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十二章超敏反应.docx

    • 资源ID:17046721       资源大小:289.18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十二章超敏反应.docx

    1、第十二章超敏反应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免疫应答不仅是一种防御机制,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种病理机。免疫效应引起的病理改变称为免疫损伤(immunologic injury),而以免疫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应答形式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传统上把获得性免疫应答造成的免疫损伤列入超敏反应的范畴,近年来,则倾向于将天然免疫应答造成的损伤也列入这一范畴,发展了超敏反应的内涵及其分类。事实上,无论是获得性免疫应答还是天然免疫应答,都可造成同一类型的免疫损伤,其中间环节与病理效应,以及最终出现的临床表现往往相似或十分接近。其中包括过敏反应、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免疫复合物反

    2、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肉芽肿反应等。现时通用的分类系统来自Cooms和Cell,他们把免疫损伤分为四种类型(表12-1)。第一节 型: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anaphylaxis),指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侯群。其主要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器官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强。这类反应的始动因素是IgE类型的抗体。其作用机制是肥大细胞膜上的Fc受体结合IgE类抗体,经过抗原的交联作用,激活了肥大细胞,促使其脱颗粒,释放出多种类型的过敏介质(参见第十章中的图10-2)。过敏反应的特征是自肥大细胞激活到出现由过敏介质诱发的临床表现的时间板

    3、短暂,故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 随着对肥大细胞激活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IgE之外,还存在着多种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生物、化学乃至物理因素。这类并非由免疫应答所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被称为类过敏反应(anaphylactoid reaction)。一 IgE和肥大细胞的活化 (一)IgE及其类别转换 在各种类别(class,isotype)的抗体中,IgE分子的免疫生物学特性是十分特别的。它往往通过其高亲和力受体FcRI首先和细胞及组织结合,然后再识别和结合抗原。表达FcRI的细胞主要有三种:肥大细胞(Ma)、嗜碱粒细胞(Ba)和活化的嗜酸粒细胞(Eo)。这意味着,这三种细胞在其表面可

    4、以有膜结合的IgE分子。 IgE的产生通过类别转换,这一过程受控于多种细胞因子和膜蛋白。研究发现,在浆细胞合成IgE的过程中,其中量重要的细胞因子为IL-4和IL-l3,他们主要由Th2细胞产生。因而Th2的分化和辅助作用在IgE的形成及过敏反应的发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驱动Th0分别向Thl或Th2分化的因素,主要是不同的细胞因子,即IL-12和IL-4。第二章和第八章中提到,最初能够为Th2分化提供IL-4的,是一些特别的T亚群,称为NKI1+CD4+ T细胞,可能还包括一类称为DC2的树突细胞(参见图8-8)。除此而外,抗原浓度也是一个制约ThlTh2发挥的因素。低浓度的抗原往往诱使T

    5、h2分化,而应变原的作用特点之一即是浓度极低,有利于Th2驱动的IgE抗体应答。 (二)IgE介导的信号转导 IgE的高亲和力受体分子FcRI 由四条肽链组成:链、链和两条链。图12-1表明链的胞膜外区带有两个IgSF结构域,具有识别IgE Fc段的特异性。链为一个四次跨膜的结构,分子的N端和C端皆在胞膜内,两条链则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链与链的胞内段上都带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因而每一个FcRI分子有三个ITAM。链的ITAM结构为:DxxYxxLx(7)YxxL 和TCR链上的ITAM相比较(第十一章),可以看出,两类细胞每一个ITAM都有两个相互隔开的基本

    6、结构YxxL。这些都提示FcRI的链和链(主要是链)参与细胞活化信号的胞内转导。前面提到活化信号转导的启动,是因为已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IgE抗体分子,分别和两个以上的FcRI分子的链发生交联的结果。前面关于T、B细胞活化的章节中提到,免疫细胞受体分子的交联会引起这些受体及其相关跨膜分子的聚合,导致受体关联性酪氨酸蛋白激酶即Src家族PTK的成员,因相互磷酸化而激活。对肥大细胞,参与激活的Src家族成员是Lyn。图12-1表明,活化的Lyn一方面使链上的ITAM发生磷酸化,使之能够通过SH2结构域招募各种信号蛋白;另一方面Lyn激活另一个重要的PTK即Syk,使之发生磷酸化。然后由激活的Sy

