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规范初稿.docx

    • 资源ID:16975303       资源大小:23.3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规范初稿.docx

    1、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规范初稿ICS:13.220.20P16 DB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51/T2011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规范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interim settlements of disaster areas(征求意见稿)2011发布 2011实施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规范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interim settlements of disaster areasDB/T20

    2、11主编部门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批准部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11年 月 日2011 成 都前 言本规范是根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四川省地方标准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规范编制计划的通知(川建勘设科函2010424号)的要求,由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的防火设计、消防安全管理实践经验和火灾教训,开展了必要的专题研究和试验论证,广泛征求了有关科研、设计、高校、消防监督等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6章,其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临时应急避难、过渡安置点

    3、建设、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力量及灭火救援装备配置等。本规范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负责解释具体技术内容。本规范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往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迎宾大道518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参编单位: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审查单位:主要起草人:宋晓勇 杨 庆 马 锐 祁晓霞 刘海燕 朱渝生 陈 学 黄 勇 潘 京 陈阳寿 目 次1 总 则 22 术 语 23 临时应急避难 34 过渡安置点建设 44.1 规划选址 44.2 平面布

    4、局 44.3 构件耐火性能和建筑构造 44.4 消防设施和电气 55 消防安全管理 66 消防力量及灭火救援装备配置 8本规范用词说明 9引用标准名录 10附:条文说明 111 总 则1.0.1 为了预防灾区过渡安置点发生火灾,减少和降低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自然灾害灾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点的防火设计、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力量及灭火救援装备配置。1.0.3 灾区过渡安置点的消防安全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做到安全可靠、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经济合理。1.0.4 灾区过渡安置点的防火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2 术

    5、语2.0.1 过渡安置点 interim settlements 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救援和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的需求,建设的临时聚居点。2.0.2 过渡安置房 building of interim settlements在过渡安置点内建设的临时房屋,其使用期限为310年。2.0.3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temporary emergency shelter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供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主要包括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室外开放空间。3 临时应急避难3.0.1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应规划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和开阔地带。3.0.2

    6、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要求;四周有次生火灾或爆炸危险源时,应设防火隔离带。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与周围易燃建筑等一般次生火灾源之间应设置不小于30m的防火隔离带;距易燃易爆工厂仓库、供气厂、储气站等重大次生火灾或爆炸危险源不应小于1000m。3.0.3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分为、类,并应符合表3.0.3的规定。表3.0.3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分类分 类设置要求类应急避难场所规模较大、功能较全、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应急避难场所。场所内应设抢险救灾队伍营地、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可安置受灾群众7日以上,用地面积不小于200000m2,服务半径5k

    7、m。类应急避难场所供受灾群众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可安置受灾群众37日,用地面积不小于10000m2,人均有效面积不小于2m2,服务半径2km。类应急避难场所供受灾群众临时就近避难的场所。可安置受灾群众3日以内,用地面积不小于2000m2,人均有效面积不小于1m2,服务半径500m以内。3.0.4 城市应设置类、类应急避难场所。中等以上城市应根据需要,设置类应急避难场所。乡村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安全的开阔地带作为应急避难场所。3.0.5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内应按不同使用功能分区,配备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通讯等应急设施,设立相应标志。3.0.6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的疏散出口不应少于

    8、2个,每个疏散出口的宽度不应小于4m。3.0.7 有市政供水管网的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周边应设置室外消火栓和消火栓箱并配置水枪水带。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3.0.8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内搭设的帐篷应分段或分片实施防火分隔,每一防火单元占地面积不宜大于600m2,防火单元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12m。医院(医疗站、医疗所)、厨房等公共服务用房应划分独立的防火单元,与其他帐篷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2m。3.0.9 单面涂层帐篷面料的阻燃性能应符合12m2救灾专用单帐篷MZ/T011的有关规定,双面涂层帐篷篷布的阻燃性能应符合阻燃篷布通用技术条件GA91的有关规定。

    9、3.0.10 帐篷安置点应在室外统一设置照明设施,不得在帐篷内敷设电气线路、使用电器设备。3.0.11 占地面积每300m2帐篷安置点应确定1个灭火器设置点,配置手提式3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3)不应少于2具,最大保护距离不应大于20m。3.0.12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内搭设的过渡安置房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有关规定。4 过渡安置点建设4.1 规划选址4.1.1过渡安置点应结合灾后重建规划要求设置在交通条件便利、场地相对平整、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应优先选用现有的广场、操场、公园、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

