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报告.docx

    • 资源ID:17257474       资源大小:131.67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报告.docx

    1、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报告2012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物理科一、试卷与命题1命题的依据和原则2012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物理考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教科书和2012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以下简称中考指导书)为命题依据,本次考试力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各项指标。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较全面的考查;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重视考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重视考查学生是否能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

    2、问题认识的评价。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题目中的物理情景要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试卷注意联系实际,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适当加强试卷的开放性、探究性,不设置偏题、怪题。确保试卷的科学性、公平性。2试卷结构2012年物理试卷的满分为100分,全卷共六大题,24小题。其中选择题12题(共36分),填空 作图题7题(共25分),解读题2题(共18分),实验探究题3题(共21分)。按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划分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部分的分值分布是:物质13分,运动和相互作用45分,能量42分。科学探究融入上述内容。3试卷的特点(1)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材为本,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2012年广州市物

    3、理中考试卷体现课程标准各项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突出重点,着重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如受力分析、电路分析、物体平衡条件、机械运动、机械能、能量守恒、电功率、欧姆定律等)进行全面的考查。但题目不是考查学生是否能背出概念或规律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在一个情景中回忆已学过的概念及规律;注重考查学生对概念及规律本质的理解;注重考查学生是否能应用物理规律及原理解决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物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受力分析,电路分析,光路图这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所以都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知识。试卷用单项

    4、选择题合理考查多个知识点;没有出现超纲或将高中内容下放的情况,没有繁难的计算。试卷考查了考生的科学素养,着重考查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维目标的要求(如课程标准提出的: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如24题就

    5、是考查学生写简单实验报告的能力。第8题考查学生是否能用图线表达物理规律;第17题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出有用的信息的能力。(2)突出物理学科特点,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有经历实验过程;创设合理的探究情景,有效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卷注重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考查了初中常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弹簧测力计等基本仪器的读数及使用。题目的素材都源于课本,及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只有在平时有真正动脑、动手做实验的考生才能正确解答这些考题。又如第14、23题考查了学生是否真正有做实验。考试出现了一些开放性试卷,第18、23题。另外试卷也把一些老师自己制作能解决教案难点的简易实验作为

    6、考试素材。这些题目的素材大多源于课本。只有在平时真正动脑、动手做实验的考生就能正确解答这些考题。(3)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巧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能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试卷贴近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较多的题目取材于学生平时接触的生活实际。如第题把物理原理和火灾自救知识贴切地融在一起,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不少题目都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素材,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这些题目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并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

    7、象,这样的考查也有助于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试卷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应用。二、试卷各题考点分析试卷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A量程3m,分度值1mmB量程10m,分度值1dmC量程30cm,分度值1mmD量程15cm,分度值0.5mm考查的科学内容:“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能根据生活的经验估测人的身高。试卷分析: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考察的内容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一些科学常识内容。本题是一道易题,从只有3.83%的学生选了D选项,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根据生活的常见尺子很少有分度值为0.5m

    8、m确认此选项是错误的;但有8.23%的学生选择了B选项,10.44%的学生选择C,说明接近有四分之一的考生估算能力比较弱。其实本题的素材来源于课本一道习题:“用自制量程为2m,分度值为1cm的卷尺测人起床后及临睡前的身高”。若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能独立完成课本的作业就能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验能帮助学生长期记住物理知识。此考题对平时的教案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培养学生能力还是帮助学生考试,教师都要重视课本的练习,特别是一些非纸笔的练习题。2图1中符合家庭用电安全要求的是保险丝考查的科学内容:“能量”主题。生活用电常识。试卷分析: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教材相关内容中有一句话

    9、“洗衣机、电冰箱等用电器的电源插头有三根线,”但有10.10%的学生选择了C选项。这引起我们教案的反思,在平时的教案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要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3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A音调B频率 C响度 D音调及响度考查的科学内容:“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了解声音的特性。试卷分析: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声音的三个特性原本应是比较简单的内容,但有12.5%的学生选择了D选项。其实学生这一答题情况说明:大量的死记硬背不可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简单的概念。教材有利用示波器让学生观察波的图形的素材,其实教材给出的理念就是把抽象变具体。现在科技进

    10、步了,我们可以下载一些相关的软件,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看到波形图,若我们能让学生看到某一同学大声点说话,波形图频率不变,但波幅是变大,可能会比我们做大量的习题更能让学生有清晰及长久的记忆。4一个苹果在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这是因为A. 红光透过苹果B. 苹果只吸收红光C.苹果只反射红光D.红光折射进苹果考查的科学内容:“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了解白光的组成及物体如何呈现不同的颜色。试卷分析: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教材有关物体为何呈现不同色彩有一段话:“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色彩。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本题只要求学生回忆起教材上述相关内容