    7、k通过一种称为LAT的转接蛋白启动信号转导的两条主要通路,一条是由PLC开始的磷脂酰肌醇途径,另一条是Ras蛋白参与的MAP激酶途径。这些信号转导的中下游事件,对肥大细胞、T、B细胞都是相似的(参见第八章)。 略有不同的是,肥大细胞的活化中有蛋白酪氨酸激酶Btk的参与。第九章提到,Btk和B细胞早期分化阶段的信号转导和无丙球血症的产生有关,现知它也是肥大细胞活化中的一个信号蛋白。图12-1表明,它的激活有磷酸肌醇3激酶(IP3-K)的参与。 活化信号的有效传递,不仅激活各种转录因子,最终使肥大细胞激活和增殖,同时还激发两起重要的事件,即启动脂类介质的代谢分泌,和通过肌球蛋白细胞骨架(actin

    8、 cytoskeleton)结构的重排,使细胞发生颗粒胞吐(granule exocytosis)或脱颗粒。 (三)肥大细胞活化的调节 CD23也是IgE受体,称FcR,它和IgE结合的亲和力比FcR低100-1 000倍,称为低亲和力IgE受体。CD23不直接参与型超敏反应,主要对IgM的合成进行负向调节,特别在血清IgE含量很高的时候,表达在B细胞表面的CD23可产生抑制信号,减少IgE的合成。但在某些条件下,如超敏反应的小期阶段IgE分泌量不是足够高时,也可通过Th2加大IL-4和IL-13的表达,促进IgE的产生。 据称,对B细胞抗体产生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的FcR-B也可在肥大细胞中发

    9、挥抑制作用(参见表11-3),确切机制未明。另有两种T细胞衍生的IgE结合因子参与凋节,其功能相反,分别称为糖基化抑制因子(GIF)和糖基化增强因子(GEF),有希望以此来调控一些过敏性疾病。 尽管IgE被视作是过敏反应的始作俑者,但在临床上还是有部分过敏反应患者,并无血清IgE的明显改变。最近的报道显示,在动物实验中,只要阻断IL-13与其受体的结合,即使存在大量的IgE,仍可阻断过敏性哮喘的发病。这些迹象似乎都显示,过敏反应的发生,除了IgE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始动因素。二 肥大细胞与过敏介质 (一)肥大细胞及其亚群引起过敏反应的肥大细胞分为两群,其解剖位置、颗粒内含物和所释放的过敏介质各不

    10、相同(表12-2)。一群称为粘膜肥大细胞,其颗粒内主要含类胰蛋白酶(tryptase)。另一群称为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其颗粒内除类胰蛋白酶外,还有类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tase)。它们释放的过敏介质电有差别:前者白三烯占优势,后者则以前列腺素为主。这种差别可能是不同组织器官发生的过敏反应具有不同临床表现之原因。 (二)肥大细胞释放的过敏介质1.血管活性胺:其中的重要成分是组胺和血清素。组胺通过两类受体发挥功能。型受体(H1)主要介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中空管腔平滑肌的收缩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型受体(H2)主要介导血管平滑肌的扩张(表12-3)。组胺通过其受体所发挥的生物活性

    11、往往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休克、哮喘、呕吐、水肿。这些效应主要出现在过敏反应的最初阶段,具延续时间不长,因这类物质可被其他炎症细胞产生的组胺酶分解。 2花生四烯酸衍生物: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是细胞膜磷脂胆碱(PC)经磷脂酶水解后释放的代谢产物。在体内,花生四烯酸可在多种脂类代谢酶的作用下,形成一系列衍生物。其中最具病理生理意义的是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1eukotriene)。而每一类衍生物,因具结构上的变化,都具有多种组分。如前列腺素分为PGAPGI。白三烯可分为LTA4,LTB4、LTC4、LTD4及LTE4等。由于各类组织中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构成不尽一致,因

