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

    • 资源ID:16970852       资源大小:23.1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

    1、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学科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内容课题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教学准备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教学过程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

    2、;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本课引言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内容为孙中山的形象,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孙中山的感性认识。文字部分指出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历史关头,民族英雄孙中山为救国救民创立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思想。建议教师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阅读理

    3、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你知道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领导的重大革命运动是什么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二,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吗?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引言内容,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提出”。教材首先从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以及孙中山创立革命理论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随后教材重点阐释了三民主义的内容,最后教材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三民主义作了评价。(1)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理解本部分内容,必须建立在对

    4、辛亥革命前先进中国人救国方案高度驾驭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再忆再现有关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早年曾在英美及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学习,非常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

    5、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建议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首先选取一些孙中山这一时期活动的图片,制成投影,并结合投影向学生介绍孙中山的有关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你从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中,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

    6、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的内容及【学思之窗】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是怎样形成的?(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掌握有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作出明确的阐释。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

    7、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确立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8、。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

    9、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民主义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它的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是它的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分组讨

    10、论,问题一: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问题二: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其局限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第二目“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教材从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影响、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体现三个角度展现了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1)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从1905年到1907年,资产阶级和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

    11、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建议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论战的双方、论战的原因、论战的焦点问题、论战的影响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完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同学生一起分析这次思想论战的性质。(2)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实践教材从两个角度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一方面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颁

    12、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建议教师首先播放有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资料片,内容要涉及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统治的覆亡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有一个感性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

    13、下问题:问题一、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问题二、阅读【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该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问题三、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最终的结局有何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在师生共同解决的基础上,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学习。第三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教材从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等方面对本栏目内容作了叙述,实际上从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影响及评价等角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了阐述。(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三民主

    14、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师生共同解决以下问题:孙中山对俄国十月革命持何态度?其态度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对孙中山先生又有何新的认识?在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鼓励。(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教材用文字和表格两种形式进行了表述。表格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建议教师将表格内容做成投影片,指导学生结合投影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谈论: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

    15、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关于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问题二、新三民主义同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建议教师处理好二个角度: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二、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

    16、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这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有着原则的区别。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作了明确的论述。建议教师向学生阐述清楚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阅读【学思之窗】,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关系?问题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三民主义的

    17、提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建议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的探索主张及其实践的结局。如洋务派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主张?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等等。然后导入本课的学习。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为学生理解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奠定基础。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学习。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使学生自己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第二部分内容,并结合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自己总结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三

    18、步,教师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做成幻灯片,边向学生展示边进行讲述,要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阐述清楚,要阐释它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第四步,让学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难答疑的过程中结束本问题的学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教学时将这一栏目根据内容划分为两个问题,一是思想论战,二是三民主义的实践。思想论战的教学,可将有关内容设计成表格,制成投影,

    19、表格的内容可以包括论战的双方、论战原因、论战的内容,论战的影响等,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会学历史。关于三民主义的实践,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回答:教材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的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出总结,三民主义在实践中,一方面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局限性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三民主义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认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教师可首先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

    20、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对本栏目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本栏目内容列出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以下内容: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主要组织学生谈论以下问题: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说明了什么

    21、?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本质区别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深化对新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学习三民主义的提出时,可以这样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

    22、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案例二在学习思想论战时,可以这样处理:(1)论战的起因,只作简单了解,教师讲明: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已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等改良派却站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2)论战的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派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民族利益。(3)论战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通过论

    23、战,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论战的性质,明确这次论战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案例三在本课内容学习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的讨论:(1)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教师总结

    24、时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这一问题在讨论时,师生都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既深化了本课内容,又升华了思想情感。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三民主义?解题关键: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来源,并明确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目的。思路引领:防止欧美革命弊端在中国的出现;完成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任务。答案提示: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避免出现欧美革命

    25、带来的社会弊端。2.康有为曾经倡导维新变法,这时又追随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谈谈你的看法。解题关键:把康有为的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理解尊孔复古逆流出现的历史根源。思路引领:康有为从顺应历史潮流转为阻碍历史的发展;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答案提示:康有为的行为说明他已由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维新者变成了阻碍民主共和发展的反动者;同时也说明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依然十分浓厚。3.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解题关键: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缺一,就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思

    26、路引领:新三民主义是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具体体现。答案提示: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解题关键:三民主义与同盟纲领之间的关系。思路引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提示: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即

    27、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2.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解题关键:准确把握教材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思路引领: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增加的内容。答案提示: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并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课堂讨论,如何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活动提示:引导学生从历史意义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思考,鼓励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讨论。2.阅读与思考原题略思考提示:通过阅读材料,找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共同之处和主要区别。板书设计一三民主义的提出二三民主义的实践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