥时不能太急,要慢一点儿。3、从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可以看出那里的人们( 友好、团结)4、用“”画出“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句子。第二十二课

    2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3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不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

    24、地震袭击台湾。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 轻)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5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 宽敞)的地方才算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振 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6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同胞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

    25、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问题:1、这里的“即将调零的含苞的花朵”是指( 年轻人的生命)。2、在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它们是( 凋零-绽放,苍白-红润)。3、从加点的两个词语中(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我读懂了救活年轻人的办法( 只有一个 )。4、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1999)年(9)月( 22 )日,(杭州 )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句话体现了什么?6、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

    26、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这句话体现了什么?7.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这句话主要写什么?如果把句中的“可能”改成“能”行吗?8.课文中有两个“静静地”,分别说明了什么?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10、最后一段的“生命桥”是指:11、画出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将(年轻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年轻的生命就将结束。突显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2、“在同一时刻”指的是:“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13、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说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正处在(危险中),衬托出他们(不

    27、顾自身安危,舍己救人)的精神。14、第四自然段补充说明青年目前所处的状况,反衬青年的精神境界。但是起转折作用,这段心理描写突出()15、注音:沉者( )间隔( )骨髓( )16、“此时此刻”指( 发生余震的时候)。说明当时的情形( 非常危险)。15、读了第四自然段后,拟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身上学到了那些品质?16、第一自然段是环境描写,时间的精确,既点明故事难忘,又预示时间的宝贵。“”、“”、“”烘托出环境的幽美与清新。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

    28、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魏校长的问题。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 “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你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由此可见周恩来是怎样的一个人?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 少年 )时代的一件事,它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29、它意思到( 中国 )必须( 振兴 )的重要意义。5、在“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有志向的人 ),“效”是( 效仿)的意思,“周生”指的是(学习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像周恩来学习)。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中蕴含着认真,质朴中包含着期待,把握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的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先得虎虎有生气。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谈话,让我好想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1、这段中的“我”是指( 肖复兴 ),作家是指(叶圣陶)2、词语解释摇曳:沉郁:3、“庆幸”是指未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的意思。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 C)A:“我”的作文一幅画像获奖了。B:“我”能到大作家的家里做客,很荣幸。C:我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4、“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中“人品”指叶老对人( 平易近人、真诚 );“作品”指叶老写文章( 取得的成就)。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