    11、即可解决问题。有10.28%学生选择B选项,11.45%的学生选择D选项,可以推测学生并没有掌握透明物体及不透明物体呈现不同色彩的原理。认为物体呈现某种颜色是吸收了那种频率的色光。另外老师要清楚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其他颜色的光,如红、绿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黄光,其机理实际是红、绿这两种频率光对人眼视网膜的刺激与看到同颜色的黄光这种频率的光对视网膜的刺激是相同的,而不是红、绿两种频率的光合成新的一种频率的光。而且三原色经过混合可以得到其他颜色光,但其他颜色光是不可能混合得到三原色光。这些知识虽然我们不需要和学生讲,但我们要清楚。590水全部变为125水蒸气A. 这些水蒸气的内

    12、能比水的小B.液态水分子间距比气态水分子的大C. 水蒸气只能通过热传递途径变为水D. 水分子在125时比90时热运动更激烈考查的科学内容:“物质”、“能量”主题。分子动理论。物质由分子组成。试卷分析:“分子动理论”课程标准要求是理解层次,此考题要求只是了解层次。只需要学生回忆课本相关的知识。有8.77%学生选择B,认为液态的水分子的距离比气态大。部分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还是不清楚。课程标准在相关知识点要求中有“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或图形描绘分子的热运动”案例。教材也有用图像表示固、液、气分子排列的教案内容。其实课程标准及教材都表达一个教案建议: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

    13、的语言、文字及画图形式把教材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知识。另外分子动理论这内容,严格来说温度反映的是分子的平均动能,液态分子间距离比气态分子间距离小,也是一个平均的概念。但这些初中不讲,如D选项只是把教材中相关的原话“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做这此选项。教案和考试可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要求教案及考查。道理如同在高中学生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而不是用相对论解决问题一样。但我们老师要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严谨、科学的表达。6下表为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P/105Pa0.981.011.131.291.481.691.802.05t/991001031071111151

    14、17121压力锅工作时锅内气体压强最大可达1.80105Pa,锅内水的最高温度A. 可达100B. 可达117C. 可达121 D. 取决于加热时间考查的科学内容:“物质”主题。尝试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试卷分析:本题要求推理层次。学生只需要认真阅读题目所给信息,就可以推理得知答案。有7.42%的学生选了C,这部分学生可能连题目所给的信息都没有认真阅读,只看到表中最后一栏数据,温度最高就填写了答案。无论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否是物理,是否会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但作为一个理性公民,他应具有一个基本素质就是在发表自己意见时要先看懂,听懂别人说的话。所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

    15、读能力是我们教案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另外还有7.81%学生选择了D选项,反映出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沸点这一物理概念。7. 当自动电压力锅内压强过大或温度过高时,发热器都会停止工作.压强过大时开关K过压自动断开,温度过高时开关K过热自动断开.图2表示K过压、K过热和锅内发热器的连接,其中正确的是B考查的科学内容:“能量”主题。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试卷分析:本题要求是应用层次,要求学生根据试卷所给要求设计电路。因为此题是给出电路图,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电路,并不是完全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设计电路,所以是应用要求中最低层次的要求。此题设计思路可以说是出现在大量的练习资料

    16、。如其他地区考过电冰箱门开关,保险柜开关,汽车门开关,电路图是一样。但此题有23.92%的学生选择了B选项,选择此选择的学生估计只看到题目提到“压强过大时开关K过压自动断开,温度过高时开关K过热自动断开.”没有看到题目开始的给出的条件:“当自动电压力锅内压强过大或温度过高时,发热器都会停止工作.”与上题反映的情况有点相似,教案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还是培养一个理性公民,学会“聆听”是成功的第一步。 10.10%学生选择了C选项,11.12%的学生选择了D选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可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分析这种简单的电路图在开关断、合时的工作情况。说明大量的习

    17、题训练,让学生见过同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给教案一个启示:无论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不是大量繁杂的训练就可达到目的。在讲解答案时不能简单地和学生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要把每一个选项选与不选的原因让学生分析清楚。 08把篮球抛向空中,忽略空气阻力,图3哪一图线能正确反映球离手后至落回地面前机械能(E)与篮球离地高度(h)的关系考查的科学内容:“能量”主题,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试卷分析:本题要求为应用层次。课程标准要求此知识点为理解层次。只有6.46%的学生选择了C选项。说明大部分学生清楚知道题目问的是机械能不是重力势能(从这一数据还