    12、而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细胞在磷脂酶激活后,可选择性地合成其中几种衍生物。而且这些衍生物的生物学作用也大相径庭,由此造成了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PGF具有强烈的平滑肌收缩作用,而PGE则具有促使平滑肌扩张的效应。LTC4,LTD4和LTE4合称为慢反应物质(slow reacting substance of anaphylaxis,SRS-A),三者都具有极强的促使平滑肌收缩和血管扩张的作用。而LTB4则是中性粒细胞的主要趋化物之一。与组胺相比,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的生物学效应出现较晚,维持时间也较长,是持续性过敏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迟发相)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3 炎性蛋白和多肽:如血小板活化因子、

    13、激肽原酶、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是持续性过敏反应阶段引起炎症反应的因素。其中多种趋化物质可导致嗜酸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由血浆蛋白系统反应产生的激肽类物质和炎症细胞产生的蛋白水解酶类,可进一步加剧反应区域的炎症进程,同时促进平滑肌的痉挛与血管通进性的增高。 4其他:包括蛋白多糖(硫酸软骨素、肝素)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包括IL-1直至IL-6,其中最受关注的是IL-4。由肥大细胞产生的IL-4,和IgE一起,可反复招募Th2、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其他肥大细胞,构成过敏反应中的正反馈。 三 变应原 能够选择性地激发Th2并驱动IgE应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因而变应原是引起

    14、过敏反应的原因。变应原多由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机体,其特点是,诱发过敏性应答的剂量极小。例如,豚草花粉变应原,虽可引起某些个体严重的、危及生命的IgE抗体应答,但这种变应原每人每年所能接触到的最大剂量,估计不超过lg。分析豚草这一花粉类变应原,发现其中含有六种不同的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多肽片段,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从5 000(5kD)至38 000(38kD)不等。这些片段很少或几乎不与其他植物花粉发生交叉反应,但能产生跨物种的交叉反应。可被IgE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绝大多数属构象决定簇,而非线型决定簇(参见第一章),因而烹调可能是一种消除变应原性的重要措施。分析T细胞识别的变应原性抗原肽,未见存在

    15、特征性的多肽序列。在使用药物等半抗原诱导IgE类抗体产生的实验中发现,这类诱导实验所需的载体必须含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每个载体蛋白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数目至少在三十个以上)。此外,如用甲醛、戊二醛、聚乙二醇等化学试剂修饰变应原,在啮齿类动物中可诱导出大量的IgG类型的抗体及少量的IgE类型的抗体。这种经处理的变应原称为类变应原(allergoids),但类变应原用于临床却未获成功。上述事实提示,变应原之所以能诱导产生IgE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原进入机体时所出现的各种修饰条件,以及机体中ThlTh2细胞亚群之间的极化格局。四 型超敏反应相关疾病 过敏反应性临床疾病分为两种。一种叫特应

    16、征(atopic allergy),指天然抗原引起的慢性过敏反应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浆液性中耳炎、湿疹、结膜炎以及食物过敏等。另一种称为过敏反应,专指急性发作的水肿、充血症状。这种反应可能位于局部(如皮肤过敏反应),也可能发生于全身(如过敏性休克)。按其解剖位置,则主要分为下列三种。 (一)表现于粘膜的过敏反应性疾病 呼吸、消化道等开放性管腔表面被粘膜覆盖,这些组织器官过敏反应性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上皮细胞的基膜增厚;粘膜腺体增大;粘膜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增高,并伴有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粘膜内出现大量嗜酸粒细胞。因解剖位置不同,相应疾病分成哮喘(agthma)、过敏

    17、性鼻炎和食物过敏症等多种类型。 1哮喘:哮喘的发生与多种易感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遗传因素和婴儿期的体内外环境变化被认为是主要因素。此外,哮喘发生的职业病化倾向,也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临床上把具有明确变应原引起的哮喘称为外源性哮喘,把无明确变应原存在的哮喘称为内源性哮喘。前者常常表现为季节性发作和爆发性发作,后者则无此特点。有人认为内源性哮喘的变应原是体内引起呼吸道慢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但更多的资料倾向于把这类哮喘的发生归因于非免疫性因素,可能涉及呼吸道粘膜及平滑肌生理活动有关的某些因素。事实上,支气管哮喘确实可由化学刺激、温度变化、生理活动和情绪改变等因素引起。这类哮喘中,往往找不到外源性

