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docx

    • 资源ID:17154363       资源大小:27.4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docx

    1、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

    2、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52学时(理论)。 四 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 正文 第一章 绪 论 一 教学目的 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

    3、疾病的区别。 (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 三 教学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 (二)病理生理学内容: 1 疾病概论(总论); 2 基本病理过程;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 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四)病理生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沟通基础医

    4、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五)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 教学目的 熟悉健康、疾病及脑死亡的概念,了解病因学、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脑死亡的概念及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二)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疾病原因的特征;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规律。 三 教学内容 (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二)病因学 1 疾病发生的原因: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 疾病发生

    5、的条件:概念。 (三)发病学 1 发病学概念 2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四)疾病的转归 1 康复: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的概念; 2 死亡:死亡的现行概念: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 教学目的 基本掌握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各型水钠代谢紊乱时体液变动规律和病理生理学特点;水肿的概念;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低、高钾血症的概念及对机体(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

    6、影响。 (二)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ADH分泌异常综合症的病因,体液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特点;反常性酸性尿和反常性碱性尿与高、低钾血症的关系;血钾浓度与体钾含量关系;补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各型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了解水、钠的正常代谢及调节;各类脱水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正常钾代谢的特点和生理功能;低、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水、钠代谢障碍 1 正常水、钠代谢:正常人体液的容量与分布及影响因素: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与分布;熟悉人体水、电解质摄入与排出途径;水、电解质的生理功能;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渴感,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利钠激素等的作用及调节。 2 水、钠代谢

    7、障碍的分类 3 低钠血症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水中毒: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概念 ADH分泌异常综合征,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4 高钠血症 (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3)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概念 ,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5 水肿 (1)水肿、积水的概念、水肿分类 (2)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的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

    8、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淋巴回流受阻: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因及产生机制;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3)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渗出液、漏出液、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隐性水肿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的分布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二)钾代谢障碍 1 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2 低钾血症和缺钾: (1)概念,原因和机理 (2)对机体的影响 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

    9、障碍 对心脏的影响: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及收缩性的影响及对心电图 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超极化阻滞及其发生机制; 与细胞代谢障碍相关的损害:骨骼肌损害、肾损害; 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3 高钾血症: (1)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 (2)对机体的影响: 对心肌的影响: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影响。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对心电图的影响; 对骨骼肌的影响: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3)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镁代谢障碍(自学) (四) 钙磷代谢障碍(自学)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一般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及正确

    10、判断单纯 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的概念、特征、原因和机制;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时机体的代谢调节及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熟悉酸、碱概念;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和特点;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意义(pH值,PaCO、AB、SB、BB、BE、2AG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临床可能出现的混合型酸碱紊乱类型。 (三)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种类和来源;四种类型酸碱紊乱的防治原则;运用代偿预期值对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 三 教学内容 (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1 血液的缓冲作用

    11、:尤其碳酸氢盐缓冲对的作用; 2 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3 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 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三)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血液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 实际碳酸氢盐(AB)、碱剩余(BE)、缓冲碱(BB),阴离子隙(AG)。 (四)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 代谢性酸中毒:概念 (1) 原因和机制; (2)分类: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3) 机体的代偿调节: 血液的缓冲作用;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呼吸代偿;肾脏代偿; 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 对机体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改变;中枢神经系

    12、统改变;骨骼系统改变; (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呼吸性酸中毒:概念 (1) 原因和机制; (2)分类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3) 机体的代偿调节: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缓冲作用;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 对机体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 (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 代谢性碱中毒:概念 (1)原因和机制; (2)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3)机体的代偿调节: 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 肺的代偿调节; 肾的代偿调节; 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对机体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血红蛋白

    13、氧离曲线左移;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低钾血症; (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 呼吸性碱中毒:概念 (1)原因和机理; (2)分类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3)机体的代偿调节: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肾脏代偿调节; 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对机体的影响; (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 双重性酸碱失衡; 2 三重性酸碱失横。 (六)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第五章 缺氧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和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

