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中考专题九年级地理专题讲座5.docx

    • 资源ID:1729150       资源大小:84.7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中考专题九年级地理专题讲座5.docx

    1、初中中考专题九年级地理专题讲座5初中地理学习材料杨静 北京市第 11 中学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只重视教材中的文字系统,而忽视图像系统,只重视机械记忆而忽视运用图像能力培养的现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对图像的应用。图像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又是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景观图是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学中最直观的教学工具。正确灵活地使用景观图,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这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也是地理教学的一种理念,教师可以用地理景观图以导教,又可以指导学生用地理景观图以导学,它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

    2、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地理景观图的概述 (一)地理景观图的概念 地理景观是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是人们对地理事物初步的、表面的认识。地理景观反映地理事物的一般属性,是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在形成地理概念中起重要作用。地理景观图不同于一般的地图,它不是用符号表示地理事物,而是直接用画面表示地理事物。 客观存在的地理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很具体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具有任何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使一般地图上的符号具体化和形象化。 (二)地理景观分类 地理景观可分为自然地理景观和人 文地理景观。 自然地理景观常见的有地质地貌景观(名山、断层、典

    3、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自然灾害景观(火山喷发、地震、旱灾、台风等)、生物群落景观(动植物和自然带景观)等。 人文地理景观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城市、村落)、农业景观(耕地、林地和水稻种植等)、工业景观(采矿、生产车间等)、人种外貌景观、民族风情景观(各民族具有特色服饰、节庆婚丧、风俗习惯等)、建筑景观(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景观等。人文景观不仅可以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人文环境特征,也可以折射出其自然环境特征。 (三)地理景观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精美的地理景观图,这些图片信息丰富,形象直观,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方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与教材图文

    4、系统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心理学实验证明:无论哪个年龄阶段,人在短时记忆中记忆具体图像的数量是记忆文字或语言信息的 5 9 倍,也就是说,利用图形可以提高人的学习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文字的不足,更加具有冲击力。地理景观图与文字相比 , 它的信息量大,吸引力更大 , 可读性更强,更有利于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初中学生进行观察、阅读、记忆、思考、分析、对比和理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 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表象,发展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地理景观图的教学策略 (一)地

    5、理景观图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什么样的景观图,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心思仔细琢磨的事情。 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识状况,选择有针对性的、能够反映突出地域特征的自然或人文的地理景观图。 其次所选用的地理景观图应达到能很快切入主题,或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或能引发学生思考。 第三所选用的地理景观图数量宜精不宜多。 选择地理景观图尽量使用教材中所提供的,若仍不能说明问题,教师可以从其它渠道进行选择,但是要本着有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实效性的原则。 比如在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中,多样的地域文化,教材中选用了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景

    6、观图来反映地域文化的差异,教师就可以充分使用教材第 13 页中的景观图,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亚洲其他地区的地域文化景观图,来进一步说明多样的地域文化。 (二)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 教师在使用地理景观图时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图中所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地理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对地理景观图进行有效的地读,关键在于教师要认真设置问题情境,通过提出由浅入深的不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现,积极思考,以便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来解决问题。 判读地理景观图时应注意: 1. 一幅地理景观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

    7、中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 设置与主题相关的观察内容,帮助学生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排除干扰信息,知道观察的目的。也就是要解决看什么内容的问题, 2.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通过观察 要抓住图中所呈现的主要地理要素。 3.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归纳该景观图所反映出当地的什么区域地理特征。 4. 在归纳该景观图所反映的区域地理特征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断景观图所示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在哪儿? 5.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几幅景观图互相对照,联系所学地理知识, 解决 形成景观的原因,即为什么? 三、科学使用地理景观图,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地理景观图