    18、变应原,也无IgE的增高。例如,阿司匹林哮喘就是因此类非甾醇类消炎药阻断丁环氧化酶途径的花生四烯酸代谢,从而提高了白三烯的合成,引起慢性气道炎症。 2.过敏性鼻炎:当尘应原颗粒较小(10m)则受到鼻粘膜的阻挡,停留于鼻腔,造成过敏性鼻炎:其中由季节性变应原(如花粉等)造成的过敏性鼻炎,又称枯草热(hey fever)。常年性的过敏性鼻炎则多由动物皮屑、屋尘、尘螨以及霉菌等变应原引起。形成过敏性鼻炎的病理机制,是由鼻粘膜中的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所引起。这些过敏介质导致血管扩张、粘膜水肿、腺体分泌、痒觉受体受激而降低喷嚏的阈值。 3食物过敏症:由于变成原的摄入而造成的胃肠道反应称为食物过敏症。但是

    19、特应性的过敏反应引起胃肠道反应的具体病理机制至今并未明了。许多食物过敏症患者可伴有对相应变应原的皮肤反应,但也有些患者虽然对某些食物表现出摄食后的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却并不小现皮肤反应。食物性变应原绝大多数为一些可抵抗消化酶作用的多肽或蛋白质,或者是食品防腐剂类的药品。例如,引起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牛奶就含有至少16种以上的变应原性蛋白成分。这些蛋白成分可能更容易透过儿童的肠道,激发免疫反应。此外,作为牛饲料添加物的青霉素等药品,也是引起奶制品过敏的重要原则。 (二)表现于皮肤的过敏反应性疾病 1特应性湿症:所谓特应性湿症是指临床以渗出为主的早期皮损,而特应性皮炎则是指那种以慢性、干燥、过度角

    20、质化为表现的皮损。在儿童小典型的皮损好发于颈部、腕部、膝盖部。其病理改变与接触性皮炎相类似,聚集于血管末梢的单个核细胞,向表皮下及皮肤海绵层浸润,引起红斑,丘症、水疱并伴有奇痒。病变区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厚。虽然特应性皮炎在临床表现上与迟发型超敏反应所发生的皮肤反应极为相似,但这些患者在接触变应原后,常常出现风团反应(wheal-and-flare),这一反应被认为是由IgE所介导。然而,单以过敏反应解释湿症的起因,显然足不够的,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患儿身上也会发生典型的湿症。除了变应原外,类湿症样皮损的发生,还可缘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异常。 2荨麻症:以皮肤的发红或发白、发痒、水肿为表

    21、现的荨麻症,以及血管性水肿一种更为广泛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可能具有十分相似的病理机制。通常是由于肥大细胞所释放的介质引起。造成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原因,却并不能都归咎于IgE。像冷、热、光照等物理刺激和运动,以及皮肤划痕征试验都可能成为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的起因,其发生可能与体内某些生理活动异常有关。 (三)表现于血管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性疾病 累及伞身血管的过敏反应称为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下面是1921年Pransnitz和Kustner关于受试音接触鱼类变应原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记录: “半小时后,患者头皮、颈部、下腹部发痒,喉发干,迅急出现结膜充血、肿胀和严重的呼吸道

    22、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加,剧烈的喷嚏、刺激性咳嗽、嗓音嘶哑以至失音。有明显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尤其是脸部,高度充血,到处都出现12cm大小、非常痒的风团,并显示出明显的融合趋势。出汗是否明显增加没有被认真注意。大约2h后,出现呕吐并伴有大量流涎。此后,症状逐渐减轻。体温及心、肾功能始终正常,大约10h至12h后,所有症状消失。”显然,上述症状是与血压下降及循环衰竭相伴随的。眩晕和昏厥是休克常有的症状虚脱、意识丧失及死亡则可能出现在16min2h之间。此外,尚可出现喉头水肿,以及肝血窦内嗜酸粒细胞增高等病理改变。临床发生的过敏性休克,通常由医源性因素(如注射药物与生物制剂)和昆虫叮咬(如蜜蜂

