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近代建筑史.docx

    • 资源ID:1713812       资源大小:119.65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近代建筑史.docx

    1、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年)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第二节 发展分期1、传入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3、繁盛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4、夭折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

    2、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其结果: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70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3、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属于这类城市的有:A、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如:a)、割让地城市:香港(1842年英国)、澳门(1849年葡萄牙)、九龙(1895年英国)、台湾的一些城市(1895年日本)等:b)、租界地或交通工矿的附属地城市:青岛(德、日)、

    4、哈尔滨(俄)、旅顺与大连(俄、日)、湛江(法)、长春与沈阳的铁路附属地(日)、广州的沙面较少。二十世纪后:在大中城市中,近代公共建筑出现了新的类型,如:市政、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服务行业、娱乐业等。近代公共建筑形成的两个途径:一、在封建社会旧有类型基础上沿用与改造这条途径,往往由旧式匠师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在旧建筑体系基础上,吸取某些新材料、新结构方法,进行改造、革新。主要是中下层民族资本所属的建筑活动,如:服务行业建筑菜馆、酒楼、澡堂、客栈等;金融建筑钱庄、当铺;娱乐建筑戏园、书场;商业建筑百货、商场、绸缎、菜市场等。其核心问题是:1)扩大建筑活动空间,增加营业面积2)加强立面商业广

    5、告效果,突出建筑立面处理。一般有四种形成原因:1)原来已有的建筑类型,且具备一定基础;2)业主资金不足,利用旧建筑改造;3)建筑功能要求不严,改旧应新;4)旧式工匠技术影响和传统技术条件限制。以北京近代旧式商业建筑的演变为例,具体有三种改造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修改门面。第二种方式是扩大营业大厅。第三种方式是突破旧的独立布局,将露天街弄覆盖建成大型营业场所。二、从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引进、借鉴和发展这条途径所形成建筑有: 行政办公建筑办公楼、会堂; 金融建筑银行 交通建筑火车站、大型邮局 娱乐建筑电影院、剧院 体育建筑体育馆 医疗建筑医院、疗养院 教育建筑高等学校教学楼 商业建筑大型百货公司、大型

    6、饭店一般有三种形成原因:1、原来没有的建筑类型或原来虽有但新功能差距很大;2、建筑类型从外国传来,但功能较复杂,对近代化要求较高;3、业主资金雄厚,有条件由近代建筑师进行设计,有条件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第二节 近代公共建筑的发展特点1、建筑类型丰富2、建筑空间的功能改变。3、建筑的规模扩大。4、采用了钢铁、水泥等新材料。5、采用新结构方式,如砖石钢木混合结构、钢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6、采用了供暖、供冷、通风、电梯等新设备。7、采用新的施工机械。第三节 近代公共建筑的建筑类型一、市政建筑市政建筑有:行政、会堂等在早期,这类建筑基本上是西方同类建筑的翻版,布局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

    7、、折衷式宫殿、府邸的通用形式。如:外国的“领事馆”、“工部局”、“提督公署”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动、军阀政权的“咨议”机构以及商会大厦等的建筑。实例:南通商会大厦20世纪二十年以后,外观大多采用了“中国固有式”。如: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上海等地建造的个部办公楼、市府大楼和大会堂等。实例:原南京国民大会堂二、金融建筑金融建筑有:银行、交易所等。银行建筑,在近代公共建筑中发展十分突出。银行为了显示自己资本的雄厚,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体量和坚实、雄伟的外观、内景,构成近代大城市中最触目的建筑物。1845年,第一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20世纪二十年代,外国银行建筑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30年代,官僚资本