    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而且多数学生受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的限制,没有到过的地方多,生活经验较少,所以有许多地理事物听说过没见过,还有许多地理事物没听说过也没见过,造成地理教材中提及的很多事物并不十分清楚。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开始讲课时经常用景观图 创设教学情景与氛围,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观察解读地理景观图可以 丰富学生的地理事物表象, 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受与理解。 景观图的播放只需寥寥一二分钟,甚至几十秒钟,在课堂教学中却起着画龙点睛,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极地地区时,先出示一张极光图片,教师可设问,图片所

    9、表现的是什么地理现象,可能在什么地区出现,从而达到切入主题,使学生一目了然,解决了学生脑海里“极地地区什么样”的疑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求知欲,拓展视野。 再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可以选择一系列有冲击力的景观图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如第一册彩图 23 “人口众多”、彩图 26 “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彩图 25 “饥饿的儿童”等,就是一组人口教育的系列图片,若在教学中有意运用,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与环境观。 ( 二 ) 运用景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对后面

    10、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不论是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还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来判断不同地形, 都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难点。如果在教学中 单纯地指导学生读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来要求学生掌握识别各种地形的方法,对初一学生来说相当困难。所以建议教师,一定要利用地形的景观图或地形景观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来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而且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地形景观素描图与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反复对照,仔细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各种地形的特点,这样,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是由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并结合地形景观图或地形景观速描图

    11、 , 反反复复进行对比,自己总结得出 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 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对于五种地形的判读,建议教师教学时,没有必要过分强调五种地形的概念,而是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这五种主要地形。建议教师:第一,要先给出五种地形的景观图, 指导学生分别观察各自的地表形态,用地理语言(提示语:开阔、平坦、平缓、陡峭、地表崎岖)进行描述,也就是帮助学生从景观图上找出五种地形各自最主要的特征。第二,再结合图 1.30 “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

    12、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第三,指导学生观察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不同表现。同样也是由学生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并结合地形景观速描图,反反复复进行对比五种地形的不同,自己总结得出。第四,当学生已经对五种地形的地形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图 1.30 “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设置问题进行对比,加深对五种地形特征的理解。以掌握判读方法。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从海拔高度和地表形态进行对比 (1) 平原与高原有何异同? (2) 高原与山地有何异同?( 3 )山地与丘陵有何异同? 高原 平原 盆地 山地 丘陵

    13、海拔 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这样通过景观图还原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形象的、感观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形成抽象的、理性的地理科学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三)运用地理景观图,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景观图不仅具有形象性,同时也隐含着逻辑性, 挖掘地理景观图的知识内涵,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正确的地理思维过程,并形成地理思维能力。 1. 运用地理景观图判断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景观图是用真实的、直观的画面来直接展示或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景观特征,因此,可以利用这个特性确定景观图反映的区域环境特征

    14、,如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等。 2. 运用地理景观图,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地理景观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景观图推断出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 我们在地理景观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地理景观图片的内涵,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 用景观图启迪思考,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 , 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而此标题下有六幅景观图、一幅地形图

    15、、一幅降水分布图。只有四行文字,教材编者的意图就是要充分利用景观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景观图、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来完成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时,可使用书中图 5.14 “西北地区地形”本组图中地形图是主图,并辅有三幅地理景观图。可设置如下问题: 第一,西北地区有哪些地形区? 第二,从三幅地理景观图上分别看到了什么? 第三,内流河多分布在什么条件下? 这样 , 让学生通过读地理景观图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感性认识:由于干旱,地表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出现沙漠、戈壁景观。而“ 内流河多分布在什么条件下?”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其所处的海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

    16、进行分析,总结出 “ 降水稀少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发育在封闭的山间高原、盆地和低地内,支流少而短小,绝大多数河流单独流入盆地,缺乏统一的大水系,水量少,多数为季节性的间歇河。” 这三幅景观图就让学生抓住了 西北地区 “ 干旱 ” 这一突出地理特征。 西北地区所包括的范围大,所以内部的自然地理的差异也会很大,这是在学习中进一步要让学生掌握的。建议教师利用教材图 5 16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荒漠、草原、荒漠草原的景观图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第一,将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干旱程度进行排序,并在地形图中找到相应的地理位置。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得出,西北 地区地表景观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第