    14、和组织性缺氧概念;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特点和皮肤粘膜变化特点)。 (二)熟悉常用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意义;缺氧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和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 (三)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氧疗的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缺氧的概念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 1 血氧分压;2 血氧容量;3 血氧含量;4 血氧饱和度;5 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三)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特点 1 低张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2 血液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3 循环性缺氧:概

    15、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4 组织性缺氧:概念、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皮肤颜色变化的特点。 (四)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1 呼吸系统的变化; 2 循环系统的变化; 3 血液系统的变化;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 组织细胞的变化。 (五)氧疗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章 发热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发热的原因与机制;熟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发热的概念及与过热的区别;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可能途径、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二)熟悉发热时的物质代谢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发热的

    16、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特点,机制及表现。 (三)了解发热的病因及发热的意义;发热的防治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发热的概念,过热与发热的区别 (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 发热激活物概念,主要类型。 2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其主要作用、生成、释放,进入中枢的途径。 3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4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2+ (1) 正调节介质:PGE、Na/Ca、cAMP、CRH、NO; (2) 负调节介质:AVP、-MSH、膜联蛋白A1(脂皮质蛋白-1) 5 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三)发热时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1 物质代谢的改变; 2 生理功能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

    17、化功能改变; 3 防御功能改变。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自学)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主要途径;了解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及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的防治。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主要途径。 (二)熟悉正常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的关系 (受体异常与疾病、G蛋白异常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三)了解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及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的防治。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1 细胞信号转导概念; 2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3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18、。 (二)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1 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2 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二)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1 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2 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 3 多个环节的信号转导转导异常与疾病。 第八章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一 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增殖、分化的概念,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机制和调控。熟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增殖、分化的概念,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 (二)熟悉细胞周期的分期和特点,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的关系;细胞分

    19、化的机制和调控,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三)了解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概念 (二)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1 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2 细胞周期的调控。 (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 1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 2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其他疾病 (1)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2)遗传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3)白癜风。 (四)细胞分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1 细胞分化的调控:概念及特点; 2 细胞分化的机制; 3 细胞分化的调控。 (五)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 1 畸胎瘤; 2 恶性肿瘤

    20、; 3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4 银屑病。 第九章 细胞调亡与疾病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和发生机制,熟悉细胞凋亡过程与调控,了解凋亡与疾病的关系及凋亡在疾病中的防治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凋亡概念和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凋亡信号转导、凋亡基因激活、细胞凋亡的执行及凋亡细胞的清除;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特点:DNA的片断化、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及其作用、凋亡蛋白酶的激活及其作用。 (二)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因素、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的特点、凋亡相关基因及其作用。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凋亡概述:概念,调亡与坏死的区别 (二)细胞凋亡的过程与调控 1 细胞调亡的大致过程;

    21、 2 调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3 细胞调亡的调控。 (三)细胞调亡的发生机制 1 氧化损伤; 2 钙稳态失衡; 3 线粒体损伤。 (四)凋亡与疾病:熟悉凋亡不足在肿瘤发生、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凋亡过度 在心力衰竭、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细胞调亡过度。 (四)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1 合理利用调亡相关因素; 2 干预调亡信号转导; 3 调节调亡相关基因; 4 控制调亡相关的酶; 5 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第十章 应激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应激的概念及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熟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急性期反应蛋白和热休克蛋白在应激中的意义;了解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应

    22、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二)熟悉热休克蛋白(HSP)、急性期反应蛋白(AP)概念;应激时的细胞体液反应,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全身适应综合征。 (三)了解良性应激、劣性应激、其他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应激性损伤与疾病的关系;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精神障碍、内分泌障碍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应激的概念、应激原的种类 (二)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 蓝斑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 (3) 应激时的其它激素变化

    23、。 2 应激时的细胞体液反应: (1) HSP的概念及基本功能; (2) AP的概念,构成,基本功能。 3 应激时功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 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在应激时的基本反应。 (三)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1 全身适应综合征; 2 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3 应激与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障碍的关系。 (四) 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一章 凝血与抗凝血紊乱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DIC、微