    10、域造成破坏。4.1.2过渡安置点应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次生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避开水库和堰塞湖泄洪区、濒险水库下游地段;避开现状危房、高大建筑物、重大污染源、高压走廊、高压燃气管道及其影响范围,同时应远离大树、铁塔和电杆等易受雷击的物体。4.1.3 过渡安置点应尽量靠近供水设施、靠近干线公路并有2条以上宽度不小于4m的通车道路与外部联系。4.1.4 不宜在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等保护区域内设置过渡安置点。4.2 平面布局4.2.1 过渡安置点的规模应当适度。每个过渡安置点不宜超过1000

    11、套过渡安置房。4.2.2 过渡安置房宜采用行列式拼接、成组团布置。拼接长度根据场地条件以410个开间为宜。4.2.3 每一个防火单元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200m2,且过渡安置房不应大于50套。防火单元内,过渡安置房的行距不应小于4m,确有困难时,不设置房间门的墙面与相邻过渡安置房的间距不宜小于2m。4.2.4 防火单元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8 m。过渡安置点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4.2.5公共服务设施应作为独立的防火单元,与其他过渡安置房之间间距不应小于8m。4.2.6过渡安置点内主要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应结合主要道路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环形消防车道的间距不应大于160m。4.2.7应根

    12、据场地建设条件,设置不少于两个方向的安全疏散出口,并设置明显标识。4.3 建筑构造和构件耐火性能4.3.1 过渡安置房宜为单层建筑。4.3.2 过渡安置房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搭建,其燃烧性能不宜低于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规定的C级(或B1级)要求,且宜采用环保型防火材料。4.3.3 厨房应集中设置,其围护墙和隔墙应采用不燃材料,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75h。厨房应通风良好,且宜采用自然排烟。4.4 消防设施和电气4.4.1 有市政供水管网的过渡安置点应设置室外消火栓、消火栓箱和消防水池。4.4.2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应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消火栓箱内应配置直径65m

    13、m、长度20m的消防水带、喷嘴口径19mm的水枪。水枪的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m。4.4.3 确有困难未设集中供水管网的过渡安置点应设置消防水池,配备2台以上手抬机动泵和相应的水带、水枪。4.4.4 消防水池保护半径不宜大于150m,且宜毗邻主要道路布置,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3.6m3。4.4.5 每10套过渡安置房应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确定1个灭火器设置点,配置手提式1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1)不少于2具,最大保护距离不应大于25m。4.4.6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医疗站、医疗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应配置手提式2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

    14、/ABC2)不少于2具,最大保护距离不应大于20m,其公共活动房间和疏散走道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4.4.7 过渡安置点电气设备及电气线路的选型、敷设应符合国家有关消防安全技术规定。每套过渡安置房用电负荷不宜超过1kW。4.4.8配电箱宜设置在室外并采取防水措施。室内线路应采用明敷穿管布线方式,室内电线及进户线应穿金属管或难燃材料的塑料管,配电箱、电器插座应直接固定在不燃材料上。4.4.9过渡安置房宜参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措施。5 消防安全管理5.0.1 公安消防机构应将设置50套以上过渡安置房的安置点列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施消

    15、防监督检查。5.0.2 过渡安置点的消防安全由安置点管理单位负责,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1 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2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落实分级或分片管理;3 制定消防安全制度,组建志愿消防队;4 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5 组织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6 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和器材,确保完好、有效;7 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畅通;8 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9 建立消防档案。5.0.3 设置300套以上过渡安置房的安置点应设消防警务室,配备1名消防警官或专(兼)职消防民警。大于等于50套、小于300套过渡安置房的安置点,应设消防警务执

    16、勤点。5.0.4 消防警务室应统一制作标牌,设置消防宣传栏、警民联系卡、消防组织结构图和意见箱。5.0.5 过渡安置点应组建志愿消防队。队员数量宜为该安置点安置人数的210%。5.0.6 志愿消防队应履行下列职责:1 落实轮流值班人员,每班不少于3人;2 开展24h防火巡查;3 进行防火宣传教育;4 维护管理消防设施、器材和装备;5 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初起火灾、及时组织受灾群众疏散。5.0.7 志愿消防队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 有无在帐篷或板房内违章使用明火做饭;2 有无私自搭建棚户或在道路、通道上堆放物资;3 有无私拉乱接电气线路,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4 有无在帐篷或板房内私自使用、存储

