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二文言文考点汇总.docx

    • 资源ID:17080299       资源大小:45.57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二文言文考点汇总.docx

    1、初二文言文考点汇总桃花源记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田园诗的鼻祖。二、重点字音浔阳(Xn)俨然(yn) 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o)诣(y)三、重点词语1.缘溪行:沿着。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3.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类。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5.悉如外人:都。6.咸来问讯:都。7.乃不知有汉:竟然。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9.此中人语云:告诉。10.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11.及郡下:到了。12.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3.遂迷:终于。14.欣然规往:计划。15.未果:没有实

    2、现。16.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四、通假字1.具答之“具”通“俱”,意思为:完全,详尽。2.便要还家“要”通“邀”,意思为:邀请。五、一词多义1.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2.为 捕鱼为(wi)业(作为)此人一一为(wi)具言所闻(对,向)不足为(wi)外人道也(对,向)3.舍 屋舍(sh)俨然(名词,居住的屋子)便舍(sh)船(动词,离开)4.闻 鸡犬相闻(听见)村中闻有此人(听说)5.其 欲穷其林(这)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3、6.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动词,做标记)志同道合(志向、志趣)7.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六、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等)味道很好。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好像。3.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6.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断绝了来往,不通音信;今义:把两个地方分隔开。7.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

    4、)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8.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七、词类活用1.复前行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2.欲穷其林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3.渔人甚异之异: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4.初极狭,才通人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八、名句积累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5、邑人来此绝境。5.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不足为外人道也。6.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九、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3)(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十、重点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

    6、到林子的尽头。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3.初极狭,才通人。翻译: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8.问今是何

    7、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翻译: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

    8、路了。十一、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3.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5.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6.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喜悦的样子。7.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十二、文本研讨1.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发现桃花源(访问或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桃花源是作者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9、答案】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3.选文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陋室铭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二、重点字音惟吾德馨(xn) 苔(ti) 鸿儒(r) 案牍(d)三、重点词语1.斯是陋室:这。2.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苔痕上阶绿:动词,这里是长到

    10、、蔓到的意思。4.草色入帘青:映入。5.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6.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8.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四、一词多义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五、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2.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3.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六、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3.无丝竹

    11、之乱耳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4.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七、名句积累1.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5.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7.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是:调素琴,

    12、阅金经。八、文言句式何陋之有?(为“有何陋?”的倒装。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九、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与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庸人。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5.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十、对联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十一、文本研讨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

    13、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从山水写起,目的是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采用比兴的手法,构思新颖,使文章显得起伏多姿,对陋室起到了渲染烘托的效果。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从自然环境优美、交往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也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案】采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让人感觉到陋室环

    14、境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陋室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答案】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因为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答案】运用类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也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安贫乐道,品德高尚。暗示了陋室不陋。6.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答案】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

    15、吾德馨”相照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7.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案】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8.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答案】不会的。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自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所以他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立身处世就应该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爱莲说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

    16、。二、重点字音蕃(fn)淤泥(y) 清涟(lin) 濯(zhu) 噫(y) 亵玩(xi) 鲜有闻(xin)三、重点词语1.可爱者甚蕃:很、十分。2.出淤泥而不染:而,却;染,沾染(污秽)。3.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4.中通外直:通,贯通;直,挺直。5.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长枝节。6.香远益清:更加。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9.予谓菊:认为。10.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说。四、通假字可爱者甚蕃 “蕃”通“繁”,意思为:多。五、一词多义1.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17、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2.可 可爱者甚蕃(值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3.远 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副词,远远地)4.清 香远益清(显得清香)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六、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七、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香。八、名句积累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8、。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4.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的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世人盛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九、文言句式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了介词“于”)2.判断句(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3)莲,花之君子者也。十、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

    19、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在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7.莲,花之君子者也。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翻译: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20、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十一、成语积累1.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2.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十二、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十三、中心思想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十四、文本研讨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

    21、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2.文章以爱莲为线索,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作者借写莲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借写菊来表明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借写牡丹来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的世风的鄙弃态度。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答案】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质。5.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案】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来作正

    22、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6.怎样理解作者在文末的慨叹?【答案】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想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做一株莲,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答案】示例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示例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峡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三峡节选自水经

    23、注,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二、重点字音曦月(x) 溯(s) 素湍() 绝(yn) 飞漱() 属引(zh)三、重点词语1.略无阙处:毫无。2.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3.隐天蔽日:遮蔽。4.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5.夏水襄陵:上。6.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7.或王命急宣:或,有时;宣,宣布,传达。8.不以疾也:以,认为,觉得;疾,快。9.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10.绝多生怪柏:山峰。11.飞漱其间:急流冲荡。12.良多趣味:确实,实在。13.属引凄异:接连不断。四、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为:断开。2.哀转久绝“转”通“啭”,

    24、意思为:婉转发声。五、一词多义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2.绝 沿溯阻绝(隔绝、阻断)哀转久绝(停止,消失)绝多生怪柏(极)3.清 回清倒影(清波)清荣峻茂(水清)六、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2.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快;今义:疾病。七、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八、名句积累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高

    25、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写夏水水势凶险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第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九、文言句式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朝发”和“白帝”之间省略了介词“于”)十、重点句子翻译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

    26、,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迅速。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5.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翻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翻译:每逢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凄清,山涧显得寂静。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

    27、是有许多趣味。8.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翻译: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异常凄厉,连续不断。(那叫声)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十一、成语积累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十二、朗读节奏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十三、文本研讨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28、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凸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答案】一是凸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凸现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3.从全文看,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答案】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答案】示例:

    29、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请指出两条理由,并从文中找出印证理由的语句。【答案】理由一: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记承天寺夜游考点分析一、文学常识文章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重点字音遂(su) 寝(q

    30、n) 藻(zo) 荇(xng)三、重点词语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3.遂至承天寺:于是,就。4.怀民亦未寝:睡觉。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于,在。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原来是。四、古今异义1.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窗子。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五、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六、名句积累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侧面写月)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文中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是:念无与为乐者。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七、文言句式1.


    注意事项

    本文(初二文言文考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