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学心理学网络版.docx

    • 资源ID:17325155       资源大小:41.52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心理学网络版.docx

    1、中学心理学网络版中学心理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发展历程: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诞生;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社会文化研究,第四,合作性研究。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基本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研究,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种是实验性研究,主要包括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4、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补充:1.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学心理学(

    3、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特征(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发展,总趋势向上、过程不可逆);不平衡性;差异性。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矛盾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身体、认知、情绪和社会性、个性均处于发展的阶段)与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感的矛盾、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向成人接近)与矛

    4、盾(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3、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心理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2)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转性,单维思维,拟人化);(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转性、去自我中心化、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

    5、段(11-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5、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1)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教育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经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正在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当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

    6、到新的发展水平。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教育意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特性、社会性、整体性、结构性。(1)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

    7、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4-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二是获得性别角色);(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2)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

    8、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伴群体。8、分析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及特征(1)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生理的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青少年出现成人感);心理的原因(反省思维的出现,青少年开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情绪状态);社会的原因。(2)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特征: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自我的分化;成人感和独立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评价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评价从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转化)。9、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

    9、义:A、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智力差异。B、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适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A、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自己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B、教育意义: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教师要抓住学生性格的本质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使其发扬性格中

    10、积极的一面,努力克服消极因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补充:1.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2.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3.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

    11、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5.智商,简称IQ是由(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得来。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绝大多数人中等聪明,IQ超过140的天才在人口中不到1。6.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中学心理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的分类(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

    12、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3、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尝试错误说、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1)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又称行为学习论,以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纳等人的学说为代表;一般把环境看作刺激,把刺激引起的行为看作反应;把行为简化为S-R(刺激反应),认为S-R是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在行为的形成方面强调强化的重要性,认为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排斥和否认脑内部过程的研究。(2)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最具有

    13、代表性的研究是关于猫走迷箱的实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3)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狗的唾液分泌试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4)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实验。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正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4、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顿悟学习、信息加工模式的基本含义(1)顿悟学习:由苛勒提出,“接竹竿实验”。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2)信息加工模式:由加涅提出,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个系统构成的,即信息的三级

    14、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认知结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1)认知结构理论由布鲁纳提出。.学习观:他倡导发现学习,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的本质是使学生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有三个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教学观:他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有四个基本原则:动机原则(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力);结构原则(动作再现表象、符号再现表象、图像再现表象);序列原则或称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根据布鲁

    15、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发展,首先,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其次,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最后,教师要注意运用反馈的原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2)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旧知识在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起着支撑点、固定点的作用。正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学生才可能获得符号所代表的知识的意义。相互作用论是奥苏泊尔学习理论的核心。6、构建主义的发展及基本含义,运用其理论于基

    16、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至少是解释现实的;建构主义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信念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观:人类的知识具有主观性;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这种解释和假设会不断的被推翻。.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观:学习是构建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

    17、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教育心理学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它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学派,联结学习理论主要代表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8、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加涅的信息加工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补充:1.“先行组织者”概念由奥苏泊尔提出。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2.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

    18、,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经过多次匹配之后,中性刺激具有了诱发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条件反应。4.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5.负强化通过排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中学心理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四章 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问题情境等基本概念。(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

    19、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奥苏泊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内驱力;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是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动机作用的久暂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是同义词。影响自我能力的因素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3)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0、。教师应该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呢?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以学习为中介的间接关系。3、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示作用(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意义:教师发现学生的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

    21、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个体要有一个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千万不能使学生受到拒绝或排斥;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通过赞许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2)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

    22、维纳把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教师只有了解到学生成败的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改进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通过归因训练提高自我认识。4、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应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上要注意以下条件:一是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安

    23、排学习、工作,并创造一定条件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就感;二是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三是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6、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要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的焦虑;要有合作化的教学取向;要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要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合理需要)。补充:1.学习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4、2.怎样运用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就是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利用间接转化途径,就是通过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之后将原来的要求和爱好转化成新的学习需要。中学心理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含义: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影响效果: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2)根据迁移发生的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3)根据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把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4)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学习者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学习者需

    26、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学习者重新组合认知系统,应用于新情境。(5)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把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3、早期四种迁移理论基本观点: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和关系转换理论(1)形式训练说:人的活动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要发展和提高各种官能,除了训练之外,别无他法。(2)共同要素说:相同的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即相同要素,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3)经验类化理论:由贾德提出,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

    27、境到另一个情景的迁移。(4)关系转换理论:由苛勒提出,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建构主义迁移理论对学习迁移的研究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代表有:布鲁纳、奥苏泊尔、安德森(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种学习通过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组织特征,从而简洁的影响另一种学习。(2)产生式迁移理论: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3)构建主义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5、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来促进迁移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

    28、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促进迁移;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促进迁移;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以促进迁移。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学习任务的相似性;学习的指导。补充:1.心向与定势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2.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中学心理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1)知识: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

    29、)知识学习的类型: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和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应,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2、知识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是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造性的必要前提。3、三种知识直观类型的特点直观是个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加工过程。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现代化教学手段。4、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

    30、词与形象的结合;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5、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的途径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科学的进行比较;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6、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构成记忆系统,没有瞬间记忆的登记、短时记忆的加工,就没有长时记忆。7、遗忘含义及其表现(1)遗忘的含义: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错误的再认和重现。(2)表现: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完全遗忘:能再认而不能回忆;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准确陈述遗忘规律由德国心理学家艾

    31、宾浩斯提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9、关于遗忘原因的五种理论:(1)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2)干扰说:遗忘的抑制现象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和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3)动机说:遗忘是由于压抑,压抑解除,记忆就恢复。(4)同化说:奥苏泊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5)检索困难说: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10、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进行组块化编码。补充:1.感性概括是知觉水平的概括,理性概括是思维水平的概括。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容量没有限度。3.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4.命题学习指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5.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6.同化说认为遗忘是高级的观念代替低级的观念,简化了认识减轻了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心理学网络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