    8、的银行建筑也在各地设立。实例:上海汇丰银行(19211923年)三、交通建筑交通建筑有: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航空站、邮电局及为交通运输服务的仓库、码头等。火车站建筑:由于铁路的修建大多为帝国主义所控制,其建筑形式也就直接套用各国的火车站形式。它们大体上达到了当时国外火车站的一般水平。京奉铁路北京站(1900年建);中东铁路哈尔滨站(1912年建);津浦铁路济南站(1912年建);大连火车站(19351937年建)。四、文化、教育、卫生建筑文化教育建筑有:大学、中小学、图书馆、博物馆等。在近代,文化、教育、卫生建筑有很大一部分与外国都会活动有关。其中教会学校的建筑,为了柔化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9、教会学校建筑往往采用“中国式”的外观。五、商业、服务行业和娱乐性建筑商业建筑有:大百货公司、综合商场、博览性劝业会场等。第四节 近代公共建筑的实例上海汇丰银行新楼(19211923年建)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八层。是英国在中国势力最大的一家银行。平面接近方形,外观模仿砖石结构,是典型的古典主义形式。中部高突的圆顶,强调出建筑物的主轴线。内部处理也是典型的古典主义形式,采用爱奥尼克柱式的柱廊和藻井式的天花,极力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上海沙逊大厦(19261928年建)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钢架结构,十层大楼(部分十二层)。为英国大房地产商所操纵,是当时标准很高的大型饭店。平面为三角周

    10、边形,外观以花岗岩贴面,处理成简洁的直线条。建筑物前部顶上耸立一个19米高的方锥体屋顶,是没有实用意义的庞大装饰物,表现出从折衷主义向“装饰艺术”风格过渡的特点。第四章 居住建筑第一节 概述近代居住建筑发展存在两种情况:1、传统住宅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地区的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以及大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中,仍然是沿袭传统的住宅建筑方式。这类住宅建筑属于传统建筑体系,很大一部分是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建造的经济、实惠、简朴、大方的民居,凝聚着劳动人民和能工巧匠丰富的、优秀的建筑创作经验和设计手法,是传统建筑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新的住宅类型产生与发展由于近代城市人口集中,城市

    11、居民中新阶段、新阶层的出现,地产房产商品化以及市政设施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城市居住建筑类型起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住宅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第二节 新住宅类型城市居住建筑类型有:独院式住宅、高层公寓、里弄住宅、居住大院、棚户住宅。一、独院式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花园洋房高标准的独院式住宅当时称为花园洋房,最初多为外国人居住,在1900年前后出现于各大城市。这类住宅一般位于城市最好的地段,总平面宽敞,讲究庭园绿化和小建筑处理,建筑面积很大,有数间卧室及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等。多为一、二层楼,采用砖石承重墙、木屋架、铁皮屋面,设有火墙、壁炉、卫生设备、装饰颇豪华。外观随居住

    12、者的国别,采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这是当时这些国家流行的高标准住宅在中国的复制。这类住宅也有少数采用定型设计,重复建造。如建于1908年前后的哈尔滨中东铁路高级住宅,用同一平面建造了数幢不同外观的新艺术运动风貌的建筑,住宅高二层,设有门斗、过厅、客厅、女客厅、主卧室、儿童室、家庭教师室、仆人室、餐室、厨房、卫生间等,使用面积达300平方米。国产花园洋房20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独院式住宅活动规模有所扩大。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从四大家族到科长以上的大小官员都享有不同等级的花园住宅。在南京山西路、颐和路一带形成了9000多幢花园住宅的高级住宅区。各大城市也陆续建造了一些西班牙式、英国式的住宅。特点

    13、:1位于城市最好地段;2总平面宽敞,讲究庭园绿化和小建筑处理;3建筑层数多为一、二层;4采用砖石承重墙、木屋架、铁皮屋面,设有火墙、壁炉、卫生设施,装饰豪华。5建筑面积很大,有数间卧室、及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等;6外观随居住者的国别而定,大都采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少数采用定型设计。这类适应近代生活方式的花园住宅,为军阀、官僚、资本家所追慕,纷纷仿效修建。如张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等七幢别墅住宅和上海福煦路严宅等。这些住宅往往在建筑式样上、技术和设备上吸取西方的形式和做法,而在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方面则保存中国传统形式。现代住宅30年代以后,在国外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出现了少数现

    14、代住宅。这种现代住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大片玻璃等新材料、新结构,装置了电梯、弹簧地板、玻璃顶棚等新设施,建筑空间趋向通透、流畅,造型面貌也成了很地道的“现代式”。上海北京路吴宅(19351937年建)等明显反映出这一趋势。特点:1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大片玻璃等新结构、新材料;2装置了电梯、弹簧地板、玻璃顶棚等新设施;3建筑空间趋向通透、明朗、流畅,造型简洁新颖。二、高层公寓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城市出现近代高级住宅的另一种类型高层公寓住宅。以上海建造得最多,出现了许多幢十层以上的公寓。原因:上海地价在二十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增长了993倍,30年代又增长了一倍。城市土地昂贵,加上帝国主义