    18、有一点猜测,有的学校把高中内容重力势能的计算式下放到初中开展教案也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会选择C选项)。有58.02%的学生选择B选项,说明学生没有理解图像所给纵横坐标的意义,也可以说学生没有养成读图要先看及理解纵横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简单地把篮球空间轨迹图当着是机械能与高度的关系。9自动对焦相机用红外线或超声波进行测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和红外线都是电磁波B. 相机底片上成的像一定是实像C.焦距35mm的相机底片离镜头距离小于35mmD.红外线测距照相机和超声波测距照相机都可用来在月球上拍照考查的科学内容:“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知道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凸透镜的规律。知道凸透镜

    19、成像的应用。知道红外线是电磁波,知道声波与电磁波传播的区别。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像的性质像距虚实大小正倒试卷分析:本题要求是了解层次,用同一情景合理考查多个知识点。相机利用超声波及红外线测距的内容在教师用书有介绍。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超声波哪些属于电磁波,这是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但从17.37%的学生选择了A选项,可以推测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并不能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及规律。又如教材有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有下述的一个表格我们在教案及复习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背表格记着凸透镜成像规律,但也可以采用画光路图让学生学会用物理方法记住物理规律(虽然凸透镜成像光路图不是考查的内容,但三条特殊光线经凸透镜

    20、成像的光路图是要求考查)如图4让学生利用二条特殊关系做出图5成像光路,此过程既让学生练习了特殊光线作图。同时让学生掌握记住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当学生做出图乙的光路图后,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光路可逆,把AB看成物,则AB则成为像。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就可以直接从图上得到(同一幅光路图,u2f,2fuf这两种成像规律就可以马上得到。并让学生重温了一次光路可逆)图510.如图6,图钉尖的面积是510-8m2 ,图钉帽的面积是110-4m2,松木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松木是5106Pa.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手指至少要用500N的力,图钉尖才能进入松木B. 手指至少要用0.25N的力,图钉尖才能进入松木C.图

    21、钉静止时,它受到水平向左的力大于水平向右的力D.图钉静止时,它受到水平向左的力小于水平向右的力考查的科学内容:“运动和相互作用”。二力平衡,压强概念试卷分析:本题虽然有计算,但因为只是直接把数据代入,所以本题A、B选项是了解层次的要求。而C、D选项是简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属于应用层次要求。学生若能正确解决问题,则必须根据问题(求压力)查找解决问题的公式(F=pS),然后根据公式查找并代入所需的数据(压强值,图钉尖的面积)。但从有33.21%学生选择A选项,说明不少学生虽然掌握压强、压力、受力面积之间关系的公式,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只是见数据就代入公式,并不能在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22、解决问题。有10.98%的学生选择C选项,8.15%的学生选择D选项。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并没有掌握对研究物体做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这一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所以当题目用文字表示力的方向及力的大小时,学生没有把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受力分析图的习惯,因此出现按常规难以理解的答案(按生活常识若把一东西向右按,错误思维也只是向右的力会大于向左,但实际选C的学生比选D的学生多)。图711.图7的剪刀剪纸机械效率为80%,这表示A. 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是1N,则阻力是0.8NB. 若作用在剪刀的阻力是1N,则动力是0.8NC.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J,则有0.2J的功用于剪纸D.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

    23、J,则有0.8J的功用于剪纸考查的科学内容:“能量”主题。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理解机械效率试卷分析:机械效率在课程标准中要求是理解层次,而且明确提出要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角度,认识效率,也就要求学生知道输入的总能量流向。而本试卷要求因为只要学生回忆效率的概念,简单代入公式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要求是了解层次。但有9.32%的学生选择了C选项,说明接近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并没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效率这一概念,不知道输入的能量到底哪些用于有用功(剪纸),哪些是无用功。从有9.34%的学生选择了B选项,说明部分学生只是会代数字计算,但不清楚计算得到的数据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本题

    24、反映出一个教案的问题:大量做题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考试,在平时的教案里我们要讲清概念的物理本质如效率就要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角度说清输入的总能量流向是怎样的。在物理学中每一个数字都有其物理含义,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12.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如图8,用规格相同的两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隔着石棉网同时对两试管加热.图9中的哪一图线能反映该实验情况图8考查的科学内容:“能量”主题,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试卷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利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所以要求是理解层次。本试卷要求是应用层次。有25.87%的学生选择了答案A,16.84%的学生选择了答案B,因为选择A的

    25、学生比选择B的学生多,学生出错的原因不单单是没有看清图像的纵横坐标,说明不少学生没有明白实验原理,不理解题目描述“用规格相同的两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隔着石棉网同时对两试管加热.”表达的意思是两试管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又大约记得做过的习题,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错选了A。从学生的答案可以推测学生并没有养成明确题目问题,查找对应解决问题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查找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学生脑海里只有一些模糊的结论:“水吸收的热量多”、“水升高的温度少了”。虽然做了大量的题目,但这些题目不是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方法,只是死记硬背一些结论。13.如图10,一束光射向