    24、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概念、DIC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DIC引起休克的原因和机制。 (二)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引起机体代谢障碍。 (三)了解正常凝血与抗凝血机制(抗凝血酶和肝素、蛋白C);DIC的临床分型、分期;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 机体的凝血功能; 2 机体的抗凝功能; 3 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4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二)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 DIC概念 2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类型,原因、机制;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25、原因、机制; (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原因、机制;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3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 肝功能严重障碍; (3) 血液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4 DIC的分期和分型 5 DIC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1)出血; (2)器官功能障碍; (3)休克; (4)贫血。 6 DIC的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休克 一 教学目的 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过程及发病机制;熟悉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休克、无复流现象、全身炎症反应

    26、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功能性肾衰竭的概念;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各期微循环特点及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二)熟悉休克的常见病因及常见类型;高排低阻型、低排高阻型及低排低阻型休克的含义;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全身炎症反应的原因、病理生理变化与发病机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与休克的关系,MODS的发病经过和机制。 (三)了解休克的分类方式;休克与DIC之间的相互关系;休克难治的主要原因;休克时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休克的治疗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休

    27、克的概念及典型临床表现 (二)休克的常见原因 1失血与失液;2 烧伤;3 创伤;4 感染;5过敏;6强烈的精神刺激;7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三)休克的分类 1 按病因分类; 2 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3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四)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根据休克病人血液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可将休克分为三期。 1 休克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发生机理,及代偿意义; 2 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发生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3 休克期(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原因;DIC出现的机制和后果。 (五)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1 细胞

    28、损伤; 2 代谢障碍。 (六)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1 血管活性胺; 2 调节肽; 3 炎症介质与全身反应综合征。 (七)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1 MODS的发病经过与发病机制; 2 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1) 肺功能的改变:随休克发展可出现休克肺,休克肺、ARDS的概念,ARDS的基本发生机制; (2)肾功能的改变:最易受损。早期可出现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随休 克发展可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功能衰竭; (3)心脏功能的改变:除心源性休克有原发性心功能障碍外,一般早期出现心功能代偿性加强,随休克发展心功能逐渐被抑制,直至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机制; (4)脑功能的

    29、改变:早期无明显改变,随休克的发展可出现昏迷、脑水肿、颅内高压; (5)胃肠道功能的变化; (6)肝功能的变化; (7)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8)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七)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发病机制;了解心、脑、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功能、代谢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自由基、钙超载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二)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三)了解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和钙超

    30、载的机制及其损伤作用。白细胞的作用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及防治基础。 三 教学内容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二)发生机制 1 自由基的作用 (1)自由基的概念与类型; (2)自由基的代谢; (3)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4)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2 钙超载: (1)钙超载概念; (2)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 (3)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3 白细胞的作用 (1)再灌注时白细胞激活; (2)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 (3)无复流现象。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及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心功能不全

    31、的概念、发病机制;熟悉机体的代偿及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力衰竭、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概念;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心肌收缩性减弱、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及心脏舒缩活动不协调;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扩张、心肌肥大)及代偿意义(包括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二)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心外的代偿反应和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肺循环充血、体循环淤血和心输出量不足)。 (三)了解心力衰竭时其他系统器官的变化。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三 教学内容 (一)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的概念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 1 原发性心肌损伤(弥

    32、漫性心肌病变、心肌代谢障碍); 2 继发性心肌损伤: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2)容量负荷过重。 (三)心力衰竭的诱因: 1 感染;2 心律失常;3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4 其它。 (四)心力衰竭的分类: 1 根据心力衰竭的部位分类; 2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速度分类; 3 根据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 4 根据心衰严重度分类; 5 根据心衰机制分类。 (五)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 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2 心肌收缩性减弱 (1)收缩相关蛋白的破坏; (2)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2+2+(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肌浆网对Ca的处理障碍,Ca内流受阻,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障碍); (4)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3 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1)钙离子复位延缓; (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3)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4)心室顺应性降低。 4 心室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六)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 心脏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室紧


    注意事项

    本文(《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