    15、经济危机,大量向中国倾销建筑材料,市场游资充斥,同时中国施工、设备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于是一批房地产投机集团,如英帝国主义沙逊洋行、业广地产公司,法帝国主义万国储蓄会和一些中国的财阀集团,便利用廉价材料和劳动力,竞向房地产投资,高层公寓即接踵出现。从上海情况来看。特点:1多位于公共交通便捷的地方,方便上下班与购物;2大多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道和绿化园地;3建筑体形受用地地块限制,因地段产权界线的限制;4部分商住公寓,因沿街布置,朝向差、噪音大;5高层公寓根据坐落地点服务对象的不同,以不同间数的单元组成标准层。有一室户、一室半户、二室户以至五室以上的户,以二室户、三室户为最多;6垂直交通依靠

    16、电梯,或分散或分组布置;7大都备有暖气、煤气、热水设备和垃圾管道,有些厨房还设有电冰箱,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近代化水平的建筑。实例:1上海百老汇大厦2上海毕地卡大厦三、里弄住宅里弄住宅是近代城市居住建筑中建造数量较多的类型。多分布在南方的大中城市,是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加以高度的密集而形成的。里弄住宅,最早出现在上海。1、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由: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刀会革命起义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租界人口剧增,外商乘机建造简陋而廉价的毗连式木屋出租牟利,以后为避免火灾,改用砖木结构,形成里弄住宅的最早形式。汉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受上海影响,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各

    17、地均有一定特点。天津里弄住宅具有北方的特色,上海里弄住宅具有南方的特色。上海里弄住宅旧上海里弄住宅约有九千余处,二十万幢。建筑面积达二千一百二十余万平方米,占全市总居住建筑面积63。5%以上。从19世纪60年代形成联列式板屋后,到1949年,上海里弄住宅可分为四种类型:旧式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里弄住宅和公寓式里弄住宅。1、旧式里弄住宅(主要建造于18701919年)又称“石库门里弄住宅”。特点:1总平面布局,吸取欧洲联列式住宅的毗连形式。为了充分利用地段,尽量多建房屋,采取十分紧凑的布局,有的显得较拥挤。2单体平面,脱胎于传统三合院住宅,将三合院住宅的门棣改为石库门,前院改为天井,形成

    18、“三间二厢”及其它变体。一般大门设在中轴线上,入内为一长方或正方形的天井,主屋正中为客堂,左右为次间和厢房,客堂后面设横向楼梯,再后为横向长方形天井,最后为单层灶间等辅助用房。明间面阔约4米,进深约6米,通进深约15米。前部为二层,后部辅助房间为单层,石库门围墙较高。3结构为立贴式砖木结构。常用空斗墙、五柱落地立贴、木搁栅楼板、蝴蝶瓦顶。4外观与装修均为传统形式。风火山墙、格门、支摘窗、漏窗、木栏杆等运用很普遍,讲究的还作飞罩、挂落。后期石库门里弄建筑起了一些变化。1总平面排列趋向整齐,尽量争取好的朝向。2个体平面增加了后厢房,缩小了后天井,围墙高度降低到二层窗台,通风采光有所改进。3建筑装修

    19、也开始采用西方建筑细部,主要表现在门、百叶窗、砖券、栏杆、楼梯、牛腿等部位。“广式”里弄住宅同时期还出现了外观类似广东的旧式住宅,当时称为“广式”里弄住宅。这种住宅采取比较经济的单开间平面,取消前部天井,后部单披灶间有时也改为两层,与主屋连成一体。房屋层高、进深、开间的尺度都缩小。大多为工人、小商贩和低级职员居住。2、新式里弄住宅(主要建造于19191930年)特点:1总平面道路系统中,总弄、支弄、有了显著分区。总弄为了通行小汽车和回车的需要,宽度拓至4米以上。取消石库门的前天井,代以矮院墙,支弄观感较为宽敞。2单体建筑房间功能分工明确,客堂改为起居室,除卧室、厨房外,增添餐室、书房、日光室、