    26、左右表面平行的玻璃砖. 画出光从玻璃砖左表面射出的光线,并标出该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小.图1230考查的科学内容:“运动和相互作用”,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试卷分析:本题满分3分。本题只要求学生画出折射光线,并应用光路可逆的知识找出折射角,画折射光线的要求是了解层次,标折射角是应用层次。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作业是要求学生画图11射向玻璃砖的这束光进入玻璃及离开玻璃后径迹,原题还要求学生回答这束光将向什么方向传播。本题标示出入射角及给出光在玻璃砖的径迹,目的除了降低难度还希望能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本题有56.19%学生得满分,但有29.94%学生得零分,而不少的学生答案如图12,也就

    27、是学生能画出折射光线,而且折射光线也与射向玻璃砖的光线平行。但从学生无法正确标示出折射角,说明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可能只是死记硬背地把答案记下来:若玻璃砖两面平行,则射向玻璃砖的光线与离开玻璃砖的光线是平行,但如何得出此结论的思维过程,学生是不清楚的。图1314以O为支点质量忽略不计的杠杆挂上10N重物A,杠杆同时还受另一个大小与FA不等、竖直向上的力FB作用,处于平衡.在图13中画出(1)FA的力臂lA;(2) FB的示意图并标示它的大小.考查的科学内容:“运动和相互作用”,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图15 试卷分析:本题画FA力臂是了解层次,但有23.17%的学生得

    28、零分,说明学生连画FA力臂这1分也没有拿到,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就算我们大量的练习也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应付简单的考试卷。第二小问因为只是简单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求FB的大小及力臂,要求是了解层次。这是一个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这似乎是一道在很多教辅都会出现的练习题,只是一般的练习题已告诉学生向上的力施加在杠杆的右边,学生也见过大量作用力施加在右边的习题,但学生只是在做题时画力臂,并没有认真看到力的作用方向。从图14、15的学生答案我们可看到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只是在没有建构起物理情景,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一个杠杆平衡的条件:FAlA=FAlA。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杠杆平衡条件应是通过实验让学生

    29、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在做这实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像图13在杠杆的右边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然后让学生用手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学生就会知道若手施加的力作用在杠杆的左边,力的方向是向下的,若手的施加的力作用在杠杆的右边,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同时让学生的手从靠近支点到远离支点,则学生能感受到力的大小在逐渐减少。通过实验学生更能长时间记住一些物理规律。当然若学生基础比较好我们还可以从理论上分析,施加在杠杆的这两个力,一力让杠杆绕支点顺时针转,一力让杠杆就会逆时针转,才有可能让杠杆平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我们都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而不是死记一个公式。图1615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

    30、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16,这些霜是_经过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考查内容:“物质”。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试卷分析:本试卷前三个问要求是了解层次,最后一问要求是应用层次。物态变化这知识在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都是理解层次,很多物态变化的相关情景,只能看到其中一物态状态,如霜,学生只知道经过物态变化后水是固态,但物态变化前水是什么态,学生就要所给的情景推理得知,同样学生只能看

    31、到干冰变少了,他必须根据容器没有出现液态的物质或根据他的常识知道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是气态,得知经过物态变化后干冰变为气态。不少考生认为罐外的霜是干冰液化而来的。我们从几个角度分析学生这一答案。这情景有点像装了冰水的玻璃杯,杯的外壁会有一层小水珠,学生应知道外壁的小水珠不可能是杯内的水渗出来。但在此题学生又把杯内的物质移到杯外,说明学生常识或基本的推理能力缺失。另外干冰题目明确给出是固态,霜教材相关章节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有题目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知道霜形成的原因,也就是学生应知道霜是固态。所以学生从常识也应知道,从固到固,这不可能是一次的物态变化过程。从学生答案也可以看到在讲授物态变化的相关内容

    32、时,其中一个教案重点应让学生找到题目没有呈现的一个物态,如霜是经物态变化而来的固态(因为题目明确说罐外只有固态,不存在有液态物质存在,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不可能存在液化),谁是初态,霜所在的空间,原来只有空气中的水蒸气,所以初态应是水蒸气,能找到初、末态,学生就比较容易判断物态变化过程应是凝华,也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霜是凝固而来的。学生有时只是死记硬背,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所以当用物态知识解决问题时,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如最后一问,要知道小水珠出现在车窗哪一侧,学生要知道液化过程要放热,则水蒸气相对于环境是高温的,所以只能在内侧。物理学科是一个实验的学科,我们希望教师在课堂教案中能多做实验,所以考


    注意事项

    本文(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