    23、、黄蜂等的叮咬)引起。第二节 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列入型超敏反应。一般由细胞膜表面抗原或者与细胞膜密切结合的抗原成分所引起。抗体识别抗原以后,通过经典的补体激活途径,形成攻膜复合体而直接裂解靶细胞,以及借助ADCC杀伤靶细胞。另外,借助抗体的调理作用,使得被抗体覆盖的靶细胞更容易为吞噬细胞所吞噬,是靶细胞被清除的又一种机制。一 型超敏反应涉及的机制 (一) 抗细胞膜相关抗原的抗体 在人类,参与细胞毒反应的抗体以IgG为主。按其所针对的抗原,可以分为自身抗抗同种异型抗体以及抗药物抗体三大类。 临床上,该型反应造成的病理损害相对集中于血液系统的疾病,通常称为免疫性血液病。

    24、引起这类疾病的抗体主要有抗红细胞抗体或称溶血性抗体(hemolytic antibody)、抗白细胞抗体和抗血小板抗体。其中溶血性抗体,因其免疫球蛋白类型的不同及与抗原结合最佳温度的差别,再可分成温抗体(warm antibody)和冷抗体(cold antibody),前者为IgG型,后者为IgM型。 除了抗血液成分的循环抗体外,一些抗皮肤基底层抗原的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原的抗体、以及抗造血干细胞的抗体都是造成细胞毒反应的重要自身抗体。另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抗药物的抗体也可通过半抗原吸附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等形式,引起细胞毒反应。后者往往发生于一些易感性个体。 (二)抗体参与的细胞

    25、毒机制 抗体主要通过CDC和ADCC两种途径杀伤靶细胞,详细的机制已在第十一章介绍体识别膜结合的抗原分子之后,通过补体经典途径最终形成攻膜复合体,导致靶细胞裂解。这种裂解如果针对红细胞即引起溶血。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ADCC),主要对表达移植抗原和肿瘤抗原的靶细胞,但目前临床上尚未确认以此机制为主导的超敏性疾病。上面提到,通过巨噬细胞清除覆盖有抗体分子的靶细胞,是型超敏反应的又一机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被抗体覆盖的靶细胞,由抗体的Fc段与吞噬细胞上Fc受体相互作用,促使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通常由IgG类型的抗体所介导。另一条是被抗体覆盖的靶细胞,在由抗体激活补体后,其表面

    26、再结合补体C3b分子,通过吞噬的C3b受体,同样促进对靶细胞的吞噬。这一机制可由IgG、IgM两种类型的抗体介导,但以后者更为重要。二 型超敏反应相关疾病(一)抗同种异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此类疾病在临床上主要包括:输血反应、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移植物超急排斥反应等。 1输血反应:多为抗体针对红细胞膜抗原引起的溶血反应。常见溶血反应涉及的抗原,主要包括两大系统。 (1)ABO血型系统:主要由红细胞膜上的H物质构成,在不同的糖基转移酶作用下,H物质分别形成A抗原与B抗原。仅具有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的个体形成A抗原;而仅具有D-半乳糖转移酶的个体则形成B抗原;如同

    27、一个体具有这两种糖基转移酶就可同时具有A、B两种抗原;反之,如缺乏这两种糖基转移酶,其血型就为O型。由于人类肠道菌群中含布丰富的A、B型抗原决定簇,个体可对所缺少的某一种或两种抗原决定簇形成相应的抗体。所以具有A型抗原者总是携带抗B抗体,反之亦然。而具有O型血型者,则同时携有抗A、抗B两种抗体。 (2)Rh血型系统(Rhesus blood groups):临床引起溶血反应的抗原绝大多数为B抗原,习惯将表达B抗原的个体称为Rh阳性,而将未表达D抗原的个体唤作Rh阴性。怀孕及分娩过程中,胎儿的红细胞常可通过胎做进入母体血循环之中。因此,如果母子间Rh血型不合(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