    17、二,为什么该地区景观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第三, 再引导学生读图 515 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指导学生找出 400 毫米 、 200 毫米 、 50 毫米 等降水量线的位置,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得 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景观自东向西分别出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一变化找到了根源:就是降水自东向西递减而引起的。 第四, 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自东向西递减,且变化显著? 再阅读 “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 ” ,初步分析干旱形成的原因,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建议给提示语:地理位置、地形、东西跨度、水汽来源,逐条引导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由于深居

    18、内陆的地理位置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而且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较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决定了从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使得本区降水不多,年降水量在400毫米 以下,而且越往西降水越少。因此, “ 干旱 ” 是本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 如果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还可以补充右图,设置如下问题: 1. 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山脉分别是什么山脉? 2. 河流水系及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 绿洲和城市多分布位置有什么规律? 这些问题可以为后面西北地区农牧业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样的降水条件下,如何开展农业生产,也即引

    19、导学生思考 “ 干旱 ” 条件下农牧业的特征,建议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 第一,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下,西北地区易开展哪种农业,为什么? 第二,西北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什么条件? 第三,指导学生读图 512 ,“西北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 找西北地区是否有耕地,分布在那里?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读图,再思考,就很容易理解:由于降水少,使本区草原广阔,成为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降水少,天然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本区种植业生产必须依靠引水灌溉。耕地分布在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靠近黄河,可以引黄河水灌溉,被誉为发展成为 “

    20、塞上江南 ” ;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 利用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棉等基地。 采用以上步骤进行教学,抓住 “ 干旱 ” 这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由此可见,景观图的有效读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与其他类地图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分析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同时培养了学生全面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避免了烦琐枯燥的讲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人文景观图也可以很好地 反映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人凭借当时新华社一张景观图片推测出中国发现大庆油田

    21、的大致位置就是一个例证。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聚落”,本节教材中共选用了 18 张景观图,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先将这些景观图进行功能和内容的分析,以便上课时能使每张景观图都能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 可用图 4.16 “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图 4.17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如让学生从人口规模、道路、建筑、劳动生产方式等方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见到的景观,要求通过对比描述其景观的差异,这样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乡村和城市聚落的表象,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用图 4.18 “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进一步引发学

    22、生的思考:同一种聚落,内部会有差异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聚落的内部也会因自然条件或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建议设置这样的问题: 第一,哪个村落景观表现出原始状态? 第二,哪个村落景观中房屋较为密集? 第三,哪个村落景观中房屋又较为分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第四,若以上三幅村落景观图分别表示的是亚洲,非洲,欧洲的乡村聚落,你会做出初步的判断吗?并能进一步说出判断依据。读图 4.18 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思考,同为乡村聚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景观差别?让学生清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决定了乡村景观的不同。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好奇,聚落的形成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用图 4.19 “

    2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直接设置问题,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因素去思考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其他学生读该框架图,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各地的自然环境,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也就是说,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从而完成地理课程标准中“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的要求。 所以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聚落建筑的形式推断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教材中选用了多幅景观

    24、图来说明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在聚落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 教材中有多达 13 幅的景观图,教师如果一一带领学生去分析,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都很难保证,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最熟悉的对比明显的聚落建筑入手,比如可以选择黄土高原的窑洞和傣家竹楼,给学生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提出思考方向。 问题一:房屋屋顶的形状有什么区别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问题二 : 房屋墙体的厚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问题三:建筑材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问题四:这样的建筑应该大致分布在中国什么地区,能否互换? 通过这样一组问题,引导学生从建筑景观的哪些方面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5、学会分析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相关性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降水有关,墙体的厚度与当地的气温有关,从而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建立地理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析其他聚落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内部聚落景观差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请学生观察山西四合院的屋顶与北京四合院的屋顶形状的区别,为什么?山西房屋的屋顶由外向内单面倾斜,院内有储水用具。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为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北京的四合院房屋的屋顶由中间分别向院内和院外双面倾斜。提问:这种由外向内单面倾斜的屋顶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什么特点?推断北京与山西相比,那个地区更缺水。 聚落,尤