    17、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易爆危险品;5 使用蚊香、电热灭蚊器、蜡烛等是否采取安全措施;6 灶具与帐篷、板房隔墙是否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是否采取防火阻隔措施;7 液化气、天然气灶具阀门、管线是否漏气,厨房是否通风良好;8 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整好用,是否存在被圈占、埋压或者遮挡、损毁现象等。5.0.8 过渡安置点严禁有下列行为:1 在过渡安置房内使用明火、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2 在过渡安置房内使用汽油等甲类易燃液体;3 擅自改变过渡安置房内电气线路、乱拆乱接电线;4 在过渡安置房内使用电炉等可能引发明火的电器。5.0.9 防火巡查人员应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隐患。巡查应做好记录。一旦发现火灾

    18、,应立即报告,迅速组织疏散并实施扑救。火灾扑灭后,安置点管理单位应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火灾事故情况,协助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5.0.10 过渡安置点全员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每半年不应少于一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过渡安置点的火灾危险性和本过渡安置点的防火措施; 2 消防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方法;3 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4 本过渡安置点防火工作讲评。5.0.11 过渡安置点管理单位建立的消防档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 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和消防安全责任人; 2 消防安全制度;3 消防设施和器材配置及维修保养情况;4 义务消防队人员及其

    19、消防装备配备情况;5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6 火灾隐患及其整改情况记录;7 防火巡查记录;8 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记录;9 火灾情况记录。6 消防力量及灭火救援装备配置6.0.1 过渡安置点应根据其规模和消防保卫任务需要设置消防站,承担驻地安置点和相邻安置点的灭火救援、抢险救灾、防火巡查和消防宣传任务。6.0.2 设置1000套以上过渡安置房的安置点应设消防站。城市消防站和安置点消防站接到火警后5min内不能抵达火灾现场的其他安置点,应设置消防站或消防执勤点。6.0.3 过渡安置点消防站应满足灭火、抢险救援和执勤备战的基本需要,具备执勤人员住宿、办公、生活、学习和器材存放等基本功能。6.0.4

    20、过渡安置点消防站应设置消防车停车坪,停车坪宜做硬化处理、并搭建简易车棚。6.0.5 过渡安置点消防站消防车、消防执勤人员的配备不应低于表6.0.5的规定。表6.0.5 过渡安置点消防站消防车、消防执勤人员的配备标准过渡安置点规模消防车消防执勤人员10000套以上过渡安置房2辆水罐车(含随车器材及相关抢险救援装备)10人,由公安消防力量担负1000套过渡安置房10000套1辆水罐车(含随车器材及相关抢险救援装备)6人,由公安消防力量担负其他设置消防站的过渡安置点1辆水罐车(含随车器材)10人,由专兼职消防力量担负6.0.6 过渡安置点消防站装备器材的配备不应低于表6.0.6的规定。仅设消防警务执

    21、勤点的过渡安置点,应配备机动消防泵、手动破拆工具、水枪、水带和个人防护器材等装备。表6.0.6 过渡安置点消防站装备器材的配备标准装备器材10000套以上过渡安置房1000套过渡安置房10000套其他设置消防站的过渡安置点机动消防泵2台(功率大于25马力)1台1台背负式细水雾灭火装置2台2台1台脉冲水枪2具1具1具破拆工具金属切割器2台,消防斧每人1把金属切割器2台,消防斧每人1把金属切割器1台,消防斧每人1把个人防护配齐11项个人基本防护装备(其中空气呼吸器8具),抢险救援服每人1套配齐11项个人基本防护装备(其中空气呼吸器8具),抢险救援服每人1套配齐11项个人基本防护装备(其中空气呼吸器

    22、6具),抢险救援服每人1套备用水带1000m600m600m照明设备移动照明灯组1组,便携式强光照明灯每人1只移动照明灯组1组,便携式强光照明灯每人1只移动照明灯组1组,便携式强光照明灯每人1只通信设施1部报警电话或便民联系电话,每车1部车载台,4部手持对讲机,有条件的地方应与支队无线通信联网1部报警电话或便民联系电话,每车1部车载台,2部手持对讲机,有条件的地方应与支队无线通信联网1部报警电话或便民联系电话,每车1部车载台,2部手持对讲机,有条件的地方应与支队无线通信联网手持扩音器2只1只1只手提式干粉灭火器10具6具6具本规范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词,采用“可”。2 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2m2救灾专用单帐篷MZ/T011阻燃篷布通用技术条件GA91


    注意事项

    本文(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规范初稿.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