    28、),往往因母体产生抗Rh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从临床观察中发现,与胎儿ABO血型不合的Rh阴性母亲,般较少产生针对胎儿的抗Rh抗体。这是因为母体中针对ABO血型抗原的“天然抗体”已“封杀”了进入母体血循环的胎儿红血球,使得母亲的免疫系统无暇顾及胎儿的Rh抗原。受此启发,目前临床上采用给怀孕母亲与分娩后产妇注射抗Rh血清的方法,来防止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比较ABO血型抗原与Rh血型抗原所引起的溶血反应,发现前者诱导的抗体为IgM型,而后者则是IgG型。因此后者往往可顺利跨越血胎屏障,进入胎儿体内,造成严重的病理后果。而后者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较为少见且临床症状较轻: (3)新生儿白细胞

    29、缺乏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机制类似于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症,皆由于母体产生了针对父亲白细胞或血小板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又都属IgG类型,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通过激活补体或ADCC作用造成病理损伤。在新生儿白细胞缺乏症中,至少已确定了八种不同的膜抗原成分。其中的NA-1和NA-2属次要组织相溶性抗原(参见第十七章),可表达于中性粒细胞膜Fc受体(FcR)。患儿母亲的中性粒细胞往往缺少FcR受体,因此将NA-1和NA-2视作外来抗原,并产生反应。而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中,大约5090的病例是由一种称为P1A1,的血小板抗原所引起。这些患儿可能由于严重的颅内出血而损害神经系统。所以每

    30、周用P1A1抗原阴性血小板作小剂量输血,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于成人,则属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抗药物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1 药物性的溶血反应:抗药物抗体的形成及对红细胞膜造成损伤的方式有多种。(1)半抗原粘附型:许多分子量不大的药物分子,一般以半抗原形式和红细胞膜粘附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诱导产生溶血反应。较为典型的是由青霉索引起的溶血反应。(2)免疫复合物吸附型:使用奎尼丁后,可形成药物与抗药抗体复合物,这种免疫复合物如果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则红细胞成为“无辜旁立者”而被裂解。这一类型的反应,即使在细胞膜上不能检测到相应抗体的情况下,仍可发现补体成分的存在。

    31、 (3)补体转运型:当大量的抗药物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后,补体C3b片段可直接吸附至红细胞表面,引起这些红细胞被吞噬或溶血。(4)自身免疫损伤型:某些药物的表面,具有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自身抗原相同或类似的抗原决定簇,可能激活抗自身红细胞膜抗原的自身抗体,造成药物性溶血。如由-甲基多巴可诱导抗Rh抗体,产生溶血反应(图12-2)。 (三)自身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此类细胞毒反应主要涉及血液病,也包括其他疾病,如发疱性皮肤病(由抗皮肤基底层抗体造成)、免疫不育(由抗精子抗体造成)、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以及变态反应性无精症等。涉及的血液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温抗体介导者

    32、,23针对Rh血型抗原,而且较少有特发性者,大多数伴有其他疾病,如胶原性疾病或免疫增殖病。而由冷抗体介导的溶血反应,则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称为冷凝集病,是由针对血型抗原I的IgM抗体所引起,往往与支原体感染及免疫增殖病相关。另一种称为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抗体为针对血型抗原P的IgG型抗体,也叫做Donath-Landsteiner抗体(DL-Ab)。这一类型的溶血反应可以是特发性的,也可以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 2自身免疫性白细胞缺乏症: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后者则在40至60岁年龄组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并常伴有特发性血小板缺乏性紫癜、结缔组织病和淋巴瘤等其他疾病。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患者,大多见于儿童,且多数有明显的感染史(如风疹等),其血细胞的破坏往往是由于免疫复合物的粘附所致。而慢性患者则是由抗血细胞的自身抗体所造成,且多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骨髓瘤等疾病。第三节 型:免疫复合物反应 免疫复合物反应归于型


    注意事项

    本文(第十二章超敏反应.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