    20、工友室、浴室乃至汽车间等。平面组合早期多以单开间为主,底层为起居室、餐室、厨房,二、三层为卧室、浴室及晒台。后期出现少量双开间,房间由纵深联系改为横向并联。早期进深大于面阔,后期面阔有时超过进深,表明对采光、通风有进一步改善。有些新式里弄住宅,已去掉天井,个体平面与花园住宅很接近。3结构以横墙承重为主,部分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楼梯、楼板多为洋松,屋面采用机制红瓦,有的还采用马赛克、陶瓷面砖等材料。4一般都有电灯、自来水、煤气设备。有的还装有暖气。5早期多采用简化的古典线脚,墙面用红砖或间以汰石子粉刷。后期趋向光洁的现代式,墙面多为黄色拉毛水泥粉刷。新式里弄可以复兴屯、四明屯、静安别墅等为

    21、代表。1、花园里弄住宅(主要建造于1930前后1949年)是由联列式里弄住宅发展而成的半独立式建筑。特点:1总体布置排列成短排或长排。绿化空地较大,房屋占地较小。居住环境幽静,不是一般市民阶层所能租住的。2平面趋向横的并联,底层多作汽车间、厨房、贮藏室,二、三层为起居室、卧室、浴室,并有较大的阳台。采光良好。其它辅助小房间配备也多。平面处理复杂,凹凸变化。房间面积较小,层高较低。3材料多为进口货。水、暖、电、卫、煤气等设备俱全。4外观多西班牙式或现代式。外墙加淡黄、天蓝、深紫等色彩。实例如福履新村、上方花园等。4、公寓式里弄住宅(主要建造于1930前后1949年)公寓式里弄住宅与花园里弄住宅外

    22、形很相似,内部布局不同。全栋由若干单元组成,已趋向集体住宅形式。平面较紧凑。各层有成套房间,包括起居室、卧室、厨房、浴室等自成一独立单元。房间面积较小。一般为砖木结构、坡顶、木制门窗。墙面以水泥或斩假石粉刷,也有作各色水泥拉毛饰面。实例如永康别墅等。花园里弄住宅与公寓式里弄住宅这两类里弄住宅建造数量不多,都是面向中上层资产阶级、官僚地主和上层知识分子服务的。小结由上可以看出,上海里住宅从早期石库门里弄到后期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式里弄住宅的转变,居住标准是提高了,这反映出随城市地价、房租的上涨,里弄住宅服务对象的转移,后者主要服务于上中层住户。为了在地段上争取最大限度的出租面积,近代匠师、

    23、建筑师们通过实践探索和住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改进,里弄住宅在紧凑布局、利用天井、利用居室空间、楼梯间、屋顶空间等方面,借鉴了江南民居和国外住宅的一些手法,积累了不少增加使用面积和有效空间的经验。四、居住大院居住大院与里弄住宅一样,也是近代城市居住建筑中建造数量较多的类型。居住大院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加以扩大的。多分布在北方的城市,如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十分普遍。它不是一户一宅,而是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式的住宅。一般形成大小不等的院子,周围建二、三层的外廊式楼房,多为砖木结构,院内设集中的公用自来水龙头、下水口和厕所。建筑密度大,卫生条件较差。居住对象为城市工商业职员和一般劳动者。五、棚户住宅棚户住

    24、宅有草棚、“滚地龙”、水上阁楼等等。少数用竹架瓦顶、木板瓦顶的建筑,是棚户住宅中最高等的房屋。常是十几间、几十间连成一片,七高八低,大小不等,凹进凸出,十分凌乱。由此形成“棚户区”。其居住者大多是收入低微,职业不稳定,处于半失业状态的码头工人、运输工人、人力车工人、服务行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等。棚户区都分布在城市最差的地段。象南京多分布在环城铁道、城内河道、池塘边、城墙根、以及下关车站和工厂的附近。上海多分布在闸北、南市、沪东、沪西以浦东沿江地带。这些地方是租界的边沿或码头、车站、铁路的附近,易于出卖劳动力的地方。据统计,解放前,上海有棚户区居民20万户左右,人口将近百万人;南京有棚户区3

