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研课教案.docx

    • 资源ID:17100611       资源大小:136.07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研课教案.docx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研课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

    2、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

    3、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5)朗读前两句: 学生自.由读。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同学间互相评读

    4、。想象画面朗读。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7)教师激.情引读。(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5、。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2、练笔。3、全班互相交流。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七、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出塞秦人但不汉未使教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3、通过读凉州词,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学生准备:边塞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

    6、画时尚导入。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初读感知。 1、读古诗。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2、学生按要求学习。3、汇报。指名读文,齐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质疑。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

    7、思?“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9、配乐赛读、齐读。10、背诵。四、拓展延

    8、伸。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2、教师推介。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李益从军苦乐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六、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七、板书设计:凉州词(唐)王翰马上催 残酷醉几人回?悲苦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

    9、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4、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2、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

    10、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靖康之耻: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

    11、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之耻”。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

    12、情地大声朗读。)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3、思考讨论:(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秦朝末

    13、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

    14、: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

    15、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六、作业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

    16、词。(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9古诗三首古诗三首一课由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写景诗组成。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诗的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

    17、的真心赞叹,“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描写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亲切自然的哲理诗。诗的前两句写游山所见,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岭”“峰”具体描绘出山的形态,“各不同”则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后两句为游山所感,“真面目”是指庐山的全貌,“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非整体。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18、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哲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雪梅是南宋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梅雪争春图,通过“争”“未肯降”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梅雪争春,让诗人们费尽心思,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难分高下。后两句转而描述梅与雪的不同,“逊”和“输”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也从侧面表现出对方的优点,雪胜在“三分白”,梅胜在“一段香”。诗人的意思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

    19、,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第一幅图表现了诗人正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第二幅图画的是连绵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第三幅图表现的是枝头的梅与雪融为一体的景象。这些插图画面简沽,却意境深远,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意。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暮、瑟”等生字,读准多音字“降”;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学会书写“暮、吟”等生字;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瑟瑟、可怜、缘、评章”等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意思,读文感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20、,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蕴含的哲理。5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诗句对观察所得的生动准确的表达。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2记背古诗。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意境,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2了解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1字词教学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文中画出生字词。教学生字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识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联系已学生字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教师

    21、作适当提示。教学“暮、峰、侧、庐”时,可以结合图片;教学“吟、题、费、输”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侧、峰”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多音字“降”,在诗中表示“服输”,教学时可以先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然后通过组词来辨析、识记读音。字形的识记可以随文分散进行。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2朗读教学朗读要贯穿古诗教学始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学好古诗。先读通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注意读的速度不能过快,要表现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暮江吟时,可以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画面美;题西林壁雪梅

    22、从描写景物到感悟道理,可以先读好诗人对景物的观察,理解诗意,再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道理,读出自己的感悟。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地品赏诗境、诗情、诗理。3理解运用本课三首古诗语义浅显,简洁明快。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疏通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初步理解诗意。品读古诗时,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动作表演、运用多媒体资源等形式,提供一种氛围,创设一种场景,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说出诗句表面意思的同时,悟出深层含义。1了解作家作品,搜集相关

    23、景物图片等。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诗句。3结合注释预习字词,抄写生字并组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初步疏通诗意。4多媒体课件。3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暮江吟。会认“暮、瑟”等生字,会写“暮、吟”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3借助教材注释,疏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大意。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板块一释题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家一起背背好吗?(学生齐背)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白居易)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另一首

    24、脍炙人口的诗歌。(课件出示:暮江吟)2读题、解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字词释义。(1)强调“吟”的读音。“吟”是什么意思?(要点: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2)强调“暮”的字形。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要点:有太阳落山的意思)“暮”交代的是什么?(要点:交代了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要点:交代了地点)3介绍作者白居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暮江吟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板块二初

    25、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2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3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4指名学生展示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暮、瑟、吟”,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警示。暮:读m,不要读成m。草字头下的“曰”写得扁平;中间像“大”,但捺不与撇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瑟: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也不要认半边字,错读成b。吟: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右边是“今”,不要写成“令”。6

    26、指名读这首诗并评价。7教师提问启思,全班交流: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所见。要点1:这首诗写的是深秋时节的美景。要点2: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像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中。8教师结合学生描绘的景象,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提炼,板书,讲解诗句,指导朗读。9学生配乐齐读,尝试读出诗歌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也可以指名学生朗读、男女生比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男生前两句,女生后两句)。板块三精读诗句,升华情感1提问过渡:通过反复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中哪个词语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吗?(学生回答

    27、,教师点拨:可怜)看看课文中的注释,“可怜”是什么意思?(学生齐答:可爱)刚刚我们知道了“可怜”这个词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诗中的哪些景物“可怜”?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诗句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教师提示读准“残、铺、瑟”等字音。(2)这两句诗中哪些景物“可怜”?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要点:残阳、江水。(3)“江水”哪里“可怜”?“瑟瑟”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从后面的“红”字猜测“瑟瑟”肯定是一种颜色。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要点1:半江瑟瑟半江红。要点2:“瑟瑟”是碧绿色。(4)指名学生用自己

    28、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课件出示。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柔和的夕阳余晖铺满了整个江面,使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3过渡:诗人漫步在黄昏的江边,面对一派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一轮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4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诗句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教师提示读准“怜、露、似”等字音(2)这两句诗中哪些景物“可怜”?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要点:露珠、月亮。(3)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要点1:理解“真

    29、珠”“似”两个词的意思。真珠,珍珠。似,好像。要点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点3: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课件出示。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一把精巧的弯弓。5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闭眼想象诗中美景。6过渡:再读古诗,想一想,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很郁闷,你觉得自己会安然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杰作吗?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7梳理学生分享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课件出示相关资料。白居易不仅人气很高,写的诗也很受人追捧,但有得就有失,诗场得意,官场则难免要失意了。这首诗大约写于唐长庆二年(822)白居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研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