    26、其是传统聚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传统聚落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有些传统聚落还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如我国的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皖南的古村落 : 西递村,宏村。这些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化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有着重大的价值。建议教师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第一,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第二,请学生查找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传统聚落有哪些,并请同学重点介绍一个。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也可列出一个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详细介绍,请学生找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如何相互适

    27、应的。第三,你如何看待一些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传统聚落正在减少,我们应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观。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相对难度比较大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从而突出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 再如分析 黄河下游 “ 地上河 ” 的形成 、危害以及搞好黄河的综合治理。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很难做到按照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的思路来分析黄河下游 “ 地上河 ” 的形成原因。为了突破这难点,建议教师利用景观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地分析,找出本质内容。其步骤如下: 第一,观察教材中黄河 “ 地上河 ” 示意图,说出黄河下游河床有何特点? 第二,泥沙是黄河下

    28、游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泥沙是从何而来的? 第三,黄河流经了那些地形区? 第四,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都是什么气候类型? 通过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了黄河堆积泥沙的源地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此时再出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 可以设计如下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第一,在黄土高原上,从甲地往乙地走,眼看很近,但常要绕道远行,为什么? 第二,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若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可以给出提示语:土层特点、植被状况、降水条件等。 第三,这么多泥土流失,你知道这些泥土被带到哪里? 从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学生很容易看出黄土高原的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在深沟两边,眼看相距很近,但无法越过,只好绕道

    29、远行。第二个问题可引导学生说出由于黄土的土质疏松,森林草原遭破坏,地面失去植物保护,加上这一地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每逢暴雨,水土流失严重。这么多的泥沙被带进黄河的中游。 第四,这些泥沙在中游没有大量的沉积,为什么到了黄河下游却大量的沉积了? 再一次指导学生看地形图,让学生看中下游不同的地形,在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一下变宽了,水流速就慢了,造成泥沙大量淤积,不断抬高河床。年复一年,以致下游河道成为高于两岸平地的 “ 地上河 ” ,这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第五,黄河“地上河”的危害是什么“?治理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总是在黄河

    30、下游做文章。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泥沙来源上想办法。在黄土高原上要采取哪些措施?在山坡修水平梯田或在沟壑打坝淤地,但是一定要同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这种众多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但是,如果对照有关的地理图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对比时,问题就会容易得到解决。从自然景观入手,使这部分内容生动具体,无形中降低了教学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黄土高原与“地上河”关系的奥秘、“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又加深对知

    31、识的理解和运用,对培养和发展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利条件。 地理景观图既可在授新课时使用,也可以在教学总结时使用。教学总结中使用地理景观图,主要训练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起到加强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进行总结和归纳时,更应重视景观图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 。 比如用北方( 甲) 和南方( 乙) 两幅景观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景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给出提示语言:从耕地类型、民居建筑、交通方式等方面进行观察) 甲:北方地区景观,土地以旱地为主,农业多为旱作农业,传统民居多为四合院,农村交通以拖拉机为主;

    32、乙:南方地区景观,河湖纵横,土地以水田为主,传统民居多为尖顶房,农村交通工具主要以船舶为主。 问题二:说出造成南方北方景观差异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南方北方景观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差异。 问题三:南方和北方冬季景观会有什么变化?基础薄弱的可以提示学生从河流,植被等分析。 此时学生就会想到南北方的分界线了。 问题四:分界线的位置在哪里?这个地理界线的意义还有哪些,一月零摄氏度等温线, 八百毫米 等降水量线。 教师引导学生不仅从自然和农业的地理意义等方面,还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此线南北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此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而此线以南,居民爱吃大米饭。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提供这样的两个表格 表 1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分界线 1 月均温(高或低于 0 )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中考专题九年级地理专题讲座5.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