    25、09处,居民37000多户,人口约15万人。这些棚户区是社会中最贫困阶层的住所。第五章 建筑形式、建筑思潮和建筑技术第一节建筑形式与思潮一、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1、“洋式建筑”的产生两个途径:被动的输入与主动的引进被动输入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主要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使馆区等被动开放的特定地段,展现在外国使领馆、工部局、公董局、洋行、银行、饭店、商店、火车站、俱乐部、花园住宅、工业厂房以及各教派的教堂和教会其他建筑上。这些统称为“洋房”的庞大新类型建筑在输入新功能、新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洋式建筑风貌。这类建筑早期多由非专业的外国匠商营造,后期则由外国专业建筑师设计

    26、。主动引进是指中国业主兴建的或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洋房”,早期主要出现在清末“新政”和军阀政权所建造的建筑上。这本身带有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性质,这批建筑大多仿用国外行政、会堂建筑常见的西方古典式外貌。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第一代、第二代中国建筑师相继登上设计舞台,他们的设计工程涉及到中国业主的居住、金融、商业、企业、工业、娱乐、文化、教育等整套新类型建筑,在这些建筑设计中,大部分也采用该类型建筑的西方通用形式。这些由中国业主和中国建筑师引进的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构成了洋式建筑的另一组成,形成洋式建筑在近代中国大城市广泛分布的局面。2、早期“洋式建筑”的两种风格“殖民地式”和欧洲古典式。A、

    27、“殖民地式”来由“殖民地式”(Colonial style)指的是一处“券廊式”的建筑,它是欧洲建筑传入印度和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所形成的一种流行样式。特征一般为一、二层楼、带联券回廊或联券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各国殖民进入中国的早期,造的多是这类建筑。它与早期香港、澳门等地的建筑很相似。这种以券廊为特征的外观,先入为主地成为中国市民和工匠心目中洋式建筑的另一种早期模式和摹本。事例汉口早期英租界的沿街楼房:夏门早期鼓浪屿的英法领事馆、领事住宅;台湾高雄的英国领事馆;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英国使馆武官楼;镇江云台山北麓的英国领事馆等。B、欧洲古典式背景欧洲古典式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不是

    28、一种孤立现象,它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rchitecture)的一个表现。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国正处在折衷主义盛期,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仍在延续。西方折衷主义两种形态一种:是建筑群体的折衷主义。即: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场、以西班牙建住宅等等。另一种:是单幢建筑的折衷主义。即: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这两种折衷主义形态,在近代中国都有反映。西方折衷主义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折衷主义在中国流行也很

    29、长时间,成为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风格基调,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初期发展,经过二十世纪初的逐步壮大,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达到发展高峰,近代中国许多规模较大的、质量颇高的建筑,差不多都集中在这二十年间问世。进入三十年代后,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逐渐为“装饰艺术”(Art-Deco)和“国际式”(International Style)所接替,而在一些内地城市,折衷主义仍被视为时弊而方兴未艾。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展,恰好与中国各地区城市的近代化建设进程大体同步,许多城市的发展盛期正好是折衷主义在该城市的流行盛期,因此,西方折衷主义成为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

    30、商业干道的奠基性的、最突出的风格面貌,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事例上海汇丰银行(中期,建于1880年)为文艺复兴式;上海江海关(中期,建于1893年)为仿英国市政厅的哥特式;天津行车领事馆(建于1907年),为日耳曼民居式;上海英国总会(建于1910年),为带巴洛克细部的英国古典主义式;上海汇丰银行(后期,建于1923年)为古典复兴式。二、传统复兴:三种历史主义1、概况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形态的中西交汇的建筑形式。概括为两大类: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与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中国化”。早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天主教传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就曾经沿用

    31、中国的民宅、寺庙作为教堂,或按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建筑教堂,后者可以说是“中国式”教堂建筑的先声。大约在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较为集中地出现了一批中西交汇的教堂和教会学校建筑。如:北京南沟沿救主堂(又称中华圣公会教堂,建于1907年)是这类教堂建筑的代表性实例。它把西式教堂平面和结构形式与中式建筑外观和内装修融合在一起的做法,成了中西交汇的“中国式”教堂建筑的基本模式。此后,许多教会学校建筑都相继采用这种中西交汇的形式。这些建筑的普遍特点是: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平面按功能要求设计,而外观则以大屋顶、斗拱等表现中国固有形式。以1925年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为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这些传统复兴建筑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纪念性建筑以至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医院建筑、商业建筑等许多类型,绝大部分集中出现在19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近代建筑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